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调教太平洋 >

第636章

调教太平洋-第636章

小说: 调教太平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先生,您当过兵,给我们说说,救援二师就那么困难吗?”

    宝岛日报编辑室内,几位年轻记者围住了三十多岁的摄影师,这位摄影师曾在海军服役,也是在军中喜爱上了摄影,退役后成为了专职摄影记者。

    “我也不太懂。”顾先生看着办公桌上的小巧地球仪,点上烟脸色无比凝重,道:“我以前在第一舰队服役,印度洋和波斯那边没去过,对陆军也不是很熟悉。

    不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咱们海军从新加坡出发横渡印度洋没问题,印度大舰队拦不住我们,可霍尔木兹海峡真过不了。”顾先生转动地球仪,指着细细如阑尾般曲折的海峡,眼中透出一丝无奈:“你们看,这就是霍尔木兹海峡,之前我在海军采访时听老战友说,英国人在那里布设了足有3000枚水雷,简单说吧,这么多水雷,在这种狭窄水域,就算把咱们海军军舰都拉过去,没一个月也打不通”

    “嘶。。。。。。。”

    几位年轻记者倒吸了口冷气,他们不知道水雷封锁有多厉害,但起码知道目前自己的舰队有多厉害,别说一支狗屁印度大舰队,就算把英美海军全拉上都不逞多让,所以听说全部上马也要一个月才能打通,全都有些傻眼,也都明白这次救援的困难程度了。

    “你们都有车吧。”顾先生继续说道:“你们现在的车都是民用的,每小时开50公里没问题,但是你们试过不眠不休连续开1800公里吗?”

    “那可不行,36个小时就算能开下来,车子废了,恐怕人也没力气了。”一位年轻记者回答道。

    “对。”顾先生一点头,重重道:“可这就是咱们陆军要做的,他们不仅要连续开至少四五十个小时,还要从几十万大军中强行穿过去,算时间的话至少需要四天,而且还得死拼几场血战,最后才能。。。。。。。”

    顾先生的话虽然没说完,但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半个二师被十倍敌人包围着,海上运过去就需要几天,上了岸后又需要连续高强度行军,还需要在极度疲乏和困倦中血战连场,突破敌人的封锁,这那里是打仗,简直就是送命

    “那要多久啊等支援的陆军到了,二师人都。。。。。。。”一位女孩,带着哭音扑在了桌上,女伴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安慰,因为他的哥哥此刻就驻扎在科威特。

    “多久也要救,就算是死了,也要背回来”一位男同事们捏紧了拳头,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正是在陆战队二师援建的学校里开始了求学之路。

    “对,无论多久,牺牲多大,都必须救。”其它几位男同事全都红着眼睛猛然点头,对中国人来说,即使死了也必须落叶归根,要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

    “已经救了。”顾先生深深吸了口气,引来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知道,这位顾先生因为在海军中服役过,据说还立过大功,见过皇上还得到过勋章,所以消息比一般人灵通多了,连国内报纸上第一张介绍航母的照片都是他拍摄的。

    扫了眼众人后,顾先生用手狠狠一波地球仪,将它拨的飞速转动后,咬着牙说道:“海军十几天就出发了,听说皇上都到了前线,皇长子也回到舰队跟着出发了,而且。。。。。。。”

    “快,快打开收音机”

    顾先生的话还没说完,只见到平日里沉稳,遇事从不着急的老编辑竟然火急火燎的冲进了办公室,冲到无线电收音机前,让见惯了他平时举动的年轻同事们大为诧异,但等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后,每个人都呆住了。

    “今天上午,我陆军部队用了四天时间,成功穿越1800公里沙漠,抵达阿瓦士向五万敌军发动了冲锋,他们以寡敌众,最终经过两个小时的血战,夺回了阿瓦士,成功歼灭。。。。。。。”

    “阿瓦士是阿瓦士”

    “听到了吗?援兵到了阿瓦士哈哈。。。。。。。”老编辑笑着,他从未感觉如此年轻过,这意味着陆战队二师终于得救了

    欢呼声,霎时从办公室内响起,就连隔壁的茶馆内都响起了高呼,顾先生摘下眼镜,眼眶里闪动着晶莹,仿佛回到了服役时,无数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动决死冲锋的场景。

    但欢呼并未持续太长时间,另一个消息就让台湾和整个中华大地都陷入了悲痛中。

    一团,被整整五万大军包围了四天,为了阻挡敌人南下进入重要的大科威特,为了替主力部队争取支援时间,他们一次次向敌人冲锋,他们严守阵地,至死都没有退后过一步,最终在歼敌超过13000人后,自己也弹尽粮绝,并在援兵抵达了前以500人向敌人发动了白刃冲锋。

    五千最优秀台湾子弟兵们,最终仅剩372

    “现在,让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是一团最后冲锋时高唱的,虽然我们没有当时的录音,但我还是听到了不屈不挠”播音员清脆的声音中,雄浑的陆战队之歌响彻神州大地。

    油漆当最后那句,仿佛由千万人同时高喊的“陆战队,上刺刀”后,所有人都感觉一股电流从背脊升起,迅速弥漫至全身,整个人都仿佛要炸开了

    虽然广播无法展现出当时的惨烈,文字无法全部形容战争的艰苦,但当陆战队之歌随着电波传遍了中华大地后,所有人都仿佛看到了在漫天子弹中,数以千计的战士双脚踏地,苦守坚持,当最终弹尽粮绝后,他们唱着豪迈,唱着让敌人丧胆的歌曲,向敌人发动冲锋的画面。

    《我们,是陆战队》

    顾先生含着泪,写下了第一个标题。

    当这篇文章被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后,另一个消息旋即散开,海军已经决定将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牺牲将士的骨灰连夜运回来安葬,皇上也将亲自来到台湾,并在这里迎接英灵归来。

    4月25日得基隆港内人山人海,飘散在天空中的小雨仿佛是人们的眼泪。

    人们戴着斗笠,撑着油伞,肃立在海港中,无数双眼睛焦急搜索着雨丝蒙蒙的海面,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在胳膊上别上了一朵白色的绢花。

    一声嘹亮的汽笛声引来了躁动,随着整个海港内都响起了呜咽的汽笛声,很多人开始泣不成声,当两艘开道的驱逐舰缓缓向两旁散开后,运载着6235位第二陆战师将士骨骸的滚装轮缓缓驶入了海港。

    没有鼓乐,没有欢呼,只有下降到一半的国旗和军旗。

    片刻后,一具覆盖着国旗的棺木,被战士们抬出了船舱,所有人都看到,一身黑衣的李默和两位贵妃娘娘,和所有人一样别着白色绢花,含着泪,神色凝重的走到了棺木前。

    他弯下腰,扶着棺木,深深地轻吻在了上面,像在轻吻自己的孩子。

    闪光灯亮起,顾先生记录下了这一幕后,泪水也无声的落了下来。

    棺木被一具具抬出,人们已经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每当有棺木从他们身边路过时,他们或学着李默轻吻,或用手抚摸,或着将早已准备好的绢花轻轻摆放在上面。

    几位衣着普通的大汉走了出来,从战士手中接过棺木,将它扛在了肩膀上。

    他们的举动引起了更多人模仿,细雨泪水混合在了一起,悸动的哭声中,长长地队伍一步步向岛内走去。

    一路上,顾先生的闪光灯就没有停歇过,他不知道自己拍了几卷胶卷,他只知道,自己必须记录下这一刻,记录下整个过程

    谁说国人是麻木的,谁说他们是冷漠的,今天的基隆港已经告诉了世界,死亡和战争,不会让这个民族低下头,他更不会弯腰,因为他已经拧成了一根绳子

    他坐在草地上,迎着细雨,听着悲伤,写下了第二个标题。

    《泪水,让我们更加强大》

    ……

    ……

    PS:上章撤番号没说清楚,写急了,不好意思,其实撤销番号在战争时期比较多,在某只部队损伤过大后,番号就会临时从作战编制中删除,这是为了便于指挥,因为集团战争中,指挥往往是某某营,某某团来指挥呼叫的,和找不到尸体只能写失踪是一个道理。

    损伤过大后,番号就必须删除,免得造成指挥问题,这和和平时期撤番号是不一样的,只要部队建制不被删除,那就说会继续重建,等到恢复战斗力后,才能重新将番号加入作战序列。

    。

    。

    。

舰船篇 六四六 启明

    六四六 启明

    @@@@@@@@@@@@@@@@

    西西伯利亚平原。

    桨叶嗡嗡飞速旋转,将积雪吹散,推动两辆侦查雪地突击车不断向前行驶,车顶突出的封闭机枪塔,在潜望镜的配合下不断转动扫视四周,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直到远处出现一道小河后,雪地车尾部的方向舵才迅速扭转,慢慢停了下来。

    烤麸裹紧了棉袄,推开车门走下了雪地车,呼啸的寒风让他猛地激灵一下,大呼两后才带着几位战士向着积雪融化后形成的溪水走去,抵达了清澈而冰冷的溪水边,战士立刻拿出铁镐猛砸冰面。

    之前几镐子都砸不动,只能带出白点的冰面这回迅速裂开,沿着镐尖曾放射状向四周龟裂破碎,烤麸蹲下身子,从兜里掏出一把小尺,仔细的丈量了一下冰面厚度,脸上不由涌起一丝期待。

    西西伯利亚的寒冰正在迅速消融,战斗的季节在苦熬了几个月后终于又要来到了

    做完了检查后,雪地突击车继续向北巡视,突然,远处雪地上一些如同纠缠不清堆积起来的褐影引来了大家的注意,等到车子行驶到旁边时,大家才倒吸了口冷气。

    这些褐色影子是几十位俄国士兵的尸体,由于之前积雪太厚都被掩埋了,此刻冰雪开始消融,尸体终于渐渐地浮现出来。

    尸体,瘦弱骨材,苍白而僵硬,如同西方故事里的僵尸般令人触目难忘。

    谁也不知道覆盖了整个西西伯利亚的厚厚积雪内到底埋葬了多少尸体,大家只知道,在托木斯克要塞东面的冰墙外,因为不断有俄国部队企图越境发生交火,至少已经倒下了近两万具尸体,如果不是每次战后及时清理,说不定尸山的高度都要超过冰墙了。

    雪地车驶过尸堆后再次开始加速,二十分后,吵闹的发动机声中一大群俄国士兵忽然出现在了地平线上,见到飞扑而来的雪地车,纷纷吓得四散奔逃,根本没有任何作战的欲望。

    等到雪地车从他们中间穿过,爬上不远处一座矮坡后,眼前的一幕顿时让包括烤麸在内的所有人头皮发麻。

    只见到,远处的雪林里,不知何时搭建起了数以千计的帐篷,密密麻麻的俄国士兵如蚁群般一团团,一簇簇拥挤在那里,高倍望远镜甚至可以看到他们正在将几只倒霉的野狼扒皮扔进锅里,而在另几口锅前,甚至已经发生了哄抢。

    突然,有几位俄国士兵朝着雪地车所在的矮坡度指了过来,片刻后几门大炮和马克沁重机枪就被推出了营地,时隔几个月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再次响起了炮弹的轰鸣。

    烤麸立刻下令离开,虽然俄国士兵的作战欲望早已被半年风雪折磨耗尽,但他还不至于认为两辆雪地车就能突破面前这个至少几万人的大营地。

    俄国士兵并没有追赶雪地车,事实上他们早就被这种奇怪车辆吓坏了,如果不是人多,估计早就和之前的小股部队一样四散狂奔。

    一小时后,一道晶莹剔透的高墙出现在了地平线上,当两辆雪地车驶到冰墙前时,左侧忽然裂开一个缺口,烤麸带着侦察队进入了仍然银装素裹的托木斯克要塞。

    和几个月前往比,托木斯克要塞更加完善,得到了俄国留在这里的充沛物资后,经过在闲来无事的士兵们不断加固和完善,最终不仅恢复了要塞大部分原貌,甚至比之前还更加强大。

    要塞城中央的空地上搭建起了数排长长地连体木屋,这里面除了机步师和两个装甲团的坦克车辆外,还有冬季从巴尔喀什湖过来的一个雪地车突击营,足足60辆雪地突击车。

    由于冬季时陆军使用运输型雪地车,在巴尔喀什湖至这里建立了两个中转点后,利用分段运输的办法,投入了三百辆运输型雪地车,所以小规模补给一直就没断过,只是连烤麸都觉得这种补给实在是有些浪费,长达600公里的补给线,即使分成了三段,雪地运输车航程足够,但每补给一吨自己也要消耗相同的物资。

    在这种艰难的补给维持下,托木斯克要塞最急缺的汽油问题最终解决,弹药也非常充足,足够完成一次大规模高强度战役。

    而现在,这场战役已经迫在眉睫了。

    烤麸带着侦查情报走进了指挥室,与几个月前这个大厅内充斥着精美的俄国油画和装饰品不同,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