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117章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17章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乙蚍路鹨裁挥卸嗌詈竦睦砺刍 V劣诩永锬贤罚恢倍急冉虾浚砺凵系氖虑椴荒芎退致邸?蠢凑䏝局里面也只有莫洛托夫懂理论,他怎么说都是当过《火星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德国出版的机关刊物,曾经是列宁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和《真理报》编辑的。
  看到斯大林的目光扫过来,莫洛托夫知道自己必须要说些什么了。
  “斯大林同志,同志们,纳粹党—容克集团肯定不是社会主义者,无论他们打什么样的旗号。但是他们想让我们承认德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恐怕是想用这种方式建立一个牢固可靠的苏德同盟。就像中国南方的革命领袖和印度的革命者一样,他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但还是愿意向我们靠拢,学习苏联的成功经验,寻求我们的帮助……”
  在30年代,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都比较流行,而苏联更被视为一个进步和革命的国家。而且由于苏联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使得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也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寻求苏联的援助。
  “但是他们在将来也可以向德国寻求支持!”基洛夫这时插了一句,“国家社会主义很有可能更受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欢迎。”
  和斯大林想象的不同,他是研究过国家社会主义的。国社的经济学基础是李斯特主义,李斯特主义产生于德意志诸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初期。显然更符合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结构。而且国家社会主义不消灭私有制,因此更容易被中上层社会所接受。
  “而且各国的法西斯组织也很容易转化成国家社会主义。”基洛夫又补充道,“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主张比较接近,很容易完成转化。一旦德国重新强大起来,相信会很快形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同盟’。在国际上,国家社会主义的声势很有可能超过我们。”
  听了基洛夫的分析,斯大林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国家社会主义国际”也许真的会声势浩大,将对第三国际的发展够成威胁。
  “更严重的是。”基洛夫顿了下,“国家社会主义很可能会在苏联境内产生影响!”
  斯大林一愣,随即缓缓点了下头。基洛夫所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德国和苏联的交往太过频繁。有许多德国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也有很多苏联大学生去德国求学——苏联在过去几年公派了上千人留学德国,按照计划还打算派出更多的留学生。这些人和那些德国技术人员,很可能会把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告诉正勒紧裤腰带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人民……
  斯大林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眼从列宁格勒来的布尔什维克党政z局委员基洛夫——基洛夫看上去就是个意志非常坚定,而且很有些思想的人,水分仿佛和自己差不多。
  迎着斯大林的目光,基洛夫用相当坚决的语气说:“所以我们不仅不能承认国家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且还应该揭露其真实面目,坚决与其斗争。”


第一百九十四章 可以文斗
  巨大的轰鸣声传到了路德维希。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的耳朵里,他现在正站在用磨光了的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的列宁墓的顶部。列宁墓的顶部是一个检阅平台,检阅平台两侧是灰色大理石砌成的观礼台。每逢苏联的重大节日或庆典,国家的领导人就会在这里检阅游行队伍和武装部队。
  赫斯曼这一次抵达莫斯科的日子正好是1932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于是就被邀请上了红场列宁墓上的检阅平台,和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加里宁等苏联的大人物一起检阅红军。
  正隆隆驶来的是一个由25辆坦克组成的方阵,那是一种非常高大的坦克,赫斯曼从来没有见过——两世人生都没有见过这种坦克,他的史塔西特务这回也没有提前发现这种坦克的存在——赫斯曼目测了一下,这种坦克的高度足有三米出头,拥有两个叠加在一起的炮塔,看上去非常威风。其中底下的炮塔上安装的应该是一门45mm的主炮,上面的那个比较小的是个机枪塔,安装的是一挺7。62mm的机关枪。
  25台这样的钢铁巨兽,发着怒吼,喷着黑烟,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隆隆驶来,从列宁墓前通过。
  “这是t—24型坦克,战斗全重有18。5吨!安装有1门45mm加农炮,4挺7。62mm机关枪。”
  穿着军大衣戴着大盖军帽的的斯大林,用非常自豪的语调介绍着红军最强大的坦克。他知道,这是德国所没有的先进武器!
  现在德国的优势在空军,他们在世界大战期间就在空中领先,一直保持到现在。但是德国的坦克却比较落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生产坦克,连农用拖拉机都不能生产(后来虽然放松了管制,但是坦克依旧不能生产)。虽然德国人利用他们的卫星国波罗的共和国开设了拖拉机制造厂,从1924年或是1925年开始就秘密研制坦克。
  但是全面受到限制的德国还是在这方面远远落在了后面,根据红军情报部门的报告,目前德国只有一种5吨级的小坦克,而且只是少量生产,用做战术实验和训练,根本没有战斗力。像苏联这种将近20吨的钢铁巨兽,至少领先德国10年!
  “真了不起,18。5吨的坦克,比法国人的夏尔d1坦克还重5。5吨啊!大概只有法国人的b1重型步兵坦克比它更大更沉重吧?”
  赫斯曼说着恭维话,心里面却忍不住佩服起德国人自己的装甲兵,他们并没有什么先进强大的坦克,法国人在1931年就拥有的坦克,都比他们在1940年使用的要好。但是德国装甲兵还是用劣势装备打出了压倒性的胜利,仿佛开了挂一样横扫西欧。
  可惜自己这些年所掌握的资源一直有限,只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没有在坦克上面投什么钱。所以现在德国的坦克还和历史上差不多,或者稍微领先一点,袖珍型的一号坦克刚刚在试生产,只造了几十辆,以取代里加拖拉机厂生产的ft—17(山寨法国的)轻型坦克,作为弱小的德国装甲部队的训练坦克。
  “我们很快也会造出和b1重型步兵坦克一样的30吨级的坦克!”斯大林用漫不经心的语气说,“我们已经在普梯洛夫工厂进行试制了,相信2年内可以投入现役。”
  那是t—28坦克吧?赫斯曼心说,这种坦克是不怎么好用,不过却让苏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路德维希,你们德国已经恢复了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充到了八十多万,现在也是时候研制中型和重型坦克了吧?”斯大林扭头看了赫斯曼一眼,笑了起来,“或许我们苏联可以向你们德国提供帮助,我们在这方面花了很多精力,先后设计制造了bt—1型、bt—2型、t—24型和t—26型,拥有丰富的经验。”
  赫斯曼对和苏联合作开发坦克没有什么兴趣,而且他也知道斯大林不会平白无故帮忙。他看着这位共产主义的领袖,等着他开出条件。
  斯大林则看了看周围,这是一个命令,除了陪同斯大林阅兵的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守在列宁墓上的警卫人员,全都转身离开了。
  “你们最近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会给我们增添许多困扰!”斯大林说。
  “困扰?”赫斯曼皱起眉头,“是《波德互不侵犯宣言》吗?这的确是很糟糕的东西……我们国家的某些人对和平崛起总抱有幻想。”
  幻想“和平崛起”的当然是希特勒了。在希特勒上台执政一年多后,赫斯曼发现这位“大魔头”和自己相比,就是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他当然想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让德国站立起来,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但是希特勒却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达成这些目的,他显然对英美这两个敌人有些认识不足。
  “并不是《波德互不侵犯宣言》。”斯大林摇摇头,“这份宣言只是张废纸,毫无价值!”
  第一个五年计划将近完成,斯大林的底气已经足了不少。相比苏联在过去几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波兰的进步只能用龟速形容。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波两国的国力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如果完成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根本不需要德国的帮助,就能毫不费力碾压波兰了。
  到那时,苏德同盟根本可有可无。说实话,没有德国还能少一个分战利品的呢。
  “对我们造成困扰的是你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国际!”斯大林说,“这才是真正糟糕的东西,因为社会主义是我们的!”
  果然是老毛子!赫斯曼哈哈笑了起来,斯大林现在有了点本钱,还是霸道了。
  这时又是一阵巨大的轰鸣声有远及近,从天空中传来。赫斯曼带着望远镜,他单手举起一架蔡司6倍军用望远镜,朝天空中看去,飞过来的是大名鼎鼎的tb—2型重型轰炸机。呈品字形编队,一队接着一队,依次从红场上空飞过去。
  “斯大林同志。”赫斯曼摇着他的脑袋说,“你们如果认为国家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那么尽管批判就是了!可以在苏联国内批,也可以到国际上去批。而我们也可以发表文章反驳。我想这是同志间为了探寻真理而进行的辩论……仅仅是进行辩论,是不会影响我们两国之间已经存在的深厚友谊的。”
  和苏联展开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其实是赫斯曼想要采取的宣传手段——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德国肯定是比苏联先进的国家,德国工人阶级的生活肯定也比苏联要好。这样一来,国家社会主义很可能取得更多人的认同。
  “那好吧。”斯大林显然不认为苏联的制度不如德国,“既然你们这样认为,那我们就不客气了。”他的语调中明显有些不快。
  “斯大林同志。”赫斯曼笑道,“辩论是理论家们的事情,就让他们去说理吧。我们都是实干派,还是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吧。”
  “实际问题?”斯大林想到了航空技术合作。双方的合作虽然没有停止,但目前进行的都是1931年前确定的老项目。自1931年到现在双方就没有签订过新的合同。
  而在失去了德国这个技术来源后,苏联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升级换代顿时遇上了困难——由于长达十几年的合作,苏联的航空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变得严重依赖德国了。一旦失去了德国的支持,苏联人虽然还能生产飞机和发动机,但是一下子却不知道要怎么开发新产品了。
  “海军,我们可以在海军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赫斯曼的回答让斯大林有些失望——苏德航空工业合作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德国已经开始重整军备,可以光明正大的建立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自然不需要通过苏德合作积累经验。
  而且苏联通过和德国的长期合作,已经学了不少本事,在空冷式发动机领域,他们的产品甚至比美国、英国还要领先一代。
  另外,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规模也令人担心,拥有数千架各种战机,毫无疑问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空中力量。实在不能继续壮大,否则就真是养虎为患了。
  赫斯曼接着又说:“斯大林同志,我们刚刚和英国人就海军军备控制达成了协定。我们德国可以拥有相当于英国海军35%的实力。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开始建造重巡洋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了。所以我们打算在近期开始设计一级战列舰和一级航空母舰,如果苏联有兴趣,可以一起参与……我想你们红海军大发展的时代,很快要到来了吧?”


第一百九十五章 社会主义阵营
  “如果我没有记错,你们的水面舰艇部队只能拥有英国海军35%的实力,无论《华盛顿海军条约》或是别的什么海军条约是否有效。也就是说,你们必须用1去对抗3,而且你们的敌人或许还要加上法国和美国的海军,是吗?”
  斯大林站在一辆bt—2轻型坦克旁边,背着手,看着布满铆钉的钢铁躯体,幽幽地说。
  路德维希。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则在仔细观看一门m1930型37mm反坦克炮。这门引进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技术和生产许可证,由苏联自制的火炮被摆放在一个位于克里姆林宫内的水泥基座上。
  斯大林在他的宫殿里面搞了个武器展览馆,收集了许多陆军和空军的兵器。在赫斯曼受邀访问克里姆林宫时,斯大林就把他带来参观了。陪同的还有工农红军海军主任罗穆阿尔德。阿达莫维奇。穆克列维奇和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上将,还有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她现在是德国陆军政策会的顾问研究员和国社主义国际政策会研究员。
  “35%对我们而言足够了。”赫斯曼听到斯大林的问题,笑了起来,“不是还有你们吗?我们都是社会主义者,是一个阵营的同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