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43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43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仓库里面。而且,波罗的联合公国应该驱逐尤登尼奇和他的党羽。”
  “可以,不过我们需要你的书面保证。另外,你还要给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写信。”
  “好,好的,一言为定!”列宁看着赫斯曼,用无比认真的语气说,“路德维希,你们要用奥加丽这块招牌去糊弄协约国的心思我很清楚。但是你们不要忘记,波罗的离俄罗斯很近,离英法很远!”


第六十九章 德国正在被撕裂
  “上帝啊,这里让我想起了俄国,1917年4月的俄国!”
  1918年9月底,当克洛伊。冯。海因斯贝格女士跟着赫斯曼一同走出弗列德累彻斯特拉斯火车站时,她再一次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就像去年她从俄国回到柏林时一样。
  火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前来参加集会的人们,他们分成至少十群,每一群人中间都有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说或是辩论——宣传战争的,反对战争的,要求民主的,支持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或者是其他什么主张,现在都可以光明正大地通过演说和辩论来吸引支持者了。
  这样的场面在和平时期,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德国,或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当时的德国在经济上非常成功,民众拥有的社会福利也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国内的政治也相当自由,完全可以非常平稳地转变为一个民主国家。
  但是现在启动民主化进程,显然是非常有害的!德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她正在输掉一场至关重要的战争,问题只是输多少,而这取决于德意志人民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否团结一致。
  而从1918年8月或9月间骤然开始的民主化,却生生撕裂了原本还算团结的德意志人民。
  因为是否要向敌人投降、是否要剥夺一部分人的财富和地位乃至生命、是否要将德意志人用鲜血和汗水建设起来的国土割让给敌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在德意志根本不是用民主投票可以解决的!
  这就好比美国过去不能用民主投票解决南北冲突(南北战争),英国人如今也不愿意用民主投票去解决爱尔兰和印度问题一样。
  “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笨蛋,不会有这样的和平!”
  “立即停战!”
  “不能停战!要抵抗到底!”
  “打倒皇帝!德意志民主万岁!”
  “皇帝万岁!祖国万岁!”
  “苏维埃万岁!走俄国人的道路!”
  “叛徒!你们是国家的叛徒!”
  “走狗!你们资本家的走狗!”
  “犹太人,你们统统是犹太人!”
  “你们才是犹太人!”
  而在柏林的这座火车站广场上,每一场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辩论,最后都会变成谩骂、争吵,甚至动手斗殴。在所有的重大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的人们根本无法调和,谁也不会包容对方的观点,谁都将不同观点的人当成了国家的敌人,根本不存在接受或包容的可能——这就好比要让希特勒和默克尔在叙利亚移民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样。
  当然,默克尔女士也许会说希特勒先生是个让人恶心的魔鬼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拒绝和他辩论。但是在1918年9月底的德国,像阿道夫。希特勒先生这样的人有好几百万甚至更多。
  他们为了国家而浴血奋战了将近五年——在条件最艰苦的前线,冒着不断落下的敌人的炮弹,随时可能送命。他们几乎赢得了战争,现在的每一条战线都在敌人的土地上,并且远离德国的边境线。在他们看来,德国目前还是胜利者,无论如何都不是要考虑投降的时候。
  而且默克尔女士的民主自由前辈们在1918年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无数个和阿道夫。希特勒先生持同样观点的人。还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这样斯巴达克联盟(德国布尔什维克)……
  希特勒这样的右翼民族主义者(在1918年,他们是主流),默克尔的民主自由前辈,还有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这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先驱,现在全都涌上了街头,用最激进最粗暴的方式撕裂了正在进行一场殊死大战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中士(刚刚得到晋升)开着一辆属于俄德经济促进公司柏林办事处的奔驰汽车到火车站迎接赫斯曼。一路上,他都在滔滔不绝地对赫斯曼和克洛伊说着他在大总参谋部内听到的各种让人沮丧的小道消息。
  “……后方的混乱波及到了前线,兴登堡防线崩溃了,前线部队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被俘的人数空前巨大。”
  “鲁登道夫上将阁下已经崩溃了,他在9月28日的例行会议上胡言乱语,把除他以外所有的人都骂了个遍,最后还昏倒在了地板上。”
  “上将阁下还向皇帝陛下提出建议,认为必须成立一个协约国可以接受的‘民主政府’去负责讲和。他主张,一定要按照民主的议会制的原则,在柏林成立一个反映帝国议会大多数人意志的新政府……唉,我看他是疯了,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成立一个俄国临时政府一样的民主政府?”
  “皇帝陛下已经接受了他的建议,明天就要宣布施行国会制政府。据说马克西米利安。冯。巴登亲王会在下个月初成为帝国首相。不过他让我想起了俄国的李沃夫公爵……”
  “更糟糕的是民间和军队中还出现了皇帝即将退位的传言,很多人认为如果德国作为一个共和国出现在协约国面前,将会获得比较好的条款……很多人认为美国会为德意志共和国说句公道话。我真没有想到,生活在国内的德意志人居然会这么天真,相信世界上有公道可言!”
  “上帝啊!怎么能这样?他们怎么能这样!”听到这里,克洛伊惊呼了起来,身为一名女伯爵,她是当然的保皇派,她紧紧拉着赫斯曼的胳膊,“路德维希,我们能阻止这个灾难的,是吗?我们不能让皇帝陛下失去宝座……”
  赫斯曼的脸色紧绷,他要让自己看起来又惊又怒。实际上他早就知道第二帝国的悲惨结局,只是不知道灾难是怎么发生的——第二帝国并不是在敌人占领柏林王城官邸以后灭亡的,而是在敌人还远离德国边境,德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时候轰然崩溃。这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赫斯曼现在已经完全清楚灾难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了。
  第二帝国的灾难和俄国临时政府一样——都是因为相信美国!相信伍德罗。约翰逊这个大骗子!以为把皇帝赶下台,把国家变成一个民主的共和国就能得到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最多只是失去洛林和阿尔萨斯……根据伍德罗。约翰逊的《十四点和平条件》,事情应该如此。
  可是巨大的政治变动让德国处于全面混乱,也让德国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力量。完全失去力量的德国,又怎么可能得到他人的宽厚对待?
  “我们只能尽力而为……”赫斯曼咬着牙,一字一字地说。“我们要尽可能地保全德国的元气,还要吸取失败的教训,为将来的复仇做好准备!一定要让那个欺骗了帝国,让我们陷入混乱,承受耻辱,丧失权力的国家在将来付出最惨重的代价!”
  “那个国家是谁?”克洛伊问。
  “美利坚合众国!”赫斯曼道,“不打败它,德意志没有未来,欧洲也没有未来!”


第七十章 自由军团
  这一次回到柏林,赫斯曼没有马上见到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这两位大人物现在已经焦头烂额,俄国的事情,波罗的共和国的事情,还有帮助德国在战后复兴的《灰色方案》都被摆在了比较次要的位置。稳住正在崩溃的前线和求和才是第一位的,而这两件事情又互相矛盾——如果按照敌人的意志在德国推行民主,似乎有利于求和,但是德国军队却会因此崩溃。反之加强独裁统治倒是可以让军队意志坚定,但是却会给求和增加困难。
  这几乎就是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好在,现在做题目的人不是路德维希。冯。赫斯曼中校。就在威廉二世、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头疼的时候,赫斯曼将莫斯科之行的报告交给了自己的上司瓦尔特。尼古拉上校。
  “路德维希,情况越来越不好了,你的预言都在成真!不得不说,你是总参谋部里面最神奇的乌鸦嘴!”
  看着赫斯曼送上的报告,尼古拉上校由衷地发着感慨。
  赫斯曼皱着眉头问:“上校,我可以把您的话理解为夸奖吗?”
  “对,是夸奖!虽然你的报告和计划大多都过分悲观,但是不得不承认,你的悲观是很有预见性的。这让我们对于最艰难的时刻,提前做了一些准备,这是你的功劳。”
  有功劳是不是应该升职?晋升上校是不可能的,但是职位还可以晋升一下。
  尼古拉上校随后的话应证了赫斯曼的猜想。他说:“豪斯霍费尔少将已经退役,他的东方处处长就由你接任,从现在去我不再代理这个职位了。你现在是大总参谋部下属各部门中最年轻的处长,而且还是中校军衔,我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精英辈出的德国陆军中赢得升官比赛的领先是很不容易的,同赫斯曼差不多资历的青年军官现在大多还是上尉、中尉,而他已经是中校了,还担任了处长,再过几年甚至可能成为上校。这意味着他领先同龄人至少三个级别,在按照制度一点一点晋升的和平时期,从上尉到上校往往需要十五到二十年!
  这意味着赫斯曼有足够的时间向将级进军!而且,他领导的东方处和史塔西也会给他足够的立功机会。
  这也意味着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已经将赫斯曼看成了未来德国军队可能的领导者。他们要在自己失去权力之前,替赫斯曼把路铺好!
  “军事情报局东方处处长都意味着责任,巨大的责任!”赫斯曼郑重地回答。
  “你能明白这一点很好。”尼古拉上校点了点头,放沉了语气,“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不要在报告中再提及支持匈牙利布尔什维克党或是别的什么布尔什维克党之类的事情……即将上台的文官政府都是由一些胆子很小的人组成的。”
  这是要赫斯曼自己把责任担起来!做官光靠眼光好是不行的,还得敢于负责,特别是在没有一个特别好的爹的情况下。
  “我明白!”赫斯曼回答,“我会把责任负起来的。”
  “另外,要在俄德经济促进公司之外成立一些负责敏感项目的公司……它们不能是德国政府的财产,而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
  “好的,我会去找人来出钱的。上校,您要不要投资一点儿?那些公司肯定会赚大钱的……”
  “呃,这个以后再说。”尼古拉上校没有拒绝,而是接着往下说,“还有一个消息通知你一下,是绝密的……苏俄秘密赔偿的600吨黄金,将会折算成20亿金马克,以霍亨索伦基金会的名义存入德国国民银行。”
  霍亨索伦基金会的控制人不用说,自然是威廉二世和他的接班人了。通过这笔巨额存款,威廉二世就能保证在德国成为共和国的情况下,继续对德国军方和情报部门施加影响。
  很显然,威廉二世也已经在为自己留后路了。
  尼古拉上校顿了顿,又道:“现在我和你办一下交割,东方处是你的了,好好干吧!”
  ……
  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变得更老了,头发、胡子几乎全白,脸上的肌肉松弛,眼睛里面布满血丝,整个人有气无力地坐在办公桌后的椅子里面,好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元帅低着头,戴着老花眼镜,仔细看着赫斯曼带回来的列宁的亲笔信和书面保证——书面保证什么的,在此时的欧洲还是挺当回事的。历史上英国首相张伯伦还把希特勒的书面保证当成了“一代人的和平”。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看完了列宁书面保证和写给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两人的书信,又听赫斯曼口头报告了支持匈牙利布尔什维克的计划,然后又是久久地沉默。
  “中校!”终于,老元帅抬起头,眼眸中闪出锐利的光芒,看着已经挂上中校军衔的路德维希。冯。赫斯曼。“你相信列宁?”
  “不相信。”赫斯曼如实回答。
  “那么,这份保证书有什么用?”兴登堡放下手中列宁的书面保证。“一旦我们战败,红军恐怕就要像潮水一样涌进里加了!”
  “实际上这取决于波兰。”
  苏德友谊靠波兰嘛!如果没有一个大波兰摆在苏德之间,历史上一战之后哪儿会有长达二十余年的苏德合作?
  而在赫斯曼制定的《大波兰计划》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应当加强波兰军团的力量。可以在东线部队撤退时,将他们的大部分武器留给波兰军团,使之可以在几个月内扩充出50万大军。
  “一个强大起来的波兰,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