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三国战神 >

第173章

三国战神-第173章

小说: 三国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沙点头道:“不错,就是会很麻烦。回头我会派人把织布机的图纸给你,你可先行参详,可是要投入实践,还得经过多方实验研究,很难一蹴而就。”
  顾雍倒也不在意,道:“蒸汽机我都造出来了,还怕造新织布机不成?只要我多研究些天,一定可以用它织出布来!”
  封沙又转向郑泰,微笑道:“公业,你看这蒸汽机,将来可堪大用么?”
  郑泰重重点头,肯定地道:“此物实在神奇,有此物相助,可抵千万人之力。只要能多造机关,将它的力气转到正道上来,天下百姓,将尽蒙其利!”
  封沙心中喜悦,暗道:“别人见了这东西,不是害怕,多半就会把它当成奇技淫巧,嗤之以鼻。这郑泰果然是办实事的人,不但不怕,反而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发展前景,这份眼力也是够惊人的了。”
  他微笑道:“公业,那份织布厂的工作,你可先放一放,交给别人处理。我这里有一事拜托你,十分重要,非你不可!”
  郑泰忙躬身道:“大王有命,泰无不遵从,敬请大王下令!”
  封沙目视远方,淡然道:“我想请你替我办一些学校。”
  郑泰一愣,问道:“大王要办什么学校?”
  封沙答道:“是一所教给学生们如何使用蒸汽机的学校。”
  郑泰又是一呆,惊道:“大王,此物实在神奇,可为我朝廷的重大秘密。若传扬出去,只怕被那些逆贼知道,于国不利!”
  封沙摇头道:“此物新造出时,不过是生产机器,还不能化为攻城、战斗的利器。就算被人知道了其中秘密,也不过是让他们多造出一些能生产的机器,让我大汉更多人有衣穿,那有什么不好?何况我们可以先教一般学生识字,只从其中挑出聪明可靠的孩子,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只要小心一些,他们自然不会到处乱说,将蒸汽机的秘密告诉旁人。”
  郑泰听他之言甚大,好象要教导许多学生,并非只是一所普通学校那么简单,便拱手道:“愿闻其详!”
  封沙正要解释,忽见程昱远远走来,来到封沙面前,下拜道:“叩见大王!不知大王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封沙扶起他,待他与众人见礼毕,便带着他们几人走出制造蒸汽机的厂房,在厂区间缓缓行走,远近人等见他们来了,都跪倒叩头。
  封沙带着众人走到无人之处,停下脚步,继续刚才的话题,细细解释道:“我的意思,是在青州各地都建立学校,让青州所有的孩子,都能到学校里去上学!”
  此言一出,如石破天惊,所有人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青州的孩子,恐怕要有百万之众,要让这么多孩子上学,那是何等巨大的工程?以青州的人力物力,如何能支持得住?
  封沙不管他们吃惊,解释自己的计划道:“我们可先建立孤儿营,吸收战争中失去了父母进来,由军中教官进行筛选,选出健壮的十余岁少年,进行军事训练,让他们在马背上生存,每天除了认字,便是骑马射箭,这样下去,不出几年,待他们长大时,便可成为优秀的骑兵,箭术之精准,当不下于当年的飞将军李广!”
  众人闻言明白,武威王是想要从小抓起,训练出一支精兵来,若真的能有这样强大的骑兵,箭术超群,又是自小在马背上生长的,天下骑兵,哪有一支能比得上?以此骑兵纵横天下,又有谁能相抗?
  封沙继续道:“另外再选出一些聪明的孤儿,让他们认字,学习机关之法,不论是做木匠、造水车之术,还是制造织布机、蒸汽机,都让他们学一些。再从中选出成绩优异的,派去学习、研究更高深的知识。等到几年后,元叹便再也不必为没有优秀的助手而发愁了!”
  顾雍听得眉飞色舞,尤其是听到最后一句,忍不住击掌笑道:“好啊!若能有几十个聪明少年帮忙,我何至于每天事必甚恭亲,辛辛苦苦,累得半死?有他们在,研究速度,将可加快数倍!”
  郑泰叹道:“大王实是仁德之主!青州久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孤儿遍地皆是,每天饿死的都不知有多少。我也早想救助他们,只叹力有不足,大王若要建孤儿营,便是救了他们一命!此举造福万民,足可令天下共相敬仰!”
  封沙一呆,想起自己小时在孤儿院的经历,心中微微有些苦涩。
  程昱微笑道:“只要有足够的粮食,我们养着这些孤儿也是好事。大王要教他们认字,原也不错,只待他们长大,我们身边,都会有可用的得力之人了。其他的,也皆可为国之栋梁,替大王管理各郡县,其忠心可保无忧。”
  郑浑想到自己喜欢的机关之术要在学校里教授,也喜道:“大王所言不错,多一些会造水车的匠师总是好事,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我想教那些黄巾降俘学习造水车之术,大王可能应允么?”
  封沙点头道:“这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只要是对生产有利,文公尽可放手去做。那些黄巾降俘,我也有安排,待一会再说。”
  他把话题又拉回到学校上面,道:“其他的孤儿,也都要学习认字。只是我们现在粮食不足,不能整天让他们学习,不事生产,有些事还是要他们去做。便让一些孤儿营与军队屯田之地在一起,白天他们可以帮着军兵种田,每天上一两个时辰的课,以学习写字。”
  说到此处,封沙微微皱眉,脸上微有惋惜之色,道:“只是我们现在力量不足,教师也不够,不能将学校的规模扩得太大。那些良家子弟,现在我们还无力让他们都去上学。不过,仲德可以命各处地方官选拔本地聪明的子弟,不论家世,只要比旁人聪慧,都可进入各郡县所办学校学习,每天中午可以管一顿饱饭。如此一来,青州聪明的孩子,有许多都可以入学了。”
  程昱微微一呆,听大王之意,似是要在各郡县都办学校。想着若要办这么多学校,还要管饭,必然会耗费大量粮食,青州的物资储备还能支持多久?只是大王正在兴头上,他哪敢提出来扫他的兴致,只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想办法压缩各地学校规模,尽量少收些孩子进学校,以免州库粮草提前耗尽。
  幸好,大王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层,只要先建起一座学校,象征性地召些子弟入学,也就是了。
  郑浑却是欣喜非常,微笑道:“大王,那些学校里,都教什么,可是要教授机关之术么?”
  封沙点头道:“不错,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先以识字为本,再教些农耕、渔猎、机关之术,这些都是实用技巧,将来他们便是不做官,也可靠这些知识,教会自己的乡邻,共事生产,以养赡自身。青州若有这么多的子弟会造新的农具,生产出来的粮食,将会一年比一年多。”
  在此之人,都是心胸开阔,能接受新思想的人。虽然听他所言,与从前的学校教育完全不同,但大王的聪明才智,他们都领教过了,虽然吃惊于他所说的学校与前不同,但也因他所言而感到憧憬,没有人肯出言反对这些新式学校的建立。
  封沙又道:“除了这些孩子,我们的军队中的战士也要学习写字,白天训练,或是屯田,晚上便可由认字的军官、战友教他们写字。如此一来,军令下发,士兵们皆可看得懂,当可如臂使指,运用自如。待得他日退伍,也有一技之长,可以教授孩子们认字,或是继续深造,学习机关之术,帮助本郡县垦田、农耕,此后为郡县之吏,甚为方便。”
  郑浑听得眉飞色舞,补充道:“那些军兵屯田时,可让他们自行制造翻车,再将农耕中所需的机关之术授与他们,将来退伍,每个人都是种田的一把好手!让他们亲自去种田实在是太浪费了,可让他们成为一乡之长,将他们在军中所学,授与本乡亲友,那时一乡之地,一郡之地,一州之地,粮食产量都会飞涨,百姓富足,再不必担心饥荒了!”
  
  
                  第二百三十三章 联姻鲜卑
  第二百三十三章 联姻鲜卑
  众人听了这灿烂前景,也都暗暗点头。只盼这一日能快些到来,青州一地的富庶,将甲于天下!
  封沙转向程昱,微笑道:“仲德,你手中掌管着数十万黄巾,还要安排他们衣食,一切都做得很好,这些日子,实是辛苦你了!”
  程昱慌忙谦谢道:“大王言重了!我这都是应尽之力,不敢当大王之赞!”
  封沙叹道:“那些黄巾降俘,也都是饥民,不堪饥饿,才依附贼寇。我们当循循善诱,劝其归善。平日里可让老弱屯田,孩童进校学习,青壮年便要进入厂矿,在军兵督导下修路、开矿、建房。如此一来,便有许多强壮劳力可供使用,建设青州的劳力,须得落在这些人的身上!”
  程昱恭声道:“大王之智慧,胜我无数。请大王下令,我该如何驱使这些壮丁建设青州才好?”
  封沙微一沉思,笑道:“说起来话就长了,以后我会把整套计划书写给你,你拿去照办就是。若有疏漏,你可自行添加修改,不必问我。只是那些降丁既在我们严密控制之下,不如就此逼迫他们学习写字。他们将来都是要去归农的,认字之人,学习起农耕之法便比不认字的人强上许多倍。若我一州之人大都可以认字,我青州便可轻易成为第一大富庶之州,附近州郡,亦可受其利!”
  众人恭敬地看着面前的青州牧,肃然起敬。都道:“大王仁德,心存高远,青州百姓,尽蒙大王洪恩!”
  程昱想着天下百姓中,青州百姓若大都认字,便可教民入善,让他们学习圣贤之说。大汉盛世,看来即将在这武威王手中开始了!
  想到这里,程昱不由又是欣喜,又是激动。自己跟着武威王,将来不难汉史留名,天下敬仰,平生抱负,得以施展,又复可求?
  封沙见他眼睛微微湿润,似是激动不已,微笑道:“仲德,说起来要黄巾认字,还得靠你多加费神。我想到一法,那些黄巾降俘,大都是骨肉离散。他们在青州被捉住时,家小都跟着张饶逃到了兖州,后来在泰山被我们一并降服,东西分散,不能团聚。便是在泰山抓到的那些黄巾贼兵,也大都和家人分开,不知对方在何处。我们可令军中认字之人,一一询问,帮他们写下自己的名字与家乡所在之地。然后将这些字贴教给他们用竹简抄写,如此一来,他们便能认些字,至少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了。”
  他望着远方,微微一笑,继续道:“这些竹简,可送到远处去,交与各地黄巾老弱,由他们在里面寻找自己的亲人,他们的名字和家乡,也都要写下来,交给别的地方的黄巾降俘。每人都可以到资料室中寻找亲人的名姓,只是不许旁人代劳,须得自己认出亲人的名字、家乡和现在的住址,才能让他们上报军队,进行调动,让他们团聚。如此一来,他们认的字,也要包括自己的亲人的名字和家乡所在地的地名了。”
  众人一听,都知此招够狠。那些黄巾贼都是些大字不识的农民,让他们学写字,只怕比让猪上树更难一些。可是有了这一条规定,那些黄巾贼不论老幼,都得拼命学写字、认字才行,不然的话就不能与亲人团聚。若是每个黄巾贼都认得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支叛逆之军,将会掀起什么波浪来?想到此处,几个人都不由打了个寒噤。
  封沙见状,猜出了他们的心思,笑道:“他们已经在我军控制之下,还能有什么作为?何况他们加入黄巾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我军看管着他们,也给他们粮食,他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发我命令,隔几天就进行一次考试,认字多的,可以多发一些粮食,可设立奖项,识字数排在前面的,可比别人多吃一碗饭。而且,要告诉他们,军中识字的人,也识得不多,经常会写别字。他们要想在那些别字连篇的名单中找到自己的亲人和家乡住址,最好把所有同音的字都学会了!”
  旁边几个人一听,都暗暗想道:“这招好毒!如此一来,那些黄巾贼被逼着学的字就不是几十个,而是几百、上千个了!”
  正如他们所想,此令一发,黄巾降兵大哗,个个都激动不已,悲喜交加,涕泪交流。
  降俘营中,声音雷动,到处都有人喜笑,或是发牢骚。欢喜的人是因为有机会找到失散的亲人,而那些发牢骚的人却是痛哭流涕,都道:“武威王若真想让我们团聚,便放我们回乡,如今逼着我们写名字,认名字,这岂不是强人所难,拿我们这些可怜人开心么?”
  可是不管怎么说,总算是看到了一家团聚的希望。再看看四周围绕俘虏营的军营中士兵闪亮的钢刀,那些想要闹事的降兵也都缩缩脖子,忍气吞声,想着该去向谁学认字了。
  只是黄巾降兵,除了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