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8章

宅男的大明-第8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王承恩也站了出来,把太监的捐赠名目交给崇祯皇帝,崇祯一看,里面倒有两个太监很仗义——王承恩自己把家产变卖,捐了五万两,司礼太监徐高捐了三万两。

  崇祯怒气冲冲让王承恩把太监认捐名录传给群臣看,吼道:“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国家栋梁,爱国之心,难道还不如那些不识字的宦官吗?”

  这捐饷会搞了大半天,群臣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崇祯皇帝又把话说到这份子上了,这些官僚这才松了口,你五百两,我一千两,认捐起来。当天捐款登记造册完毕,一共也筹集了白银二十万两。

  三月初六一大早,崇祯皇帝特遣司礼太监徐高去他岳父府上,加封周奎为嘉定侯,让他兑现昨天认捐的两万两饷银。

  这时,周奎却翻脸不认帐,说道:“公公,昨天我也是被皇上逼得无奈,才信口说要捐两万两,周某回府把家里翻了个遍,也只找到三千两白银,实在没钱了,还望公公跟皇上求个情,去收别家的捐饷吧。”

  实际上,周奎三月初五晚上进宫哭穷,他的女儿周皇后背着崇祯皇帝从内帑中给了他五千两白银,周奎只想捐三千两白银,自己还留了两千两白银内帑。

  徐高又不能抄周奎的家,看他到底有钱没钱,于是长叹一声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徐高回宫复命,崇祯收到他的岳父周奎只捐出三千两白银的消息,当场瘫倒在龙椅上,愤怒骂道:“皆是亡国之臣!”

  因为崇祯知道,其他大臣听说他岳父只捐三千两,那他连二十万两饷银也凑不齐了,实在是心塞啊!

  而与此同时,“闯贼”却一步步逼近京师,摆在崇祯面前的道路,似乎只有“迁都”这一条了——迁都南京,大明似乎还有一线生机!


第十一章 迁都计划泡汤


  三月初六日,申时,绝望中带有一丝希望的崇祯皇帝,宣召左中允李明睿到德政殿议事,找他密谈大明迁都南京的事。

  早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当时人心动荡的京城,沉浸在一派春节营造的盛世假象中,大臣李明睿就单独向崇祯皇帝低声提出过“御驾亲征南京”的建议。因为1644年,是明朝的崇祯十七年,也是清朝的顺治元年,大顺政权的永昌元年,大西政权的大顺元年,这四种纪年代表着四个互相敌对的政权,逐鹿天下,是历史上罪惊心动魄的年头,也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必须考虑后路。

  “御驾亲征”是说得冠冕堂皇的话,也就是要放弃京城、迁都南京,李明睿的理由很充分:大明的民心和根基本来就在南京和南方,明太祖的国都在南京,而且南京的六部都很完整,此时的国都离西北闯贼太近,一旦李自成的闯贼攻下三晋之地,再过了居庸关和昌平就到京城了,而且国都已三番五次受到关外满清鞑子的攻击,十分危险!

  当时,李明睿说:“盘庚迁殷,让商朝获得中兴;赵构南渡,使宋朝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国祚。大明至少也可以这么做,先躲过天灾人祸再说,等将来中兴之后再收复国都。”

  但迁都涉及放弃祖先宗庙陵墓的敏感大事,而且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加上迁都意味着承认自己十七年来的励精图治彻底失败,崇祯当时就警告李明睿:“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

  此时,闯贼已经快杀到居庸关,崇祯皇帝再次召见李明睿,他希望李明睿牵头提出迁都事宜,然后由皇帝出面否定,再由大臣们固请,大明“不得已”迁都南京。这样,自己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圣君”颜面,不去背负丢掉京师的屈辱和罪责。

  崇祯的想法,不失为一种应对危急的权宜之计,跑到南京,李自成没有水师,有长江天险,起义军就无可奈何;只要富庶的南方还在,后金即便入关也长久不了,大明就亡不了国,他把这样的意思明确告知了李明睿,说要迁都。

  李明睿大为惶恐,跪在大殿上拼命磕头,然后,小声问道:“如此一来,若日后追究弃京的罪责,何人可担?“

  ”何人担责?“崇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做大臣的李明睿却不得不想。当初袁崇焕与后金议和,本来是崇祯皇帝同意的,后来他却觉得有失大明的尊严,不承认了,然后凌迟袁崇焕,大罪之一就是说袁崇焕“私下跟后金议和”。

  崇祯没有说话,他自己是万万不能担弃京的罪责,那样太没面子。这种事,他开口都觉得丢了朱家列祖列宗的脸。

  李明睿也不想当替死鬼,头上大汗淋漓,跪在崇祯皇帝面前,小声说:“臣人微言轻,迁都之议,恐怕得首辅大臣出面才行!否则断不会有大臣站出来牺牲自家性命,附和此议!”

  让大臣固请迁都,左中允李明睿不同意出头,崇祯想来想去,兹事体大,确实只有内阁首辅大臣魏藻德出面,群臣才有附议的可能!

  过了半响,崇祯皇帝下定决心,深夜在德政殿秘密召见内阁首辅魏藻德!

  那晚,德政殿上的高烛火焰摇曳,跳跃在崇祯脸上愁苦的龙颜上,发出令人生畏的异芒。

  崇祯皇帝见了魏藻德,劈头盖脸直奔主题道:“魏大人,朕昨日号召群臣捐饷,你说家无余财,朕不怪你。但有一事,汝为首辅重臣,此事定要先生一担!”

  要担责的,估计不是什么好事,魏藻德跪在地上,连忙问道:“皇上深夜召臣来,所为何事?”

  崇祯道:“此事有朝臣议过,请朕御驾亲征南京!”

  作为大明官场老油条,魏藻德特别擅长揣摩崇祯的心思,他知道此时崇祯提出御驾亲征,必然是为了保存自己圣君的颜面,下定决心要为迁都南京找替罪羊了!原来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不就是这么被杀掉了吗?魏藻德连家产都不愿意为崇祯捐献,更何况性命乎?如果自己同意迁都的动议,又不出面提出建议,自家性命就算完了。如果皇帝跑了,他们守城,也是死路一条。

  魏藻德的脑子转得飞快,想了一会,顿时声泪俱下,跪下道:“现在御驾亲征南京,皇上祖宗的陵寝宗庙怎么办?大臣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天下将士怎么看?”

  ”你这话是何意?“崇祯皇帝见魏藻德这么说,有点愤怒,道:“南方富庶,或可坚守!他日或可收复京城。”

  见崇祯想跑到南京去,一向擅长演戏、口若悬河的魏藻德,在这关键时刻,开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崇祯痛哭迁都的坏处,包括皇帝会让百官耻笑,皇帝祖辈的陵寝宗庙可能被贼人挖盗,甚至皇帝本人也有可能在御驾亲征路上被抓,明英宗就是因为听信了奸臣的谗言离开固若金汤的京城才被鞑虏俘获的。

  哭到最后,魏藻德站直了身子,走到皇帝面前悲愤地说:“到底是哪个乱臣贼子现在给皇上你提这样愚蠢的建议?臣身为首辅,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将这包藏祸心的奸臣赶出朝廷!”

  ”够了,你闭嘴!!“崇祯默默看魏藻德演的戏,再也压抑不住内心对他的愤怒。

  魏藻德一看崇祯还不死心,便重提了自己“太子南行,皇上固守”的迁都方案来敷衍了事,他知道“太子南行,皇上固守”,是崇祯最不愿接受的方案,因为这样太子朱慈烺,和一帮大臣可体面撤离去南京,崇祯却必须死守BJ一旦有人在南京拥戴太子为帝,他即便没因守卫京城而死,也只能成为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就像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遥尊因安史之乱而逃难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一样。这对才三十四岁、一心想中兴大明的崇祯皇帝来说,完全是不可能接受!

  “滚!给朕快滚!”听魏藻德重提“太子南行,皇上固守”,崇祯再内心的悲愤完全爆发,也顾不上圣君的面子,站起身把大殿上的龙椅一下子推倒在地,朝魏藻德大吼,”滚回去!“

  伴君如伴虎,魏藻德早就两腿颤抖,巴不得早点离开宫,免得对着崇祯的臭脸,趁着崇祯还没叫他“回来”,赶紧一溜烟小跑出紫禁城,滚到住西瓦厂的小妾床上,和腰肢柔软的少妇小妾玩老汉推车去了!

  迁都计划泡汤,崇祯皇帝很是郁闷。而且,经过筹捐兵饷和迁都动议一闹,崇祯皇帝身心俱疲,他对手下那帮文官大臣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他走出空荡荡的德政殿,一轮钩月悬在紫禁城的上空,寒气逼人!回到寝宫,他躺在龙床上,一直睁着眼睛,等下一个天亮!

  三月初七日,还未到三更,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兴奋跑进寝宫,口中呼道:“皇上,皇上,救兵来了!”

  崇祯一夜未合眼,听到王承恩说“救兵到了”,他一骨碌就爬下床,鞋子都未穿,跑过去拉住王承恩的手,急促问道:“谁?谁带救兵勤王来了?吴三桂这么快就来了?”

  ”回禀圣上,是昌平总兵唐通!“王承恩喜极而泣,用衣袖摸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回答道:“唐通率八千人马抵达京师,现已经驻扎在京城外了!”


第十二章 唐通的愤怒


  昌平离京城非常近,不到二百里,崇祯号召天下将领来京勤王,昌平总兵唐通是最先赶来的。

  听说唐通带了八千兵来,崇祯内心十分欢喜,连声叫好,道:“唐通真乃大明之忠臣也,重重有赏!”

  王承恩听到崇祯说“重重有赏”,面露难色,说:“皇上,诸臣因嘉定伯承诺的捐饷只有三千两,也各自找理由求皇上宽限时日。宦臣们的捐款,也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收上来。现在重赏唐通,恐怕只能用内帑,皇上,你不如亲自在金銮殿召见唐通,嘉其忠义。”

  “亲自召见?是应该亲自召见唐通这样的忠义之人。”崇祯说,不过,他想了一会,又连忙罢手道:“不行,那样绝对不行!朕现在没钱啊!要是在金銮殿召见唐通,他问起二十万兵饷,朕岂非言而无信?那样朕的颜面何存?去取内帑犒赏唐通吧,虽然少点,但相信唐通世代忠良,不是那种贪爱钱财之将!另外,可加赏大红蟒衣纻丝。现在居庸关的形势危急,让他立即带部下去守居庸关吧!”

  一般情况下,崇祯是不会主动用内帑的,这次破例,算是格外开恩了。王承恩还想说些什么,但崇祯头疼,端坐在龙椅上,闭了眼睛。

  王承恩知道崇祯皇帝的心意已决,便道:“好吧,老臣这就去办。”

  王承恩转身正准备出门,崇祯把他叫住了,道:“回来,朕差点忘了,让御马监的监丞杜之秩前去唐通军中督军,协守居庸关。”

  “啊?唐将军的勤王之师,也要派监军么?”王承恩觉得不妥,虽然监军是大明的制度,但是,监军有权处置将领,往往会让大明的将军们反感,更何况皇上派身边的太监监军,那明显是不信任将领的表现,唐通肯定心里不舒服。

  “居庸关,乃是京城最后一道天险屏障,万万不得有失!”崇祯皇帝现在确实谁都不相信。

  “老臣遵命!”王承恩知道现在来京勤王的,只有唐通,吴三桂、刘泽清等人的大军还不知道在哪。得罪了唐通,居庸关就难守住了。但是,他更知道,崇祯皇帝很固执,他决定的事,不容置疑和改变。

  三月初七日傍晚,残阳如血,照在京城高大的血红色城墙上,城楼上的大明将士一脸疲倦,但眼睛又时刻保持警惕。

  高高的红城墙外面,白色营帐一个接着一个。被崇祯封为定西伯的昌平总兵唐通,人到中年,留着胡须,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高大,虎背熊腰,穿一套发亮的铁盔铁甲,坐在中间一个最大的营帐中,和副将陈大典等将官在议大事!

  唐通正在和手下将领商议哪些人陪主将去金銮殿面圣比较合适——受到皇上接见,而且还是进宫面圣,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光宗耀祖的事情,是要写进历史和族谱的大事!尤其对明朝地位相对低下的武将来说,进宫面圣的名额有限,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副将陈大典跪下对唐通行礼,请求道:“总兵大人,末将听说进京勤王的大将离京出战,皇上一定会在兰台召见,赐宴勉励,还会亲自登城楼送行,这样将军肯定会被载入史册!末将跟随总兵大人多年,从未有过不情之请!这次进京面圣带上小人吧!这样即便末将战死在帝都门前,也不枉此生!将军要是不答应,末将就不起来!”

  唐通哈哈大笑,说:“陈大典,起来说话!你这小子,杀贼寇时可没见你这么积极呀!好吧,本帅就答应你了。”

  唐通手下的将官见名额又少了一个,也都起劲和他套近乎,想让主帅带自己进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