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名门天姿 >

第386章

名门天姿-第386章

小说: 名门天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过往诸事,虽已过往,却还清晰如昨日。她所做的一切,却都是为了保住他。那么,一直让她记挂着自己的安危,她就不会离开吧?
    他想到这方法,顿觉醍醐灌顶。尔后,他倏然站起来,竟然抑制不住地笑起来。继而快步走到营帐边,便听见她与锦云在说他。
    听了片刻,这才进来。此番,瞧见江承紫嬉笑怒嗔,在他面前如此随意自然,他心里柔软得不行,就那样瞧着她,瞧得移不开眼。
    江承紫本来还在打趣他,此番瞧见他黝黑的双眸,认真的眼神,竟然是不自在起来。她垂眸,一颗心忍不住怦怦跳,只觉周围的空气都不自在。
    “这,这边可都布置好了?”半晌,她才转了话题。
    “嗯,姑父已派人接洽驻守。过几日等朝廷任命下来,这里也将成为大唐国境的重要所在。”李恪回答。
    “那我们得要启程回长安了。毕竟,你出使突厥,这般拖拖拉拉不回去复命,总是让人诟病。再者,你涉足边境布放,这——,唉。”江承紫忍不住叹息。
    “不碍事,这布放长孙濬去做的。”李恪回答。
    江承紫讶异,李恪讳莫如深,只耸耸肩,说:“大约,他想不走寻常路,维护长孙家的荣耀。”
    江承紫看他神情,猜测两人怕有点什么,但李恪不明说,她也不好问,便只得不咸不淡地说:“他毕竟是长孙家的,信个两三分即可。”
    “哈哈。我也是这个意思。”李恪笑起来,觉得这世上也就只有这么一个人说话中听,深得自己这颗心。
    “那你几时动身?我担心长安局势。”江承紫此番忧心起来,她担心父兄,担心杨王氏,担心杨如玉的婚事有变,更担心的是爸爸。
    “明日一早动身。”他说。
    他本想与她游山玩水,慢腾腾地回长安那是非之地,但他瞧见她担忧的神情,蓦然想到与她同样有奇遇的她的父亲独孤思南,想到杨氏六房,骤然明白要游山玩水,实在也不是时候。
    “嗯,早日回到长安,我踏实些。”江承紫神情凝重。
    “你莫担心。”李恪看她略微蹙起的眉头,便出声安慰,“舒敏传来的消息,长安一切都好。阿武陪着独孤先生,太子牵头,左屯卫将军张嘉协查,全力追查大柱国的印信,听闻已有眉目。”
    江承紫内心吐槽:能不有眉目吗?独孤一族的典籍都在父亲手里。而且在那个时空,父亲对于独孤氏的研究非常之多,其中也涉及那枚印信。如今,再加上宫廷里关于独孤信印信的绝密文件,这样综合汇总,父亲还找不出来,那他上辈子做什么研究也算白做了。
    她从一开始就不担心印信的事,不像是柴令武他们总是担心找不到怎么办。
    “那安保可有做好?”江承紫询问。她最担心的还是父亲的安危。
    “河东张氏可不是浪得虚名,旁人不知,你我可是知晓。”李恪不咸不淡地说。虽然是夸奖张嘉,但他对张嘉可没什么好感。
    江承紫想到张嘉,也明白张氏一族的水深得很,而且整个张氏一族非常诡异神秘。如今,张嘉想要一改之前的低调,大展拳脚,这第一个任务肯定不会失手。
    江承紫想到这些,放心了大半。李恪又说:“再者,有人亦保护着独孤先生,你莫要担心。”
    “你派的是谁?”江承紫好奇。
    李恪撇撇嘴说:“你不认识。就是舒敏他们也不认识的。”
    好吧,自家这位的水也是很深的,她也不打算追问到底,便伸伸懒腰,对他说:“你休息一番,我去透透气。”
    李恪不放心,非得要跟去。江承紫只得在附近转了转,也没见着什么绝美的风景,便又折返回来,窝在一旁研究如何让李承乾的声望更高,高得让之后的皇子们绝望。
    李恪几日没睡,很快就在一旁的软榻上睡着了。江承紫奋笔疾书,偶尔为他盖一下被他踢走的被子。
    如此这般,不知不觉入了夜。使团听闻明日一早就要启程回长安,用过晚饭,各自都在收拾行装,很是归心似箭。
    这一夜,一如之前,平静安宁,除了天上的月亮又圆了一些,温度比前日里略微热了点。
    “等赶在夏日正式来临前入长安准备准备。”正在油灯下翻开兵法的李恪说。
    江承紫还在看先前写的方案稿,鹅毛炭笔用了好几支,清江白的纸张浪费了不少。她抬头,问:“准备什么?”
    “过暑。”李恪回答,但心里却更想处理掉的是王府里的萧氏。
    第二日,响晴,使团出发回长安。因有长孙濬与李恪的人双双开道,再加上朔方大捷。因此,先前各种处心积虑的刺杀竟在归途中一次都没出现。反而使团所到之处,不管是小小驿站,还是县州府衙,对使团是五体投地,称颂有加。
    还有许多官员不住地称赞李恪少年英雄如何如何。李恪对人皆冷面,那些人称赞几句,看当事人冷面来一句“一切都是陛下与太子安排”,这些称赞之人立马也不敢多言。
    “这些人是想捧杀你。”长孙濬私下里打趣。
    “是不是你家的人?”李恪直截了当。
    长孙濬被问得尴尬,说:“蜀王,你这问题。。。。。。”
    “算了,无所谓哪一家。”李恪耸耸肩,回头对江承紫说,“看来你前几日拟定的方案有必要早日上奏了。”
    “我小姑娘家闹着玩的,递奏折还得你去啊。”江承紫笑嘻嘻地说。
    “惹眼的事,我不做。这功劳还是让给旁人吧。”李恪也不避讳长孙濬。
    “重光去?”江承紫看了看长孙濬,语气很是疑惑。
    长孙濬一下子跳开,摆摆手说:“别,我是武将,再说我喜欢真刀真枪地拼出功绩。”
    “呔,想得美。”李恪鄙视他,尔后对江承紫低声说,“回去后,与独孤先生商议,让他去递交比较妥帖。再者,他要入朝为官,这也正是才学所在。”
    “他呀,倒真是适合做这个。”江承紫想到父亲,笑了起来。
    “不仅他适合,父皇、承乾,乃至大唐都需要把对天下百姓的说话通道掌控在手里。所以,需要这么个宣传朝廷、凝聚天下百姓的专职部门。如今的礼部,虽有这职能,但管辖太多,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弱。”李恪很严肃地说。
    “哈哈,旁人会不会说我们想分礼部的权?毕竟,已有人对格物院有微词,说本该是工部的下属机构,如今却是独立于工部了。”江承紫笑道。
    “他们工作不到位,怪不得旁人。再者,他们喜欢说就说,我们只做我们想做的。”李恪神情严肃,尔后却又宠溺地说,“何况,你又不会在意他们的感受。”
    “哈哈,知我者,郎君也。”江承紫笑着说。
    如此,一行人说说笑笑,走走停停,竟也只用了八日就到了长安。

第六百二十章 大变故

    刚过四月,长安就入了暑,人们纷纷将春衫换成夏装,唯有老人们不敢轻易尝试。
    房玄龄抬头瞧着鱼肚色的天空那天色,不由得蹙眉道:“这连续多日响晴,看来旱魃还在横行。”
    “是呀。”附和他的是同样等着上朝的杜如晦。
    经过杨氏六房派出的医者王景天的诊治,杜如晦身子已大好,加上朝中格局有所变动,他也称自己的身体大好,可以上朝。
    “旱魃如此霸道,不知百姓如何。”房玄龄忧心忡忡。
    “自去年开始,工部就带领百姓蓄水、修水渠等,旱区百姓处之泰然。”一位年轻的官员回答了房玄龄。
    众人仔细一瞧,此人正是近日如日中天的张氏一族的少年郎张玮。说是少年郎,其实也有十九岁了,前些年一直在剑难道上做校尉。今年年初,被陛下钦点入了工部,成为工部监察史之一,专门监察各地的蓄水与水利工程。
    像张玮这样被提拔的少年郎还不在少数,大多数都是旁人瞧不上的二流名门。年初,陛下御笔亲批,亲自选拔了一批少年人。
    这些少年人担任的并不是什么要紧的职务,但却也是不可或缺。因此,各世家也没动静,只是私下里揣测天子此举的意义,大多数都处于观望状态。
    等到一过正月,这些少年立马奔赴各地上任。又过了一个月,旱魃横行,少年们作为监察者做得有声有色。此番,众世家才明了天子选择这些少年任职是想要他们充当天子的耳目。这些少年的家族并没有朝中重臣,少年人做起事来自有一套。
    “陛下为了应对这一场旱灾与可能的洪涝,真是煞费苦心。”
    在三月初,有朝臣这样感叹。但房玄龄与杜如晦都清楚,怕陛下此举的内里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耳目一直处于明晰状态,也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这一场旱灾与即将而来的可能的洪涝。
    “或者,当前局势,他早已明了。如今,这旱灾与洪涝是一个挑战,更是绝好的机会,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往朝廷里注入新鲜血液。”杜如晦对房玄龄说。
    房玄龄微笑起来,理着髭须道:“若是如此,算是即将要建立的格物院,陛下可真是个深谋远虑之人。”
    “陛下从来明晰。如此这般,才能稳固大唐。”杜如晦回答。
    而今,眼前这位少年监察者张玮就是当时提拔起来的少年之一,充当着天子的耳目,按照规定,每日都要向朝廷报告灾区情况,没有特别情况,每半月入长安亲自向天子汇报所管辖地区的防灾减灾情况。
    “当真处之泰然?”萧瑀追问。
    张玮拱手对萧瑀行了礼,不卑不亢地回答:“陛下早就着工部设计蓄水池,挖深水井。如今,在旱区很多水井依旧可以汲水。庄稼虽长势不喜人,但因村村有蓄水水窖,里正亲自督促安排每日给庄稼的用水量,庄稼并未大面积缺水。至于蝗灾,因格物院宣传有方,蝗虫已在幼虫时就被掐灭,各地衙门正在按斤两进行减税登记。”
    “真的?”萧瑀还是不信,“去年年初,山东大旱,可是饿殍遍野。虽有朝廷发放的粮食,还是饿死了不少人。”
    “丞相且放心。去年秋季,杨氏六房发现了红薯与马铃薯,陛下着户部推广,又亲自着人教百姓储藏。马铃薯与红薯产量丰富,各家挖地窖贮藏不少,即便米粮不多,自家贮藏的马铃薯与红薯足够度日。”张玮继续说。
    “呵,萧丞相,张监察是要入朝向陛下汇报的。你在这里听,算什么回事?”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忽然冷笑。
    萧瑀顿时头皮发麻,冷哼一声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这只是关心百姓。”
    长孙无忌不再说话。众大臣却是面面相觑,暗想着萧氏一族跟长孙一族从前不往来,不对付,却也没放到明面上来说。今日,这长孙无忌到底是怎么了?依照他一贯的性子断不会这样公然怼萧瑀呀。
    看着逐渐亮起来的天色,排好了队,在宫门洞开时,鱼贯而入,缓缓去上早朝。
    天色逐渐亮起,李世民端坐明堂之上,文武百官列队参拜过后,便是对于刚刚归来的出使突厥的使团进行封赏。
    封赏是礼部与陛下共同商议下,不会怠慢各家子弟,也不会太出格。各家子弟上殿接受了封赏。最后轮到蜀王与长孙濬,两人不约而同辞了封赏,言明将封赏用于救治灾民。
    “如今,旱魃未除;夏季来临,怕洪涝将至,臣实不敢居功。何况此番出使,早得了陛下安排,实在算不得臣的功劳。”翩翩少年朗声于大殿。
    “蜀王,你一箭三雕威震草原,这是扬我国威,应得的。”李世民很是高兴。
    “回陛下,若说一箭三雕,长孙濬也做得到。若说扬我国威,那就请陛下将这封赏留着,待来日,臣能真正扫平蛮夷,再来请封赏。”李恪拱手道。
    “好。既然蜀王有此志气,就依你。”李世民朗声道。
    随后,长孙濬也与蜀王一般表明志向,把自己所得的赏赐全数捐给了灾民。尔后,一时之间,使团的其他子弟纷纷效仿。
    只不过,赏赐等黄白之物捐献了,这些世家子弟也不心疼。他们每个人经过这一次出使突厥都成长了不少,在官位上也有不小的晋升。
    赏赐完昨日傍晚刚刚回到长安城的突厥使团。忽然,魏征就上前一步,众人的心都一紧。魏征这老头只要在早朝这么一迈步子,必定是有重大的事,或者意味着谁要倒霉了。
    众人心一紧,李世民不觉间也蹙了眉,暗想:这喜事一桩接一桩的,这老头儿又要在这大喜的日子整出什么事来了?
    魏征往前一站,对李世民行了礼,先是向李世民道贺,收得北地山河。而后立马就切入正题,道:“陛下,在这大喜日子里,臣还是有重大的事禀告,这是奏折。”

第六百二十一章 震南方

  众人一听,这魏老头一上前,还真是没好事啊,这次又不知是谁家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