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枭臣 >

第591章

枭臣-第591章

小说: 枭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处都是给飓风摧毁的屋舍、田野、道路,死伤甚众,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
  楚铮这时才稍能体会当年西沙岛风灾,一夜溺毙数万人是何等的凄惨,才能体会当年以西沙岛流民健勇为主体的江东左军为何对林缚忠心耿耿,为何能如此的英勇作战,不畏生死。
  道路给摧毁,骑兵也难行,直到六月初三,楚铮一行人才赶到海盐县南的门山渡。
  在门山渡的湾口里停泊了许多躲避风暴的渔船,楚铮想雇一艘船送他们渡江去。
  门山渡段的钱江口异常的开阔,到慈溪上岸有五十里的水程。渔船皆小,其时天气又阴,风还没有完全的止息。
  没有人愿意为几两银子冒险送楚铮渡江去,都劝他去海宁,走塔子山渡去对岸的上虞,才二十里水程。从上虞走陆路去明州府城也方便。
  楚铮不晓得林缚、高宗庭等人就在上虞,心想着去海宁绕道,要多走两天,还不如在门山渡多住一日,明日兴许天色会转好,就能直接渡江。
  门山渡是有处渔港,形成不小的镇子,虽说镇上没有客栈,倒是可以租住民院。睡到夜里,听着风声呼呼的刮着,雨打在屋檐、门檐上浠淅有声,楚铮担心天亮还是走不成。
  不晓得风雨何时止息,给敲门声惊醒,楚铮醒来,听着是有人在敲主人家的院门,听着门扉打开,有人在院子外询问主人:“入夜前可有六人、其中一人断了左臂,在你这里宿夜……”
  嘉兴属浙北制置使司辖防,算是董原的地盘。虽说董原也是出身东闽军的人物,楚铮跟董原也相识,但当今形势复杂,人心难测,楚铮担心董原将他们几个人扣下来,从虞东南下就没有张扬。
  按说董原没可能知道他们经过嘉兴,但半夜有人敲门询问,也由不得楚铮不警惕。
  不管怎么说,楚铮都无法跟董原刀兵相见,即使他们几人给董原扣下来,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听着有人朝这边走过来,楚铮打开房门,问道:“谁找我?”
  “楚校尉,是我啊!”一个年轻的声音从暗处传来。
  楚铮乍听着耳熟,一时想不起是谁,扈从撑灯从后走过来,才看到一个二十多岁青年的脸露出。楚铮还没有认出来呢,他身后的扈从倒先热情的一掌打过来:“陈小彦,怎么是你?”
  楚铮这才认出过来的这人是高宗庭身边的书僮,五六年未见,当年的少年,已经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了。
  “你怎么过来了,高先生让你过来的,高先生的人呢?”楚铮连问道。
  “先生在船上,身份敏感,不便上岸,知道你们在门山渡四处找船过江,便要我来找你们,好在镇子不大,不然我可就要跑断腿了。”陈小彦说道。
  楚铮此来就想先找高宗庭,没想到高宗庭人已经到了门山渡,赶紧跟主家结了房钱,与扈从随陈小彦到渡口。
  这时候风雨停息,天边有微弱的星光照来,人到渡口能看到不远处停着一艘如山岳般的大型海船的暗影,给风浪吹打得摇晃不休。
  楚铮他先乘小船到江心再爬上大船,高宗庭穿着长衫,站在甲板,笑盈盈的看着楚铮登船来。在东闽军中,高宗庭与陆敬严关系最为交好。他不似董原、陈芝虎那般不好接近,跟东闽军下面的将领关系都好。
  “高先生怎么在门山渡?”楚铮恭敬的给高宗庭行礼,随口问及高宗庭在海盐的缘故。
  “专程来接你,没想到正好赶上趟——昌国岛这次受风灾很严重,我随制置使在昌国岛视察灾情,知道你们过来,怕你们走岔了,制置使让我坐船来这边撞撞运气,”高宗庭解释他来海盐的缘由,又说道,“你来明州还真来对了,敖沧海、唐复观、陈定邦、杨子忱、虞文澄、虞文备他们都在明州——泉山的信倒是比你快一步,抱怨你经过崇州,也先过去看他。”
  在青州军,楚铮不过是小小的阳信尉,这几年带出千余精锐,也给顾氏父子夺了兵权,除五个忠心想随的扈从外,楚铮孤零零再无依靠。此刻楚铮心头热流汹涌,如归故里,而林缚专程让高宗庭渡江来接他,心里更是感动。
  上了大船,楚铮倒不觉得钱江口的风浪有多大,林政君号也悄然启船,往昌国岛而去。高宗庭邀楚铮进船舱详说青州局势。
  陈芝虎袭夺乐陵,顾嗣元率部攻之。
  在乐陵激战数日,顾嗣元始终未能夺回乐陵,待叛将周知众率部渡朱龙河进入南岸,顾嗣元被迫率部退入阳信,据城以守。
  青州局势明面上的发展,淮东是清楚的,但是青州军具体的兵力部署与防御策略,就远不如楚铮知道得详细。
  在楚铮南下之前,顾悟尘为坚定守阳信、朱龙河的信心,将行辕移到阳信,督促军民加紧修筑朱龙河南岸的防垒,其时从阳信及周边地区征用民夫近四万人,青州军在阳信的驻军也多达两万余人。
  由于驻兵分散在防垒的各个分驻点上,当陈芝虎出乎意料的率部穿插平原府袭来,乐陵当里的驻军不足两千,而集结于阳信城的驻兵也不足四千。
  乐陵驻军给陈芝虎奇袭击溃,顾嗣元在阳信一时也集结不了足够的兵马立即反扑乐陵,这才最终给陈芝虎在乐陵站稳脚跟。
  要不是青州军分兵于防垒,一时间集结不到足够的兵力打反攻,陈芝虎所部就算再枭勇善战,陈芝虎再是当世名将,在数日强行军精疲力遏、奔袭乐陵兵马又不足三千的情况,给逐走的可能性也会居多。
  陈芝虎所部皆百战精锐,一旦站稳脚跟,就稳如磐石,未仓促扩编、兵甲不全的青州军能敌;唯一的希望就是指望梁家能抽调精锐与青州军联兵夺回乐陵。
  梁家在这时候应不会再有隔岸观火的心思,当年陈塘驿之败早就证明梁氏父子不是能依仗的将帅,但梁氏父子这次的反应之慢,还是叫人失望。也许他们的能力也就欺负、欺负流民军。
  这时候还不清楚燕胡会往阳信投入多少兵力,但既然这次都将陈芝虎从西线调来,燕胡此战投入的兵力绝不会少。
  从楚铮这边得知一些淮东所不能知的青州军事部署细节,高宗庭站起来,背着烛火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楚铮也知军略,当然清楚阳信情势危急到万钧一发的程度。
  临淄府处于黄河的下游,由于崇观九年的那次黄河大决堤,洪水在黄河下游地区大肆泛滥,临淄府一时之间也变成汪洋泽国。
  黄河修堤民夫大乱,使得修复黄河故堤的努力变成泡影,不过流水终是循低洼而走,经过这几年的折腾,黄河流水最终由朱龙河、卫河、小清河等河分流。
  流经临淄府境内的就是朱龙河与小清河。朱龙河在阳信城北流过,小清河从阳信与广饶之间流过。小清河实际形成阳信与广饶之间、屏蔽临淄府南部地区的天然屏障。
  但当青州军的主力集结在阳信,而陈芝虎在乐陵站稳脚跟,叛将周知众随之率部渡过朱龙河,小清河又成了阻碍青州军主力从阳信从容撤出的障碍。
  小清河上仅有一座木桥,近有敌兵窥视,很难利用这座木桥将数万军民撤到南边来。
  眼下,青州军主力只能集结在阳信据城以守……
  “燕胡选择这个时机打阳信,不利其骑兵出动,但实际上也是利用东海夏秋风浪狂暴,避免淮东军走海路袭扰其侧后——就看阳信能守多少时间了!”高宗庭说道。
  阳信离海不远,楚铮在阳信统领乡兵时,也时常到海滨操训,然而渤海湾之内的风暴又怎么与夏季暴谑的东海相比?以往只晓得淮东借海船往来南北便捷之极,却不知道海民常说海途凶险竟然如此的可怖。
  这次来明州找林缚与高宗庭,从给飓风侵袭过的东南沿海地区走过,心里知道就算淮东与青州不交恶,在风暴季过去之前,淮东也断无可能走海路援青州。
  淮东的兵力几乎都压在南线,即使无视奢家在浙郡的军事压力,能悉数抽出——不能走海路,数万兵马渡过钱江,进入浙北,从杭地北上,沿太湖西岸穿过平江府,再渡扬子江到崇州,走捍海堤大道到山阳渡淮河进入淮泗,再经沂南翻越沂山进入青州府境内——就算董原与梁家同意给淮东军借道,这么一番折腾,三五万大军进入青州府,少说也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
  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不能指望淮东,难道能指望登州镇或梁家、能指望更西面的长淮军?
  很显然,燕胡在晋南的兵力,必然出动牵制长淮军及梁家难以动弹的,即使柳叶飞不计前嫌,登州镇兵力也实在有限,与青州境内除阳信之外其他地区的驻兵合在一起,也就能凑出两万多杂兵,守土尚不能,如何援救?
  眼下只能指望顾家父子率青州军主力能守住阳信,只要将燕胡南下兵马拖疲,围就自解。好在顾悟尘此前一心守阳信,在阳信储备的粮草相对较充足,能支撑几个月。






  第12章  江宁心思

  凌晨时海上又起大风,一时渡不了海去昌国岛,林政君号临时转到甬江口的浃口港避风浪。
  在海盐门山港,看到港湾里驻泊躲避风浪的大小渔船有数十艘,楚铮便觉得嘉兴府渔事之盛是北方之少见,进入浃口港,才知道昨日之见是大巫见小巫了。
  在甬江口的港湾里,除了靖海水营的战船及诸多货运帆船外,进港躲避风浪的大小渔船竟有四五百艘之多,帆桅密集如林,其中不乏大量的双桅甚至三桅的大型渔船。
  “林政君”号进入浃口港避风,赶着左佥都御史孟心史奉旨到明州府,要渡海去见林缚。坐官船渡海,远不如乘“林政君”号稳妥,由叶君安陪同先来浃口,与高宗庭汇合,等风息浪静之后,再一起渡海去昌国见林缚。
  陈芝虎袭乐陵,继而燕胡在燕南的兵马大举向阳信用兵,对此剧变,江宁不无泰然处之。如此天下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阳信局势的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整个河淮防线的安危,但从江淮调兵遣将支持河淮,又将严重影响到南线战事。
  如何应对阳信局势,江宁不得不与各地领兵帅臣沟通商议对策。
  孟心史便是江宁派来与淮东进行沟通的专使。
  孟心史也急于见到林缚,但看着扑在防波海塘上的浪头有六七尺高,也知道心急不得,好在高宗庭已成林缚所依重的淮东谋臣,见到高宗庭,有些意见便能沟通。
  站在防风海塘之上,冠发给海风吹得凌乱,看着防波海塘内侧避风港里驻泊的大小船舶,孟心史也忍不住感慨:“收复明州才一年时间,此地渔事之盛,已能跟庆嘉年间相比了,殊为不易啊,嘉兴、平江两府也甚为羡慕……”
  昌国、岱山、嵊泗以及鹤城等海域,由于大规模的渔讯存在,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优良渔场。在越朝中期,明州府仅官方记载的渔民就多达数万之巨,相应的,明州府当时的造船业及海贸也处于巅峰时期。
  近百年来海盗势力的兴盛,使得明州府的渔事、海贸及造船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奢家占领浙郡之后,有一定的恢复,但远远不能跟盛时相比。
  淮东为弥补肉食的不足,在实际控制鹤城之后,就在鹤城大肆发展捕捞业。
  后期大量流民涌入鹤城,在大规模的垦荒屯种之外,有相当多的人口分流下海捕捞。在淮东收复浙东之后,大量渔船从鹤城南迁,才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使得明州府的渔事恢复旧观。
  淮东借早年颁布的“禁海禁渔令”及淮东水营强大的战力,实际获得海疆管辖权。
  除军司直辖鹤场、嵊泗、昌国三大捕捞渔船队拥有七十余艘双桅以上大中型渔船外,这几年还依照大小渔船发放各种捕捞证六百余张,登记入籍的渔户多达四千余户。
  楚铮在海盐门山港看到数十艘渔船,实际也受淮东管辖。
  为这事,嘉兴府及浙北制置使频频上书告淮东的状,淮东只是以海事未靖推脱,授权淮东水营巡视战船,有权扣留、打击所有未经淮东军司许可下海的渔船、商货船。
  说到管辖权也是利益之争,孟心史站在海塘上发出这样的感慨,也不是无的放矢。
  一艘双桅中型渔船,从淮东军司获得下海捕捞证,每年要上缴九十多两银子。不提获利最丰的海贸,仅六百余张捕捞证,就能保证淮东每年能得两万多两银子的渔税收入——淮东自崛起之日,视野就更多的放在海洋上,怎么容忍平江府、嘉兴府无功来分利?
  对于孟心史的感慨,高宗庭、叶君安二人都是笑笑,没有深入讨论的意思。
  楚铮一时不清楚背后的利益争夺,但看浃口港内的渔船盛景,便晓得淮东能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崛起,绝非侥幸。
  高宗庭、叶君安的沉默,使得孟心史心情复杂。
  吴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