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131章

官居一品-第131章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老爷以为他少年心性,不好意思平白受恩惠,又劝几句,见实在劝不动,这才怏怏作罢,十分担心他找不到房子,不好意思再回来了。
  却不知只要有他闺女在,这里就像磁石一样,对沈默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
  第二天,沈默便带着阿蛮告辞,殷老爷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周家村才留步,口中还不住道:“若有要使钱的地方,只管吱声,莫要因为价高就放弃了。”
  沈默笑着应下,向殷老爷拱手作别,抱着阿蛮上了马车。
  行不多久,人烟渐渐密集起来,那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也渐渐退去。等到了闹市区之后,便完全坠入了凡间。
  挑开车帘,便见街头巷尾,多有短打扮的小贩挑着担子穿行,挑着叫食担,曼声高唱叫卖道:“卖萝卜、红萝卜、卞萝卜、好新鲜的水萝卜呀。”“黄条糕、薄荷糕、条头糕、水晶糕、方糕、松子糕!……”还有卖针头线脑、日用百货的,磨剪子补铁锅的,走街串巷,全靠嘴叫卖,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也十分动听,与沈默在老家听到的大为不同。
  因为杭州话虽属太湖吴语,但大抵是做过南宋首都的缘故,便带着些北方官话的味道,中和了吴侬的软糯与官话的响硬,变得清晰爽朗,又宛转动听。
  沈默便十分喜欢听这些声调抑扬,响彻里巷的叫卖声,觉着如置身于戏园子一般,小阿蛮却毫无兴趣,直勾勾地盯着一个买糕的,不时吞着口水。
  沈默一看天也不早了,便笑道:“小馋猫,下馆子和吃发糕,两个你选一个吧。”阿蛮立刻擦擦小嘴,很坚决的收回目光,不再看那买糕的一眼。
  既然当初许愿要陪她好好玩,现在自然要还愿了。沈默带着小阿蛮去城隍庙前的好生玩一圈,小女娃对那些花花绿绿的首饰家什还不感冒,她的注意力全被那些抖空竹、扑扑登、吹糖人、画糖人的手艺人吸引,瞪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看人家从鸽子蛋大小的糖稀上抽出一条含在嘴中。一边儿吹气,一边儿动手,没几下,一只昂首挺胸的公鸡,便跳跃在手中。
  阿蛮便拼命的拍巴掌,铁柱只好掏钱买下来。
  没转一圈下来,铁柱手中便拿满了头影、面人、绢人、风筝,还有吃了一半的糖葫芦,跟在抱着阿蛮的沈默后面,心中暗叹道:‘也不知大人给报销不?’
  转到快中午时,沈默问阿蛮道:“饿了么?”阿蛮摸摸小肚子,不好意思道:“不饿……”这一趟庙会转下来,什么炒栗子、山药串,没少买给她吃,小家伙不知不觉便吃饱了。但想到不能下馆子了,又觉着有些不开心。
  沈默呵呵笑道:“不要紧,咱们走着去,说不定走着走着就又饿了。”便果真带着小阿蛮走出三里路,最后才在一家‘庆余楼’前停下,笑道:“就这家了。”


第二三二章 沉默是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杭州历来就与金陵和扬州并称天下三大销金窟,脂粉荡腻,繁华奢侈。
  这庆余楼虽不如楼外楼、庆元楼那样有名,却也雕梁画栋,毫不示弱。此时天正午时,阳光和煦,便见有数名时装艳服的女子在凭槛招邀,她们并不是酒楼所雇,而是一些私妓,帮着酒楼招徕客人,也是为了自己卖艺卖笑,这叫做‘卖客’,与酒楼算是附生共赢吧。
  一见这位公子有健仆相随,美眷如花……当然这眷年纪小了点,但确实是美的……那些女子便不呼自至,娇声燕语,但求让客人跟自己进楼。
  铁柱看大人眉头微皱,便摆摆手,几个亲兵上前,隔开那些女子,护着沈默和阿蛮进去。
  里面的掌柜眼尖,见贵客不喜这调调,赶紧上前斥退众女子,朝沈默谦卑笑道:“这位客官,楼上不巧已经客满,不过楼下雅座也是很轩敞的。”
  “那就大厅吧。”沈默微笑道:“这里还热闹。”便拉着阿蛮在一张临窗的桌子边坐下,吩咐掌柜的道:“拿手好菜上一桌,一坛绍兴蓬莱春吧。”
  掌柜的前脚一走,便有吹箫弹阮、锣板唱歌的过来赶趁,沈默说‘不用’,就赶紧退下去。又有人捧着大托盘,托着一碟碟的糟蟹、糟羊蹄、酒蛤蜊、虾茸、腊鸡翅等吃食,问道:“大爷,‘家风’几味?”所谓‘家风’,大意便是家里做的风干腊味。
  沈默让阿蛮捡喜欢的挑了几样,又有卖酒浸江遥、蛎肉龟脚、脆螺鲎酱诸海味的,还有卖素凉菜的。沈默知道‘这叫酒未至,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再上荤素正菜’。亦是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凉菜不是吃食,仅是为了在正菜上来之前充场面的。
  此时之世风奢靡,铺张浪费,仅此便可见一斑。沈默心中不喜,一样都不要,好在店中不敢稍忤客意,见状便不再来骚扰。
  ※※※
  沈默临窗而坐,可以一眼看到大门,等着传菜的工夫,却意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由脱口而出道:“长子?”只见他的大个子兄弟身穿着深蓝罩甲,背上挂着黑色的披风,一柄宽背的腰刀上垂着一尺来长的赤红流苏,浆洗的十分挺括的黑裤子下套着牛皮军靴,威风凛凛,气势不凡,正带着几个提酒坛子的兵丁,从外面走进来。
  长子也看见沈默,情不自禁面露喜色,对边上人耳语几句,便快步迎上来,沈默笑着与他携手道:“怎么有空来杭州了?”
  长子笑道:“跟我们将军来的,他还去驿馆找不见你,正失落着呢。”
  沈默看看楼梯道:“莫非是俞将军包了楼上?”
  “还有苏州知府王大人、苏松兵备副使任大人。”长子小声道。
  “看来非得拜会一下了。”沈默道,便让铁柱几个陪着阿蛮吃饭,他则跟着长子上去。这时俞大猷那里也得到通禀,从楼上迎下来,爽朗笑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沈兄弟快快有请。”
  沈默与他相携上去二楼,走进有卫兵把守的一个包厢内,苏州知府王崇古和苏松兵备任环早就等在那里,与沈默客气见礼。他们是南直隶的官员,沈默是浙江的巡按,谁也管不着谁,如果他是苏松巡按,他们早就迎出来了。
  四位大人落座后,沈默便见大圆桌上摆着四乾四果,八个冷盘,十道热炒,满满当当却几乎没动,显然是刚刚开席。便笑道:“几位大人也是刚到?”
  “来了好一会了。”面容白皙,仪表不凡的任环道:“只是这两个厮嫌人家店里的酒太淡,又让亲兵出去买酒,这才刚刚开席。”
  那边的王崇古笑道:“这家店里的招牌酒是‘六客堂’,太过清雅,是文人骚客用来摇头晃脑,点缀诗词文赋的,喝起来不过瘾。至于‘琼华露’、‘断桥风月’之类,更是苦辣不足,甜香有余,是女人喝的酒,不是我等疆场厮杀之人喝的酒。”说着一拍新买来的烧刀子道:“还是这个好,够辣够过瘾。”可见哪怕是进士出身,在战场上久了也会奔放起来。
  他便拍开泥封,给俞大猷和任环倒上,沈默却摆手笑道:“我可没那酒量,在下看来,酒是越淡越好。”大家第一次见,王崇古也好不强求,便随他去了。
  ※※※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沈默便感觉出不对劲来了,这几位怎么在强颜欢笑呢?正在满腹疑问间,俞大猷搁下酒杯开腔道:“二位大人,沈大人少年老成、深谋远虑,深受当初张部堂的赏识,俞某也是钦佩得紧。不妨请教一下,听听他的意见?”
  两人原本见沈默太过年轻,根本不重视他,但现在俞大猷如是说,却也只得给他个面子,王崇古便强笑道:“能听听沈大人的高见,肯定是不无裨益的。”任环也点点头,附和道:“正是如此。”
  沈默苦笑道:“俞将军谬赞了,在下哪有什么高见,充其量是馊主意罢了。”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俞大猷一挥手道:“先听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吧。”便对沈默讲述起三人来杭州的原因——
  还得从正月里曹邦辅主动出击、捷书先奏那事儿说起,虽然最终导致了周珫倒台,赵文华算是得利一方。但告状大王赵侍郎心胸狭隘、酷爱记仇,在参奏周珫的同时,也没忘了捎上曹巡抚的一本,奏他:‘避难击易,致师后期。’
  新任的总督杨宜知道两个前任的下场,所以小心翼翼,天天曲意奉承赵文华,对他唯命是从。所以在赵的受益下,也奏曹邦辅‘故违节制,实乃害群之马’。
  前面有了二位总督和李天宠的例子,朝野上下都认为曹巡抚已经危在旦夕,而他们这三位麾下大将,也难免池鱼之殃,颇有些不可终日的意思。
  俞大猷叹息道:“前日我们收到总督衙门敕令,命我等连夜前来报道,谁知来了之后,根本没见到杨部堂的面,直接便被领取卢园见赵侍郎。”说着面色阴郁道:“赵侍郎对我等说,缉拿曹大人的锦衣卫不日便到,我等若不想受牵连,就得都按照他的要求写奏本,控告曹大人,否则……”说着狠狠一捶大腿,端起酒盅仰面饮下,一时气结说不出话来。
  王崇古接下话头道:“俞将军的意思是,坚决不能答应,可我们人微言轻,根本不能改变什么。如果再坚持,就得跟着一起完蛋;可如果颠倒黑白,充当帮凶,难免这生前身后的骂名,叫人好生为难啊……”有道是物以类聚,能跟俞大猷坐在一起喝酒的,起码良心不会坏到哪去。
  听完他们的讲述,沈默暗骂道:‘除了比较有文化,赵文华跟黑社会有什么区别?’但他已经深知官场之险恶,哪会轻易吐露心迹?便递个眼色给俞大猷,然后闭口不语。
  王任二人十分失望,心说:‘这不是问道于盲吗?’俞大猷却不声不响,不再追问。
  略坐了一会儿,沈默便告辞下楼,王崇古和任环只是略略起身表示一下,显然对他已经失去了兴趣,俞大猷起身将他送到楼道,歉意笑道:“那两个老西儿什么都好,就是太酸了,沈兄弟千万别介意。”
  沈默拉着他的手,叹口气道:“也帮不上大哥什么忙,也许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大哥不妨乐观点,也许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说着使劲一握他的手,沉声道:“保重。”又极轻极快道:“参周总督时,怎么没让谁作证?”说完便飘然下楼。
  俞大猷也抱拳道:“保重。”方才沈默在他手心写了一个‘拖’字,再加上方才隐晦的暗示,其意思便明白不过了——事情没有想象的糟糕,拖过些时日,便可以峰回路转了。
  回到包厢后,两人忍不住讥讽几句沈默,还说俞大猷看走眼了。俞大猷却道:“其实他已经给我们提示了。”
  “我只看到他三缄启口,可没见着什么提示。”王崇古两个不信道。
  “那就是他给我们的提示。”俞大猷沉声道。
  两人都不笨,顿一顿道:“沉默?”
  俞大猷点点头道:“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我们先不要急着表态,拖一拖,也许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说着压低声音道:“周部堂被参倒的时候,也没听说还要谁附本弹劾的。”
  两人心中一动,暗道:‘难道赵文华还没有把握,所以才诳我们上本的?’心说左右无计可施,那就拖上一拖吧。


第二三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随后的事实证明,沈默又一次判断正确……嘉靖皇帝收到赵文华和杨宜的奏章后,本要直接给曹邦辅定罪,侍值御前的吏部尚书李默却道:“杨宜刚刚到任,不知内情,多半是被赵文华所胁,才写这份奏疏的。”这话提醒了嘉靖,便命廷议。
  结果在廷议中,给事中夏栻、孙浚为曹邦辅辩护,令皇帝深以为然,便免其罪,并明文申斥杨宜昏聩盲从,赵文华捕风捉影,命他二人不得再中伤同僚。
  这个结局令天下人为之侧目,大家都知道曹邦辅能历惊涛骇浪而不倒,绝不是两个小小的给事中能办到的,乃是背后有大人物要保他,或者说跟严阁老过不去。
  除李默李时言外,没有第二个能办到了。而单凭他那位贵门生,李默还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这是不是说明,在陛下心中,李天官的重要程度,已经不亚于严阁老了。
  许多深恨严党的清流,还有郁郁不得志者,便纷纷投向李默的麾下。而李默的日子也确实是越来越好了,虽然还没有进入内阁,却享受着内阁成员待遇,在西苑里骑马,在直庐里喝茶,还经常在皇帝修炼时站个岗什么的,圣眷一时无两。
  于是乎,位于东长安街上的吏部尚书府,似乎跟西长安街上的相府有一时瑜亮,不分伯仲之势。
  对于来势汹汹的李天官,严府却毫无反应,据说卧病中的严阁老还写信骂了赵文华一通,让他安心办差,不要老是惹是生非,给自己找麻烦。
  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