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143章

宅男的大明-第143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缘分?不过,既然来了1856年,推翻满清是必须的。

  吴应熊趁着还没出征,在村子里溜达了一下,这里环境还不错,青山绿水,山上很多大樟树。而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就是曾家的所在地。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在荷叶塘乡白杨坪置买了田宅,这里就成了曾国藩的第二故居。1856年,曾国藩兄弟还没在老家大兴土木,堂屋“黄金堂”东西两边有十多间厢房,就是曾府中最好的住屋,东边住着曾国藩一家人,西边住着曾国荃一家人。

  这里是典型的中国乡村环境,吴应熊出门一看,“黄金堂”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涓水悠悠环绕,周围峰峦叠嶂,后山树木茂密,古树参天。

  曾府门前则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曾国荃招募团练,在平地上开辟了演武坪,演武坪上作了一些简单的布置。除了平地上简陋的点将台,正中一杆旗子引人注目,一丈余高的旗杆,飘拂一面黄长条旗,上面用黑丝绣着一个斗大的“曾”字。

  湘乡与湖南名城、曾国藩的祖籍衡州毗邻,所以曾国华和曾国荃招募的两千乡勇中,除了湘乡本土人,还有不少是衡州人。

  出征前的一大早,曾国华和曾国荃集合了队伍训话。吴应熊察看了一下湘军的编制,发现湘军大体上仿照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每营有一个营官,四个哨官,五百勇丁。这两千乡勇,被编成了四个营。

  吴应熊发现,这些营官多是曾家同乡的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和衡州一带农民,穿着粗布衣服,满口黄牙。湘勇规矩,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因为训练了一年多,这些穿着湘勇服装的团练,站姿也还有模有样,战斗力应该不比绿营的旗兵弱。

  吴应熊看了一眼他们的武器,倒是有些忧虑,这支队伍火器队与刀矛队各半。但火器主要是抬枪、鸟枪等旧式火器,每营有两个劈山炮队,也是旧式火炮。不过吴应熊并没有灰心,毕竟1856年太平军多数也是用的旧式武器,所以曾国藩才强调“两军相逢勇者胜”。

  出征仪式,在“点将台”上,曾国华慷慨激昂将曾国藩的重点讲了一遍:“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百度搜索→”

  台下有儒生问起被掳入贼中百姓的情况,曾国华说:“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浚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

  听了这话,点将台下的众人皆惊,曾国华大声说:“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最可恨的是,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

  曾国华自己讲得情绪激昂、唾沫横飞,那几个书生营官听到“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也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即飞奔南京杀了洪秀全和杨秀清,但台下那些脸上带着皱纹的农民乡勇,并没有热血沸腾,反而面带麻木的表情,呆呆望着曾国华,默不作声。

  吴应熊正想要说话,此时,曾国荃咳嗽了一声,用严峻的目光横扫了一下全场的勇丁,道:“弟兄们,我来说几句,你们为什么要投军?我看无外乎两点,一是混口饭吃,上战场杀敌立军功,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为妻儿子女谋福;二是不再受人欺负,死也要死得值得。←百度搜索→这年头,死比活要容易!大家想一想,现在长江流域满眼瓦砾,遍地白骨,江南很多地方,二三十里地都不见人烟,皖南地区道殣相望,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了饿殍,江西数百里,不闻鸡犬声,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惟见饿民僵毙于道,市人肉已相食。我们投军,就没人再敢随便欺负咱们,我们有枪有炮,就可以抢粮抢钱抢地盘。”

  曾国荃对湘勇讲话,一副衡阳土话的腔调,他没有用曾国华那样文绉绉的语言,也不讲修身齐家之类的大话,而是农民们都听得懂的大白话,台下的乡勇们纷纷议论,窃窃私语:“曾大人这讲的都是大实话,我们冒死投军,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求官发财么?”

  “抢粮抢钱抢地盘!”

  “他娘的,还要抢女人!”

  吴应熊默默听着这些议论,没有说话,他不是一个空想家,也不是一个卫道士,他知道,正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生逢太平天国这样的乱世,曾国荃这样直接的鼓动,也许更有效果,人家拿性命去拼,当然是为了生存和功名利禄。

  曾国荃讲完话,让吴应熊也讲两句,吴应熊没有推迟,他想了想,对着台下的湘勇们说:“我年纪虽然小,但也听说过战场的残酷,所以对我们湘军而言,团结是首要的。我爹说过,到了战场,我们就都是自家兄弟,就像自家兄弟打架,我们要互相帮忙,伸出援手,不帮忙自顾逃命的人,那就是不能入祖坟的孬种。刚才我九叔也说了,投了军,‘死比活要容易’,所以兄弟们最要紧的是团结,大家互相帮忙,活下来!”

  台下的湘勇们听了吴应熊的话,觉得很有理,纷纷表示出了家门就都是兄弟,在外好照应。

  等到分人的时候,吴应熊主动对曾国华和曾国荃说:“六叔、九叔,对小侄而言,兵不在多,正规编制,一营要八百人,所以,你们给我四百人就行,这样你们一人就可带一营兵。”

  “多少?四百?一个营怎么也得五百人啊。”曾国华见吴应熊一脸自信,道:“贤侄,行军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

  “四百就足够了,只不过我的兵都要用火器。”吴应熊说,他想在路上训练一支自己的洋枪队。

  “反正你精通使用洋人的火器,就按你说的办。”曾国荃对吴应熊还有点信心,说:“不过,我们这些湘勇里,用火器的都是体格比较弱的年轻人。”

  “九叔放心,侄儿觉得年轻好,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你们就把最弱的年轻人都给我吧。”吴应熊胸有成竹回答。

  于是,曾国华和曾国荃将队伍分成了三个营,曾国华的“华”字营八百人,曾国荃的“吉”字营八百人,吴应熊的“泽”字营四百人。

  吴应熊看了看这四百人,队伍还真是不整齐,很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吴应熊看了一眼最后一排的一位少年,那位少年皮肤黝黑,个子不高,脑袋还挺大,怀里还抱着一条老黄狗。吴应熊走到他的面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位少年回答说自己叫“二虎”,是衡州人。

  吴应熊说:“你出去打仗,还带着老黄狗?”

  二虎回答说:“我的其他亲人都已经死了。这狗是我从小养的,像亲人一样。”

  吴应熊点点头,他最后选了二虎当营官,至于理由,他当时没有说。

  曾国华给了湘勇一天时间,去跟家里人道别,约好第二天就集结出发,前往湖北找胡林翼要人要枪炮支援。

  当晚,一轮朦胧的月亮升上树梢,悬在漆黑的天幕上,清冷的光辉映照在荷叶塘乡。

  吴应熊和家人道别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这时秦月推门进来了。

  吴应熊看了秦月一眼,十五岁的秦月,来自姑苏,一副活生生的江南水乡美人胚子——两弯细眉,不施粉黛的鹅蛋脸,白皙的皮肤让双颊显得更加绯红,身上的月华裙很合身,细腰间的褶裥很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清雅婉若月华,显得她越发窈窕。

  这几年,都是秦月照顾吴应熊的生活起居。

  秦月凝视着吴应熊的脸,问道:“纪泽少爷,你这一去,何时归来?”

  吴应熊回答道:“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

  秦月惊讶问道:“少爷,要去这么久吗?”

  吴应熊叹了一口气道:“打仗嘛,谁又能知道要打多久。”

  秦月那双清澈的大眼,闪现明媚的眸光,没有一丝浑浊,此刻却有一丝愁云,叹了一口气道:“听说打仗会死人的。我的家乡苏州遭难,城里一片焦土,父母双亲带我逃出城后跟我走散了,到现在还生死不明。要不是老爷好心收留,我早就饿死街头了。”

  吴应熊这才想起来,秦月不是本地人,是被曾府收留的,便摸了摸她的头,说:“我会尽力让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让中国不再有战争。保家卫国,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秦月有点不懂吴应熊的话,问道:“公子,你能带上我么?我在曾府,除了你,也没有别的朋友。在路上,我也好继续照顾你。”

  吴应熊看了秦月一眼,她水汪汪的眼睛,纯洁无暇,自己竟然一时找不到拒绝她的理由,便答应了。不过,为了防止别人嚼舌头,说他在军营里带女眷,吴应熊便让秦月女扮男装。

  那一晚,吴应熊根本睡不着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世上很多事,以后肯定不会按照历史上存在的。他今后的人生,就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战斗!但关乎四亿多中国人命运的战斗,他只能战斗到底!今后,他的敌人会很多,不仅是太平军,更重要的还有日军,八国联军,他必须尽快让自己的队伍强大起来,这样才能结束所有的战争。

  同时,吴应熊想起阿九姑娘,她现在什么时空?过得怎么样?想着想着,不禁留下泪来。

  吴应熊要去江西,首先就得经过武汉,那里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对控制长江中游极其重要,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武汉三镇的地形极为独特,汉水从北方流到这里,与长江交汇,大武汉就被长江分为南北,江南为武昌,江北又被汉水分为汉口、汉阳。

  曾纪泽和曾国华、曾国荃率兵赶到武昌时,武汉的战局已经白热化。

  曾纪泽在见胡林翼之前,找到一些回湖北援助胡林翼的湘军,了解到了战局:早在1855年夏,太平天国的燕王秦日纲就率西征军攻克汉口、汉阳。西征军中另一支队伍,由国宗韦俊带领攻进武昌城。

  太平军占领武汉后,利用长江、汉水地形,夹江为营,构筑坚固城防工事,并且在武昌城环筑土墙,以城东紫荆山、小龟山、双峰山为制高点配备火炮建立防线。汉阳方面,城东筑木城,沿江列炮,南门有外壕,还构造了包括龟山在内的外廊,直至汉水边。南面,则在虾蟆矶筑有土城。

  清廷为夺回大武汉,以湖广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调集10个省的兵力会剿太平军,此时战斗正僵持。

  求订阅支持正版


第八十六章 收编湘军

 ?当时,官文统帅清军一万余人,于月底先后占领德安、汉川、蔡甸,率军进驻蔡甸,派兵猛攻汉阳,清军的水师则攻抵龟山脚下。

  湖北巡抚胡林翼统帅陆军及水师共一万余人,以金口为基地,向武昌白沙洲、八步街、江堤、李家桥等地进攻。

  韦俊率领太平军凭高垒深沟固守,并多次出击进攻胡林翼的老巢金口,迫使胡林翼军退至大军山,并急奏清廷速调湘军罗泽南部援鄂。罗泽南部共5000余人,由江西西进,与胡林翼的军队会师羊楼洞,攻下蒲圻,韦俊被迫率兵退守武昌。

  罗泽南军由纸坊一直杀到洪山,到达武昌城下;胡林翼军也由武昌南路经李家桥、板桥到达武昌保安门外的五里墩;湖北提督杨载福率湘军水师10营重占金口,进驻沌口,并以沌口为基地沿江下攻。

  这样一来,汉阳、武昌的太平军就处于清水陆军分割包围之中。

  到了4月,太平军从九江、黄州、大冶等地调来的援军,日间同清军野战于双凤山、大东门、小东门、沙湖、五里墩等地,夜间还偷袭敌营。

  武昌的太平守军还暗中建穴城多处,作为突门,多路出击,遇到强敌则撤退回城,诱敌深入。

  罗泽南就是因为率军单兵突进,追至武昌城里,突门忽开,太平军从各突门冲出伏击湘军,飞炮击中了罗泽南的左额,血流而下布满脸上。他很快撤回洪山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