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21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21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面的和平,多保存几分元气,这样将来的复兴也会容易一些。
  想到这里,赫斯曼的表情已经凝重起来:“今天我来这里,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真正的和平条件,而不是用来进行政治宣传的和平条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我想你不会真的认为可以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吧?”
  列宁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奥托,订立以民族自决为依据的无兼并、无赔款的民主和约是我们布尔什维克一直以来坚持的纲领,如果放弃,将会造成严重的危机!”
  “等等!”赫斯曼逐字逐句地分析着列宁的话,突然发现了一个漏洞——或许是列宁故意留下的。“你说以民族自决为依据?”
  民族自决在后世,差不多等同于独立!但是在目前,这条原则对德意志帝国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民族国家,绝大部分的国民都是德意志人,而且德国人民已经被德意志国家主义洗脑了几十年,根本不存在投票独立的可能性。哪怕是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占据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居民,实际上也都是日耳曼人——这两地本来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下属的公国,那里的居民大多是说德语的,其中阿尔萨斯是法国在1681年夺取的,洛林则是因为一场土地交易和一场联姻(一位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失败的国王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手中得到了洛林公国作为补偿,他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路易十五)。如果实行民族自决,德国当然可以保留阿尔萨斯和洛林。
  但是对俄国来说,民族自决原则至少将会让其失去乌克兰、立陶宛、库尔兰、立夫兰、爱沙尼亚、立窝尼亚、波兰和芬兰。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乌克兰、立陶宛、库尔兰、立夫兰、爱沙尼亚、立窝尼亚、芬兰和波兰的公民可以通过投票表决脱离俄罗斯?”
  (爱沙尼亚省和立窝尼亚省后来组成了爱沙尼亚共和国,立夫兰省和库尔兰省组成了拉脱维亚。)
  “是的!”列宁点了点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你可以这样理解,民族自决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德国不能够兼并那里……这就是不兼并的原则。”他顿了一下,又道:“而且我不认为你说的那些地区会全部脱离俄国,至少乌克兰不会脱离。”
  乌克兰和立陶宛、库尔兰、立夫兰、爱斯特兰、立窝尼亚、波兰、芬兰等地完全不是一回事儿。那里是罗斯民族的发源地,同俄罗斯合并的历史也非常久,语言文化上也非常接近,而且乌克兰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对俄罗斯来说极为重要。要是失去了,那可就没法交代了。
  当然,列宁也不是真的要放弃立陶宛、立夫兰、库尔兰、立窝尼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一有机会他就会派兵过去,把那些地区重新收回,再按上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名义——都有国了,还不是民族自决?
  而对赫斯曼来说,他也不在乎德国战败后列宁会拿回多少地盘……这对德国没有损失!现在的问题只是怎么说服德意志万岁爷威廉二世和大总参谋部的那两位老顽固——能不能实现自决不重要,能不能糊弄过去才是关键!
  “那么……赔款呢?”赫斯曼缓缓的,一字一句地说,“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表面上缔结不赔款的条约,但是在私下,你们转移一笔属于沙皇的黄金和珠宝给德国?”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列宁摇摇头,他现在并不知道沙皇政府留下多少财产——现在局势非常的混乱。
  赫斯曼道:“据我们所知,在1915年,因为害怕我们入侵彼得格勒,沙皇政府曾经将600吨黄金和大量的珠宝,秘密转移到喀山的国家银行保险库内!现在那笔黄金还在那里……只要你们能将黄金秘密转交我方,就可以签订不赔款的条约。”
  600吨黄金价值二十多亿金马克,比起《布列斯特条约》中的60亿金马克赔款当然少了许多。但是现款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兑现的期票毕竟不是一回事!
  而且公开移交和秘密转交也不是一回事,因为同盟国一方也不是德国一家,如果公开赔款,还得和奥匈、土耳其分配。秘密移交则可以由德国独吞,而且还可以作为秘密资金存在。万一德国战败,这笔黄金因为是秘密的,不会用来支付赔款,可以由军队掌握,用以复兴国家……
  “什么!?”列宁也吃了一惊,“这是真的?”
  赫斯曼笑了笑,低声道:“真不真,派人去查一下不就知道了?而且我们德国不会白拿这些黄金的……我们会提供大量的火炮和炮弹,足够苏维埃政府镇压一切反对力量!”


第三十二章 苏联买办
  “古……古董?安东诺夫同志,您说的是古董吗?”
  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伦泰的眼眸瞪得老大,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个穿着黄绿军装,带着红袖章,住在斯莫尔尼宫中的德国特务——为了方便赫斯曼参与革命工作(他是列宁的军事顾问嘛),列宁把他的化名“彼得。安德烈耶维奇。安东诺夫”列入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的名单!所以他真是货真价实的革命领袖。如果他不是个德国特务,这样的资历日后绝对能当上红军元帅的。
  而女权运动的祖师柯伦泰夫人,现在是列宁最信任的几个人之一——在历史上,她因为和托洛茨基走得太近而失去了列宁的宠信。不过现在,她还不是托洛茨基派的骨干,还是列宁最信任的伙伴。
  所以这些日子,这位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和社会福利人民委员并没有去为俄国劳动人民的福利操劳(也没有啥福利可给),而是负责和赫斯曼交流——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俄德交往的秘密渠道。明面上的谈判是托洛茨基和越飞负责,轮不到柯伦泰这个女人出马。但是俄德谈判靠明面上的渠道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一个私下交流的通道。
  因为布尔什维克现在并不能真正代表整个俄国,它不是合法政府,人民也没有用选票授权,因此是很不牢靠的。它不能在表面上做出太大的让步,那很有可能造成政权的垮台。而对德国而言,布尔什维克的垮台同样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流水。
  不过,柯伦泰却没有想到,在将要离开彼得格勒的当口,赫斯曼关心的居然是古董和艺术品……
  “古董,还有艺术品,哪里有出售这些东西的商店?我要去信誉最好的古董商店。”
  赫斯曼一边吃着斯莫尔尼宫的厨师(据柯伦泰说是彼得格勒的名厨,叫斯皮里东。伊万诺维奇。普丁)精心准备的早餐,一边和来访的柯伦泰说话。而克洛伊则在准备今天的行装,赫斯曼还是穿俄国人的军服,戴着红袖章,系上武装带,武装带上的枪套里插上一支上好子弹的纳干1895转轮手枪,克洛伊自己则带上一支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生产的军用手枪。
  “在彼得格勒,最好的古董和艺术品商店都在涅瓦斯基大街。这是……”柯伦泰回答。
  “那好,今天我们就去那里逛逛。”赫斯曼点了点头。
  八月革命后的彼得格勒仍旧不大安全,虽然政治性的抗议活动减少了很多。但是抢劫和杀人事件却依旧层出不穷——毕竟革命不能当饭吃啊。带着大笔现金出门采购,还是得小心一点,所以赫斯曼就给克洛伊和自己都配了枪。
  另外,军事革命委员会还给“安东诺夫委员”配了名警卫和一辆马车。警卫兼车夫是个名叫叶菲莫夫。彼得罗维奇。谢洛夫的年轻人,有张宽阔扁平的斯拉夫脸盘,一个好像大蒜头一样的鼻子,还留着乱糟糟的大胡子,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很多。和他接触了几天,赫斯曼觉得这家伙基本上还算靠谱,只是喝了酒以后总是色眯眯盯着克洛伊性感的身段……
  马车出了戒备森严的斯莫尔尼宫,沿着涅瓦河边的马路滚动着前行,很快就到了涅瓦斯基大街。这里是彼得堡乃至整个俄罗斯最好的商业街,宽阔的大街两边都是非常漂亮的建筑,因为高度不允许超过冬宫,所以并不高大,但是外观都非常华丽。
  透过马车的玻璃窗,赫斯曼欣赏着涅瓦斯基大街的景色,宽阔的街道上没有多少车辆,显得有些萧条。但是行人却很不少,大多是穿着比较考究的男男女女,他们是彼得堡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夺取了他们的政权,剥夺了他们对工厂的控制,但是暂时还没有触及他们除生产资料外的其他财产。所以他们还能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但是这样生活已经是朝不保夕了。
  因此,彼得格勒城内的资产阶级,现在大多在变卖家产准备逃走——和后世党国跑路的时候差不多,所有不方便携带的财产都价格暴跌!
  还有一些不甘心的资本家,则在盼着赫斯曼这样的德国军人打进来——也不是很远了,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普斯科夫城附近!如果他们想来,最多两个星期,威廉二世就能成为彼得格勒的主人。
  涅瓦斯基大街上也有一些穷人,戴着红袖章肩着长枪的工人到处巡逻;穿着破烂的“游吟诗人”(在赫斯曼看来类似于说唱艺人和乞丐)在街头弹唱;还有一些和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浓妆艳抹站在街角,她们原本可能是女学生,可能还拥有不错的家境,但是遇上这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现在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温饱了。
  赫斯曼还遇到了一伙游行队伍,是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打着反战和平的标语,喊着同样的口号,不过场面并不激烈。和后世人们在纪录片和老电影上看到的不同,二次革命后的彼得堡并没有万众欢腾好像过节一样的场面。
  此时哪怕是俄国无产阶级都不认为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红色帝国。没有什么人认为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更久。在他们看来,布尔什维克不过是战争路子走到头以后的唯一选择而已。如果布尔什维克从德国人那里得到的和平不让他们满意,他们很快会被人民抛弃……当然是用选票!
  “路德维希,我们到了。”柯伦泰的声音响起时,马车已经在一栋巨大的,拥有很多巨大圆形立柱的建筑物前停了下来。
  “这里是俄罗斯最好,也是最早的百货公司,名叫宫廷之座,建于1785年。里面就有好几家专卖古董和艺术品的商号,这里地下室里还有一座画廊,属于艺术家协会,里面有谢洛夫、施希金、马格罗夫斯基和列宾等大画家的作品。而且宫廷之座里面的商号都历史悠久,少说都有100年,他们是不卖赝品的。”
  柯伦泰夫人一连串报出一堆俄国画家的名字,她显然是这方面的行家。赫斯曼对绘画的兴趣不高,在这一世,他喜欢的是制作精美的刀剑。不过眼下,他关心的只是古董在彼得格勒和苏黎世之间的差价。根据赫斯曼掌握的历史,俄国内战还要持续好些年。身为俄国人民的老朋友,他肯定得在俄德之间频繁往来,这文物买卖看来有的好做了。
  想到这里,他扭头朝克洛伊一笑:“亲爱的,那我们就从宫廷之座开始采购吧。”
  ……
  “欢,欢迎光临……先生,不,同志,您有什么吩咐吗?”
  在宫廷之座百货公司的地下室里中的一间明亮地点着枝形吊灯的单独隔开的店铺里。一张古老的柜台后面站着一个肤色苍白、有张面团脸庞的人。他戴着金边眼镜,镶着几颗金牙的嘴大大地张着,惊恐地看着来客——两男一女,其中的男子和一个中年女人都穿着黄绿色的军装,另外一个看上去非常有气质的女人则穿着裁剪得体的连衣裙,三人的臂膀上都戴着红袖章,两个穿军装的腰带上还有枪。在八月革命后的彼得堡,当这样打扮的三个人出现在一个老板面前,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里的老板,名叫列夫。阿布拉莫维奇。古辛斯基的六十多岁的犹太人努力地回想着自己的“罪行”。他是这家名为“古辛斯基之家”的古董和艺术品商店的老板,这是他的曾祖父传下来的产业。他们古辛斯基家在彼得堡是大有名气的古董和艺术品商人,也兼营珠宝、首饰和钟表。而古董和艺术品这个行当的顾客,当然非富即贵。
  而这些古辛斯基之家的顾客,毫无疑问,都是反对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的……
  “难道是哪位主顾老爷牵连到自己了?”古辛斯基心惊肉跳地想着,面子上却还强作镇定。
  “你是这里的老板?”柯伦泰冷冰冰地开口——她对资本家和贵族是没有一分钱好感的,虽然她自己就出身于俄罗斯第一等的大贵族之家,祖上是王公,父亲是将军。
  “是,我就是……”古辛斯基流着冷汗,他已经发现自己的顾客没有一个是好人!
  “这位是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委员安东诺夫同志!”柯伦泰指着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