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192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92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确保德国在这个关税和货币同盟中的支配地位,一如当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中的支配地位。久而久之,德国就能把加入“欧罗巴关税和货币同盟”的各国整合成一个整体,这将是一个和美国、苏联一样庞大的洲际国家!
  不过这样的盘算,恐怕是不会被大英帝国所接受的,意大利同样也不会接受!
  ……
  乌克兰,切尔卡瑟附近。红旗已经飘扬在切尔卡瑟城头,光荣的工农红军已经驱逐了万恶的白匪,给切尔卡瑟周围的乌克兰贫下中农带去了解放和幸福。
  作为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同志也不顾仍旧在猖獗活动的白匪军小分队的威胁,开始走访切尔卡瑟周围的农村了。
  现在正是秋天快要丰收的季节,右岸乌克兰的麦子普遍长势良好——看上去比左岸乌克兰要好。
  而且,这一带的富农看上去也很多,乡村的房子修建得非常漂亮和结实,马匹更是随处可见,牛和羊也很多。赫鲁晓夫特别挑了开饭的时候走进了几间冒着炊烟的农家,发现这些乌克兰富农吃得也很好,肉和奶制品很多,面包几乎敞开了吃。这让赫鲁晓夫很不舒服的想到了“社会主义”——和左岸的集体农庄相比,右岸乌克兰的农村似乎更像社会主义……
  “贫农怎么样?这里的贫农生活的怎么样?”赫鲁晓夫的汽车在一座乌克兰人的村庄里停了下来,他往车窗外看了看,然后就问陪同他走访的一名右岸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领导人。
  “书记同志。”这位在右岸乌克兰坚持斗争了近20年的老布尔什维克愣了愣,然后非常认真地回答,“这几天我带您走访的都是贫农家庭啊。切尔卡瑟的地主和富农大部分都已经逃走了,留下的都是没有多少财产的中农和贫农。”


第三百零二章 正义 九
  右岸乌克兰的地主和富农当然已经逃走了,因为这里的地富分子和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地主、富农是很不一样的,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应付逃亡以后的生活。
  以托洛茨基的富农老爹为例,他在乌克兰的赫尔松县拥有300俄亩左右的土地。1俄亩等于1。09公顷,合16。35华亩。300俄亩就是4905华亩……这个就是富农!中国的那些只有十几亩土地外加一头老黄牛的富农和托洛茨基家比,压根就是穷光蛋。
  而地主的概念和中国也不一样,不是有个二十亩地收点租子就是地主了。这里地主是指贵族地产主,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前他们不仅拥有土地,还拥有土地上的农奴,因此也叫农奴主或领主。譬如赫斯曼的老婆克洛伊就是个德国反动女地主。
  当然,现在资产阶级地主乌克兰是没有贵族地主的。人们只是习惯性的将拥有大片土地,又不亲自经营而是出租给富农的乌克兰自由邦的官僚称为地主。
  那些经营着拥有几千华亩土地的大富农和在乌克兰自由邦当官的大地主当然不是傻瓜,绝大多数在苏联入侵之前就逃到利沃夫去了。
  现在还留在第聂伯河沿岸没有逃的,多数是只拥有不到10俄亩土地的“贫下中农”——10俄亩就是163。5华亩!一般用马耕(欧洲不用牛耕),所以家家户户都有马。因为是黑土地,也不需要精心施肥就能有很不错的收成,而且农业成本也就不高,所以这些乌克兰贫下中农在吃穿上都是不愁的,但是也谈不上富裕。
  另外,他们的土地大多也不是祖上传下来的,而是乌克兰自由邦政府白送的。原来在右岸乌克兰脱离俄罗斯后,执政的乌克兰社会党(没想到吧?彼得留拉同志也是社会主义者)没收了原属俄罗斯族地主富农的土地,再平分给无地少地的乌克兰农民的。
  不过地主富农逃走了这点小事是难不倒赫鲁晓夫这样的布尔什维克的。
  “扎尔基同志,你说敌人逃走了?”赫鲁晓夫用非常严肃的口气对陪同他考察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说,“但这是不可能的!敌人不会远远逃开,然后眼睁睁看着社会主义在乌克兰胜利!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jie级斗争原理,是不科学的。”
  名叫伊万。扎尔基的乌克兰干部有些发愣地看着赫鲁晓夫——逃走了就是逃走了,人去楼空,踪影全无。这和科学有什么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jie级斗争原理,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我们的事业越是接近胜利,斗争就越是激烈。”赫鲁晓夫说的是斯大林同志提出的“jie级斗争激化论”,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老布尔什维克扎尔基虽然长期在右岸乌克兰潜伏,但是对斯大林提出的理论还是非常清楚的。
  “书记同志。”扎尔基有些为难地问,“您看这个村子,最有钱的几户人都跑了,剩下的都是中农和贫农,我们应该怎么从他们中间找出地主和富农呢?”
  听了这个老布尔什维克的话,赫鲁晓夫满意地点头。知道从表面上是贫下中农的人中间寻找地主富农……此人的政治觉悟很高啊!
  “扎尔基同志。”赫鲁晓夫说,“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找出暗藏的地主富农,而是依靠贫下中农中间的赤贫着建立党的组织。有了党组织,想要挖掘出潜伏在贫下中农中间的地富分子就非常容易了。”
  在拥有全世界最肥沃的黑土带,人口不过一千几百万,二十年前还实行过土地改革,而且税收负担也很轻的乌克兰自由邦里当然也是有赤贫存在的——懒汉、醉鬼、赌徒之类的人,在哪儿都是有的。
  现在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要因为足够穷而走运了……
  ……
  “这不是和平,而是要求我们不战而降!”陪同张伯伦首相到法国的凡尔赛宫和法国总理达拉第还有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见面的丘吉尔,才一听说德国人提出的和平条件,就大声表示反对。
  现在德国提出的和平条件,实际上是替代哈麦施坦因元帅(他是施莱彻尔—赫斯曼集团中的三巨头之一,长期担任大总参,也因为波兰战役而封帅,现在则出任西线总指挥)出掌大总参的赫斯曼整出的一个陷阱。
  并不是用来陷害英国和法国的,而是用来蒙蔽一票欧洲小国和德国内部主和派的——德国内部一直有主和派存在,连领袖兼总理希特勒也主张对英和谈。
  而在德军内部,主和派的人数也不少。接替赫斯曼出任副总参谋长的路德维希。贝克大将(他是哈麦施坦因元帅的心腹)就主张和英法议和,结束战争,以免陷入持久战。而在西线担任总指挥的哈麦施坦因元帅,同样对进攻法国一事缺乏信心。路德维希。贝克大将的主张,其实也是哈麦施坦因元帅的看法。
  赫斯曼的“老大哥”施莱彻尔元帅,对于和英法作战倒还有些信心——因为9月3日对斯卡帕湾的轰炸让德国海军有机会用破交舰队配合潜水艇封锁英伦三岛,所以施莱彻尔认为可以用这个办法迫使英国屈服。只要英国屈服了,法国自然也只有向德国让步……
  至于用装甲部队碾碎法国,让威廉皇帝在凡尔赛宫睡觉什么的,也就是赫斯曼元帅天天挂在嘴边。大部分德军将领,只当是这位“经验不足”的小元帅(赫斯曼的资历还是稍浅)在说大话。
  而在赫斯曼提出了“欧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马克”三大和平条件后,德国国防军的将领们倒认为赫斯曼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纷纷对他表示支持了。
  “法国也不能接受!”法国总理达拉第紧跟着丘吉尔表态,“法国绝不能接受一个由德国领导的欧洲联盟!”
  如果这个欧洲联盟由法国来领导,那达拉第一定举双手赞成!墨索里尼心想:可惜这样的欧盟是德国和意大利都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比利时和卢森堡很有可能会接受!”英国首相张伯伦有些担心地说,“一个欧洲共同市场,对这些小国而言并不坏,而且还可以免于自己的国家变成战场。”
  张伯伦已经可以想象出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得知德国“和平条件”后的想法了。这两个国家,看来是不可能让英法的军队进驻他们的国土了。
  “但是从长远看,这会让它们变成那些被普鲁士吞并的德意志邦国!”丘吉尔说,“共同市场和共同货币必然会打造出一个完全融合的经济体。而德意志帝国在这个经济体中的支配地位堪比昔日普鲁士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中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坚决表示反对!”
  现在的德意志帝国已经足够庞大了,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超过了英法本土的总和!经济总量也超过了英法本土之和,而且还保持着高速成长。这个国家足够成为欧盟的核心和主宰!
  “哪怕不包括法国。”达拉第皱着眉头,“这个‘关税同盟’也足够危险!”
  在达拉第看来,波兰、斯洛伐克,还有非常亲德的匈牙利是肯定要加入这个“关税同盟”的。在安全上日益依赖德国的芬兰和罗马尼亚早晚也加入。比利时和卢森堡则可能半推半就着被迫加入。荷兰、丹麦、挪威和瑞典四国内部的亲德势力强大,加入这个“关税同盟”也是时间问题。
  这样一来,德国、波兰(包括西乌克兰和立陶宛)、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瑞典、挪威、丹麦、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经济就会渐渐整合成一体!而这个“关税同盟”拥有的人口超过两亿,土地则会达到近300万(不包括格陵兰)平方公里。
  也许再过上一两代人,这个“关税同盟”就会融合成一个新的大德意志帝国!
  “领袖。”张伯伦看着墨索里尼,“如果让德国人实现了野心,那么意大利早晚也会变成‘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员!”
  英国首相用了“德意志关税同盟”,也表面了大英帝国将会坚决反对德国的主张。
  “不。”墨索里尼坚决地摇摇头,“意大利绝对不会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这不符合意大利的利益。”
  “领袖。”达拉第总理马上问,“那么意大利是不是会和我们站在一起?”
  墨索里尼还是摇头,一脸无奈地摊开双手,苦笑道:“虽然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不符合意大利的利益,但是用武力去反对它同样不符合意大利的利益。因为意大利军队还没有做好和德国打仗的准备……”
  这是想要援助吧?
  张伯伦和达拉第互相看了看,收买意大利参战必然不便宜,而且也未必物有所值。
  另外,英法真的能用一场会让几百万人丧生的世界大战,去阻止一个“关税同盟”的诞生吗?
  这样的战争,有正当性吗?英法又要怎么去说服比利时和卢森堡拒绝德国呢?


第三百零三章 正义 十
  当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和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乘坐着全世界最强大的战舰“胡德”号抵达比利时的泽布吕赫港时,居然有人在附近的码头上抗议。抗议者举着自制的标语牌,上面用鲜红的油漆写这样的话:
  要欧盟,不要战争;
  欧洲人不打欧洲人;
  比利时不需要大英帝国。
  很显然,德国人对比利时的“诱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上一次世界大战让比利时人深受其害,同时也患上了严重的“战争恐惧症”。现在面对一个重新崛起,咄咄逼人,而且用短短12天就把波兰这样的“强国”揍趴下的德意志帝国,比利时人除了害怕就想着妥协。
  而且,如今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也没有了其父阿尔贝一世的勇敢和坚毅——正是阿尔贝一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威廉二世的阴谋告知了法国,并且带领比利时人民替法国堵了枪眼,才让英法赢得了世界大战。
  但是他的儿子现在面对卷土而来,而且变得更加强大的德国,却完全丧失了勇气。当然,这一代比利时人民也他们的国王一样懦弱。
  当他们在报纸上看到德国总参谋长赫斯曼元帅威胁要每天在巴黎投下10000吨炸弹的时候,所想到的不是公理和正义,而是害怕这些炸弹落在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
  所以当德国人提出要求比利时归还赔偿州,将部分阿登地区割让给卢森堡(卢森堡加入德国),并且加入由德国主导的关税同盟和欧洲马克区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想要妥协。
  而当热心的荷兰女王和“善意人集团”的君主(在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瑞典、丹麦、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的君主组成了一个“善意人集团”,呼吁维持和平)出面替比利时说情,终于让德国人放弃了对卢森堡和阿登地区的领土要求,只坚持索回赔偿州和比利时加入“关税同盟”、“欧洲马克区”等几个看上去非常优惠的要求之后。整个比利时几乎没有人再想和德国打仗了。
  而且,即便是少数反德派,也说不出比利时这次要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