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87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87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莫斯科民族饭店里面最好的套房里面,小鲁道夫已经睡着了,保卢斯则去了德国大使馆——他会在那里通过电报向柏林和里加报平安——现在只剩下赫斯曼和克洛伊一边吃着味道很棒的俄国小点心,一边讨论着娜塔莉在汽车上提出的问题。
  “这是必须的!”赫斯曼说,“我们如果不愿意转让,再过几年也会有别人转让的。”
  那个别人就是美国,历史上德国先向苏联转让了技术和设备,让苏联入了门,而真正帮助苏联走上工业化快车道的则是美国人!
  在热那亚会议后,英法同苏联的关系比较冷淡,德国和苏联则开始了蜜月期,而美苏关系则仅次于苏德。虽然美苏没有外交关系,但是美国在西伯利亚干涉战争和后来的苏俄协约国中,都给布尔什维克帮了大忙,因而美苏“民间交往”在整个20年代都非常热络。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美国在苏联投资也很多。
  而到后来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更是敞开了大门向苏联提供成套技术和设备!包括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莫斯科汽车厂、雅罗斯拉尔夫汽车厂和莫斯科汽车装配厂,不是整体采购自美国(买下美国的工厂拆了运回苏联),就是购买美国设备进行重新装备——这些工厂就是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的主力!
  在二战前苏联最重要的坦克生产基地,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从美国引进。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则采用了大量的美国设备(也有一部分是德国的),并且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二战期间苏联的坦克洪流恐怕要狠打一个折扣了。
  另外,苏联的航空工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也从美国人那里获得了大量技术转让和零部件供应。
  而美国人唯一没有让苏联如愿以偿的,就是海军造船技术的转让了。无论是技术转让、设备转让,还是购买成品,美国人都加以严格控制,不让苏联获得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
  “我想还可以加上造船工业……”赫斯曼说,“我想苏联会需要我们帮助提升他们几大造船厂的技术。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在1940年前后帮助苏联建成一支拥有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海军舰队。”
  在赫斯曼的印象中,斯大林对大型水面舰艇挺着迷的,二战前就开工了“苏联”号、“苏维埃乌克兰”、“苏维埃白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等四艘6万吨级的超级战列舰!
  可惜因为德国的入侵,这些战列舰并没有真正建成。不过赫斯曼倒是挺希望苏联人在1941年或1942年能装备上这4艘超级战列舰……
  “路德维希,你难道想联合苏联去攻打英伦三岛?”克洛伊蹙了下秀眉,她可不敢想象红旗插上白金汉宫的场面。
  “或者是美国!”赫斯曼耸耸肩,“红旗插上白宫!这样的场面一定很震撼人心吧?也有可能是日本……如果苏联有了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最有可能部署在海参崴。”
  “海什么?”
  “呃,是符拉迪沃斯托克。”赫斯曼挠了挠头,欧洲这里可没有什么人知道“海参崴”这个中文名字。
  “他们的太平洋舰队?”
  “要不然放哪儿?波罗的海吗?”赫斯曼呵呵笑道,“这会让英国人跳脚的。”他摆摆手,“不过这不关我们的事儿,苏联要和我们打仗是用不着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
  “但是用得着福克飞机和奔驰小汽车。”克洛伊用忧虑的语调说。“红军或许会坐着奔驰汽车打进柏林!”
  “但我们还是得和他们合作。”赫斯曼叹了口气,“我们需要苏联的资源和黄金。这是《凯恩斯计划》能够实行下去的唯一路径。”
  根据《凯恩斯计划》,德国从1926年开始,就要向协约国交付煤炭、汽车、飞机和船舶了。但这是白给,换不回英镑和资源。
  且不说德国政府怎么向生产这些东西的厂家付款——似乎只能靠发债券——但是生产那些产品需要耗费的各种资源,就是个能逼死德国的大难题。
  德国手中没有多少外汇可以去进口,而且也很难向西方大量出口获得顺差。白送东西人家已经不大乐意了,再要倾销工业品肯定会招致贸易战争。
  “只有苏联!”赫斯曼说,“我们需要从苏联获取石油、有色金属矿和粮食,可能还需要从苏联获得一些黄金去进口瑞典铁矿石、美国棉花和澳大利亚羊毛。”
  这是一个勉强能够运行的经济循环。德国先用从英国借来的英镑进行投资提升产能——由德国政府借贷作为发行马克的保证,然后再转手借马克给德国国内的大公司进行投资。这就是德国失去货币主权的后果!这些英镑进入德国后唯一的作用就是躺在帝国银行的金库里面,作为发行马克的准备金。没有它们,德国马克就是废纸,无法用于投资。
  在德国用“英镑资本”提升了自身的工业产能后,再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给协约国作为赔偿。同时德国政府会收回借给大公司的债务,用来支付购买“赔偿产品”的货款。
  这样协约国获得了“赔偿品”,德国工业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市场,英国则通过发放贷款控制了德国,同时也巩固了英镑的地位,而德国政府则欠了一屁股怎么也还不清的债……
  这么个循环要能够维持下去,还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德国政府的财政一定要有盈余可以慢慢偿还欠债;二是德国的贸易项目不能出现大的赤字——也就是说,德国必须要通过苏德合作获得足够多的资源去满足国内正常需要和生产“赔偿物品”的消耗,同时还要尽可能储备一些物资以防万一。
  “我们现在能够维持下去,一方面靠英镑借款;另一方面靠苏联的资源。”赫斯曼沉默了一会儿,“从长远来看,这个循环是无法维持的,但是短期内它必须要维持下去。”
  历史上德国是靠美元借款和苏联资源维持,现在美元换成了英镑。不过《凯恩斯计划》还是比《道威斯计划》要好,它对德国工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同时理论上也能让德国还清赔款。而且,德国的战争赔款是以英镑计算,如果英镑崩溃……
  “从1926年开始,咱们就要支付赔偿品了,先是1亿英镑(相当于20亿出头的马克),然后逐年增加直到每年2亿英镑的货品。”赫斯曼说,“如果我们不能从苏联获得足够多的资源品,我们的经济就会因为贸易逆差而崩溃!所以我现在担心的不是苏联通过这样的合作变得强大,而是担心这桩生意被美国人抢了。那样我们就完了……所以,我们必须给出美国给不了的条件!”
  赫斯曼心想:等到大萧条来临的时候,英镑借款和苏联资源这两头都会出问题,到时候就只能让希特勒先生上台来赖帐了。
  就在这个时候,客房里的电话突然叮铃铃响了起来,赫斯曼走过去拎起听筒,格鲁吉亚口音的俄语想了起来:“是路德维希吗?我是斯大林啊!”


第一百五十章 汽车城
  斯大林打电话是请赫斯曼去克里姆林宫吃饭的——面子还真大,不过这是一个好现象!
  赫斯曼放下电话,娜塔莉就敲响了房门。她换上了蓝色的晚礼服,肩膀上披着貂皮披肩。
  “路德维希,汽车已经备好了。”娜塔莉对给她开门的赫斯曼说,“你一个人去还是和克洛伊、鲁道夫一起去?”
  “我一个人去。”赫斯曼说,“鲁道夫睡着了,克洛伊要陪他。”
  “那好。”娜塔莉冲着客厅里的克洛伊说,“亲爱的克洛伊,你不介意我陪路德维希吧?”
  “不,当然不介意。”克洛伊很大方地冲娜塔莉笑了笑,然后站起身拿着赫斯曼的军服和大衣交给他,又在丈夫的脸颊上亲了一口,才和两人告别。
  “路德维希。”娜塔莉挽起赫斯曼的胳膊,走在民族饭店的长廊上。走廊上没有什么人,很安静,地毯也很松软,踩着很舒服。“我告诉你一个情报……这是违反纪律的!”
  “哦?”赫斯曼好奇地问,“什么情报?”
  “有个美国人想抢了你们的生意!”娜塔莉低声说,“你知道一个叫哈默的人吗?”
  赫斯曼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美国掮客,也是列宁和斯大林的朋友,历史上还会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名叫亚蒙。哈默。
  列宁同志能在百忙之中和他一个二十出头的美国大学生交朋友,当然是看中了他的桥梁作用。而这个哈默也没有辜负列宁的信任,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在美苏间牵线搭桥,替苏联拉了不少投资,也做成了许多大买卖。
  “亚蒙。哈默,美国联合公司。”赫斯曼淡淡地说,“我想他是美国大财团派到苏联来的代表吧?”
  “我不清楚这些。”娜塔莉说,“但是他的确神通广大……他最近建议我们去美国开设一家外贸集团公司,专门从事苏美贸易。还说开设这样一家公司,有利于我们赢得美国的外交承认。一旦我们得到了美国的承认,苏联的外贸公司就可以获得美国的买方信贷!”
  美国人开始发力了!赫斯曼心想:货币战争还在继续啊,由于德国支持了“金汇兑”,英镑暂时坐稳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宝座,但是美国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不会直接和英国撕破脸,但是挖墙脚的阴招该用还得用。
  英美两国就好像一个大家族里面的老大、老二,关起门来争族长是一回事儿,和外面的人斗是另一回事儿。他们自己斗的时候比较有规矩,不会砸了盘子。和外人斗,就是不死不休了。
  现在德国暂时垮了,苏联也没起来,自然是英美之间斗法。历史上美国用《道威斯计划》确立了金本位——其实就是美元本位,又通过扶植德国和苏联给欧洲添乱,最后把大英帝国的王座砸烂。
  而如今,《道威斯计划》变成了《凯恩斯计划》,美国人暂时输了一局。于是就在苏联这里加把劲,想敲走德国的生意。而苏联领导人只要不傻,也能看出这里面的门道,该利用的时候就会利用了……
  “我知道了。”赫斯曼假装感激,朝娜塔莉微笑着说,“我会记得你的友谊,如果将来你遇到麻烦,尽管来德国找我。或者,让人给我捎个口信就行了。”
  “麻烦?”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噗哧一笑,“我会遇到什么麻烦?”
  你怎么会没有难处?你是托洛茨基派啊!赫斯曼心说,你和柯伦泰都是托派成员。托派现在就不得势——是被列宁修理的——等到列宁一挂点,斯大林下手更黑……
  “路德维希,欢迎你来苏联!”
  赫斯曼在克里姆林宫里一间餐厅里见到了很快就要成为苏联第一人的斯大林。未来的独裁者有点瘦削,看上去特别矮小,穿着件很宽松的衣服上来和赫斯曼拥抱。
  “听说列宁同志病情严重,我就马上赶来了。”赫斯曼有些遗憾地说,“这两年实在太忙,都没有来探望列宁同志,没想到……”
  斯大林扬起他的粗眉毛,用一种低沉略带伤感的语气说:“是啊,真没有想到,我们的导师那么年轻,就要离开我们了。”
  “就要离开了?”
  “医生说就是这几天吧。”斯大林掏出手绢擦了擦眼睛,“对了,我们有件事情可能要请你帮忙。”
  “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吧。”
  “我们要保存列宁的遗体,还要研究他那颗与众不同的天才大脑。”
  “啊……”赫斯曼怔了一下,斯大林在吃饭前讲这事儿不怕倒胃口?
  “我们的技术力量不够。”斯大林抽着他标志性的烟斗,“希望德国方面可以提供专家。”
  “好的,我今晚回去后就安排。”赫斯曼没有二话,连忙答应下来。
  “这太好了!”斯大林发自内心微笑着,露出了烟熏变黄的牙齿,“啊,对了,对了。娜塔莉和我提起过,你同意让奔驰公司向我们转让技术了?”
  “是的,我答应了。”赫斯曼知道美国人会来抢生意——飞机的生意他们暂时抢不了。因为目前美国人在这方面暂时没有优势,德国飞机制造公司,特别是福克和容克两大巨头远比美国的同行强大。但是苏联的汽车买卖,却是他们有机可乘的,所以一定要牢牢抓牢!
  “不过,你们和奔驰合作的工厂非常小。”赫斯曼微笑着说,“它只是一个组装厂,根本不可能变成一座汽车城。如果你们真的想发展苏联的汽车工业,那么就要准备大干一场。”
  “汽车城?”
  “是的,一座以汽车生产为核心的城市。”赫斯曼解释说,“从炼钢、轧钢、轮胎、玻璃和汽车的各个部分,直到总装都集中在一起。可以做到矿石进城,汽车出城!”
  赫斯曼说的生产方式,在20年代、30年代的美国大型企业中是很流行的。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的工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