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文卫纪事 >

第224章

文卫纪事-第224章

小说: 文卫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樱部梢月睦倘顺隼吹摹T勖腔故歉峡於┲菩┦资纬隼窗桑锼谴虻阋惨腿说摹8呤咳鹬澜菀蛔偶本突崃裎拗鳎θ盟龅闶拢獾盟膊幌滦睦础!

  忐忑不安的江容只好这样了。

  安如意甘文镜两口子都被她叫过来,她画图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让甘文镜不要再接手,近期专门给自己做首饰。

  张正回来说,“陈家少爷说这事是有点麻烦,本来风暴年年有,渔民死点人不算啥。只是现在朝廷禁海,是不准出海捕鱼的,都在内河呢,出海就是大罪。米小宝真是迷等了,居然这种话都能讲出来。”

  ————————————————

  四十二年,上南巡,赐御书「彰信敦礼」榜。时海中多盗,世骠屡出洋巡缉,先遣裨将假商船饵盗,擒获甚众,斩盗渠江仑。四十六年,上南巡,询及擒斩海盗事,温谕嘉奖,赐孔雀翎。四十七年,擢广东提督。”

  沿海迁界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是不是象现在的三峡移民那样,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迁移出去?不实的!沿海迁界的过程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屠杀和掠夺。

  按照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谕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踉跄,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夹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

  翻成白话,就是限期三天迁移,距离远的人根本来不及知道消息,距离近的人就算知道了消息,也不相信。过了两天,军队骑兵救到,于是富人全都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都流离失所,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都变成了荒野蓬蒿。

  可以想象,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里就能完成。然而当时中国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在清廷统治者的淫威逼迫下,迁离故土,凄惨悲苦的情状不问可知。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烧房子,烧战舰,也确实是做的彻底。

  对于不肯迁移的居民,就是一个字“杀”。清廷统治者,和它的爪牙走狗,在这方面从来都是不手软的。

  “初,(广东香山县)黄粱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计诱之曰点阅,报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

  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皁,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放过,日本的三光政策和满清的残暴彻底程度相比,实在是差了一个数量等级。

  “当播迁之后,大气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禾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已尽。……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赶尽杀绝,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清廷统治者残暴的彻底性和想象力确实是可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只可惜在明朝时访问中国的那些西方传教士记载下明朝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到处鸟鸣林幽,果树松柏成群,富裕繁盛的景象在满清的统治下是灭绝了。

  迁界的过程当然是伴随着画界,立界,守界。“先画一界,而以绳直之。其间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

  清廷甚至对河流也不放过,其凶悍程度却是旷古未有。

  清政府为了防微杜渐,对入海的河流一律发兵把断,河中钉立木桩,防止舟船透越。如福建省,‘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铜镜河、曰廉村河、曰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头河、曰云霄河、日开溪河,皆断而守之’。苏北兴化县白驹场原来建造了闸口四座,按照旱涝情况调节淮扬一带的河水入海。尽管‘白驹场离海甚远,并非沿边地方’,清政府也悍然下令填塞,‘以致水无所出,淹没田亩’,使水利变成了水害。”

  《南明史》中引用当时人的记载,广东的情况是“民被迁者以为不久即归,尚不忍舍离骨肉。至是飘零日久,养生无计。于是父子夫妻相弃,痛苦分携。斗票一儿,百钱一女。……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辗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亲戚视如泥沙,无周全之谊。于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数十万计。”

  李率泰在遗疏中也说:“臣先在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李率泰本身是清廷的官吏奴才,他当然没有任何将情况故意夸张的动机。而且注意,这事他的遗疏,也就这些话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时候,也敢大着胆子写下来。所谓的“近因迁移渐死,十不存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民都死掉了,这对照前面屈大均所说的“自有粤东依赖,生灵之祸莫惨于此”。便可以知道并非夸张虚语。按照他们的说法,满清的沿海迁界是自从有广东这个地方来,生灵遭受的最大的惨祸,这话恐怕不仅适用于广东,也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

  夏四月己酉,宋荦罢,以徐潮为吏部尚书,以齐世武为四川陕西总督。戊午,闪动巡抚赵世显报捕获硃三父子,解往浙江。上曰:“硃三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若因此捕拿,株连太多,可传谕知之。”

  

  第275章 求助

  在张正出了陈家不久,陈家就被绿营兵勇团团围住。

  带头的黄把总一挥手,兵勇们如狼如虎的冲向各个房间,二话不说的把上下人等全赶出到庭院中间来,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陈家被翻了个底朝天。

  陈家连带下人合计有四五十人闹闹哄哄的站在中院,不少女人被惊得直哭。

  陈老爷镇定的问究竟发生什么事。

  黄把总拱拱手,“提督衙门查案,现在怀疑你们同海上盗贼有瓜葛,先点齐人到了衙门再审。”

  说罢让手下亲兵拿着户籍一一清点。

  点完人后,还多出林茶妹林氏陈姓族长林六老爷四人。

  黄把总的亲信用家乡话问他,“这女子没在册上的,怎么办?”

  林茶妹忙也用家乡说,“我姑母是陈老爷的大嫂,守节了几十年了,不管家里的杂事的。”

  林六老爷扶着林氏点头说,“我姐姐守节多年,我过来探他。”

  黄把总点头,“原来是亲戚过来寄住的。”

  陈老爷忙拱手说,“我大嫂守节多年,不问世事,这几人实在不相干的,请将军多通融下。”手上偷偷递上去银票。

  黄把总看了下是一千两的银票,“嗯,既是外人,又是节妇,那就不要带回去了。”

  陈老爷又对陈姓族长说,“世兄,本来打算好好招待你在这里吃喝玩乐的,结果碰到这种倒霉事,累世兄受此惊吓,世兄你去听听曲子再回老家吧。”

  陈姓族长心领神会,这是暗示他不要说自己姓陈,去卫记酒馆去找卫小姐,卫小姐一定会予以援手的,于是他拉者林六老爷就走。

  林氏不肯,“我收拾点衣物再走。”

  林六老爷急得直跺脚,“你再收拾,小心收拾到没命,衣物什么的,以后再置好了。”

  他真恨不得扔下这不知轻重的林氏,茶妹一脸恐慌的同林六老爷一起拉走了林氏。

  林氏哭泣者被拉走了。

  黄把总心想,算你们识趣,不然,一个都不放走,这陈府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们的了,居然还想带走私房银子,想都不要想。

  陈家包括下人共五十口人全数押往提督府看管。

  陈姓族长四人狼狈来到了卫记酒馆。

  陈姓族长心有余悸的说这是陈鸿明的伯母同茶妹,是陈老爷让大家过来找卫小姐的。

  张斌让他们等着,自己飞奔去告诉江容,问江容要不要喊他们过去住下。

  江容摇头表示反对,“现在就是要撇清关系,如果提前就准备好了银子给他们,不显得是做贼心虚了么。我自己过酒馆过去看他们,在酒馆上拿银子给他们,大庭广众下,这话传出去也显得我们心安理得,没有做啥违法的事。”

  江容急冲冲的去到酒馆。

  一见到江容,陈姓族长就如同见到了救星,也不管之前的传言说卫小姐是旗人之事了,如今他恨不得江容是旗人,然后可以立刻救出来陈家诸人出来。

  他老泪纵横的说,“天降横祸,真是天降横祸。卫小姐,你要帮忙打听下怎么回事,花多少银子,等明仔出来了,会数给你的。”

  江容点头说,“我已经你知道了,花银子能解决的事,就是小事来着。我们会想办法把他们捞出来的,你们先回去吧,不要呆在这里,这里既然出了事,就是麻烦之处了,大家离麻烦远点吧,免得累及池鱼,到时得多出赎金。”

  陈姓族长点头称是。

  江容又问,“你们出来是因为不在户籍上,出来是不是什么都没来得及拿?”

  林氏哭着说,“我在屋里歇着,就被拉出来了,衣服都不成样子得很。”

  江容安慰她说,“能出来不关进大牢,就以经很好彩了。”

  她又大叫,“朱猛,把收的银票银子全拿出来给明仔的伯母。”在公共场合下见这几人,免得有人跟踪。

  朱猛磨磨蹭蹭的不舍得把银票银子全拿出来。

  朱玉堂看得心烦,把银票同银子全抢过来,又从口袋里掏了几百两银票出来,粗粗数了下,大约了一千来两了。

  朱玉堂把银子同银票全递给林氏,又向陈姓族长拱手行礼,“明仔同我们都是好兄弟来着,现在他有事,我们一定会伸手的,不管出什么事,这一千来两银子,也够明仔的伯母养老了,请老伯多多看顾着她点。”

  简松在衙门得知消息后,匆忙去告知江容。

  见简松来到,江容立刻托他去询问下消息,并且请他给看管的兵丁银子以便让陈家的人过得好点,不拘使多少银子。

  简松晚间过来,江容问他究竟怎么回事,要立刻数银子与他。

  简松不要银子,说是米家漏了口风。

  江容叹气,“谁漏了口风不紧要,关键是进去了怎么办,若是按例,如何办?”

  简松叹气,“小卫,我都不知道发生啥事,不过最轻的判决,也是要处斩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我们也不是外人了,直说了吧,不管做没做,绝对不能认账,认了就得斩首,得流放,陈家就完了。不认,私下赔多点银子,人还在。”

  江容点头,“是不能认,明仔我知道,一定不会认的,陈老爷也不会傻到认。我们卫记赚的银子算不少了,简大叔帮个忙,周旋一下,我们可以家产可以赔没,只要人没事,不要声张就好。”

  简松苦笑,“这是那个眼里的施提督,也是福建仔,同陈家说不准有世仇,办起案来怎么会可能手软。”

  江容摇头,“再严厉,再有世仇,也不能随便拉人的,总得讲个证据,让人心服口服。简大叔带我明天去看看他们,我们另外也托人去说说情。”陈家一家人被关,拖得越久越麻烦,江容决定拖达准备好,带上银子和华礼徳黑礼写的信,次日一早就去找八旗驻防的那个协领,自己就同着简松一起去看下被关的一家人。

  次日一早,江容自己也带着张斌跟着简松去打听情况。

  高士瑞不想让江容抛头露面,说自己去。

  江容摇头,“阿瑞,你得在酒馆呆着,我同明仔好讲话得多,你去探他,不如我去方便。再有,你长得好看,我怕他们有人好男色欺负你。”

  高士瑞尴尬的说,“我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意……”

  江容打断他,“我同着简大叔一起去,张斌也去,想必不会出事的,你放心吧。我们有酒馆在,就有银子在,想必那些人不是傻的。”

  简松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