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称职的兽医 >

第221章

不称职的兽医-第221章

小说: 不称职的兽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可能出现一个岳飞一样的大英雄,直捣黄龙也说不定。可是这个念头在崇祯脑海里一晃而过,马上被他否定了,眼见北方即将大定,叛贼已经被压制在陕西甘肃一带,被剿灭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就这样放弃大好河山自己一定会背留下千古骂名的。

  崇祯皇帝脑袋一摇将这个想法从自己的脑子中清除出去,眼见着众大臣谁也不肯为自己分忧,心中心灰意冷之极。

  “罢了,散朝吧。温体仁、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你们几个留下。”被叫到名字的人无不心中一颤,崇祯皇帝找自己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但是皇命难为,也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散去的众大臣都向这几位投来同情的目光,很有可能明天这当中的某人就看不到了。

  德正殿里温体仁等人战战兢兢的站在那里等待崇祯皇帝的文化,这时崇祯换了一袭便装走进德正殿,少有的温和的对众人说道:

  “各位爱卿,你们都是朕倚重的重臣,值此国家危难的时候,朕还是要依靠你们的,所以才把你们叫道这里来,希望你们献计献策,帮朕度过这个难关,将来的封赏自然不会少了你们的。”崇祯很少这样和颜悦色的对众大臣说话,尤其是最近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本来刚入秋的时候捷报频传,崇祯正经高兴了一阵子,可是这刻绝对不会能有这样的体贴下臣。他越是这样众人越是害怕,你看我我看你的都希望有人能先出头,最后还是温体仁开了口,事实上这里他的官衔最大,不开口皇帝也会问到的,还不如主动一点。

  “皇上,微臣看应该招洪承筹火速进京,以防不测,陕西甘肃乃不毛之地,历来匪患不断,留孙传庭继续围剿李自成部已经够了,还是京畿重地重要。”他这简直就是废话,远水解不了近渴,除非是飞否则身在陕甘的洪承筹说什么也不可能在半个月内抵达京师,更何况还有八旗在那里虎视眈眈,大军一撤不就是放任陕甘不管了么。皇太极看中的就是这点,让明朝首尾不能兼顾,辽东难攻则下北京,北京难攻则和而围之,解北京之围就必然放弃陕甘,总是得让他吃上一头。

  “皇上,臣有一策不知当不当讲,此策说出来皇上必制臣死罪。”江西籍官员、翰林学士李明睿小声的说道。

  “哦,你有什么好办法尽管说出来,朕又不是不讲理的人,怎么会怪罪卿家呢!”崇祯大度的说道,还真让他自己说对了,他还就是不讲理的人,可是谁又敢说呢,李明睿一咬牙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办法来。

  他颤颤巍巍的说道:“如今八旗已经逼临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此话一开口不光其余众人具是大惊,就是崇祯皇帝也作大惊装,既而指着天对李明睿说道:

  “此事甚重,卿不可草率而言。上天未知如何?”其实他这句话已经有了转机,没有直接批驳,更没有暴跳如雷的场面,久居官场的李明睿还如何不懂,所以李明睿胆子一壮略加思索继续说道。

  “惟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人定胜天。皇上此举,正合天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知几其神,况事势已至此极。讵可轻忽因循,一不速决,异日有噬脐之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上可内断之圣心,外度之时势,不可一刻迟延者也!”

  翰林学士不愧是翰林学士,说话也文邹邹的,但意思并不难懂,崇祯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如何不知道他话中的含义。崇祯帝本来大可以为维护他君主的意志,而对这段涉及其道义责任的议论大发雷霆,但这一次他并未将其视为臣下对自己的责难,反在确认四周除了几个自己“知心”的大臣外再无其他人偷听后问道:

  “此事我早就在心中打算,想当年太祖龙兴于江南,可见我大明龙脉在南而不在北,但是此事因一直无人提出,故推迟至今,汝意正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皇上,李大人这是好计策啊,外面那些大臣争功请赏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但是真正为皇上解忧的能有几个,且不论李大人这提议和不合时宜,单是这份赤胆忠心就值得褒扬。”温体仁最善于揣摩上意,崇祯皇帝露出这口风他还如何不懂,连忙巴结道。

  “是啊,是啊,李大人说的极是,皇上不妨考虑迁都南京。”其余几个也不肯放过这个和皇帝步调一致的机会,都大献殷勤。

  崇祯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心中也怕群臣反对,可是没想到效果这样好,心中不禁狂喜,说实在的他在这北京城里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这就仿佛是一座牢笼,每天都会有来自北方的各种不利消息。尤其是上次北京被围,至今他还心有余悸,所以见众人支持自然是高兴,又询问起南迁的具体步骤,他将如何出京?

  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装作到文王与孔子庙朝圣。一旦到了曲阜,御驾便可快马加鞭南下,20天内即可赶到比较安全的淮安地界。那时——李明睿向皇上保证——举国上下必群情振奋,

  “因为皇上一旦出现在京城之外,国之龙虎必起而响应,陛下遂可握天下于股掌之中。”随后李明睿又斗胆警告说,如果皇上仍在京城厮守尊位,则明朝必亡。崇祯皇颇为其言所动,简短答道:

  “知道了。此事重大,尔等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重罪。”遂令四人退下,自己返回后宫。

  这一夜崇祯一直处于准备南迁的兴奋之中,以至于整夜未眠,清晨的时候他又召李明睿进宫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中途接应部队有何安排?谁来统领?中途在何处驻扎?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将领至济宁部署接应部队,并在比较安全的济宁、淮安两地安排驻地。

  “但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崇祯又问道。

  这到难倒了李明睿,不得不承认,所有明军主力不是用于镇守关口,抵御义军,就是在边地抗击八旗。京城关门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为必须留下部分军队护卫留守北京的官员。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员从京畿八府征募新兵,但是这也不可靠,这种举动一定会被敌人所察觉,代善的部队随时都可以越过长城,那样护送崇祯南下就成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皇上,您看直隶总督孙元化可否,他手上有精兵数万,并且孙大人善于火器,想来就算遇到八旗他们也必将望风而逃,北京保卫战孙元化的及时来援,以及他部队的战斗力给了众人很深的印象,若不是因为靠近京畿重地,维护京师安全,这次剿匪也早就派他的部队上了。”李明睿极力的推荐孙元化,这是因为孙元化手里有了钱也不是死教条,在我的熏陶下也知道变通了,每年都会孝敬京城里高官大量的银子,所以口碑自然是很好。

  “嗯,不错,只是听闻他和那个朝鲜的李开阳关系走的很近,朝鲜和登州经常有所往来,这样的事交给他办……”崇祯没有说下去,可那意思还是不放心孙元化,毕竟这是涉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一点也马虎不得。

  “皇上,孙大人忠心耿耿,万不会勾结李开阳图谋不轨,登州和朝鲜进行贸易,获利最大的是我们,这两年宫里的用度可大多都是孙大人供奉的。”李明睿添油加醋的说道。

  “嗯,可以考虑!”崇祯不置可否的答道。





  第七卷 血色中原  第六章 争论不休

  李明睿属于那种赤胆忠心型的,这点崇祯不怀疑,只是这老头过于迂腐,性格又十分倔强,否则他也不会冒险提出南迁之议。说他迂腐在于他不懂见好就收,见崇祯赞同自己的意见,居然又提出了关于崇祯皇帝内库这一敏感问题。

  明朝的皇帝总爱弄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做,有的不做皇帝自己去当将军,有的做木匠,还有的想当神仙,当然崇祯不属于这一范畴,他想当皇帝,并且想当一个好皇帝,然而他志大才疏并且继承了他老子“万历”皇帝的优良传统,很善于弄钱,也继承了他哥哥天启皇帝的“优点”,加税没商量,自己不但私设内库而且敛财无数,所以到底他的内库有多少钱,大臣们心里也都没数。

  没有充足的资金,便无法征募新兵,且南下途中也须犒赏将士。“内帑不可不发”,李明睿说,“万一行至中途,赏赐不足,出处甚难。”他也深明此时军队的状况,没有钱是行不通的,崇祯也同意非有一笔钱不能成事,但是一旦说道钱从哪里出,就开始耍赖,他是一国之君,富有四海,留着银子又不能自己上街去花,更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但他却坚持认为不应由内库出钱,而应由户部为此特殊用项做出安排。

  在这一点上,君臣两人发生了分歧。李明睿的态度近乎强硬,认为如果动用国库中仅剩的储备,北边防线必将受到致命危害;这就等于完全放弃中原,而南下之行就将被称作逃跑。“乞皇上自为宗庙社稷计,决而行之,无待临渴掘井也。”

  崇祯帝点头不语,但并没有最后拿定注意。时间已很晚了——三更已过——他颇感疲倦,遂将李明睿打发走了。三天后,另一解救危局的提案呈到御前:吏科给事中吴麟徵建议将孙承宗从宁远招回,但这一建议被崇祯抛在一边,可能是因为他想到了李明睿的话,他拒绝召回东北军队,因为那将意味着将大片区域让与袁崇焕。

  最后,崇祯转而抓住大学士李建泰提供的一根救命稻草。李建泰很富有,他答应捐银100万两,用来征募一支军队,以救援其家乡山西。不幸的是,李建泰只能征募到京城中素质最差的人——地痞、无赖和市井游闲,他们根本不听号令。

  崇祯帝对此一无所知,他将李建泰出征仪式搞成欢送的盛宴,并亲自登上城头目送这支足有3万人的大军在鼓乐和旌旗的伴随下缓缓西去,崇祯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位大学士的成功之上了,希望这支军队能挡得住代善的八旗,迫使女真人无法越过长城,而是直接去攻击关外的袁崇焕。他曾对李建泰说:“先生此去,如朕亲行。”

  从一开始,这支军队就注定要遭到惨败。甚至在其出发之前,算命先生就预言其必败;李建泰所乘肩舆的杆子又不祥地折为两段。队伍刚一出城,后面的士兵便开始逃跑,3000宫廷禁军也公然全体溜回北京,当大军缓慢地(每天只行30里)通过河北时,最令人沮丧的可能就是李建泰的士兵到处遭到冷遇。北京城内纷纷传说,李建泰的士兵只有谎称是李自成的部下,才能从农民那里得到食物。人们还听说,许多城镇都将这支朝廷军队拒之门外,他们害怕这伙乌合之众甚于害怕农民军。

  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的大军终于行至张家口处的长城准备依靠坚固的城墙来抵御八旗的劲旅,而此时的八旗已经开始脱离从前完全依靠骑兵的作战方式,他们开始更注重火炮。这可是血的教训,在和朝鲜联军的若干次战斗中,八旗都是在火炮上吃瘪的,火炮先夺其声,再夺其魂,血肉纷飞的场面对士兵的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女真人对火炮有着一种几乎天生的恐惧,又有一种无法理解的狂热,在皇太极与归化落脚并且建国之后,除了派出部队突袭中原进行劫掠以外,几乎将全部的经历投注在火炮的试验和制造上,凭借多年前在永平劫掠的工匠,皇太极已经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手艺人,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天赋很高的人,再加上皇太极的高度重视,所以在火炮的制造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改善。

  这种优化和进步率先的被李建泰所招募的这支军队体验,排山倒海呼啸而至的炮弹将城墙砸得满目疮痍,数万的骑兵摇旗呐喊,震耳欲聋的军鼓声都让这支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部队,从内心中恐惧。

  这些地痞流氓在京城里欺负老百姓可以,但是面对凶悍无比的女真骑兵时大都瘫软在地,早知道这样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来了,什么也没有自己的命重要啊,几乎是不约而同,众士兵一生吆喝,纷纷撒腿就往回跑,也不管方向道路只要原离战场就可以。

  “回来,该死的,你们都给我回来,小心我军法从事!”李建泰嗓子都喊哑了,可是照样没人理睬他,就连他带出来的家将也抽冷子溜了。再不走的一定是傻子,靠剩下的这万八千人和数万的骑兵较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就是踩也会被踩死的,李建泰绝望的看了看城下八旗士兵,口中哀号道“皇上,臣先去了!”带着凄厉的哀号纵身跳下城墙。

  伴随着李建泰的自杀,张家口一线彻底崩溃,代善的八旗如入无人之境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