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248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248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伦堡伯爵带来了德国皇帝威廉和总理希特勒的亲笔信,信的内容主要是三点:1。通报西方战役(法兰西战役)的进程;2。表示愿意调停苏芬战争;3。提出了在日内瓦召开由国际联盟主持的和会,并且寻求苏联的支持。
  对于德国提出的要求,斯大林当然不能拒绝了。苏联的慈父领袖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过得相当郁闷,一方面红军对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遇到了挫折,伤亡惨重,而且进展缓慢(其实比历史的情况好多了,毕竟不是在冬季作战);另一方面德军在西方战役中大放光彩,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军在他们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而苏联还得捏着鼻子给德国在西方的胜利大唱赞歌!
  现在德国在西线的作战看来是大获全胜了,意大利也迫不及待投靠到德国一边,大半个欧洲已经处于德国的支配之下。而且在欧洲大陆的西面已经没有可以和德国对抗的陆军了——这意味着德国不再有“两线作战”的危险,他们强大的陆上武力中的绝大部分都能用来攻打苏联了。
  不过即便在苏联的西部面临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斯大林还是没有忘记在比萨拉比亚省——这是第七次俄土战争时俄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取的土地,但是却根据一份由英、法、意、日和罗马尼亚签订的《比萨拉比亚条约》归属了罗马尼亚。


第三百八十一章 火药桶
  “许多年来指挥法国武装力量的领袖们,已经成立了政府。
  这一政府断定我国军队失败,已经开始和敌人进行交涉,以便停止敌对行动。完全可以肯定,无论是在地面还是在天空,我们过去和现在都被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压倒。迫使我国军队撤退的是德国人的坦克、飞机和战术,而远远不是我们人数不足,正是德国的坦克、飞机和战术提供了袭击的因素,才使我国的领袖们落到现在这种不幸境地。
  但这是最终的结局吗?我们是否必须放弃一切希望呢?我们的失败是否已成定数而无法挽救了呢?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
  收音机里传来的是夏尔。戴高乐将军的演说:《告法国人民书》。
  戴高乐将军是5月8日跳上一架英国飞机,几乎以叛逃的方式从法国飞抵伦敦的。在第二天也就是5月9日,他在伦敦公开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呼吁法国军队和人民继续抵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
  啪嗒一声轻响,英国首相丘吉尔关掉了办公室里面的收音机。
  “上校。”矮胖的首相缓缓转过身体,看着一位身材高大,有一只大鼻子和一双非常有神的大眼睛的五十多岁的男子,微笑着说,“法兰西还是有人愿意抵抗的,很快会有更多的法国人和我们站在一起。”
  被丘吉尔称为“上校”的男人名叫威廉。约瑟夫。多诺万。他是罗斯福总统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候的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多诺万参加过军队,跟着潘兴将军打过墨西哥,还晋升到了上校军衔。从军队退役后,多诺万一度从政,选过几次州长,但都没有选上,1924年时他还担任过美国司法部副部长,后来又在华尔街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华尔街的律师),赚了不少钱。
  现在他则是从老同学罗斯福总统那里拿到了一个密使的头衔,跑到欧洲来实地考察战争——是替美国政府和华尔街来考察的!
  “首相。”多诺万上校眉头皱得很紧,显然对战争的前景感到忧虑,“法国海军现在还在土伦吗?”
  丘吉尔点了点头。将海军舰队留在土伦是德国的要求,一心求和的贝当政府当然只能照办了。
  “法国政府会把它们交给德国吗?”多诺万上校又问。
  “我们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丘吉尔说,“戴高乐将军也向达尔朗海军上将发出了呼吁,请求他将舰队开往北非的阿尔及利亚。”
  “达尔朗海军上将会听从戴高乐的命令?”多诺万感到有些奇怪。
  “可能不会。”丘吉尔低声说,“但是我们有办法解决这个巨大的难题。”
  有办法?多诺万上校实在想不出丘吉尔的办法是什么,不过英国首相却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将话锋转向了即将开始的“日内瓦和会”。
  “德国人想把国际联盟变成他们的工具。”丘吉尔说,“他们想利用国际联盟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对此,罗斯福总统有什么意见?”
  “我想这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多诺万摇摇头,“总统正在为他的第三个任期而奋斗……在这个时候,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
  美国不是国际联盟的成员,而且美国也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和《洛桑条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很难在国际联盟主持的和会中发声。至少美国不能对废除《凡尔赛条约》、《圣日耳曼条约》和《洛桑条约》提出不同意见——1940年的美国还不像后来那么不讲道理,要求别人遵守美国自己也不认可的条约。
  “不过总统还是会派代表前往日内瓦。”多诺万上校说,“因为美国是《特里亚农条约》的缔约国。”
  “哈哈,这就够了!”丘吉尔笑了笑,说,“只要美国反对《特里亚农条约》,我们就能开辟一个反对德意军事集团的新战场了。”
  “是巴尔干?”多诺万扬了下眉毛,“那里可是个火药桶啊!”
  “那是德国人自找的!”丘吉尔笑着点燃了雪茄,“他们竟然想恢复上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格局……还把奥匈皇位的继承人奥托皇储请到了柏林,这样的行为已经将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逼到了墙角。如果美国能在日内瓦替这两个国家说话,相信他们一定会奋起反抗!”
  ……
  日本东京三宅坂,陆军大臣官邸,
  欧洲形势的惊人变化,显然对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亲近英美的首相米内光政海军大将现在已经有点灰溜溜了,而一贯主张和德国合作的陆军大臣畑俊六的官邸则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前来拜访。当然,最常见的访客还是东条英机、坂垣征四郎、冈村宁次和石原莞尔这些陆军里面真正大权在握的人物。
  由于英法在欧洲的溃败,使得德国—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了欧亚大陆上的主宰力量。对日本而言,西进和北上的道路可以说完全被封杀了。
  “现在西进是绝无可能了,因为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也封杀了苏联西进的路线。这样苏联的发展方向只能在东、南两面。如果我们西进,则苏联必然会针锋相对。而德国为了彻底解除东面的威胁,也必然会支持苏联东进。”
  被认为是永田铁山之后日本陆军最聪明的天才参谋石原莞尔,这个时候正跪坐在榻榻米上,口若悬河,向一帮没有多少国际视野的陆军将领讲解着最新的形势。
  “可皇军现在也今非昔比了,甲种师团已经扩充到了21个,乙种师团也扩充到了17个,还有机甲军(由3个战车旅团组成)和骑兵集团各一个,另外还有许多独立的旅团和联队,总兵力已经达到130余万,难道还不足以遂行西进作战吗?”
  提出异议的是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这位上了年纪的亲王是日本皇室中少见的相貌堂堂的人物,年轻时代就留学法国军校,是圣西尔军校、索米尔黑骑士骑兵学院和法国陆军大学的毕业生。是强大的法国陆军的崇拜者,所以对法国陆军在短短几天内就一败涂地(法军的抵抗现在仍然没有停止,但是胜负却在开战后的第6天就已经分出了)感到非常震惊。
  不过他仍然看不上连欧洲一战水平都达不到的邻国陆军,对昔日的手下败将俄国陆军也看不大上。
  “亲王殿下。”石原莞尔看了一眼这个思想已经完全落伍的皇族元帅一眼,“此次欧洲大战中德国的迅速胜利表明,战争的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陆军的机甲化、摩托化和快速集中运用机甲摩托化部队,已经成为克敌制胜之关键。
  而我皇军目前除了机甲军之外,皆是一战模式的步兵和骑兵,难以配合机甲军实行作战。且机甲军所配属之战车在数量和质量上是无法和苏联红军拥有之战车相提并论。一旦在大陆交战,极有可能陷于被动。”
  “可是英美都已经表示乐见皇军在大陆采取行动了。”闲院宫载仁亲王说。
  英美驻日本的大使,这段时间一直在鼓动日本西进。表示完全承认日本在东亚大陆上的行动自由,又给了贷款和不少石油、钢铁,而且还不顾事实,将日本的西邻指为德国、苏联的附庸。
  “英美那指了个火坑给帝国去跳!”陆军大臣畑俊六冷哼了一声,接过话题说,“也就是米内光政那个笨蛋不知道,还幻想和美国结盟,说了要去和德国作战的昏话,可是美国英国却只当没听见。”
  这其实就是米内光政首相做不下去的原因,话都到这份上了,美帝英帝却没有任何反应。这其实已经说明问题了——东亚大陆就是个火坑,英美自己都不敢跳!
  闲院宫载仁亲王依然举棋不定,“可是帝国之生命线始终受到威胁,如果皇军深陷南洋,东亚大陆再起变局,当如何应付?”
  看到老头子犹犹豫豫,东条英机有些着急,他说:“西进北上必陷苦战,如果久战不胜难免生变,而按兵不动则下层必有怨言,唯有南下可速建功勋。且法属印度支那是富庶之土,得之可以缓解下层的贫困,实乃必须实行之策!”
  这个东条虽然没有太高的智商,但是却会把话挑明了讲。西进北上肯定是苦战连连,如果打来打去都不赢,下面的军官士兵说不定又要闹“2。26”了。而且按兵不动也不行,现在德国在西面大口吃肉,英法都被打成了纸老虎,军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热要去建功立业,如果上层不敢动手,早晚又要惹出变故——就是“2。26”啥的。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柿子捡软的捏,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去法属印度支那吃上一大口再说。
  话说到这个份上,闲院宫老头子也知道别无选择了,于是点点头对陆军大臣说:“畑君,明天你就去向米内光政请辞吧!”
  陆军大臣请辞就意味着陆军要倒阁了,由于现役武官制的存在,陆军大臣辞职同时陆军不派人接替,亲英美的米内光政内阁就只能总辞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国运之赌
  “元帅,日本首相换人了。”
  就在施莱彻尔元帅和里宾特洛甫领衔的和谈代表团离开柏林的当天下午,在措森的大总参谋部坐镇的赫斯曼元帅得知了日本内阁更迭的消息。
  “米内光政下台了?”赫斯曼放下手中一叠前线战报(停战协议并没有达成,因此法兰西前线的战事仍然在继续),看着军事情报处的头头盖伦上校,“谁是新任首相?”
  “公爵近卫文麿是新任的首相。”盖伦上校说,“这是他第二次出任首相了。另外,亲德派的东条英机出任了陆军大臣,相信他才是这一届日本内阁中的实权人物。”
  “海军大臣呢?”赫斯曼放下手里的报告,“还是吉田善吾大将?”
  “还是他。”盖伦说,“不过新任日本外相松冈洋佑也是亲近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家。看来日本很有可能在近期和我国签署同盟协定,并且对法属印度支那展开军事进攻了。”
  “他们别无选择!”赫斯曼冷冷地道,“虽然日本帝国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间受益于东亚大陆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其国内的财富分配极不公平的。下层日益不满,而上层又不愿意让利,只能寻求对外扩张以转移矛盾。
  而日本的扩张并不是基于什么高明的战略,仅仅是为了掠夺财富以安抚国内。因此必然目光短浅,会选择最容易得手的对象进攻。东亚大陆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和众多人口,如能加以征服必能让日本帝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帝国,但是日本国内的情况却不会允许其投入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战争。所以南下就是必然之选了!”
  过去十年,日本从东亚大陆上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比历史同期少,但这种获利是基于东亚大陆的稳定而非动乱。因此日本征服东亚大陆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特别是在39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剧变后,征服的难度变得更大了。虽然日本已经得到了英美的允许,但是日本国内现在的形势决定了他们必须先捡个比较软的柿子去捏。除非英美能像日俄战争时那样给予日本大量的经济援助,同时缔结同盟。
  不过只和变成泥菩萨的英国结盟可不保险,最好能搭上美国。可美国国内的形势决定了不可能有美日同盟。而且在日苏没有签订和平条约的情况下,连英国都不敢去签新的《英日同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