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小月阿姨 >

第319章

小月阿姨-第319章

小说: 小月阿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大,却找不到立足之地,只有新兴的吴王国远在楚王国背后,正在跟楚王国对抗,肯收容他们。
  从郑国到吴王国首都姑苏(江苏苏州。前五六○年从梅里迁都于此)航空距离七百二十公里,还要穿过楚王国的领土,这是一段杀机四伏路程。当伍子胥抱着华胜到达吴楚交界的昭关(安徽含山北)时,街头已贴出悬赏缉拿逃犯伍子胥的告示,盘查极严。伍子胥躲到郊外田野里露宿,苦无办法通过。过度的愁闷忧虑,一夜之间,使他的头发全白。正因为头发全白,相貌改变,反而得以混出国境。
  吴王国在巫狐庸以及巫狐庸的后台——晋国,有计划的全力援助下,已经强大。楚王国在它的东界早已改攻为守,沿着边疆一连筑起三座巨城:州来(安徽凤台)、居巢(安徽寿县东南)、钟离(安徽凤阳)企图阻止吴王国西进。但楚王国那种老式装备的军队抵抗不住现代化的吴兵团,三城陆续陷于吴王国之手,楚王国的疆域自开国以来第一次萎缩。
  纪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进入吴王国,孤独又贫穷,以致沦落为姑苏街头的乞丐,沿街吹萧讨食。向一个君王报仇,已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对一个乞丐而言,那更是一场幻梦。尤其是吴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这时正面临爆发阶段,更不可能为一个外国的乞丐而去攻击一个超级强国。伍子胥的前途暗淡,他已注定这样流浪下去,最后倒毙在大街之上。幸而王子吴光收容了他,送给他几亩田地,使他耕种。吴光深知道伍子胥的才能,把他引做亲信,参加机要密谋。
  六年之后(前五一六年)囗弃疾逝世,孟赢的儿子囗轸继位。伍子胥捶胸痛哭,他失去了向囗弃疾面对面复仇的机会。
  明年(前五一五年)吴光发动政变,把国王吴僚刺死。吴光继位,命伍子胥出任宰相。而也就在这一年,那位楚王国新台丑闻的大导演费无极,在郢都(湖北江陵)被愤怒群众殴毙,全家被屠。
  纪元前五○六年,距楚王国新台丑闻二十年,距伍奢被杀、伍子胥过昭关十六年。吴王国向楚王国发动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总攻击,吴光自任总司令,伍子胥担任参谋总长。从姑苏到郢都直线距离八百公里,吴兵团水军分别沿长江淮河,逆流而上,陆军则从昭关向西挺进,三路大军节节胜利,不久进抵郢都,楚王囗轸逃走。
  伍子胥进入郢都后,把囗弃疾的尸体从坟墓里掘出来,亲自抽打三百皮鞭,直到尸体粉碎。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鞭尸事件,数千年以来,每一个时候,都有人为伍子囗这项艰难的英雄事迹发出感叹和歌颂。
  吴王国不能把楚王国并吞,因为楚王国的面积太大了。等到次年(前五○五年)楚王国大臣申包胥率领秦国战车五百辆的救兵,向郢都进发。恰巧吴王国又发生内乱,吴光的弟弟吴夫概率领他的直属部队,逞自回国,打算袭击首都姑苏。吴光只好撤退,当然满载着抢掠到手的金银财宝。——申包胥是一个可敬的楚王国的爱国志士。据说秦国国君本来拒绝赴援,但申包胥站在皇宫门前恸哭,七日七夜不进一滴饮食,秦国君臣们为他的忠心深深感动。
  囗轸总算复国,但楚王国遭到这种亡国的浩劫,已残破不堪,首都迁至郢都北一百二十公里的若阝城(湖北钟祥西北)长期霸权也到此结束。
  吴王国,这个五霸中的最后一霸,由这一战而确定它的霸权。
  春秋时代,对中国历史发生最大和最悠远影响的封国,不是五霸,而是一个其小如豆,位于山东半岛泰山脚下的鲁国。它跟齐国紧邻,为了争夺交界处汶水一带农田,不断跟齐国冲突。冲突的结果,总是鲁国吃亏,因为它既小且弱,而且迂腐颟顸,不求进步。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已无人记忆。
  周礼的内容很多,仅只仪式程序这一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男子成年时戴帽子)、笄礼(女子成年时戴簪子)等等,以及阶级性专用的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没有平民之礼。因为礼只是为贵族而设,不是为平民而设,对贵族才用得着礼,平民根本不被看在眼里,奴隶更不用说了。这是一种专门知识,必须专家才能胜任。从事这种以主持典礼为职业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儒家”他们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国君访问。国君访问时或国君相见时,通常都聘请儒家担任“宾相”他的任务跟二十世纪结婚典礼时被称为伴郎或伴娘的“宾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什么或应该说什么。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
  注意“宾相”这个位置,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此。我们在本书一开始时就使用宰相一词,但事实上要到下世纪(前五)宾相才由纯礼仪事务性的顾问,而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才从临时性的雇员,蜕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不过中国正式官称上并没有“宰相”一词,宰相只是民间的口语,历代王朝对它的名称不断改变,有时候更奇形怪状,花样百出。当我们叙述时如果一一写出,不但无聊,而且更加糊涂。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使用宰相一词,以保持对此一职位清晰的印象。

【更多精彩好书尽在万书网://m。/】txt电子书下载
  儒家因职业上的需马对产生“礼教”的那个古代,有一种强烈的崇拜感情,对于非古代的事物,则加排斥。问题是古不能复,在小场合的典礼上,人们还可以勉强遵守。但在大场合的典礼上,便格格不入,因而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笑柄和纠纷。用一个例子可作说明,下世纪(前五)纪元前四七八年,齐国国君姜骛跟鲁国国君姬蒋在蒙邑(山东蒙阴)举行高阶层会议,二人见面时,姜骛向姬蒋叩头(在八世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的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以所谓叩头,只是深深的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的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这是所有礼节中最尊敬的一种。可是,鲁国国君姬蒋却双手一拱,只作了一个揖,这情形眼现代社交场合你伸出手,对方却不伸手,只微微点一下头一样。姜骛跟他的随从大臣,都怒不可遏,鲁国宾相引经据典的说:“按‘礼教’的规定,国君见国君。不过作揖,国君只有见国王时才叩头,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
  齐国确实不懂,不过不久就懂了。四年后纪元前四七四年,两国国君又在顾邑(山东鄄城东北)会盟,齐国早就准备妥当,届时一声令下,跳出几个壮士,抓住姬蒋,强迫他向姜骛叩头。这时“礼教”排不上用场,姬蒋只好叩头。齐国为这件事,曾编了一首诗歌:鲁国人冥顽不灵多少年都不清醒使我们难以为情他们死守着那可怜的儒书引起无谓的纷争儒书,即儒家赖以吃饭的书——专门记载古代繁琐复杂礼仪的书。
  就在这种浓厚的崇古社会中,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诞生。孔丘是宋国贵族的后裔,纪元前八世纪九十年代因妻子太美而丧生的宋国宰相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父。孔父嘉的儿子政变后逃到鲁国住下来,遂成为平民。孔丘的父亲孔纥曾在鲁国军队中当一名军官,但他逝世的太早。孔丘是一个遗腹子,在母亲颜征辛苦的养育下长大。孔丘年幼时,刻苦地学习儒书,成年后即成为一个十分渊博的“礼教”专家,而且声誉鹊起,后来甚至得到三桓之一的仲孙觉的注意。仲孙党临死时,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仲孙无忌和仲孙敬叔,去向孔丘学习这种知识。这是一个契机,使孔丘跟鲁国特殊形态的“三桓政治”结合。
  我们试在下面列出鲁国三桓政治系统的简表:鲁国第十五任国君姬允(死于齐国姜诸儿之手的那一位)有四个儿子,长子姬同是嫡子,继承国君的宝座。次子、三子、四子,都是庶子,只能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姬允被尊称为桓公,即威武的国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称为“三桓”三桓的后裔,分别改姓(封国内全体贵族和全体官员,都是国君的后裔,跟国君同姓。所以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否则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全国只有一个姓,分辨起来就很困难)次子姬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有时候也称孟孙或孟)三子姬牙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本世纪(前六)初,仲孙蔑(仲孙觉的父亲)当宰相,他引进叔孙和季孙两家,由三大家族轮流掌握政权,世代相传,遂开始鲁国著名的达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政治。三桓从国君手中夺取到政权和广大土地的所有权,并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筑都城,即表上所称的三都。鲁国国君遂跟周王国的国王一样,被冷落在一旁。八十年代时,第二十六任国君姬衤周,曾发动一次军事攻击,讨伐三桓,结果被三大家族赶走,在国外流浪至死。问题是,三桓虽然联合起来夺取了鲁国国君的权力,但三桓也各有他们自己的助手和干部,当时称为“家臣”这些家臣的力量,也日形膨胀。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他代表一种反对割据的力量,不但把季孙压下去,把其他二桓也压下去。阳虎在稍后出任鲁国的宰相,负责实际政治三年之久。他谦卑地延揽专家,曾亲自拜访过孔丘,邀请孔丘任职,但孔丘怀疑他政权的稳定性,没有接受。
  仯鼇|仯
第十七章:春秋时代的结束
  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于本世纪来临,直到纪元前一世纪(那时,中国从分裂纷乱中终于凝结成一个庞大的国家,奠定中国的基本疆土,更奠定中华人的一项伟大的传统价值——大一统的心理基础)在学术思想上,大黄金时代是中国最光荣、最长期的百花怒放、百家争鸣时代。这项灿烂的景观,要到两千三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初叶,才再重现。所以大黄金时代的学术思想,在文化史上具有空前的重要地位。
  春秋时代于本世纪一十年代结束,吴王国亡于暴发户的越王国,五霸遂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一个新型的为时二百六十年的战国时代揭幕,越王国在消灭了强大的吴王国后,即从重要的国际舞台上若隐若现。久困于内部纷争的晋国,最后也被三大家族瓜分为三个独立封国。
  国际权力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即战争更多,战争的规模更大,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更巨。
  一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下)本世纪(前五)跟上两个世纪一样,大国继续疯狂地并吞小国,强邻继续疯狂地并吞弱邻,国君被逐被杀的事件,继续疯狂地不断发生。
  并吞的记录:一、楚王国并吞顿国(河南项城)、胡国(安徽阜阳,不是纪元前八世纪被岳父灭掉的那个胡国)、陈国(河南淮阳)、蔡国(安徽凤台)、杞国(山东安丘)、莒国(山东莒县)、密国(河南新密)二、吴王国并吞越王国(浙江诸暨,不久复国)三、宋国并吞曹国(山东定陶)四、晋国并吞泫国(山西高平)、代国(河北蔚县)、仇由国(山西孟县)五、越王国并吞吴王国(江苏苏州)、郯国(山东郯城)六、秦国并吞密国(甘肃灵台)逐君杀君的记录:本世纪(前五)被并吞的封国数目,跟逐君杀君的数目,看起来似乎比从前减少。事实上是大多数封国的灭亡,都没有记录可寻。小封国如此,较重要的封国有时也如此。
  被并吞的不仅仅是小封国,强大的五霸之一吴王国,以及十二重要封国中的陈国、蔡国、曹国,也都不能幸免。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强国不再以霸权为满足,不再以拥有尾巴国为满足,它要直接控制土地。不再以国君臣服为满足,而要把国君排除,直接统治人民。封国数目减少,国君数目也跟着减少,灭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