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楼兰情缘 >

第365章

楼兰情缘-第365章

小说: 楼兰情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兀幸烊酥さ谋室狻M保踩萌嗣强吹搅似涫榉ǜ吖拧⑸钤丁⒅势印⑿阋莸囊幻妗

    光绪六年至十年在任出使日本大臣庶昌的随员期间,广泛搜集国内散佚的书籍,并带去汉、魏、六朝、隋、唐碑帖13余册,致力于六朝北碑书法的传授,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著有《书举要》、《评碑记》、迩言》、《望堂金石》、《重订说文古本考》、《楷法溯源》。论者赞许为千古绝业。《行书七言联》,书于光绪十三年(1887),纸本墨迹,行书。七言联1则,凡上下联14字,款9字。共23字。杨守敬精论,曾作迩言,阐述书法理论,多有独到见解。他的书法在日本影响很大,开日本现代书法的先河。这幅行书作品,运笔加强力度,撇、捺、垂露都笔笔送到,大有雄放之气,同时,在法度之中加以变化。亦有的笔画,如撇、捺却加以放纵,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而富有个性。字的结体取横势,是六朝碑版的特点。从行笔上看又不尽是六朝笔法,字里行间有很浓的粘味;每个字结构疏密参差,纯朴古拙,得自然之趣。整体章法一气呵成,气势贯通。

    编辑本段'

    泉币研究

    晚清时期,在古籍版本和金石学界颇孚盛誉的杨守敬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古泉学家和著名书法家。

    杨守敬曾两赴礼闱不授,遂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期满用教职。后充任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回国后,选黄冈县教谕,寻调黄州府教授。继保知县,加五品衔。张之洞督湖广,延为两湖书院教习。光绪二十九年(19o3年)开经济特科,之洞奏举名列第一。选授安徽霍山县知县。未赴任,仍请以内阁中山用。民国期间,潜志于著述。生平嗜古成癖。以其勤奋治学,博闻强记,故能多所成就。收藏金石资料、古籍善本甚富,精鉴赏,以长于考证著名于时。于历史、地理、簿录、金石诸学,尤为专长。又致力古泉币研究,于光绪初年与古泉学专家饶登秩校勘、监刊倪模《古今钱略》三十四卷,以校刊精审,世称善本。尝摹拓《激素飞青阁钱谱》传世,台湾故宫博物院有藏本。杨氏又得李宝台所作古泉拓本,编为《古泉薮》二十四册,并为之撰前言张之,原稿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已收入新编《中国钱币文献丛书》中,不日可与读者见面。举此数事,可见其于传播古泉学用力之勤矣。著述甚多,其著者有《望堂金石》初、二集,《三续寰宇访碑录》十六卷,《水经注疏》,《历代舆地详图》,《日志》和《邻苏老人手书题跋》等书。

    杨氏生前便以书法名世,求书者虽出多金亦难得真迹一纸。及其殁后,守敬书迹益为名贵。印行《邻苏老人手书题跋》,则因其书名特盛也。笔者藏有杨氏致梁鼎芬(节庵)书札数通,今为附印其求梁氏代撰贺缪荃孙(筱珊)寿联文一通,用存一代名流佳话。此百年前泉家手泽,读来饶有清趣,唯其行草书间有较难辨认之字,试为释读如下:

    节庵仁弟足下:贵恙当已痊愈!顷闻缪筱翁不日七十寿辰。敝处拟制一联为祝,而未能作联辞,弟所知也。恳为我捉刀,是所至盼。特着小孙诣府,立待撰就掷下。恃爱不情,唯原谅。即请大安!不庄。兄守敬顿。三十日如不可即就,烦寄东百老汇一百三十二号舍下为恳。

    案梁鼎芬善作文情并盛之短札见称于时,又特长制联语,一时名流若陈夔龙、朱益藩、黎湛枝、朱汝珍诸人,常请其代作。杨梁两家为金石文字交,故有请鼎芬代为操觚耳。

    编辑本段'

    舆地研究

    杨守敬一生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是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的《水经注疏》。《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万余字;而《水经注》4o卷字数出《水经》二十余倍;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自成巨著。郦道元在注文中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并指出文献引用处的正误。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错误。郦书传至宋初;已缺5卷;后有人将剩下的35卷析为4o卷;又迭经传抄翻刻;《水经注》遂失其真。有的章节误简夺讹十分严重;几至难以辨读;深为学者所病。明清两代学者;十分重视《水经注》的校理工作。

    明代朱谋玮著有《水经注笺》;清初顾炎武、顾祖禹、阎若璩、胡渭等人又治《水经注》。在此基础上;乾隆年间更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人全力以赴;各成专书。光绪年间;又有王先谦汇列全、赵、戴三家校语;参考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经注》。他们不但从大体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经文与注文;补齐了脱佚的5卷《水经注》佚文;而且纠正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原有的不少错误;《水经注》已逐步接近原貌。然而;上述诸家仍存在不少问题。杨守敬说:“自全、赵、戴订《水经注》之后;群情翕然;谓无遗蕴。虽有相袭之争;却无雌黄之议。余寻绎有年;颇觉三家皆有得失;非唯脉水之功未至;即考古之力亦疏。往往以修洁之质而漫施手澣者;亦有明明斑疣而失之眉睫者。”(《水经注疏要删·自序》)乃与门人熊会贞愤为《水经注疏》;其编撰体例、大小纲领皆由杨守敬拟定。

    此书初成时;杨守敬已六十六岁;深恐一旦离世;书稿不能传之于后;“因先刻其图;又即疏中之最有关系者刺出为《水经注疏要删》。”(《水经注疏要删·自序》)由于《水经注疏要删》的出版工作做得匆忙、谬误较多;另一方面《水经注疏要删》出书后杨守敬仍继续对《水经注疏》初稿反复进行磨勘;故又有《水经注疏要删》的《补遗》、《续补》和《再续补》的刊出;而《水经注疏》原稿至杨守敬去世前;仍未出版。此后;熊会贞继承师志;继续编纂。至1936年熊会贞去世;《水经注疏》虽有定稿;仍未能刊出。熊会贞临终曾嘱托同乡好友李子魁整理出版该书年李子魁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刊出《水经注疏》第一卷年;《水经注疏》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至1957年全书4o卷出齐;共21册;附原稿之一(残卷);稿954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从武汉藏书家徐行可处购得年;台湾中华书局影印《杨熊合撰水经注疏》4o卷;用的是前中央图书馆所藏《水经注疏》另一稿本。

    水经注疏》吸取历代《水经注》的研究成果;以朱谋玮《水经注笺》为正文;考证精详;疏之有据。如《水经注·河水五》:“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杨守敬《疏》文指出;事出《左传》;并说《左传》末句作“非其地也”;同时还引杜预注云:“河阳属晋;非王狩地。”接着《注》文云:“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疏》文指出:“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贾逵曰:‘河阳;晋之温也。’《谷梁传》云:‘温;河阳也。’故服、贾有此说。”有了杨守敬的《疏才使《注》文所述史实;让读者能够透彻地了解。

    水经注疏》博采群籍;相互参证;对前人之失多所指正。疏文中屡有“失考”、“失误”、“郦所见之图籍有误”等语;态度明确。如《水经注·江水三》:“北对举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杨守敬指出:“梁玉绳《瞥记》:‘定四年;柏举之战;《左》《谷》作“举”;《公羊》作“莒”’;盖古以音同通借。郦氏谓仲雍作‘莒’为非;失考。”

    在《水经注疏》中;“凡郦氏所引之书;皆著出典。”(《水经注疏要删·自序》)如《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段对长江三峡生动逼真的描述;精彩绝伦;历来为古今文人学士所传诵;一般认为是郦道元本人所撰写。《疏》文则指出:“自三峡七百里”句至“泪沾裳”句共一百八十多字;引自盛弘之的《荆州记》;引文见《太平御览》卷五十三。

    杨守敬《水经注疏》问世后;深受舆地学者的推崇。汪辟疆评价它“抉择精审;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长必录;非者必严加绳正;至于期当;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厌其详。故精语络绎;神智焕;真集向来治郦《注》之大成也”。

    编辑本段'

    藏书生涯

    杨守敬自幼嗜书,却学优而未能仕。杨守敬二十四岁中举,至光绪十二年四十八岁,曾先后七试进士,终因时运不济而落榜。尽管如此,每次入京赴考期间,他都乘机遍游京师书肆,广泛搜罗古书和碑,由此奠定了他的目录和金石考据学的基础。

    光绪六年三月,杨守敬第六次会试不中,无奈之下,遂於是年夏天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请,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当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睡弃旧学,古典汉籍更是被看作落后的象征而随意抛掷。於是杨守敬得以大量购进许多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杨守敬还认识了一位名叫森立之的日本医生,森立之同时也是一位藏书家。杨守敬在森立之处看到他所摹写的善本书影数册,爱不释手,森立之见杨守敬如此宝爱,慨然举赠,杨守敬则从中得到启,补以在日本所访得的宋元秘本的样张后刻版行世,名曰《留真谱》,从而开创了古籍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影先河。森立之又送给杨守敬经籍访古志》,此后,杨守敬按目访问,更为便利,仅一年时间,竟购求到三万多卷古书。

    年后,黎庶昌接替何如璋为驻日公使。黎庶昌(1837897)号纯斋,贵州遵义人,光绪中曾两度出任驻日使臣。黎庶昌也是一位好古之士,当他听说杨守敬在日本访得许多国内已失传的古书后,很受感动,遂委托杨守敬在搜访古籍的基础上刻印《古逸丛书》,於是杨守敬愈热心访古。杨守敬本来就能书善画,去日本时,曾带去了汉、魏、六朝、隋、唐的碑贴一万三千多册,利用这些碑贴,杨守敬不仅向日本广泛传播了我国的书法艺术,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父,还以此换回了许多用金钱所无法买到的珍本。光绪八年至十年,杨守敬协助黎庶昌刻成《古逸丛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多为当时国内已失传的秘本。

    光绪十年,杨守敬尽载其在日本访得之书回国,并於光绪十四年在湖北黄州筑园藏书,园名邻苏,以其与苏东坡旧居相邻故也。光绪二十九年,杨守敬在武昌建成观海堂,并移书於武昌。辛亥革命时,杨守敬避居於上海,但其书未及运出,当时,都督黎元洪应日本驻汉口领事寺西秀武之请求,出了保护杨守敬藏书的启示:照得文明各国,凡於本国之典章图籍,罔不极意保存,以为国家光荣。兹查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凡我国同胞,均应竭力保护。如敢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一经查觉,立即拿问治罪。杨绅系笃学老成之士,同胞咸当敬爱,共尽保护之责,以存古籍而重乡贤。使当时已七旬高龄的杨守敬备受感动。民国元年,杨守敬将幸免於难的藏书从武昌运到上海。

    杨守敬一生虽未曾中过进士,但在学术界却颇负盛名。杨氏学术成就最著者为与地之学,被誉为开舆地学之新纪元的历史家;二是金石学,在杨氏收藏中,金石碑版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三目录学,杨守敬藏书数十万卷,仅海内孤本即达数万卷,光绪二十三年杨守敬刊行了他在日时所见的各种珍秘古籍的知见录《日志》,在目录学有很大影响,杨守敬又有《藏书绝句》一卷三十二,曾以笔名晦堂、王葆心在一九一三年创刊的《文史杂志表。

    民国三年,杨守敬应聘为袁世凯顾问,这些书又随杨守敬移至北京。现大多藏於台湾故宫博物院。

    编辑本段'

    往事略集

    ▲拜先生

    杨守敬六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岁的时候,母亲为他请了一位老师覃先生。有一天,母亲准备好酒席,请覃先生吃饭,开席后覃先生夹了一块鸡腿一咬,鸡骨头把牙齿“顶”了一下,覃先生就对杨守敬说:玉香鸡稀烂棒硬。

    此时,杨守敬正从厨房双手捧着一碗绿豆汤,奉给覃先生应声道:绿豆汤翻滚热炀。覃先生听后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出口不凡,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第二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宜都6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大红灯笼,覃先生的夫人做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大灯笼,覃先生就在灯笼的右面写了上联:龙变鱼,鱼变龙,龙鱼变化。写好后叫杨守敬来对下联。杨守敬说“老师,我若对上了你奖给我什么呢?”覃先生说:“我书案上的文房四宝任你挑一件。”杨守敬说:

    老携幼,幼携老,老幼欢欣。覃先生听后,大加赞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