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334章

铁十字-第334章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岛,我们会拥有完全可靠的后方,而阿根廷人迸发的民族激情是加快建设该岛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霍夫曼对英阿马岛战役记忆犹新:这个岛就是阿根廷民族主义者的命根子,谁能帮阿根廷拿到,谁就是阿根廷人的永世之友,只要德国能办到,阿根廷人会豁出命来帮忙。
  “如果美国人来了不打,只部署在巴西并和我们对峙怎么办?岂不是兵力都被牵制住了?”
  “那很好啊!舰队就近依靠阿根廷获得补给,马岛也能有从容不迫的建设时间,巴西以南的航线美国人就不用想了,智利和阿根廷的物资能源源不断运往马达加斯加,并以该岛为中转运回欧洲——印度洋航线比大西洋航线安全得多,而且……”霍夫曼补充道,“我和堀悌吉将军约好了,印度攻略告一段落之际,联合舰队会再次西行,那会儿就该是对大英帝国总攻之时,没有美国帮忙,丘吉尔没几条船的皇家海军能守住英伦三岛?如果美国的力量被我们牵制在南大西洋,北大西洋他就管不住了。”
  对于众人担心和美国人打成消耗战,然后被美国碾压的状况,霍夫曼也有自己的解释。
  “美国工业很厉害,也许比轴心三国加起来都发达,但工业发达并不必然等于胜利。否则,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有最发达的工业,最强大的海军,最完备的军队,为什么让美国这群土著造反成功;又比如拿破仑时期,拿破仑拥有全欧优势与工业,为什么又在莫斯科折戟沉沙?美国不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资本家和政客的利益才投入这场战争,他们都在等待回报,只有付出没有收益,只有牺牲没有胜利,他们还能坚持多久?我们不能让美国从容不迫地形成优势,必须持续不断消耗他的力量。哪怕暂时做不到打击美国本土与核心,但可以打击他的外围,削弱他的羽翼。”
  凯特尔补充道:“我想,美国人最大的可能是向巴西提供军事物资,让巴西人和阿根廷人去打仗。”
  “这两个世敌的战斗没那么快分出胜负……”霍夫曼意味深长地说道,“即便阿根廷抵挡不足最终失败,又与我们有何相关?美国赢了是正常,输了大丢面子,而我们损失不了什么!这就好比在敌人家里打架,大家互相打斗砸东西,只要我们全身而退,最后是谁比较吃亏?”
  大家都笑了起来,为元首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叫好,比用政治意义、军事意义等论点更有说服力,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规定由约德尔和施尼温德共同制定作战计划,名称就叫做——跳板。
  最高统帅部普遍认为该计划即便有所损失了也不会太大,比这更冒险的昆古尼尔计划、巴拿马计划都已执行完毕,损失些陆战旅和装备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施尼温德立即盘算起兵力来:如以7月15日为战役发起日,意大利海军的鹞鹰号应该会已服役并完成海试,齐柏林号航母也能修复并投入使用,加勒比海战役中受轻伤的战列舰将基本修复完毕,霞飞号补充航母差不多也能投入使用,即便帝国号战列舰届时还不能服役,德意联合舰队依然可集结包括3艘航母,7艘战列舰(战巡)——意大利3艘(维内托级3艘),德国4艘(俾斯麦、黎塞留、斯特拉斯堡和格奈森瑙)在内的强大兵力。





第210章 新战场(补)
  施尼温德预计英美海军最多可集结4艘航母(2大2小)、5艘战列舰规模的舰队,德意海军加上岛屿协防、飞行员优势加成,如果是舰队交战,完全有较高赢面——稳赢的仗其实没人和你打。
  他的脑子转得很快,考虑问题更多,这一仗一旦开打,英美在亚速尔方向就再次动不了——这可比1个陆战旅和物资装备重要得多,亚速尔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构成套在大英帝国脖子上的绳索,而且越勒越紧。等那些新式21型潜艇大规模服役后,英伦三岛的末日就要来临了,而日本攻占印度会最终充当英国的掘墓人。
  与其费心费力折腾海狮计划,用100万兵力去执行不见得能胜利的登陆计划,还不如抽调1万兵力去南美洲试试水深水浅,在美国将力量浪费在国土防御上后,让他们继续将力量浪费在其他方面。
  有一点他认为元首说的很对,德意海军总归是要与英美海军争一下高低的,不可能每次都让日本带着玩,那样成长太慢,考虑到美国惊人的造船能力,必须持续与美国交手,抢先与美国交手,打乱对方节奏,绝不能轻易让对方形成压倒性的军舰数量优势。
  不过一想到亚速尔他又觉得有点棘手,迟疑半天后问道:“倘若海军主力倾巢出动去打马岛,而英美趁机去进攻亚速尔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霍夫曼皱着眉头,“但希望不能都寄托在舰队帮助守岛上,如果每个岛屿都要舰队帮助防守,有再多的军舰也不够用,那样我是不是还可以问,万一敌人佯攻亚速尔,实则进攻加那利群岛怎么办?”
  施尼温德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岛屿最终是需要依托自身实力进行防守,最起码要能支撑到支援舰队赶来,亚速尔是我们花费力量最多,投入最大的岛屿,如果还不能形成坚固的自身防御体系,那就是个笑话。”霍夫曼不满意地说道,“就如同你们前两天才告诉我岛上有个间谍,从我们占领亚速尔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对外透露消息,但你们却迟迟没抓到他。”
  凯特尔知道这黑锅不能由海军来背,便难得地说起了情:“我们也没想到会有间谍,更没想到这个间谍居然是土生土长的葡萄牙人,帝国保安总局一开始的反谍方向出现了错误——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新登岛人员上,认为是我们带入亚速尔的工程人员中混入了间谍,白费了力气……”
  不过凯特尔说到这里就停掉了,保安总局是元首直管的部门,指责太多元首面上不好看。
  “不行,还得让鲍曼多费点心,他这个外行搞情报不行,抓起间谍来嗅觉特别敏锐,比那些所谓的内行灵敏得多。”霍夫曼对此火冒三丈,“我们有些将领不是迂腐,而是近乎愚蠢,到现在为止还拒绝保安总局介入军队事务,还想搞军中之军、独立王国!这样的人,不管是什么军衔,一经发现立即就地转入预备役。”
  大家恍然大悟,为什么雷德尔及老元帅一系将领都靠边站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元帅不肯让保安总局介入海军事务,只单纯相信海军自己的反谍与监察机构——在卡纳里斯被绞死后,这机构早就难堪大任。
  约德尔看气氛有些尴尬,连忙岔开话题,介绍了亚速尔的防御情况:“经过几个月建设,亚速尔现在可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我们总共部署了4个陆战旅,连同搁浅后充当固定炮台的舍尔海军上将号在内,拥有280mm以上口径的火炮47门,155mm重型榴弹炮100余门,囤积了足够3次战役使用的弹药;
  防空方面,经累次调入和损失补充,现在拥有各类型飞机480余架,三个主岛防空塔都在建设,预计5、6、7三个月每月能完工一个,拥有88mm口径以上高射炮300余门,依托防空塔还建立了3个雷达站;
  破交方面,我们拓建了英雄港原有的仓库、码头、油库,一期工程下周即将完工,可储备各类油料12万吨,二期工程7月份完工,届时总储藏量是30万吨;我们新建了潜艇补给基地,大型洞库8月份完工,预计可容纳6条潜艇同时入洞,不过现在还只能采用靠岸补给方式;岛上还部署了包括S艇、反潜巡逻艇、布雷艇在内的小型军舰100余艘……”
  “反潜要继续抓紧,听说英美潜艇活动很猖獗?”
  “是,几个月来我们陆续损失了11条商船或运输舰,不过也击沉了20余艘潜艇,英国、美国都有。”施尼温德不敢大意,“可能在这个海域还有30条以上的英美潜艇,海军打算抽调更多的Ju…290巡逻机投入日常反潜。”
  “反潜部队和潜艇部队要多交流,听听我们的潜艇是如何规避反潜力量的,你们要物资、要商船、要装备、要材料、要人员我都给了你们了,甚至不惜停掉了大西洋壁垒工程,再搞不好,你们没法对德国人民交代。”霍夫曼想了想,追问道,“地雷埋了多少?”
  “大概有2…3万枚……”
  “不够,远远不够。”他挥舞着手,“再加10倍,30万枚吧。”
  “可这样一来,亚速尔以后就彻底成了军事基地,没法再住人了。”
  “住人?谁要住人?”霍夫曼咆哮起来,“亚速尔现在是绞死英国人的关键绞索,今后是对抗美国的前沿阵地,我还准备将来把V…2火箭都搬过去呢,这是整个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你居然和我说要住人?”
  大家只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这个额头不断冒冷汗的新任海军总参谋长。
  “现在岛上谁是最高指挥官?”
  “魏斯上将自己。”
  “很好,给魏斯下令,等地表防御体系基本完毕后转入地下,挖坑道……另外,我通过堀悌吉大将要到了他们在太平洋前线的岛屿防守心得,这对我们会有帮助。”霍夫曼笑道,“虽然日本人屡战屡败,可毕竟见识过美国的登陆战役,参考一下也好。”
  大家一致点头。
  “如果没有问题,就请诸位按这个方针准备跳板计划。非洲方向,7月15日之前要完全肃清肯尼亚境内的英美部队,同时要完成对肯尼亚和坦噶尼喀的占领,运输舰利用前期2个月准备时间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囤积物资,非洲缴获的英美军火不用入库,到时候直接送阿根廷;海军方面,等马沙尔的舰队完成休整、补充后,联合潜艇部队立即依托亚速尔去英、加航线破交,按一个月时间准备,不能让丘吉尔的日子太好过;既然喷气机已经曝光,下个月想办法调100多架去亚速尔参与防空,杀杀英美重型轰炸机的威风。”
  会议最后,蔡茨勒汇报了东线的情况:“由于东线今年雨水量偏多,灌浆期时间较长,曼施坦因元帅希望将春醒战役第三阶段推迟到5月17日以后执行,飞机侦查还显示,由于东线北段、中段异常平静,俄国人在抽调那里的部队填补南线窟窿,他想请莫德尔的中央集团军群打一个短促突击,威胁莫斯科方向并调动敌军兵力。”
  “可以,有什么具体困难?”
  “莫德尔提出要追加400辆坦克和600架飞机。”
  霍夫曼暗暗发笑:这是莫德尔的老毛病,一有大事就伸手要装备,不给就天天叫。不过现在第三帝国比历史上阔得多,这点东西基本就是一星期的产量,他想都不想就同意了,表态道:“把这些兵力加强给魏克斯元帅的东方集团军群,让他们结束休整,加入中路打一次,既然要骗斯大林,那就像样些,跨战区协同由陆军总参谋部负责。”
  一听能拿到更多兵力和补给,蔡茨勒十分满意地应承下来。
  最高统帅部会议刚刚结束,霍夫曼马不停蹄地召见了从巴黎赶回的里宾特洛普,劈头就问:“和法国人的秘密谈判怎么样?”
  “贝当还在犹豫,不过达尔朗很动心。”里宾特洛普解释道,“贝当的犹豫在于我们始终没能登陆英伦,他认为这是最大隐患,极力鼓噪尽快登陆。”
  “想法挺好,很有一套,可我不会去登陆的……不把英国人饿个半死,鬼才去贸然碰钉子。”霍夫曼冷笑道。
  “要不要鼓动达尔朗搞掉……?”里宾特洛普后半句没说下去,但霍夫曼明白他的意思:暗示让达尔朗取而代之。
  “不要……”霍夫曼沉吟片刻后说道,“年轻人容易冲动,一冲动就不计较后果,如果达尔朗三言两语就被我们说服,将来也很容易被美国人说服,还是要找个沉稳可靠的政治家。”
  年轻人?里宾特洛普被说得一愣一愣的,看看元首的年纪再想想达尔朗的模样,怎么也没法把“年轻人”三字与后者挂起钩来:这位法国海军当家人都六十好几了,与元首还大8岁,无论用什么标准都与年轻人划不上等号,唯独与贝当在一起时,60多岁的达尔朗还只能算小字辈。





第211章 新战场(完)
  拉拢法国是霍夫曼既定战略一部分,倒不是说离开法国就玩不转,而是法国这国家体量太大、地位重要,凭德国的实力很难完全压制,而且法国问题一天不解决,真正的欧洲联盟就搞不起来。没有英国欧洲照样可以是联盟,但如果没有法国,欧盟就真的支离破碎了。
  随着战场上节节胜利,他不但要思考结束战争的办法,还要想办法处理欧盟的问题。欧盟的组织体系、运作逻辑、利益关系他都有办法解决——穿越前他是生长在欧盟下的一代,对各种优缺点非常清楚。
  最近他一直在琢磨欧盟,试图造就一个更理想、更全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