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权臣本纪 >

第109章

权臣本纪-第109章

小说: 权臣本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上这话,臣不敢认同,且不说言者无罪,《大祁律》明明白白有一条,叫法不责众,今上当给臣工们一个改过自新戴罪立功的机会,臣有罪……”顾未明未及说完,那旁顾勉低斥一声:
  “逆子!”说罢跪地叩首道:“臣教子无方,做出逆鳞之举,还请今上降罪!”
  “逆子昨夜醉酒,今日来上朝,已触犯朝廷法令,此刻狂悖乱语,请今上遣人将他先扠出去!”顾勉连忙又补充道,上头英奴早气得心底乱颤,刚给侍卫打了个手势,就见顾未明朝自己深深一揖,竟振袖去了。
  此举自然又让众人看得瞠目结舌,英奴一口牙都要咬碎,只能拼死克制,火发一次足矣,此刻环视一圈众臣,见中书令欲言又止的样子,便挥手道:
  “再议!退朝!”
  待众臣散尽,近侍按天子的意思,方将中书令张蕴引至了西堂中。英奴怒火未消,连衣裳也没工夫换,仍是上朝的正服,张蕴进来时,捕捉到天子的无名业火就烧在眼前,见礼后,劝道:
  “今上息怒,龙体为重。”
  “朕早听他大名,今日见他公然挑衅尚书令,才知传言不假,居然还敢要挟朕!”英奴本欲拍案,忍了忍,化作嘴角止不住的冷笑。
  脑中却也疑惑,以成去非的性子是如何忍到今日的?转念一想,不由想到钟山一事上,知他定有忍无可忍的那一日,自然要寻个好时机,一击必中,眼下,顾未明如何放荡不守礼法,又或者私盗公粮,因有众多同犯在,他自己是四姓子弟,无论如何,杀头的罪落不下来。不过,尚书令尚且不急,英奴心头那丛火,便消去不少,可一想到朝堂之上吵翻了天,硬生生把一场牵涉国本的大案要变成一出闹剧,成了辩论到底要不要入八议的口舌之争,哪怕网罗罪名再严密,最终成狱还是过不去“八议”这道坎,想到此,那丛火便又旺了几分。
  “今上,这正如尚书令的意思,”张蕴顺势言及此,“国朝纲纪败坏,朝廷养了一堆巨蠹,是该好好整治一番了。”
  英奴抬眼望着他:“张卿觉得尚书令话里的意思,是要杀人见血吗?”
  张蕴心底叹气,天子前日之怒,多少有些沉不住气,虽图一时快慰,但终究有些过了,眼下又问的直接,遂摇首道:“尚书令当也清楚此案一出,八议势在必行,可廷尉仍把此案查得透底,为的便是好借此稳固国本,今上可还记得前一阵,度支尚书上表中所奏粮食转运时的弊端以及所提改良的策略?”
  英奴点点头,却不接着这个话,反倒问一句:“张卿也觉得廷尉是尚书令私人吗?”
  张蕴一怔,随即道:“臣并无此意,方才是臣失言。”
  “朕无心一问,张卿不必放在心上,”英奴轻轻一笑,“朕一直拿尚书令当国士,廷尉能查出这个案子,其实众人心知肚明,后头自然是尚书令撑着,否则小小的廷尉监,能查到韦家头上,能查到中领军头上?尚书令是有国无家之人,即便廷尉是他私人,那也是因公而私,朕不怪他,他这是替朕的江山社稷,替朕的天下苍生着想。”
  天子风轻云净的一番话,张蕴却难辨圣心,只能应声。
  “你说到顾尚书的折子,张卿几位不是一一落印允了吗?那几样提议好啊,难为台阁事事想的周全,事事落在实处,倘执行有力,给人钻的空子怕也就没了。”英奴说到此,察觉微微跑题,遂道,“张卿说,官仓的案子,到底该如何惩治?”
  “今上可曾想过,为何廷尉一定要把中领军查出来?”张蕴娓娓道,终接上方才的意思,“今上只要严惩了中领军,后头的自然也就好办了。”
  一语点醒天子,只是英奴仍犹疑:“朕怕是杀不得中领军啊!”
  钟山一事,历历在目,方才堂上所言的确在理,以成去甫的资历功勋,大可入议几项,想必大司徒那些人亦不能轻易让中领军因此身受极刑,他们清楚得很,倘中领军都难逃一死,更遑论其他人?
  那么,尚书令呢?英奴自然也不信他真能背得起大义灭亲这个虚名,正如此想着,张蕴又道:“今上万不可存此念,臣的意思是,重办了中领军,其余人等自然也就好办了,中领军是今上整顿纲纪的着眼点,此番惩处过后,臣想,纲纪定会为之一清,又兼台阁拿出了可施的良策,国本可固也。”
  英奴这才真正明白张蕴的意思,思量良久,方笑问:“张卿是否和尚书令谈论过官仓一案?”
  “一切逃不过圣心所鉴,”张蕴俯首道,“当日东堂之上,此案引今上雷霆之怒,臣等既惭且忧,遂闲话几句。”
  “看来张卿这番话的意思,跟尚书令所想相差无几了。”英奴见张蕴神色又微微一变,摆手道:“朕心里有数了,张卿先回吧!”
  就在君臣差不多把话说尽,张蕴自宫中出来时,君臣之间此番谈话间总绕不开的尚书令业已回到家中。
  福伯见成去非下车,忙迎上去道:“方才东府长公子的夫人来了,见等不来您,便留下一句话走了,原话是,骨肉至亲,伯渊不能太狠心了。”
  他口中所言的夫人,正是成去非的堂嫂,成去非大略也能猜出嫂嫂前来何意,定是怕此事要了中领军性命,遂吩咐福伯:“找人去东府告诉夫人,事不至此,勿念。”
  倒是言简意赅,十分好记,福伯应声而去,成去非脑中把今日朝堂之上情形又过一遍,伫立半晌,才提步去了书房,走到书案前,抽出张便笺,援笔写了张字条,喊来家仆:
  “给廷尉署吴大人送去。”
  成府的家仆做事向来利索有实效,不多时,家仆已从廷尉署折回复命:“大公子,吴大人回了两字,不曾。”
  成去非颔首,目光虚望着前方,端坐许久,直到杳娘给他送来花糕菊花酒茱萸等物,才想起明日就是重阳,一边杳娘笑问:
  “大公子,茱萸给装起来?”
  见他点头,杳娘便往内室走,一眼瞧见那置于榻上的佩囊并不是自己往日所做,看着眼熟,忽想起来是怎么回事,无声一笑,把茱萸装到佩囊里,顺带拿了出来:
  “大公子戴上罢,明日就要过节了。”


第146章 
  成去非瞥一眼不置可否,起身去换了常服; 杳娘见他脚着胡靴; 知道他这是要出门; 一面把佩囊给他系在腰上,一面道:
  “明日登高,大公子可要去了?”
  “再说吧,”成去非伸展着手臂任由她摆弄,扭头朝外高声唤道:“赵器; 备马!”
  海灾过后的重建; 天子应允就按着以工代赈的路子来,河道沟渠的疏通; 成去非命尚书郎李涛亲自去督工发放钱粮; 为的就是怕有人趁此侵吞粮廪,徇私舞弊。粮仓一案尚未有定论,然而眼下最要紧的却是赈灾抚民,府库已然到了贪墨不起的田地,成去非本想亲自督工,然台阁政事缺他不可; 实在分身乏术; 只有在下朝或无朝会之际; 才能得以前来。
  石头城的东南、南、西三个方向的外围皆与淮水紧邻,城东的护城河则本身就是淮水支流,而大江的入海口正是因离石头城太近,才导致海水倒灌; 引得淮河泛滥,此次海灾,从石头城至青溪间的二十四浮航,亦遭毁坏。尤其是四大航之首的朱雀航,成去非不禁驻足停留,朝四下看去,赤足的捕鱼人正在撒网,岸边十几个健硕的汉子接过一具具竹箩,里面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青壳虾,等虾子倒入木桶中,就由汉子们挑起踏着青石板路往上走来。
  等看见李涛时,不等上前,成去非忽发现一熟悉身影就在不远处,正是着都水台官服的史青,他手中持一沓图纸,身边围着几个老农模样的人物,一行人交流正盛。
  言谈间,史青抬目四看,正巧迎上成去非投来的目光,面上微微一怔,顿了有顷,还是抽身前来见礼:“尚书令大人。”
  成去非略略点头,自当日史青接受官服趋拜天子,很快便走马上任,前后不过几日的时间,也实在因灾情紧急,石头城附近积水不退,等入冬结冰更为棘手。诸事繁杂,有司必须想办法着手解决这一个个近在眼前的难题。
  两人再无他话可说,史青既决定食君之禄,自要为君分忧,自上任当日,便没在府衙呆过一天,一整日皆在外奔波,治水必躬亲,往来荒村野水,几日的功夫,人就清瘦一圈。
  成去非看了看他手中图纸,史青会意,近身就势铺开草图,正是石头城水域分布的舆图,虽算不上详尽,可仍教人能一目了然:大江东岸大致就在外淮河一线。淮河宽百余米,自东南而来,在城南武定门节制闸一带入城,一支西行,在凤台山与石头城之间与大江相通;一支则经淮青桥、浮桥一线北行,浩浩荡荡穿过帝都城区,从鸡笼山和覆舟山之间的垭口穿出,折向西北,下游一线,则在狮子山东侧进入大河。
  这幅图倒更好解释了石头城海水倒灌频发的缘由,史青等他渐渐收回目光,方道:“大人,淮河从源头溧水与句容起算,经江宁方山合流,北行到建康城东,在七桥瓮一带折而向西入城,再出城汇入大江,悬流二百余里,然而,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不实地考量,是无法得知具体情形的,下官想的是,堵不如疏,清理淤泥保证水流通畅才是解决水患之道。”
  成去非不由颔首,宗皇帝年间石头城有次海水倒灌严重,积水未出,等到来年开春,竟满城绿水,腐臭难耐,最终引得疫病流行,可谓一灾未平,一灾又起。
  “此次海灾,毁了不少陂堤,要及时修。”成去非极目远眺,水灾要治,旱灾也不能不防,史青明白他话中所指,心底涌起难言的情愫来,老师曾云成若敖的大公子乃江左子弟翘楚,是为人杰,所言不虚,可就是这位翘楚,一手尽染无数鲜血,一手则牵系苍生社稷……正遐思无限,心中慨然,成去非已指向不远处的朱雀航:
  “史大人可有良策?”
  史青闻言,则把底下一张草图抽上来:“朱雀航仍用河桥法即可,这一段长九十步,广六丈,冬夏可随水高下。假以时日,定能复原。”
  两人在这说半日话,成去非发觉先前围着史青的那几位老农似乎还在等着,遂指问:“他们是做什么的?”
  史青应声回首瞧了一眼:“这些都是附近极有经验的老河工,下官少不得他们的帮忙,一起来勘察测量的。”
  “史大人且先去忙,有何问题,随时可报给度支尚书。”成去非吩咐完抬脚朝李涛走去,那边李涛看他同史青一直在指指点点比划议事,见他得闲过来了,赶紧迎了上去见礼:
  “尚书令!”
  成去非随手拿起眼前册薄,上头把近日发放钱粮数目记得一清二楚,每日多少人上工,男多少女多少,亦一览无余,既是台阁的人出面坐镇,自不会出现克扣一厘一斗的事情。又兼朝廷下令开放官家山林、鱼泽,任其采薪、打猎、捕鱼,以渡难关,一言以蔽之,眼下赈灾擘肌分理,并未出现大面积的流民四溢,百姓背井离乡之乱象。
  “大人,官仓的案子,今日朝会如何说?”李涛因赈灾之故,缺席朝会,自然十分关心,一张被连日秋风吹得发干打皱的脸上露出迟疑殷切的表情来。
  “尚无定论。”成去非可谓要言不烦,李涛怔怔半晌,身后忽传来一声轻唤,原是一对夫妻模样的人来领俸,只得先去忙活。
  那妇人虽荆钗布裙,男子看她眼神却如视珍宝,两人面有劳色,然却充满难言喜乐,等领到今日所得,夫妻两人一阵喁喁私语,不知那男子说了句什么,妇人忽扬手在他胸前轻捶几下,两人又是好一阵嬉笑,李涛亦看在眼中,寻常人家夫妻,没那么约束,他这些日子看惯了,可毕竟成去非在场,李涛见这二人眉开眼笑太过亲密,不免尴尬,遂轻咳一声示意道:“领完可以走了。”
  夫妻同心,共挽鹿车,大约就是此番情状了,成去非心念泛泛,目送那两人远去,只觉此刻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算算时辰,简单交待李涛一番,便踩蹬上马,再回首看一眼四下情形,这才猛得一勒缰绳,骏马随即扬蹄而去。
  福伯见他一双胡靴上尽是尘土气,衣裳似也蒙上一层灰,微微摇首叹气,即便太傅在世,也不曾见太傅忙碌至此,到底何事,需这般灰头土面?
  等成去非仍是如此模样出现在木叶阁时,琬宁本正在习字,亦微觉诧异,无意瞥见自己做的佩囊果真被他戴在身上,心底一荡,柔声问道:
  “大公子从何处来?”
  “我来看看你。”成去非卯不对榫,琬宁羞涩一笑,见他虽风尘仆仆,却大概难得一副好心情?遂亲自给他奉茶,成去非出去这几个时辰,确实口渴了,连饮两盏,方觉舒坦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