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席卷天下II >

第662章

三国之席卷天下II-第662章

小说: 三国之席卷天下II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虽然诸葛亮保证有好政策,百姓还是要离开。

诸葛亮就尴尬了,他就在城门外小推车上,猛扇扇子,而不远处,就是纷纷哀求放行的百姓。

诸葛亮刚才大谈皇叔仁德,如今若是不顺民意,仁德何从谈起。

很快,诸葛亮作出了决定。他不能让百姓走,百姓走了,得到汉中的意义减半。

法正叹气道:“秦王善用仁政,百姓以忘我汉室,恐无力阻挡百姓离去。”

诸葛亮心里一发狠,就道:“可用先秦连坐之法,互相监督。一人离去,一家为奴,一家离去,一巷为奴。”

法正大惊,急忙道:“军师,这样做,恐有损主公名望。”

“本军师也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相信用此法,无人敢逃离。”诸葛亮又道:“百姓多被秦军宣传蒙蔽,吾等善待百姓,百姓知道我们的好政策,就不会走了,也不会有损名望。”

法正叹了口气。

于是,诸葛亮传令全军威逼百姓归家,又有连坐之法,禁锢百姓。这连坐之法何其残酷,百姓皆不敢逃。

另一方面。

张鲁等人顺汉江南下,五日后就来到秦王驾前。

张鲁哭拜在秦王驾前,哭道:“大王,我天师道劝人向善,继承祖上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

“今大王仁德布于四海,我教教义与大王仁政相合,本举教献城依附大王。没想到诸葛亮打破我汉中城,杀我教众无数,今厚颜叩见大王,求大王为我教做主。”

秦王高度赞扬了天师道和张鲁的行为,好言安慰,就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以礼相待。又派人护送,前往邺都静养。

汉中已经被诸葛亮掌握,而秦军‘黄忠部’受阻箕谷。

自秦王以下,众人震惊。

庞统出班道:“大王,汉中以失,雍凉、中原震动,大王不可迟疑,必须亲自征讨,夺回汉中。”

贾诩出班道:“刘备使法正、张松、孟达等叛乱之徒夺取了西川,川人尚未归心。大王夺回汉中时,定然震动西川,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若是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汉中对于秦峰来说,不亚于刘备丢失了巴中门户,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秦峰当机立断,留下张辽郝昭郭淮三人,领兵五万,在巫县牵制巴郡的蜀兵。

秦峰亲自带三十万大军,前往争夺汉中。

另一方面。

诸葛亮得到汉中后,打开汉中库房,便发现钱粮无数,因此军需充足又犒赏三军士气高昂。

后一日,诸葛亮召集众人开会。

法正进言道:“秦子进亲自带领大军进攻巴郡,巴郡乃是我蜀中门户,不可不小心提防。”

诸葛亮笑道:“我军巴东防线坚固,我更是在鱼腹浦布下八阵图,秦峰想要打开巴郡大门,断无可能。我军则可趁机吞并雍凉,既得长安,就望中原,汉室中兴可待。”

法正提醒道:“军师,若是如此全面用兵,我军兵力稍显不足,断不可轻进中原。”

诸葛亮轻摇羽扇道:“我也是这么考虑的,然此次机会难得,我意夺取西都长安,则我涨彼削,从此不惧秦峰。反而是在秦皇龙兴之地,振我汉室中兴。”

果然若得雍凉,刘备就占据了战国后期秦国的领土。

于是诸葛亮就打算兵进雍凉。

然这个时候。

“报……,军师,以探知消息,秦军大军未到永安,顺襄樊西进,现在就要到达上庸了。”

诸葛亮得到这个消息后,紧皱眉头,急摇羽扇。

法正就说道:“人都说秦子进战略眼光独到,果然传言不虚。他定然是怕吾等趁胜进攻雍凉,这就前来争夺汉中要地。”

如此,诸葛亮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他叹了口气,道:“看来夺取雍凉的天时未到,还需设谋击退秦峰。”

于是诸葛亮放弃了进兵的打算,而是着眼于在汉中布局,抵挡秦峰的进攻。

众将听说秦王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加上雍凉的兵力怕是要有四十万,本方只有十万人,颇为惊慌。

诸葛亮安抚众人道:“若汉中在秦军手中,我军必须第一时间撤退。然现在汉中却在我军手中,本军师视秦军如同草芥。汉中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险要之地极多,似米仓山、阳平关、天荡山、定军山、南山,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所在,而张鲁无能,不会用。”

“这些险要所在,但凡有两处在我手中,秦子进就不敢窥伺汉中城。”

于是诸葛亮开始分配守备任务,调李严守阳平关,孟达守天荡山,张任守定军山,吴懿守南山,张飞守米仓山。

五处所在各一万兵力,诸葛亮亲自领军五万坐镇汉中城,是为一城五星卫。

“我军得到汉中钱粮,钱粮充足,只需固守,不出半年,秦军自退。”诸葛亮信心十足道。

另一方面。

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天竺国。

如今天竺国,就和唐宋时期的天竺国不一样。天竺国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国家,都称天竺国。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逻其跋逻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

五个天竺王,统治着天竺国。虽然天竺国分裂为五部分,各有大王,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信奉佛宗。天竺王有五个,但佛宗只有一个。佛宗在五天竺国的影响力,不亚于后世基督在欧洲。

然佛宗弟子苦心潜修,虽然得到万民敬仰,王者敬畏,但却个个不理俗务。

这一日,中天竺国大雷音寺外,来了两个人。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转世灵童孙权

大雷音寺,是天竺国最大最宏伟的寺庙,其在佛宗的地位,直如同后世梵蒂冈。

佛宗没有教宗,但有长老,有第一长老。

现在的第一长老是龙树,常年在大雷音寺修行,处理佛宗事务。

大雷音寺,日夜被焚香笼罩,每日里进出的善男信女,数以万计。

大雷音寺外。

司马懿冷峻,道:“大哥,准备好了没有?”

孙权深吸一口气,微微点头。

司马懿现在只能是‘向前看’了,他也不知孙权的佛法,是否能够通过佛宗的考核。

于是乎,孙权和司马懿进了大雷音寺。

大雷音寺不收门票,也没有门第观念,虽然司马懿和孙权是‘老外’,但也顺利了进了寺。

少顷。

“阿弥陀佛,二位施主请留步。里面是修行所在,不对外开放。”一个中年和尚,拦住了孙权和司马懿的去路。

“阿弥陀佛。”司马懿也是高喧一声佛号,道:“这位乃是得到菩萨点化的灵童转世。”

转世一说,一直以来盛传于佛宗传说。而这个时候天竺佛宗的转世又和后来不同,转世分为活佛转世和灵童转世,在佛宗教义上的依据,前者是大乘菩萨乘愿化身入生死中度化众生,后者为大乘菩萨点化,代自己在凡尘度化众生。

灵童转世,非同小可,乃是佛宗的大事件。中年和尚大惊失色,上下仔细打量孙权。然而不论从任何角度,也看不出是灵童转世。然而孙权碧眼紫髯,大异常人,不容小视。和尚小心问道:“不知这位师兄,可有证据。”

“这位乃是得到菩萨点化的灵童转世。”司马懿冷冷说道。

司马懿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天竺语,但如今暂时就会这么一句完整复杂的,而孙权也是差不多。

中年和尚见孙权和司马懿相貌大异常人,尤其是孙权,碧眼紫髯的罗汉模样,和尚便感到这事情还是尽快报告给长老为上。

不久后。

大雷音寺,长老禅房。

孙权和司马懿走进来的时候,就看到一群老和尚,盘膝而坐,盯住了他们。

双方一阵沟通,亏得天竺佛宗有意东渡传教,因此培养了懂汉语的高僧,而龙树自己就懂汉语。

“你是东土人!”龙树颇为吃惊,以及诸位长老都很吃惊。

孙权微微一笑,道:“大长老,您着像了。”

龙树顿时惊讶,高喧一声佛号。稍后,他就和其他长老沟通了一番。对于孙权自称自己是灵童转世这件事情,龙树等人不敢小视又持怀疑。

龙树又高喧一声佛号,道:“不知施主得到那位菩萨的点化?”

孙权深知说多了漏洞多,就道:“菩萨万千化身,皆为菩萨也。”

“喔呦~。”龙树有些尴尬,起身合十道:“施主所言不错,既如此,施主既然说自己被菩萨点化,可有佛理感悟,可愿说于我们听?”

这就是开始考核了。

灵童转世,不能你说你自己是你就是。既然灵童得到了菩萨的点化,那肯定是佛理高深,并且一定会有自己对佛理独到的见解。简单点说,就是肯定有本事,这本事还会比寻常僧人强,还跟其他人不同。

司马懿顿时紧张了起来,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看孙权得到的佛法,是否能够得到龙树这些长老的认可。

孙权严肃起来,便开始念诵:“尔时菩萨始行时。愍世间故发趣于道。彼出家故行忍。不相应故。心三昧断无知故行金刚智慧。除舍调戏行真谛故除弃意垢。为直行故为苦行。慈孝父母故心坚牢固不舍誓愿。离欲故为闻饶。已念报恩求解脱故着袈裟。欲应息住林间故不观。行者求知亲故知己身缚口行无欺故一切苦本意无所念不舍有故……。”

“善住不移动,无有生死畏。即逮不还处,消灭三界趣。百劫所造行,欲净众生类。无有三世想,尔能无悕望。”

“多有众生类,流转生死渊。观此艰难苦,安处至涅槃。阴云所覆盖,无光处幽冥。智者皆现世,除云使光出。”

龙树等长老震惊了,一开始他们就震惊了。比及孙权只是念诵了‘僧伽罗刹’所著经文一段,他们就已经认定孙权是得到菩萨点化的灵童转世了。

实在是孙权所念经文,佛理极高,不在诸大经文之下。并且,龙树这些长老,对于佛宗所有经文倒背如流,然没有一个人听过孙权所念经文。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家孙权是原创,年纪轻轻佛理就不在长老之下,还在许多长老之上,都能够自己撰写经文渡世了,非凡人也。

就目前佛宗内,也就龙树在内寥寥三人,有能够撰写经文。其余长老人等,还处在深刻解读经文的阶段。

“阿弥陀佛。”众和尚高喧一声佛号。

龙树激动的白胡子飘舞,对众僧人道:“佛去世后八百年,有灵童降世与东土,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修行大道地经其所集也。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夏坐莫不曲备。虽普曜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

“我佛宗得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焉。”

“快随我见过灵童。”

龙树等长老起身行礼,其余晚辈皆是跪拜。

司马懿大松一口气,心态放松后,就对此刻的人生,充满了‘狗血’。

孙权大喜过望,合十还礼。

于是,孙权乃是菩萨点化灵童,降世普度众生的身份,就得到了佛宗的认定。

三日后,大雷音寺千余和尚的梵唱声中,龙树亲自主持了灵童的加持大会。此大会,是对佛的世界宣喻,佛宗灵童降世,名为孙权,普度众生,实乃佛宗盛典。

大会上,龙树就要给孙权剃度,佛号都想好了,就叫佗罗。

谁知孙权公然拒绝了剃度出家。

灵童拒绝了剃度,与会了上千高僧,数万信徒,震惊了。

就算龙树佛家已达化境,也是怒了,道:“何故?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休怪贫僧无情,废除你的修行。”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汉中之战序幕

孙权作出了他的解释。

一切都是菩萨的点化。

“菩萨点化与我,我今生所愿,就是普度众生。众生若苦,誓不清修。”孙权大义凛然道。

众生若苦,誓不清修。

这是一种极高的意境,不亚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僧震惊了。

而来观礼的天竺百姓被感化,感动,纷纷参拜孙权。

龙树脸色好多了,他也是钦佩孙权的普度众生,但又面露难色。

孙权早已经和司马懿全部商量好了,如今过程尽在掌握,他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俗家弟子。”

俗家弟子!高僧们又震惊了。

当孙权对俗家弟子的含义作出解释后,高僧们更加震惊了,又是欣喜若狂。

长老提婆道:“俗家弟子!此乃佛离世八百年后,我佛宗新的纪元。”

于是乎,孙权提出俗家弟子的理论后,便成为了佛宗有史以来第一位俗家弟子,并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俗家长老。

消息传出去后,对于灵童,对于俗家弟子体系的建立,整个天竺国的世界震荡了。

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国国王,纷纷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