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大千风水师 >

第174章

大千风水师-第174章

小说: 大千风水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一脸数月都是茫茫无际的大海,完全看不到半点岛屿的影子,食物,淡水短缺,人心浮动。若是一个领导者在此时不能稳定人心,那可能就会引发恐慌和暴乱了。

  如此一来,何谈航海大业,何谈创立三下西洋的壮举。所以,小陈是打心底里钦佩他们这位郑大人的英明,睿智,果断,坚毅。

  由此可见,朱棣识人的本事,确实非同一般。二人在漫步间,便来到了泉州的一处名胜:开元寺。郑和回头向小陈笑道:“走吧,进去看看,呵呵!”。

  且说洪涛和龙源离开晋江岸边,缓步离去。他们就这样信步游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来到了何处。可以看的出来,对于慕白的离开,龙源这小家伙心里也不好受。

  他也能分的出来,到底谁才是真正对他好的人。其实,龙源还是比较倾心于,慕白所说的什么大理风情,西漠风光的。只是洪涛有他的计划,小家伙也没有办法。

  除非跟随慕白离去,但他又舍不得离开洪涛,或者说他不想让爹爹一个人,孤独的前行。随着他们的漫步,洪涛心里渐渐释然了,毕竟这样的离别,已经发生了多次。

  他的抵抗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递增,再说只是暂别而已。待到他以后晋升易龙师,定然会再上武当山,迎接单蝶影。到时候就能兄弟相会,开怀畅饮。

  洪涛看了一眼,仍有些愁眉不展的龙源,微笑着揉了一下他的小脑袋:“行了,小家伙,你二伯只是暂别而已,待我们再上武当,就能与他们再见了,呵呵!”。

  龙源听后一扫方才的郁闷,微笑着点点头。随后,洪涛又开口叮嘱:“源儿,二伯临走前安排你的话,还记得吗?切记,不可在人前再显化本体,以免徒生祸端。

  那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应该不会多舌,就怕鬼煞和点苍,这两个不安分的家伙,说出你的身份。如此的话,怕就是无尽的麻烦了,唉!”。

  龙源听后猛的点点头,而后调皮笑道:“爹爹不必担心,源儿可是收取了不少离龙气呢。用不了多久,我便能随意化龙。我想想,这应该就是相当于爹爹的易龙师境界吧。

  等到爹爹晋升易龙师,到时候你我联手,试问在华夏修道界,又有几人敢寻我们的麻烦呢,嘿嘿!”洪涛听后叹息一声:“戒骄戒躁啊!

  源儿要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切不可妄自尊大,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再说,爹爹的修炼之法毕竟特殊,想要晋升易龙师可没那么容易呀!唉,走吧”。

  说着洪涛便一甩衣袖,头前走去,龙源听后,若有所思的跟上。缓步间,二人便来到了一处,气势恢宏的寺庙之前。

  洪涛不由自主的抬头观去,顿时三个鎏金大字,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开元寺。看到这个名字,洪涛感觉有些耳熟,突然间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开元盛世,莫非此庙乃是唐玄宗年间所立?

  于是,洪涛带着好奇进入寺内。如今乃是阳春三月,出游的好日子,再加上刚好又是正午过后的好天气,故而,前来上香祈福之人,络绎不绝。

  洪涛跟随众香客,进入最繁华的大雄宝殿,顿时一尊端坐在莲台之上的金身大佛,映入眼帘。洪涛请来一柱香点上,插入面前的香炉之中,颔首一拜。

  随后,便看到这满炉焚香,青烟缭绕宛如仙境。洪涛微笑点头,而后缓步离开此地,开始游览起这壮观的开元寺。漫步间,洪涛内心又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那就是此寺倒有些名不副实了,为何要如此说呢?因为少了一股岁月的沧桑之感,按其名的由来应该是大唐年间所建。

  可是此地建筑,给洪涛的感觉,就像是近代所立一般,红墙碧瓦,光洁如新。虽然还暗含一丝岁月的禅意,但总觉得少了一份沧桑,古朴之感。

  就在洪涛漫步沉思间,二人便来到了寺院后面,人迹罕至之处。经过龙源提醒,洪涛苦笑一声,正欲回返。突然间,一个锦衣华服的官家之人,进入他的视线。

  原本他是不太想与官家人多接触,可是却发生了许多无奈的情况,必须找官府解决。不得已,洪涛也只得与他们有了不少交集。

  不过,这次纯粹就是偶遇,于是洪涛便准备转身离去。可是就在这时,他的龙睛中看到了不寻常的东西。这可以说已经是他第三次,观看到这种所谓的异相。

  只见此人的头顶上方,出现一片蔚蓝色的无尽大海,海面波涛汹涌。大海之中出现一艘巨大的帆船,乘风破浪,杨帆而去。

  细看之下,帆船的桅杆之上悬挂者一面大旗。旗帜上一个巨大的龙形图腾,迎风招展,活灵活现,宛如欲乘风飞去,翱翔九天,向人间普洒天龙的福荫。

  这样的异相却是少见,于是,洪涛心下好奇便随手推开一卦。片刻后,他的内心已有了些许猜测。随后,洪涛便改变主意,揉了一下龙源的小脑袋,缓步向那人行去。

  小家伙虽然有些迷惑,但还是跟了上去。洪涛走到那人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原来此人所注视的乃是一面石碑,洪涛粗略一看,便大概知道了碑文的意思。

  按这上面所言,乃是介绍的开元寺历史,果然和洪涛所想的不谋而合。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初名莲花道场。

  开元二十六年更名开元寺,乃是现存福建行省最大的寺院。而后寺院毁于战火,于明初洪武年间所建。

  郑和低头思索了良久,旁若无人的叹息道:“惊艳一世又如何,丰功伟绩有何用?倘若无法流传于世,只得埋没随黄土,消散于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或许也只有这碑文铭刻,方能永世不朽,被后人所铭记吧,唉!”他的话音刚落,洪涛便是微笑点头:“这位大人所言极是,正所谓青石板雕名声,方可流芳万代,名震于世呀!”。

  郑和听到这个陌生的声音,仿佛到此时才反应过来。不过,他倒也没有太多意外,毕竟这开元寺香客众多,有人来到这里并不稀奇。

  于是,他看了一眼洪涛,微笑拱手言道:“小道长有礼,敢问道长为何要来这佛家寺院?”。

 

 


第244章 郑和之心

  洪涛看了一眼,郑和看向他的奇怪眼神,一时间居然有些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微笑言道:“大人或许有些误解了,呵呵!

  贫道并非信仰了佛教,而是纯粹的佩服,那些佛门的前辈先贤而已。我的道心还是相当坚定的,并没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打算,哈哈!”。

  郑和听后哈哈大笑:“小道长真是风趣呀,我的道心也是相当坚定哦,哈哈!本官的信仰也不是佛教,而是真主”说完,二人相视一笑。

  郑和并没有询问,洪涛为何知道他是为官之人。毕竟他的这身行头,怕是泉州城的许多人,都已然知道了他的身份,不足为奇。

  洪涛知道,所谓的真主就是外来宗教。他对这个宗教知道的也并不是太多,所以不敢妄加评判。于是,洪涛开口言道:“那大人倒是应该去瞻仰一番,圣地麦加城的底蕴呀,哈哈!”。

  郑和听后,叹息道:“这也是本官此生最大的愿望,可惜有皇命在身,不敢懈怠,一直无缘前去呀,唉!”洪涛听到他的话,更加确定了对方的身份。

  随后,他微笑开口:“国事为重,不急,总有机会前去的,呵呵!郑大人海外归来,一路舟船颠簸,甚是疲惫,不如这样,贫道请大人喝口清茶,如何?”。

  郑和自然是将洪涛的话当做安慰之言,并没有往深处想。他也不会认为洪涛所说的机会,居然是要等二十年后。在他濒临死亡时,才会实现这个愿望。

  不过,这个陌生的小道士,居然要请他喝茶,这还是让其挺意外的。郑和下西洋,虽然是载入史册的光辉壮举,但巨大的花销,可以说几乎花空了大明的国库。

  朝中支持他事业的人非常稀少,若不是迫于永乐大帝的威仪,可以说早已是怨声四起,航海计划也被迫搁浅。可以说,在光鲜的外表下,郑和承受的是无尽的孤独。

  他的朋友极少,愿意主动和他交好之人,也是凤毛麟角。那位伍大人,在朝廷中也只不过是个小人物罢了,礼节性的接待郑和,肯定是必有所图。

  对此,郑和心如明镜,所以他便是婉言谢绝。说起来那衙门所谓的盛宴,倒还不如这个小道士的清茶,更让人安心。无拘无束,毫无功利之心的坐下来慢慢聊。

  郑和看了一眼伸手相请的洪涛,微笑点头,刚要抬脚跟随他离去。就在这时,他身后的那个小陈,却突然躬身开口:“大人,伍大人那边还等着咱们呢,您看……”。

  听到他的话,郑和微笑摆手:“无妨,让他侯着便是,呵呵!”既然自己的主子都如此说,小陈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躬身领命。

  在郑和二人奇怪的目光中,洪涛引领着他们,一路谈笑风生,来到开元寺后山的一处偏僻凉亭之中。此处鲜有人来,倒也清净。

  只是那个小陈,却是一路小心翼翼的防范着洪涛二人,唯恐他们有什么不轨之心。洪涛对此也是有些无语:贫道就那么像是图谋不轨之人吗?

  不过,郑和却不愧是万人船队的领袖,处变不惊。对此事完全不放在心上,还眼色示意小陈稍安勿躁。众人进入凉亭之中,随身端坐于石墩上。

  而后,洪涛如同变戏法般,取出一个名贵的茶壶,四个白玉茶杯,白沙古井之水。郑和二人吃惊的看着洪涛的“表演”,不由得内心惊骇不已:此人肯定是位奇人异士。

  他并不是没有见过这种人,相反三下西洋,行程十数万里。这样的能人,他还是曾有过几面之缘的,即便是大明朝廷之中,都还供养着一些这样的人。

  他们是帝国的终极保护神,也是皇室的最后一重屏障。郑和作为朱棣的近臣,自然有幸见识过。故而,在最初的惊讶过后,他的神色慢慢恢复。

  不过,那个小陈却是更紧张了,他的心里现在七上八下:万一此人要对大人不利,我该怎么办,打怕是又打不过,如何是好呀!

  洪涛自然是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说即便知晓,也不会加以理会吧。只见他将上好的银针茶叶放入壶中,随后熟练的倒入白沙井水。

  在二人惊奇的目光中,洪涛双手捂住茶壶,微微一笑,暗自发功。结果,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茶壶之内慢慢的飘出白烟,紧接着壶盖被水蒸气顶的叮叮作响。

  感觉差不多了,洪涛缓缓放下茶壶,微笑开口:“郑大人稍后片刻,马上便好,呵呵!”郑和惊讶的神色慢慢恢复,微微颔首。

  少顷,便已是茶香扑鼻,洪涛端起茶壶为众人甄满,而后示意大家共饮。郑和会意,举杯浅饮一口,顿时,他感觉一股暖流从周身流淌而过,仿佛多年前所留下的暗疾,都减轻了不少。

  到此时,他哪能不知洪涛的善意,于是慌忙拱手一礼:“多谢道长以灵茶为郑某疗伤,请受在下一拜!”看到他如此,洪涛赶紧伸手搀扶:“郑大人无需多礼!

  你虽是背负皇恩,但远洋海外亦是扬我中华之国威,贫道理应出手。只可惜小道修为有限,无法将郑大人的伤体治愈呀,惭愧!”。

  郑和听后摆手道:“道长这是哪里话,郑某能得您这种高手援助,虽死无憾了。只可惜,我怕自此以后,我大明海上力量由此而绝,心有不甘呀,唉!

  以郑某的推断,这未来必将迎来一个航海大世。或许将来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就体现在海疆力量上了。无奈朝中多半人反对下西洋之举,这些鼠目寸光之人,哪能想得到这样的大时代呀!”洪涛听后颇为认同的点点头。

  看来此人对航海事业的高瞻远瞩,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呀!或许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倒有些委屈他,影响他施展胸中报复了。

  洪涛出言安慰:“郑大人无需如此,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歇,历史规律也会做出选择。我们无需想的太多,坚持你的理想,纵然一时间失意,你的功绩定然也会被后世所铭记”。

  听到洪涛的话,郑和点点头:“嗯,或许吧!其实,我的生死倒不算什么,只要大明帝国的航海事业,由此而兴起,我郑和死而无憾。

  奈何那些官吏的眼中,只有所谓的经济利益,民生之责,却无法看到数百年后的辉煌大世。倘若将来中华海防萎缩,必然要被外族所欺凌,情何以堪呀,唉!”。

  洪涛也没想到郑和所担心的,居然乃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此人并非是盲目的航海冒险者,而是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