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小人当道之梦回双龙 >

第150章

小人当道之梦回双龙-第150章

小说: 小人当道之梦回双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没有来料到隋军会来夜袭,但是刘弘基、殷开山乃是老军务了,还是做了周密的安排。两万隋军从东边的通化门才过龙首渠就被他们的哨兵发现了,于是张网以待。阴世师亲自率队冲进李阀军的左寨。立刻就觉得不对。营寨内只有数百名士兵,一哄而散。待要撤军,四下里一片火把,李阀的六万伏兵尽出。骨仪在城头上看的一清二楚,想要率领军队杀出城去接应阴世师。将官们一面纷纷拦住,一边急报杨侑和为卫文开。

卫文开是被抬上城楼的。而十三岁地杨侑早就吓得面无人色了,是被两名宦官搀上了城楼。这城自然是万万不能出的。这点兵力出城,不但阴世师救不回来,还有可能把出城的部队又搭进去,而且万一有什么闪失,李阀军混进城来,那更是不可想象。可是如果阴世师的两万军队被歼灭了。那偌大的长安城里面就只剩下一万士兵外加一万壮丁。只怕是很难守得住了。卫文开躺在那里一边咳嗽。一边痛骂骨仪,而杨侑则是在一旁不停的哭。

不到半个时辰。阴世师的部队就剩下不到一万人了。而且已经被李阀军分割包围成了三大块,覆灭眼看在即了,阴世师跳下马来,望着南面地长安城纳头下拜,就要自刎殉国。

正在隋军绝望的时候,忽听到东北方向传来“呜!呜!呜!”地号角声。

然后是“砰!砰!砰!”一阵撤退的锣声。外围的李阀军开始纷纷向着东北方向云集,列队结阵。而正在围攻隋军的李阀军则拼命的加紧攻击。

阴世师心理一阵纳闷。看样子好像是有自己一方的援军从东北面杀来。可是长安以北还听杨侑号令的各郡县地隋军加在一起也不过一万人,而且不少都是这两三个月才抓来的壮丁。这样的乌合之众就算会合在一起,也不过是给李阀军多加一盘菜罢了。更何况,各郡县的官员们有这样的勇气吗?但是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于是他骑在马上大喝一声:“兄弟们援军到了,大家奋力杀呀!”

隋军士兵本来许多人都绝望了,不少士兵把兵器都已经扔在了地上。这时候,听得呼喊。重又拣起兵器,重新投入了战斗。隋军瞬时士气大涨。此时直接围困他们的还有近四万李阀士兵,竟被他们以少胜多,杀的连连后退。三股隋军终于又重新集结在一起了。可是东北方向却始终没有出现任何地援军。小半个时辰之后,大批的隋军倒下了。只剩下了不过三、四千人,而且一多半是伤兵。

阴世师苦笑一声。再次准备自杀。

就在这时东北面隐隐的传来无数马匹踏地的声音。并且越来越近。如雷般的敲击地面的巨响,让阴世师地心狂跳不已。行伍出身的他知道来者的骑兵起码在万人以上,大地似乎已经正在颤动了。但是他的心同时也在迷茫:“哪里来的援军。这绝对不可能是各郡县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他们不可能有这么多骑兵?”

李阀军队后阵中开始拼命的敲锣。“砰!砰!砰!”的声音不绝于耳。所有的军队开始脱离和隋军的接触,往后退去。

阴世师带领地隋军却没有任何地反应,他们已经彻底没有力气了。一个个站在那里傻愣愣地看着李阀士兵从容的退去。

终于东北面出现了大片火光,整个龙首原似乎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火把。一眼望去数不尽地火把快速的向着这边疾驰过来。只看火把的数量最少也在三、四万以上,而且应该大多数是骑兵。

不止是阴世师疑惑,刘弘基、殷开山也在一直纳闷,这到底是哪里来的部队呢?此时的他们还没有接到李建成在永丰仓大败的消息。因为李建成当初往永丰仓开进的时候。一直在急进。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开到了长安城下,还以为他们还在扶风郡呢。因此李建成和刘文静一番商议后。派兵一面紧急通知还在河东围困屈突通的李渊。一面派迅速接前往扶风郡去通知他们。而李建成和刘文静则率领这五千败兵缓缓的退往龙门。

不过有一点,他们是可以肯定的。这绝不会是自己一方的部队,虽然李建成等人已经向永丰仓方向挺进了。正是这支部队所来的方向,但是李建成部三万人总共只有不到三千骑兵。所以绝不可能是他们。

而且更让他们奇怪的是半个时辰前,就有哨兵来报东北方向来了不少骑兵,具体数目不详,但是最少也在几千骑以上。他们于是连忙调集了外围的两万余士兵结阵待命,可是始终没有动静。天黑,哨兵又看不太清楚。这六万李阀的军队中骑兵数目也不多,只有五千余人,现在基本上都在与隋军交战,黑夜之中派步兵前去进攻或者试探数目不详但最少有几千骑的骑兵,那简直就是找死。于是刘弘基、殷开山一直忍着不动。想不到的是就在隋军快要被歼灭的时候,来敌终于出动了。而且数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这时候,他们才醒过神来,半个时辰前,哨兵看到的应该是敌人的先头部队。仅从火把上来估计敌人应该有四、至五万人,而且应该大部分是骑兵,后面是否还有援兵不知。但是此时他们麾下的军队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歼灭了阴世师的一万五千余人,李阀的伤亡也不小,具体数字虽然不知道,但是最少也在六、七千人以上。这场仗是无论如何不能再打下去了。否则的话,两军一旦交锋,数量差不多的骑兵对步兵,进行野战,那自己一方输的可能性本就大,如果长安城内的隋军再一夹击,那说不定全军覆没都有可能。所以他们决定立刻撤军。

这六万李阀军中是由一万原隋太原守军扩编而来,军中的将领乃至大多数的伍长、什长,都是久守边关的老行伍。所以撤退时倒也不慌不忙。由两万在东北角早已结阵待命的士兵作掩护,其余军队缓缓得向西北方向的汉长安城进发。

来军终于越来越近了,在东北角上距李阀的军队大约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一色的骑兵,高头大马,鲜衣亮甲,红旗飘飘,威风凛凛。

在火光下,阴世师、刘弘基、殷开山、包括重玄门上的卫文开、骨仪、杨侑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来军打着的乃是一色的红旗。其中最高的一面大旗在火光下看得分明,那是一个斗大的“李”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少帅军骑兵第一师。小字,城楼上是看不清了。不过,阴世师、刘弘基、殷开山运足内力还是看得真切。

但是即使是这样,杨侑等人也知道来的是少帅军。因为少帅军只有一种颜色的旗帜,那就是红旗。这早就是人所共知的消息了。何况众人的心里其实早就隐隐的猜到来者很可能是少帅军,因为在这个方向有如此强大的军队最大的可能就是少帅军了。杨侑本来已经快哭干的眼泪顿时如泉涌一般,虽然他只有十三岁,但是也知道李阀是狼,而少帅军则是虎。现在西边来了狼,还没有赶走,北面又来了一只虎。长安是肯定保不住了。他放声大哭,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哀嚎。城楼上的隋朝官员们也个个暗自流泪。相比来说,如何一定要投降一方,他们还是倾向于投靠李渊。虽然关中早就谣言四起,说李阀勾结突厥如何如何?尽管当初他们听到谣言后继几乎人人都痛骂过他。但是大多数人和李渊多少还是有些旧情,再不及也有个脸熟。现在倒好,少帅军来了,他们更是惶恐不安。卫文开在城楼上不停的咳嗽,最后大叫一声:“先帝,老臣……”随后气绝而亡。

第七十九章过渠

第七十九章过渠

阴世师则是直接摊倒在地了。原来来的是少帅军,自己刚才还拼个什么劲啊,真是前门拒狼,后门据虎。怪不得,都小半个时辰了少帅军一直不动,直到自己快要彻底坚持不住了,才现身。些家伙可真是阴险啊!

阴世师倒是冤枉了李靖等人,半个时辰前到的乃是吴兆汝的四千余人,两天前在永丰仓他可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次他争着打头阵,李靖当即应允了。他率领着队伍,这边才过了漕渠,就听得西南方向的长安城下杀声震天。他派了十余人前去打探,回来禀报说:远远的就看见两方军队在重玄门外厮杀。看旗帜应该是隋军被李阀军队包围了,可是李阀往四处都派了不少的哨兵。他们没敢太过接近。吴兆汝心里那个急呀,隋军这帮傻蛋,放着坚城不守,跑出来野战不是找死吗?虽然长安的隋军被削弱,对于以后攻打长安城是好事。但是他可是知道自己一方的军队短时间到长安的只有不到三万的骑兵。估计王君廓、柴绍的四万步兵,再快也要三到五天之后,才能赶到长安城下。而杨公卿的大军再快也得要十天左右。所以这几天里长安城下的少帅军是处于弱势的,而且拿三万骑兵去和李阀的步兵血拼,无论是吴浩和李靖都是不愿意的。轻骑兵主要的作用是奔袭和骚扰敌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可是不希望长安的隋军目前也有太大地损失,那样的话。他们一旦坚持不住,向李阀投降,这就会逼使自己一方在主力未到时候和李阀血战一场。因为等到李阀拿下长安,少帅军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因此他很想上前去帮隋军一把,不过他也知道四千骑兵改变不了战局。于是他一面命令传令兵迅速把情况通报后面李靖率领的大队人马。一面故意在前进的时候让李阀的哨兵发现自己等人的行踪,但是自己却又不靠地太近。

这一招果然奏效。黑夜中,李阀不知道这意图不明的军队到底来了多少。又不敢派人接近,于是抽出了两万士兵结阵防备。客观上起到了支援隋军地作用。

李靖接到命令后。立即命令全军加快行驶。快要过漕渠的时候,他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叫来了带路的少帅军几个月前派往关中的探子,一边打开地图。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命令柳宗道率领五千人马渡过昆明渠,不打火把,沿昆明渠北侧隐蔽前进。而自己和梁治五则率领两万军队渡过漕渠。然后每人打着俩支火把,大张旗鼓一路前行。

会合吴兆汝之后,李靖又大大的称赞了吴兆汝一番。原来这半个时辰,吴兆汝也没有闲着,他命令士兵们每人都拿出所带的三支火把。其中的两支火把想办法绑在附近地树上。后来没有这么多树了,就干脆把火把直接插在地上。等到李靖一到,两人相视一笑。士兵们随身携带的火把全部点燃起来,只有两万四万人的部队却点燃了七万余支火把。远远看望去少帅军的队伍真是声势浩大。接着李靖率领大军缓缓前行,而让吴兆汝率领四千人不停的前后移动,把那些插在地上和绑在树上的火把向前移动。

李靖想得一点都不差,李阀见到少帅军势大,果然不敢做一丝停留。立刻命令大军开始后撤。

刘弘基、殷开山看到少帅军的骑兵停下来了,没有进攻。都是松了一口气。二人心想:敌人远道而来,又是连夜行军,想必也是疲乏之极。黑夜中也不知道自己一方的虚实,只要自己一方撤军时,不慌乱,少帅军应该是不会行动地。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头皮又是一阵发麻。少帅军和平解决了洛阳之后,就在洛阳屯兵二十余万。李渊手下的众将领之前也纷纷猜测少帅军此举欲与何为?他们二人都认为从少帅军自身的安全考虑,他们最大的可能就是解决瓦岗军。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寝?一旦消灭了瓦岗军,那么少帅军的整个地盘四面八方就连成一片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地图上画了个半圆形。这样的话。少帅军整个地态势就稳固了。当然他们也是很担心。如此一来,整个中原只怕李阀是插不上手了。李阀能做得也就只能是偏安西北了。可是以李世民和刘文静为首的一派则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坚持认为少帅军屯兵洛阳乃是为了随时兵发关中,现在他们等待的不过就是个时机。或者说少帅军在等着李阀和隋军打得两败俱伤的时机。因此他们力劝李渊从突厥借兵,否则很有可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阀辛苦一场,最后被一直在旁窥视的少帅军拣了个大便宜。

在此之前,虽然李渊也派遣了刘文静去东突厥请求派兵援助,但是实际上他心里并不希望突厥出兵。他对刘文静一再说道:“突厥入中土,乃是百姓大害也。不到迫不得已绝不可为。我之所以主动请求东突厥派兵,乃是担心刘武周和梁师都先行一步向突厥借兵,这样的话就会对我们入主关中造成威胁。所以我们一方面和东突厥谈各种条件,让其以为我军借兵的迫切心情,这样东突厥必定不会急于出兵,而会不停的抬高出兵的条件。等到我们拿下长安之后,借兵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我们可以先行让突厥派几百名士兵来。一来可以壮我军声势,使刘武周、梁师都、薛举等人不敢在我军入关中之时,轻举妄动。而几百名突厥兵,对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威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