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甲午崛起 >

第762章

甲午崛起-第762章

小说: 甲午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打破国际战略平衡,发展尖端武器系统只会引发军备竞赛,危害世界和平。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才能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安德拉希伯爵耐着性子看着华皇,听华皇说大道理,心里有点后悔来这一趟,觉得即便是亲自来一趟,表达对华皇的尊重,刚才也不应该答应一起吃饭的,或者应该邀请华皇到他的办公室去聊一聊,那样的话,谈话的时间,将掌握在他的手里,现在就不同了,吃饭吃到一半要走,这是很失礼的。

但是,不走的话,安德拉希伯爵知道,华皇可能马上就要谈到英国的头上了!这种敏感的国际问题,安德拉希伯爵并不想介入,他要是介入了类似的谈话,即便是非正式的会谈,也会对他个人造成一定的影响。

让安德拉希伯爵意外的是,在谈了自己的对外政策之后,华皇居然没有再对安德拉希伯爵说出他已经拒绝了英国人的限令的事情!

而是谈到了华国的历史:“二百多年的外国统治和欺诈留下了怀疑和不信任的残余。理解这点对在中国做生意至关重要。早在1793年就开始了,那一年,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带领一支英国船队抵达中国的北部港口。作为乔治三世国王经验最丰富的外交官之一,马戛尔尼意在为英国商人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这本来就是一场关于公平的讨论。中国出口丝绸、茶叶、家具和瓷器等产品,却很少甚至从不进口任何东西。金钱流入中国——每年大约有两千万盎司白银——但是从不外流。因此马戛尔尼带来了英国生产的最好的产品,用了大约九十匹马和三千名苦力才将礼物运到皇宫。其中有来福枪,加农炮,堆成山的最好的毛纺品,还有一个配备了驾驶员的热气球。但是马戛尔尼并没有理解中国对世界其它地区深深的冷淡。中国当时是全世界最繁荣、人口最多的国家。马戛尔尼和代表皇帝的汉人的谈判演变成为一场无穷无尽的舞会。一次又一次的宴会之上,马戛尔尼都要求觐见皇帝,呈上他带来的礼物,并且能够更大程度的进入中国市场。汉人们对他的礼物赞不绝口,并解释说需要时间来安排他与皇帝的会面。双方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大家对在宴会上发生的事情的理解有着令人吃惊的差别。马戛尔尼和他的下属们自诩已经赢得了汉人的信任,准备离开北京。而汉人在给皇帝的报文中则说他们如何在抚平蛮夷的傲慢的同时给他们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他们预计外国人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扬帆走人。马戛尔尼呈交给乔治国王的信,信中说中国无需英国的任何产品。信中还警告道: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这是一段外国人在清朝早期,同华国来往的故事。

安德拉希伯爵莫名其妙的看着华皇,不知道华皇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个故事,他一方面惊讶于华皇流利的英语口语,一方面在思索,什么意思?

安德拉希伯爵甚至觉得华皇都可以称之为外交家了。

【1211假想敌】

因为华皇说的这个故事,听似和华国目前对外政策没有什么关系,却又有点关系,因为,故事中出现了英国,出现了欧洲,也出现了华国。

好在华皇并没有继续生硬的话题,而是随意的和安德拉希伯爵聊了几句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风土人情。

这让安德拉希伯爵又重新自然了起来,他就怕华皇会再扯上国际政治,这是他不愿意私下和华皇讨论的话题。

安德拉希伯爵对华皇的谈吐,很是欣赏,华皇不但知识面广,说话有逻辑,而且让人感觉舒服。

华皇这些年,重生之后,他也还是在做自己,只是,现在身份地位不同了,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

华皇通过练习,思考,弥补自身的不足,要不然,萌总裁就是一个普通的宅男而已。

最重要,华皇给自己的的荧幕形象配上适合的角色。

通过多年的磨练,华皇最适合的其实应该是冷面帝王,这是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淡定的宅男,再升华之后,得出来的角色,淡定的宅男不是不能出彩,有符合性格的角色,就会轻松,在角色内挖掘笑点。

什么事情在淡定哥的角色看来,都很淡定,都没有什么稀奇的,这就是笑点。

人没有笑点,活的得有多累?所以,华皇习惯了现在的角色之后,不但不累,每天都充满了乐趣,每天都对生活充满了期待,期盼一些更加新奇的尝试。

华皇说话口齿清晰,有逻辑,知识面广,吐槽的点都好笑,就是他自己的风格。

这种风格,让安德拉希伯爵渐渐进入了状态,觉得和华皇聊天是舒服的事情,气氛也随之松弛了。

华皇对于奥匈帝国的历史很感兴趣,将话题转到了奥匈帝国的历史上。

这也进一步的激发了安德拉希伯爵的谈兴,居然忘记了,自己现在是跟一个大国的元首,一个九岁的小孩在聊天,似乎,两个人就是一对忘年交的好朋友一般。

奥地利在东南方向长期跟土耳其处于战争状态,以及近代早期尚存的遗产分割继承、王朝之间的土地交换,地理版图具有较大的变动性。

在18世纪初到法国大革命,今天的比利时应该是哈布斯堡的领地,即奥属尼德兰,因为距离奥地利本土太远。

但即使是像萨尔茨堡这样离维也纳很近的地方,由于当地地方势力很强大,它直到1816年才完全并入哈布斯堡君主国。

作为中欧大帝国,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奠基应该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因为一场中世纪色彩的联姻和土耳其人的帮助。

皇帝马克西米连晚年让他的孙子和孙女、哈布斯堡家的费迪南德和玛丽亚,与雅盖隆家的安娜和路易联姻,后一个家族是统治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家族。

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这桩婚姻发展为相互继承条约。

1526年8月,匈牙利军队在莫哈奇战役中大败,国王战死,根据当年的相互继承条约,哈布斯堡家继承了雅盖隆家的领地。

匈牙利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一直是个交战地带,匈牙利军队对于奥地利具有重要意义,而波西米亚的经济意义更大,16世纪的战争中,三分之二的钱来自波希米亚。

原则上说,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需要议会选举,因而哈布斯堡君主国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处于一种不稳定态,如果说它能维系下来,可能主要是因为土耳其的威胁。

1713年之后,皇帝查理六世鉴于身后无男性继承人,搞了一份“国是诏书”,规定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领地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份文件被视为国家的宪法基础。

近代欧洲大陆广泛存在地方性等级议会,而议会可以成为地方民族主义的喉舌,匈牙利议会就是如此,它的自治权可能是哈布斯堡各领地中最大的。

1867年的“妥协方案”,可以说是1848年中欧民族主义运动余波与1866年普奥战争联合产生的结果,在1848年革命期间,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表现得最为激进。

根据这个妥协案,哈布斯堡君主制转变成德意志—马扎尔人共治的体制,马扎尔人统治匈牙利,奥地利德意志人统治帝国其他地区。

弗兰茨·约瑟夫将继续担任帝国两部分的准立宪君主——匈牙利的国王和君主国其他地区的“皇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地利”作为一个正式名称消失了。

虽然二元君主国整体上是“奥地利—匈牙利”,而且匈牙利的官方称呼仍然是匈牙利,非匈牙利的“半个帝国”(占全部人口的57%)并不称奥地利,而是“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

这片地区的非正式名称为奥地利,半官方名称是“西斯莱塔尼亚”(“莱塔河这边”,莱塔河是下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的界河)。

直到1915年,西斯莱塔尼亚才正式被允许称作“奥地利”。

由于这种双元体制,匈牙利可以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到19世纪末,匈牙利议会要求它在帝国军队中的匈牙利部队使用匈牙利语指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统一用德语指挥。

这个妥协案,可以说是匈牙利人在哈布斯堡的非德意志族群中享有较高特权的一个反映,它忽视了君主国的其他族裔群体,这一点当时就很清楚。

在1867年的大臣议事会上,保守的联邦主义者理查德·贝尔克莱迪主张,君主不应该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应该超越于所有民族之上,而且君主肯定不应该忽视这个国家的斯拉夫人。

1871年的“基本法案”本来是要给予波希米亚的捷克人以更大的权力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后来,由于奥匈在巴尔干的不断扩张,南斯拉夫人成了一个很大的族群,当时曾有人设想后者可以成为哈布斯堡的第三势力,二元帝国可以改组成三元帝国。

但在马扎尔看来,这个设想可能会威胁匈牙利在帝国内的地位。

因此,这个妥协案和二元帝国折射出哈布斯堡境内复杂的民族关系。

既有德意志人跟非德意志人的矛盾,也有马扎尔人跟其他非德意志人的矛盾。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奥匈帝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867年才开始有奥匈帝国这么一个东东,比华皇建立的华国,也早不了几年的时间而已。

但作为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势力之一,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战略价值,更在于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哈布斯堡家族拥有许多领地,包括奥地利,历代君主以这里作为基地,通过战争和联姻,不断扩大影响力。

1453年,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国,标志着哈布斯堡走向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

哈布斯堡家族在整个欧洲开枝散叶,奥地利、波西米亚、西班牙、南意大利、勃艮第、尼德兰都在它的笼罩之下。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震动欧洲,对于民族成分复杂的奥地利来说,宣扬平等自由的革命思想是个大麻烦。

拿破仑称帝后,奥地利君主也称帝,建立了奥地利帝国,在与法军鏖战同时,不断强化国内的统治。

借着英国的封锁和俄国的坏天气,奥地利熬到赢了,但是自由的火种已深入人心。

如果法国大革命是一枝独秀,那么1848年革命就是遍地开花。

奥皇甚至要借用沙俄兵力来镇压匈牙利的烽火,最后他干脆把匈牙利议会解散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此起彼伏的抗争运动,当时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得不推行改革,向民族运动者妥协,赋予一定的自治权。

匈牙利贵族从其中看到了机会,他们提出二元帝国的要求(实际上提出此类要求的不止是匈牙利,还有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等)。

弗朗茨手里并没有多少牌,增加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总比削减现实中的领土要好一些。

奥匈帝国的政治体制。有三套政府:管理Cislethania的奥地利政府、管理Translethania的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统领全局,负责军事和外交。

两个议会,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

尽管建立了议政组织,但国家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和他的官僚们手中。

奥匈帝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它有四分之一是德意志人,五分之一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加一起又占了四分之一,剩下包括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等等。

奥匈帝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因为民族数量比较多,更是因为没有一个占绝对多数的民族。

这样,当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政治形势就变得十分紧张。

从宗教角度看,奥匈帝国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徒,新教和东正教各占不到十分之一,剩下是犹太人,以及最后并入帝国的波黑有三分之一穆斯林。

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冲突撕裂着这个国家,同时老旧的官僚体制和腐败问题蚕食着社会资源。

这已经不是凭某位君王的智慧和胆识能解决的问题,这基本上是一个死局。

在原本的历史中,一战则是在这位七百岁的迟暮老人胸口来了一记重击。

实际上,奥匈帝国,这个看似霸气侧漏的名称,不过是哈布斯堡皇朝的落日余晖而已。

华皇对于历史并不熟悉,但是华皇没有怎么听说过奥匈帝国,知道这个国家肯定是起不来的,至于这个国家后来参加八国联军,华皇特意让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调查了一下。(当然,华皇不会直接说1900年的事情,那得把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吓死,华皇只是把所有国家,都放在假想敌的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