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459章

铁十字-第459章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把约翰…格里尔…迪尔元帅(英方团长)气得脸色铁青,李海刚准备出来打圆场,没想到阿诺德忽然站出来帮腔:“既然你们可以单干,那也不要再求着美国陆航给你们送这送那、运这运那,我宁可将运力投放在南美方向。”
  这话说得连马歇尔也压不住,罗斯福更是满脸无奈。会议就围绕这个计划吵吵闹闹,金上将也不急,大有英国人一天不答应舰队就一天不出海的架势,可问题他拖得起,英国人拖不起——英加航线还被封锁着呢!
  最后英国人只能无奈妥协,捏着鼻子答应作战计划。





第120章 大西洋绞杀战(8)
  断绝潜艇的跟踪联系后,马沙尔颇为无奈,但既不敢轻举妄动,也不能让破交舰队退回来,好在欣茨表示舰队燃油至少可再支持半个月再补给,这点尚不构成威胁。
  对美军下一步动向的判断成了德国舰队争论的焦点,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英美航母编队与战列舰编队是在一起还是分开了?第二,英美是要南下去进攻马岛还是以此为诱饵引诱德军南下。
  11月8日、9日、10日,连着三天,德军一直没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轴心舰队在焦虑的气氛中度过了三天,飞行员们利用该机会进行新舰载机的反复操练与磨合,舰队高层和参谋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推演与模拟,但始终不得要领,只有一个意见是统一的,必须加大“大西洋督查”对亚速尔以南海域的侦查力度。
  为此马沙尔不惜减少英加航线上的监控强度,将更多注意力投向中大西洋,侦查圈子扩充到3000公里——几乎是大西洋督查的极限。11日,更坏的消息传来,2艘德国潜艇在巴西北部海域发现庞大的美国运输船队,其中有120多艘各种类型的邮轮、货轮和油轮,至少有20艘以上的护航航母和更多驱逐舰、巡洋舰随行,浩浩荡荡的队伍排列了近百公里。由于美军防御严密,2艘潜艇没能找到下手的机会,只把情报发送了回去。
  消息回报亚速尔后,舰队方面的紧张气氛一触即发,如果美军真的不管英加航线而执意去对付马岛,轴心舰队半点办法也没有,一部分参谋就推测消失的美国主力舰队已南下去进攻马岛,巴西北部海域发现的应该是美军地面部队,建议立即南下追击,哪怕逮不住美军主力舰队,吃掉其运兵部队也好。马沙尔对此表示怀疑,但又不敢断然否定,内心十分苦闷,主要将领中克兰克建议继续坚守亚速尔,小泽建议追击,马沙尔犹豫一番后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但必须将情况上报。
  消息传到柏林后,霍夫曼也十分紧张,但他知道,越是这样关键的时候就越不能自乱阵脚,面对不全面且不充分的情报,他吃不准哪个对策更符合逻辑,便把目前搜集到的情报和舰队方面的推测一股脑儿发给了两个部门,一是海军参谋部,另一是红方参谋部,听听他们建议如何。
  第二天一早保卢斯就将反馈意见发了回来,虽然大多数意见只是阐述并分析了各种可能性,但有几句话说得很清楚:“美军佯攻也好,真进攻也罢,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英加航线始终处于断绝状态,除非美国下定决心抛弃英国人,否则他们一定会回到大西洋上来。丢了马岛又如何?如果能换取不列颠本土物资输入断绝3…6个月,我们距离胜利就跟接近。”
  这句话让霍夫曼顿时心里有了底。
  海军参谋部的反馈意见很有意思,给了霍夫曼两个选择:一是按兵不动,安心破交,认为哪怕马岛丢了也无妨大局;另一个意见是果断出击,攻敌侧翼,至少不能让敌人这么轻松自在地去进攻马岛。话说得滴水不漏,可就是不明确表达倾向性意见,而是主张由前线指挥官相机决断,让霍夫曼怒骂一句“滑头!”
  最后只能由身兼海军总司令的霍夫曼自己下令,要求舰队继续在亚速尔附近海域待机,等候出击命令,破交舰队和潜艇全面封锁海域,不得放过任何一艘可疑船只进入北海。
  说句实话,现在这样的状态美国人也很不好受,特纳不是真要去打马岛,他是希望把德国人引出来打一次,但现在德国飞机根本就没找到他——以外出海尽盼着不要被德国侦察机发现,但现在反而希望大西洋督查们灵光一点能看见自己,这样才有办法让德国舰队从亚速尔防空圈保护中出来。。
  11月13日夜间,终于有潜艇逮到了美军部队的身影,到了第二天清晨,从佛得角起飞的“大西洋督查”终于找到了美军的先头部队——4艘轻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快速侦查部队,这几乎是美军标准侦查舰队的配备。
  “什么,美国舰队先头部队出现在佛得角以西1800公里处?”收到情报的人第一反应都觉得诧异,第二反应就是认为麻烦来了
  与亚速尔相比,佛得角虽然同样被德军控制,但由于地位没那么重要,此时并不是德国建设的重心,只进行了一定的武装强化:岛上一共只有2个团海军陆战队,有3座双联装356mm舰炮(从伊势上拆下来的)为核心的岸防工事,另外大约还有60余架飞机,这个实力比葡萄牙人助手时期强了数倍不止,但比起亚速尔就什么也不是,最多比百慕大好一点。
  11月15日,美军舰队又向佛得角方向挺近了500多公里,情况开始清晰起来,柏林方面判断的敌情是:美军分兵两路,一路南下进攻马岛,一路去进攻佛得角,由于轴心舰队主力都在北大西洋,所以美军应该以主力舰队进攻佛得角,以掩护舰队进攻马岛。
  “敌人要进攻佛得角?”霍夫曼召集了约德尔和邓尼茨,“你们认为该岛有可能守住么?”
  两人不约而同地摇摇头,“元首,这是不可能的,佛得角能守住3天就算不错了,从加勒比海方向的船队规模来判断,我们预估美军至少有6…7个师,再加上他们的主力舰队和护航航母提供的火力和空中掩护,只要拿1…2个师去进攻就可以拿下。”
  德国高层还是没意识到美军的土豪作风,只是按德国自己的运输规模在判断人数,这规模如果是换成日军运输部队,至少能运10个以上甲等师团,但放在美军这批大爷身上就只能运4个师。不过两人的判断与特纳的计划基本接近——即便迫不得已发动佛得角和达喀尔的进攻行动,他也只准备调用1个师的力量,其余3个师依然按计划去巴西部署兵力。参联会同意如果必要,可以在第三批部队中多增加1个师增强力量。
  “然后敌人还会趁虚而入去进攻达喀尔?”
  “不排除有该可能。”约德尔解释道,“敌人已在巴西站稳了脚跟并建设了航空基地,上次舰队进行袭扰破坏也无非让美国人再花点力气建设一下而已,一旦敌军拿下佛得角和达喀尔,就又在西非有了立足之处,两地间大约相差3500公里,考虑到英美的空中力量,其轰炸机群可完整有效覆盖整片海域,我军舰队想悄无声息进行穿越的机会几乎等于零。”
  “可他们难道不知道我们其实是从马达加斯加运送过去的?”
  “他们不一定知道,但现在这样一搞,至少在南北大西洋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另一个可能的威胁是,如果美军占领达喀尔,他们会不会趁机在西非发起反攻并进而威胁德属西非?”邓尼茨担忧地说道。
  说到这句话,霍夫曼就有些不淡定了,因为那很可能就意味着第二次火炬行动,这是他要极力避免的局面。
  不过约德尔显然比邓尼茨要乐观地多:“我不担心美国人在西非登陆,现在情况比当初非洲军团去北非的情况好得多,我们完整滴控制着整个地中海,补给线比美国人短得多,大不了再让古德里安将军去非洲跑一趟,打陆战?美国的航空母舰又上不了岸,再学100年也不是我们的对手。在陆地上消灭一个美国人比在空中或海里消灭他们要容易,如果美国人在非洲死伤几十万,我不觉得他们还有勇气继续打下去。而且,南非就有现成的反攻基地,美国人为什么不从南非发动反攻层层推上来?”
  霍夫曼点点头,正如约德尔所说,把美国人放上来打也是一种思路,这样才能给美国人快速放血,只要不让英美战略空袭得逞,德国统合下的欧洲物资与工业生产完全能够支持与美国的长期战争,现在石油问题基本解决,连最后一个软肋也消失了。
  “可以再等一等看美军的行动,他们现在只是出动了侦查部队,主力和登陆部队至少要2…3天才能露面,我们还有时间判断其真实动向是什么。我的建议是,如果敌人去进攻马岛也不必担心,岛上和阿根廷本土我军现在有1个装甲师,1个步兵师,2个陆战旅和2个阿根廷旅,另外还有400架飞机和一批s艇、潜艇,同时防御工事也新建了一部分,英美不出动主力舰队、不付出5万以上的伤亡是啃不动我们的,更何况就算是丢了马岛又何妨,美军一来一去至少要消耗3个月时间才能重新回到北大西洋。”邓尼茨总结道,“美国人和我们都等得起3个月,唯独英国人不见得能多在毫无美援的前提下煎熬3个月。”
  11月16日,霍夫曼以海军总司令的身份下达命令,要求轴心舰队完成一切出击准备,继续在亚速尔防空圈内待机等候命令。他已下定决心,万不得已时马岛守军可以牺牲……





第121章 大西洋绞杀战(9)
  听说美军有可能来进攻马岛,贝隆十分紧张,特意抽空前往马岛视察布防情况,德国工程部队和阿根廷工人干得热火朝天的态势让他很满意,第二批德国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更给他吃了一颗很大的定心丸,现在德军在马岛一共集中了5万多兵力和400多架飞机(另一部分兵力部署在阿根廷本土),论实力已超过阿根廷全部陆军。
  贝隆也是光棍之人,知道自己的政治生命现在与德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颠覆阿根廷政权后可能不会拿阿根廷怎么样,但一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对南大西洋战役集群司令官曼陀菲尔中将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抽调大量阿根廷工人帮助建设,各色防御工事、简易潜艇洞库开始飞速兴建起来。
  曼陀菲尔对贝隆的心思心知肚明,竭力宽慰他不要担心,现有兵力足够保卫马岛——“美国人哪怕来20万人我也有信心守住”,为增强贝隆的信心,曼陀菲尔还向其透露元首准备在新年后派出第三批支援部队来马岛,包括至少2个陆军师,1个空军联队和1支分舰队。
  这让贝隆高兴不已,说句实话他根本不愿意放弃德国这条大腿,第一批货物前两天已从阿根廷送到了马达加斯加,现在正装载德国出产的工业品、燃油和军事装备回国,德国还给了阿根廷方面10亿马克的专属信贷额度,用于彼此货物周转并协助阿根廷稳定货币体系——南美各国包括阿根廷在内,天生有滥发货币的冲动,通货膨胀水平一直都是很高的,以前的金融管理的贸易体系重点是盯住美元,现在要逐步转移到盯住马克,这10亿马克一下子就为贝隆壮了胆。
  贝隆新政权上台后不久就发行了新货币,正面是阿根廷历史上1833年抵抗英国侵略的高乔人安东尼奥…里贝罗的肖像,背面是马尔维纳斯岛(包含南乔治亚岛等附属岛屿)在内的地图,这无疑大大激发了阿根廷人的民族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新政权的威望和正当性,不用政府大力号召,居民就自发排队去兑换新钞票,甚至拿到手的新钞还舍不得使用就珍藏起来,这在无形中减少了货币的流通量,再加上国有化后对剩余货币流动性的回收,阿根廷比索居然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升值迹象,商品价格也开始降低,这无疑让贝隆的主要支持者——贫苦民众和民粹情绪深厚的小资产阶级欢欣鼓舞。
  这总统做得有滋有味,他压根就不想放弃,由于他的国有化政策以及没收政敌和特权财产分给贫苦民众的示范效应良好,其余通过政变上台的南美国家都在试图仿效,新政权的国际声望如日中天,一大票小弟都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来学习“成功经验”,并试图和德国人挂上钩,哪怕从德国弄点廉价军火也是好的——至少德国人卖武器很爽快,不像美国人动不动附加一堆条件让人厌恶。对有心要在南美当盟主并开创“国际事业”的贝隆来说,哪怕有一线机会他都会坚持下去,否则前段时间他也不会硬着头皮往玻利维亚…阿根廷边境部署两个师——只要挺过这一关,今后在南美当大哥的资本就有了。
  “有什么消息我会及时通知您,我们在圣赫勒拿岛上部署有水侦和观察哨,一旦美军舰队南下,我会第一时间收到消息,不会措手不及。”
  圣赫勒拿岛在历史上是关押拿破仑皇帝的最后寓所,位于南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