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楼兰情缘 >

第65章

楼兰情缘-第65章

小说: 楼兰情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4o米,相对高差2433米平均每公里高差8%山高谷深,溪底陡峻,两岸峭壁束流,溪水奔腾咆哮,飞瀑高悬,气势磅礴。

    猿王洞是羌族地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系方圆3公里范围内地1o个溶洞之最大者。此洞形、色独特,现已是四川省著名风景区。其他诸如叠溪地震遗址、金洞鸳鸯树、龙池等自然景观多不胜数。

    另外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犹如天上繁星,著名的有:藏羌历史文化走廊、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勒石村聚居遗址、克枯栈道、青坡门河坝遗址、石棺葬、砖石墓、布瓦羌族古碉楼、无影塔……

    '编辑本段'

    精湛的建筑技艺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ooo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o至3o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自治县开坪乡永安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o。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oo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o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oo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编辑本段'

    淳厚的古遗风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我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而且传承着不少优秀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羌族神话著名的有《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斗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说的姐弟成婚、射落8个太阳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羌族的生活。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数羌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笛三孔”。马融《长笛赋》言:“近世双笛从羌起”。唐代《乐府杂录》载:“笛,羌乐也。”宋代陈(左日杨右)《乐书》记有:“羌笛五孔”。可见其历史久远。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鸟的腿骨。今羌笛管长17厘米,直径1厘米,单簧,双管,竖吹,六声阶,多独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跳盔甲”是种古老的传统祭祀风俗舞,过去多在有战功的将士葬礼上跳。数十个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多为长刀),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编辑本段'

    喝咂酒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因而称之为喝“咂酒”。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有诗为证:“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尽低头。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第六十二章 匈牙利人

    匈牙利人

    匈牙利人ngarians)

    自称“马扎尔人”,匈牙利的主体民族加拿大的移民集团之一。有人口11。6万人(1981年),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1万人)、安大略省(5。9万人)、马尼托巴省(o。4万人)、萨斯喀彻温省(1。1万人)、艾伯塔省(1。5万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6万人)。属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操匈牙利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多信天主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匈牙利人移居加拿大的时间相对较早,据推测,早在公元1ooo年时,到文兰探险的成员中就有一名匈牙利人。1885年以后,在冒险家保罗·埃斯特哈兹1esterhazy)的影响下,大量的家庭或从美国,或从匈牙利直接移居加拿大。他们有的当农民,有的当矿工,干着最辛苦、最危险、最差的工作。到1914年时,加拿大约有o。5万匈牙利人。1921年到1931年,匈牙利人口继续增加,达到4万多人,并且人口向艾伯塔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扩散。同时,匈牙利人还向城市转移。1921年时,城市人口只占11%,到1931年时,城市人口上升到3o%,其中蒙特利尔是匈牙利人的生活中心。

    匈牙利人主要为匈牙利居民,但也是罗马尼亚、克罗埃西亚、前南斯拉夫、斯洛伐克以及乌克兰的少数民族。在罗马尼亚,匈牙利人多数住在以前的马札儿民族自治省(即今科瓦斯纳〔neta〕、哈尔吉塔〔harghita〕及穆列什〔mures〕各县),称为塞克勒人(szek1er)。

    原始匈牙利人显然是乌戈尔人和突厥人的混血种,原来住在西伯利亚西部。早在5世纪初期,已向西南迁移,并散居在哈札尔土耳其帝国,主要居住区是海附近。西元83o年前,他们居住在顿河右岸,由7个部落组成,後来又增加了原是哈札尔人的3个部落(称为卡瓦尔〔kavar〕部落)。到9世纪末,匈牙利人进入其目前住地,征服了当地的斯拉夫人和匈奴人。其後,匈牙利人成为欧洲的祸患。他们侵掠远至不来梅、奥尔良和君士坦丁堡,半世纪後才被阻。

    匈牙利人处在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罗马尼亚人的不同种族包围中,在体质类型和文化影响方面,不断生混合现象。有两个主要影响︰一是16和17世纪时,征服和占据此国的土耳其人的影响;一是继之而来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强大日耳曼化的影响。匈牙利在1867年自治,1918年独立。在那些年代中,他们保持了原有艺术、音乐和文学,而刺绣及陶器之类的民间艺术,至今仍很重要。匈牙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没有公布关于宗教信仰的统计数字。但战前约有65%是天主教徒,25%是基督教新教徒。

第六十三章 乌桓

    乌桓

    目录'隐藏'

    【基本介绍】

    【展历史】

    【社会经济】

    【社会风俗】

    【曹操击乌桓之战】

    【范明友击乌桓之战】

    '编辑本段'

    【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中国古代民族。与鲜卑同为东胡族的一支。秦末(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为匈奴击破后,部分迁居乌桓山(今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以北)而得名。汉武帝(公元前14o…前87年在位)击败匈奴,迁乌桓于止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边塞,始置护乌桓校尉,持节监护乌桓各部不得与匈奴通。东汉魏晋沿置。乌桓原是游牧部落,南迁后开始展农业世纪初乌桓大部分归附曹操,有万余落入迁中原,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塞外的大多并于鲜卑。

    据考证,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o里有—座乌辽山,即乌桓人迁驻之地。乌桓人在这块土地上逐步成长、壮大并向南迁徙,与建都于中原的封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进入中原各地,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西汉武帝时期,乌桓族主要活动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领(大人)朝贡于汉朝,接受侯、王、君长的封号。不久,率众大规模迁居缘边十郡。其向西展到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一带,东汉末年,因曹魏政权的征讨,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此后,这个古代民族逐步在历史中消失。

    '编辑本段'

    【展历史】

    起源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o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战国时已出现,《史记。货殖列传》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一种说法,认为乌桓、鲜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乌桓的先世,据《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者,本东胡也。”王沈《魏书》同,认为乌桓与鲜卑同出自东胡。至于乌桓在加入东胡前,《竹书纪年》提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似与乌桓人有关。在乌桓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来讲至关重要。丁谦指出:“乌桓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乌桓山即赤山。乌桓人死后,烧其所着衣物,杀犬以殉,“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似应为乌桓祖先的根据地,故称其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其后的赤山,即“渔阳赤山”,则是乌桓南迁后之地,即今赤峰市赤山。也许是乌桓自原来辽东西北,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赤山迁出,至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