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676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676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式也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不一定是暴力的游击战,也有非暴力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有些人还打出了社会民主党或是国家社会党的招牌蒙混视听。
  与此同时,奥丽加的朝廷在真正上台执政后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奥丽加在流亡期间依靠的力量是白俄军事贵族,这些人和德国的容克不是一回事儿,都是思想和知识非常落伍的家伙。他们对俄罗斯的认识还停留在十月革命前,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苏维埃人”。
  而后来投靠奥丽加的布尔什维克党叛徒又都是一些信仰破灭的家伙,对罗曼诺夫王朝也没有什么归属感,很多人都抱着捞一把再去巴黎、伦敦过舒服日子的打算。
  这些失去信仰的前共产主义战士在很多时候表现的居然比“老白男贵族”还腐败——奥丽加和她的老白男们虽然不知道该怎么治理“苏维埃人”,但是丢过一次江山的他们知道“水能覆舟”的道理,现在好不容易咸鱼翻身,当然都是比较珍惜的,所以不大敢放手捞钱。
  因此奥丽加的朝廷现在出现了老白男糊涂和共产主义叛徒腐败两大顽疾。甚至在由原白俄流亡军队和苏军叛徒组成的俄罗斯陆军中,也出现了管理混乱和腐败成风的问题。
  另外,老白男和布尔什维克叛徒这两类人,现在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成为团结的俄罗斯保皇党,而是隐约分成了两个官僚集团,相互之间都视对方为政治上的竞争对手。
  这一系列的问题,搞得奥丽加女皇和尤苏波夫亲王非常头疼,同时也让白俄政权的战斗力大打了一番折扣。如果没有德国和欧洲的全力支援,目前的白俄集团是很难战胜红俄的。
  而要改变这种“糊涂”+“腐败”的组合,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整合和治理的。
  而且,由于白俄统治区大都是经过一番血战后才易手的。除了彼得格勒等少数地方外都是满目疮痍,经济遭受了重创,根本无法为白俄政权和军队提供税赋。
  所以现在的白俄军队和政权是依靠欧洲共同体的补助维持的,而随着白俄统治区的扩大和军队数量的增长,欧共体需要提供的补助也越来越多!
  这笔巨大的开支,日益成为了法德两国的负担(英国本身的经济也在恢复之中,因此1944年还不必承担援助俄罗斯帝国的责任),也让希特勒政府和贝当政府感到非常头疼。
  想要用“好的政策”争取俄罗斯的民心可不是没有代价的!
  “亲王,你能理解真是太好了。”赫斯曼点了点头,跟随他一起抵达彼得格勒的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兼第二作战官施陶芬贝格少将,这时从一个大号的公文包里面取出了厚厚一个文件袋,放在了会议桌上。
  “这是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第二阶段作战方案的草案。”赫斯曼指着文件袋说,“莫斯科的外围由德军和法军负责解决,完成包围后由俄军进攻市区。如果……你们感到困难,还可以进行围困。”
  巨大的莫斯科市现在已经变成了兵营和堡垒。那里的情况和之前的列宁格勒类似,居民大多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拥护者,如果要强攻必然会损失惨重——强攻一座有一百几十万共产主义战士保卫的要塞化的城市,对进攻者而言绝对会是一场噩梦,上百万人的牺牲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而用围困的办法夺取莫斯科也不容易,因为有了列宁格勒的教训,现在莫斯科城内早就囤积了巨量的食品。根据情报,足够150万共产主义战士吃上2—3年!
  所以制定计划的赫斯曼和古德里安一开始就排除了用德军去强攻的选项——从1939年9月开战至今,德国这边死于战争的总人数,如果不包括波兰人、乌克兰人、立陶宛人等“附庸民族”的话,还不到30万人。
  如果一个莫斯科战役就让德意志民族失去100万生命,那么打完苏联的欧洲部分,德国人民差不多也该厌战了,哪儿还有心思去加勒比海打美帝?
  因此赫斯曼和古德里安干脆把攻坚的任务推给了俄罗斯人,德军负责用虎式坦克和e—50坦克打打外围就行了。
  根据以往2年的经验,德国装甲集群在野外作战中的优势是非常强大的,就算苏联人装备了js—2重型坦克,也是必败无疑。毕竟德军现在也有了强大的e—50a重型坦克了。
  如果白俄军队啃不下莫斯科,那么干脆围困饿饭,哪怕围上两三年也比死亡100万德国人要划算。
  赫斯曼接着说:“如果莫斯科需要围困解决的话,那么在完成对莫斯科的包围圈后,我们还将发起进攻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或高加索石油产区的作战。”
  除了莫斯科之外,苏联还有另外一个“死穴”——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
  在失去了东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之后,苏联大致还剩三个工业区,分别是莫斯科周围地区;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
  其中莫斯科和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的重要程度远超西伯利亚,另外苏联第二个石油中心第二巴库也在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而高加索石油产区生产出来的石油,也必须由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的炼油厂加工(巴统的炼油厂在二战初期被炸后,斯大林就把巴统的炼油工业迁往了第二巴库)。
  所以伏尔加—乌拉尔工业区一旦落入德军和白俄之手,苏联的持续作战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而白俄的实力则将大大增强。
  尤苏波夫亲王想想了想,问:“我们要从哪里向伏尔加—乌拉尔地区进攻?”
  “会兵分两路,一路从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地区东进,先夺取伏尔加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然后在沿伏尔加河北进夺取中伏尔加州(古比雪夫)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州。”
  “一个1200多公里的大迂回?”尤苏波夫亲王心算了一下,得出了由顿涅茨克向中伏尔加州挺进的大致距离。
  赫斯曼点点头,又说:“另一路由莫斯科东进,走弗拉基米尔州—下诺夫哥罗德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在伏尔加河畔同南路军会师……这一路如果从莫斯科城下开始计算,需要挺进700—800公里。”
  一路1200多公里,一路700—800公里!而且不是骑马走路,是机械化集群开进,光是燃油消耗就是个天文数字了。不过这笔开支也是必须的,要“光复”俄罗斯欧洲部分,怎么可能不打伏尔加—乌拉尔?
  而打下伏尔加—乌拉尔后,不用说……让希特勒同志最头疼的“斯拉夫大老爷”又得多出上千万!
  不过赫斯曼现在不是总理,不必去考虑希特勒的难处,所以只管谋划怎么把乌拉尔山脉以西拿下。
  他接着对尤苏波夫说:“伏尔加—乌拉尔战役和莫斯科战役是一样的,主要是俄国的内战……欧洲军队只是来助阵的,并不是主力。所以野战还是由德军和法军来打,占领和攻坚由俄罗斯人自己解决。怎么样?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当然了,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尤苏波夫亲王没有二话,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现在进行的毕竟是俄罗斯的内战,白军当然是主力炮灰了。”


第一千零零六章 假的纳粹
  赫斯曼和尤苏波夫商量着要怎么覆灭苏联红色的江山的时候,苏联红军同样在准备一场出其不意的反击。
  而将要在这场代号为“赤色卫兵”的作战行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部队,却是由希特勒同志的同胞,金发碧眼的德意志超人组成的红色旅!
  “即使人们不再忠诚,我们仍然忠诚。
  我们的队伍永远屹于这片土地。
  对于更好时代的描绘警惕了我们的青年。
  一个存有美德和以牺牲为荣的时代。
  我们永远与汝一起,永不屈服。
  请相信我们如同相信德意志的橡树和日月……”
  伴随着高亢、雄壮,让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声,党卫军军歌《当人们不再忠诚》在斯大林居住的孔策沃别墅的草坪上响起!
  这真是很难让人置信的一幕啊。
  将近1500名穿着者笔挺的德国武装党卫军军服的男人,在草坪上排出了整齐的方阵,并且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唱起了党卫军的军歌。
  而孔策沃别墅的主人约瑟夫。斯大林则在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陪同下检阅了这支看上去仿佛是纳粹党卫军的部队。
  “嗨!希特勒!”
  “嗨!希特勒!”
  当歌声嘎然而止的时候,1500名党卫军官兵又整齐划一的向斯大林行了德意志礼,还高呼……嗨!希特勒!
  斯大林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些“纳粹”的表现非常满意。
  “看上去和真的一样。”斯大林对身边的罗科索夫斯基说,“不过,他们为什么要扮成党卫军而不是普通的国防军?”
  这些党卫军当然是假的,要不然苏德战争这会儿就该结束了。
  “因为扮党卫军比较像。”罗科索夫斯基解释道,“虽然德国党卫军也是国防军的一部分,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军官。德国国防军的军官大多有一些贵族气质,很难模仿,而党卫军的军官大部分来自中下层。”
  德国国防军传承自普鲁士陆军,是“老欧洲”的劲旅。而“老欧洲”的军官都是贵族化的——不一定是贵族,但是看上去要像贵族。
  因为“老欧洲”的军官讲究养成教育,想要成为军官往往要十来岁的年纪就进入幼年军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和熏陶,而且还要学习各种贵族礼仪,基本上就是按照军事贵族的要求培养的(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升军队和军人的荣誉感)。所以长大后看上去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贵族气质。而要让大多是无产阶级出身的德国国际主义战士去装贵族,那是很容易露馅的。
  而党卫军的军官成分就非常复杂了,三教九流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没接受过长期的军官养成教育,没有那种让人讨厌的贵族气质。
  另外,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布尔什维克党其实是有渊源的,两者都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支派。所以在很多术语和“切口”上都很接近,让布尔什维克去冒充纳粹难度要比冒充普鲁士贵族军官容易多了。
  因此,比较熟悉德军内情的罗科索夫斯基就决定让红色旅战士装纳粹,而且还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了为期10天的特训,而今天就是“汇报演出”的日子。
  听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介绍,斯大林又点点头,然后转身向别墅走去,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也跟着斯大林一块儿往别墅大楼方向走去。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一走进屋子,斯大林就问身边的两个红军元帅。
  “初步选择在4月5日。”朱可夫给出了确切的日期,“天气预报说,从5日开始一直到10日,加里宁州将会有持续的雨雪天气。然后气温将逐步上升,冰雪将会大面积融化。”
  也就是说,4月5日—10日是最佳的进攻时间,10日之后泥泞季节就会来临。
  “4月5日……”斯大林思索着说,“列宁是1917年4月回到俄罗斯的,然后俄国革命就引来了全面转机,我希望今年4月能够成为卫国战争的转机。”
  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互相对了下眼色,朱可夫说:“4月份一定会有转机的,我们至少可以达成拖延莫斯科保卫战发生时间的目的。”
  在朱可夫看来,这就是转机了。
  “对!”罗科索夫斯基回答,“美国在夏威夷群岛的进展非常顺利,现在已经控制了半个尼豪岛,工兵也上岛开始建设机场了。一旦机场建成,美国强大的岸基航空兵就能抵达夏威夷群岛,日本必将会遭受惨败。”
  罗科索夫斯基是按照美国人通报的口径在说夏威夷群岛战役,虽然美国人在尼豪岛上陷入了可怕的血战,但是他们通报给苏联盟友的消息还是一派乐观的——苏联人实际上知道尼豪岛血战的情况(有国际主义战士通风报信),不过按照苏联的标准,美国在尼豪岛上的损失根本不算什么。
  为了这么个要紧的岛屿,就是死上10万红军也是值得的,而美国人苦战多日所付出的代价还不到3万(伤亡和失踪),估计最后死伤个五六万也就拿下来了。
  而拿下尼豪岛后,布置上足够多的p51、p47、a—36(p51的俯冲轰炸版)和b—25啥的,就能去打瓦胡岛了。
  至于死伤,往多了算也就三五十万,在斯大林、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这些人眼睛里,这些损失根本不是问题,哪怕再翻一倍,只要能拿下瓦胡岛也值了。
  所以苏军统帅部对夏威夷群岛战役那是一片乐观啊。
  ……
  “帝国元帅。”
  新任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莫德尔元帅在彼得格勒皇村的司令部里面向前来视察的赫斯曼行了个抬手礼。
  “瓦尔特。”赫斯曼回了个礼,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