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称职的兽医 >

第141章

不称职的兽医-第141章

小说: 不称职的兽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元化把昨天的战事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直让众人神往,多日来皇帝和大臣们都愁云密布,好久没有这样开心了,孙元化的到来无疑给众人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崇祯恨不得由自己来指挥这场战役,好流芳千古。这时他已经耐不住性子了,非要到城头检阅这支英雄的部队,大臣们自然是顺着皇帝的意思了,难得皇帝高兴,谁敢自找没趣啊。

  于是君臣们在禁卫的护送下再次登上了城墙。不同于前一天,这时广渠门外驻扎着大量的士兵,整齐的营帐和来回巡逻的士兵,让人看了不禁振奋。孙元化拿出一个信炮,点燃,“砰”的一声在天空炸开,营内的官军立刻响应,霎时间只见得从营内钻出无数的士兵,手里握着武器迅速的整队集合,号令统一步调一致,不一会就在城下形成了一个个小方阵。

  城上的崇祯看的真切,也不由咂舌,这支部队比关宁铁骑还要训练有素,其实若论战斗实力,孙元化的部队还和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有一定差距,问题是我的军队一开始就注意队列的训练,所以士兵的组织性纪律性很强,像这样的集合训练都不知道搞过多少次了,自然是步调一致。

  “皇上,咱们还是出城检阅一下部队吧,士兵们都希望能看到您的身影。”孙元化在一旁请求道,对于他的请求崇祯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出去吧难免有变,可是不出去呢又怕寒了人心,这时北京最大的一股军力可就是孙元化这支部队了,若是再失去,那么自己这个皇帝也就没有再当的必要了。崇祯皇帝一狠心,跟着孙元化出城检阅部队。

  孙元化的部队没有让崇祯失望,当崇祯的战马出现在众人的视野时,所有的士兵都举起了刀枪,口中高呼“万岁!万岁!”,声音整齐而响亮,这种久违的感觉不禁让崇祯想起数个月前,袁崇焕帮助自己平定阉患时的情景,可惜那支部队已经不再理睬他这个万岁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更听话更勇猛的部队。昨天崇祯皇帝在城头上看见了孙元化部队的表现,只是当时他没有想到这支部队居然是属于他大明的,此时的零距离接触更加让他心潮澎湃,尤其是看见营门前排放的一尊尊大炮,让他更不知道说什么了。

  看着皇帝瞅着大炮发愣,孙元化如何能不明白皇帝的意图,一努嘴,立刻有士兵上前命令,所有的炮手已经严阵以待,听得命令,熟练的装填炮弹,点燃火绳,“轰,轰”的数声,百炮齐发,那声势可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震得崇祯在马上直摇晃,幸亏有人牵着马的缰绳,否则战马非惊不可,其他的大臣可是没有那么好命了,坐下的战马纷纷昂起头,有的前蹄离地,竖立了起来,不断的长鸣,当然是没有受过这样的惊吓了,不少官员被狼狈的甩下马背,让崇祯看了,心里暗自解恨。这帮无用的书生,连马都控制不好,活该!

  崇祯亲身经历体会了众炮群发的威力,越发的重视孙元化了,在回城的路上特意将孙元化叫到身边,询问战况和登州的情况,对于能在短短一年内能编练这么多的新军,并且形成战斗力,崇祯最是感兴趣。明眼的人也都看出来,这位孙元化孙大人将是继袁崇焕之后又一位皇帝的宠儿,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初阳,依你看这和朝鲜贸易是好呢,还是不好?”屏退了左右,崇祯皇帝单独会见孙元化。

  孙元化不知道崇祯为什么这么问,但是一提到贸易他是收益者,自然很有发言权,于是中肯的说道:“回禀皇上,依臣看这贸易有百利而无一害。”

  “哦?你倒说说这利从何来?”崇祯还是第一次和人谈起海上贸易,对于郑和下西洋向四夷宣扬中国的威仪他还是很向往的,只可惜自己生不逢时,捡了一个烂摊子!崇祯常常因此感叹自己是运不佳。

  “皇上,那臣可就实话实说了,若是没有这海上的贸易,臣是万万养不起这些军队,更是造不出这些炮的,李开阳其人十分重利,在他眼中一切都以利益衡量,昨天是敌人,今天也能变成朋友,只要有钱赚,这个人什么都不管,但是他做买卖也比较公平,臣向他收取赋税他从来没有拒绝过。就像这次他不惜血本的来中原,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我国沿海通商,单以臣一地所获可养兵一万,试问若是沿海各地都通商了那能养多少兵啊,皇上您还何愁辽东不灭呢!”孙元化自然捡好听的说,尤其是养兵一万,对崇祯太有吸引力了,自从他上台以来,就一直为银子的事发愁,辽东的军费不断暴涨,已经让他吃不消了,可是他哪里知道孙元化的银子大部分是贩运私盐所得,只不过这也让他算到海上贸易里去了,而且是万万不能让崇祯知道的。

  “可是,万一李开阳也和倭人一样骚扰我沿海,那我们该如何呢,又或者他像这次这样直接登陆,我们又该如何应付呢?”这是崇祯心存的最大疑问。

  “皇上,你别看李开阳现在实力满大的,可是一旦我们大明有了军费,小小的朝鲜军队又何足挂齿,他朝鲜再厉害不过弹丸之地,人不过数百万,兵不过二十万,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哪里还要畏惧这样的小国,再说就是他船再多,也毕竟有限,像这次他动用了那么多船,不还是只运了万把人过来么,只要我们在沿海港口多多修筑炮台,还怕他何来。再说了,正所谓和气生财,这道理李开阳最明白了,他是把我大明的物产卖到海外,从中牟利的,所以他是最不希望和我大明交恶的了!”



  第四卷 披荆斩棘  第三十章 自杀

  孙元化口若悬河的讲了海上贸易的各种好处,同时也将我描绘成一个虽然贪婪,但是几乎与人无害的家伙,让崇祯皇帝将信将疑,但是至少有一点证明了我的存在价值,那就是皇太极真的退兵了。

  在连番两次失利的情况下,皇太极接到了一个最坏的消息,东海女真造反,多尔衮已经带兵进入松花江流域,这如何了得,自己老家被抄,他哪里还在中原坐得稳当。于是趁着夜色悄悄地退兵了,虽然皇太极撤走了,但是他还是派人驻守了遵化和永平两地,作为他下次进攻中远的桥头堡。这些事我懒得理,你愿意占就占好了,让崇祯去头痛吧。

  人家说穷寇莫追,我则不以为然,啥叫痛打落水狗,这时不趁他病要他命,还待何时!于是我派佟养性的部队衔尾追杀,专门挑他的运输队下手,一开始收获颇丰,可是皇太极也不是白给的,好几次设计掉头反扑,给我军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从此以后只得遥遥的看着,瞅准机会再下手,收获上自然就少了很多。

  好了,现在北京城下就剩下我的部队了,我干脆将军营扎在孙元化的对面,整天的号炮连天,操练军队,在北京城下摆出各种阵型,难得有这机会将部队拉出来,不把戏做足了,不把好处捞到最大我是不会罢手的。有时我几乎要忍不住把北京城攻下来,要知道包括孙元化的部队在内,现在北京周围就剩下我的军队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跟我抗衡。然而攻下来又怎么样呢,活捉崇祯又怎么样,现在我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人才储备,如何控制和治理这么大的地盘都是难事。既然此次以获利目的而来,那么还是在这顶上做文章吧。

  北京城外如今十分热闹,比皇太极那阵子还热闹,现在不是每天打炮,就是操练,声音让全北京城的老百姓都不得安生,崇祯更是如此,他常常被半夜的炮声惊醒,白天又被城外的喊杀声弄得没有机会休息。他把我恨得咬牙切齿的,操练就操练,哪里弄得那么多的名堂,还非要喊出声来,跟真的似的,最可恶的就是半夜打炮,这已经让崇祯失眠若干宿了。

  大殿上群臣无精打采,不光崇祯这样,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大家都在担心害怕我趁火打劫,光我的火炮就足以将北京城轰塌,虽然孙元化再三保证我的火炮没有他的好,可是最起码胜在一个多字上,而且兵力也要比孙元化的多,从塘沽来的第二波部队这时也到达了,整整将近两万人的部队,让历经劫难的北京又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上。

  崇祯皇帝一度冲动的想让孙元化和我接战,可是在登上城头观看我军的操练时放弃了这个想法,他头脑中一度回忆起满桂战死的情景,可以说满桂之死是他急于求战而一手造成的,虽说没有什么愧疚感(崇祯认为为他牺牲是再光荣不过的事了,更加的是理所应当),但是失败的教训他还是需要总结的,要不也就太不长记性了。

  “皇上,这李开阳每日的在城外喧嚣着实可恶,我看我们还是早点打发他走吧,否则夜长梦多,终究不是回事!”温体仁当先说道,所有的大臣中大概只有他和孙元化睡得最香,孙元化是知道我不会攻打北京,所以自然安生,不用担心,而温体仁和我关系“密切”就算是北京被打下来,他也不会少一根汗毛的,所以睡得自然香,有时他甚至是希望我打进来,这样他就有可以升官发财了。

  温体仁话音一落,已经有不少人点头附和了,这成天成晚的睡不好觉,真是折磨人,众人被皇太极折磨了近半个月,如今又被我如此卖力的折腾,任他是铁打的也受不了啊,成天生活在惶恐之中不是一件好过的事。众人只盼望着这种噩梦快些结束,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皇帝的感受。

  通商的事之所以答应的那么快,是因为上面盖的帽子是朝贡,这不丢人,可是若是将自己的封疆大吏(尽管是犯了罪的)交给对方,未免太有失面子了。面子,又是面子,当初拒绝和皇太极议和,已经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愚蠢了,他初即位时清除魏忠贤逆党,处理得十分精明,于是臣下大捧他为“英主”。崇祯皇帝从此就飘飘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认为“英主”决不能和叛逆的“建州卫”妥协。

  在明朝君臣的观念中,“建州卫”始终是中国皇帝属下一个小官的领地,皇帝决不能跟小官谈和。至于使得全国亿万人民活不下去,那是另一回事,皇帝的尊严不能有丝毫损害。在崇祯眼里他可以和察哈尔蒙古人谈和,付给金银以换取和平。因为明朝的江山是从蒙古人手里夺来的,明朝承认蒙古是敌国。

  而建州就不同了,建州如此,我朝鲜就更是如此了,让我在北京城外耀武扬威他就够郁闷了,还要将自己的阶下囚交给对方处治,这让他无法接受,尽管他已经答应了,但是崇祯似乎在找更体面的方法来解决这件事。

  坚持政治原则,本来不错。然而政治原则是要以正确的策略来贯彻的。完全忽视实际情形,把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亡置之不顾,和“英主”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其实国家就是应当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的出发点,只要符合这个利益那么不管什么事都应该去做,我就是这样给朝鲜作榜样的,谋求国家的最大利益。

  敌人(崇祯自然也当我是他的敌人)提出和平建议,是不是可以接受,不能一概而论。在我看来应当根据这样的原则来加以考虑:敌人的和议不过是一种阴谋手段,目的在整个灭亡我们?还是敌人因经济、政治、军事、或社会的原因而确有和平诚意?

  我的提议虽然是不安好心,但是公平的讲还是很有建设意义的,对明朝的好处也不少,就看他们怎么利用了,有没有经济头脑。假如我是崇祯,此时就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暂时休战(一旦国力恢复,他有大把的精力来对付我和皇太极),双方随时可以破坏和平而重启战端。目前一直打下去对己方比较有利?还是休战一段时期再打比较有利?

  缔结和约或进行和平谈判,会削弱本国的士气民心、造成社会混乱、损害作战努力、破坏联盟关系、影响政府声誉?还是并无重大不良后果?

  和约条款是片面对敌人有利?还是双方平等,或利害参半,甚至对我方有利?

  如果是前者,当然应当断然拒绝;若是后者,就可考虑接受,必要时甚至还须努力争取。在现在的局势下,同意我的条件显然于明朝有重大利益。不论从政略、战略、经济、人民生活哪一方面来考虑,都应当赞成,崇祯自诩熟读史书,可是他偏偏忘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了自己的脸面而犹豫不决。

  北京的大牢里,袁崇焕在过着地狱般的生活,自从祖大寿带着关宁铁骑退回山海关后,全北京的百姓都开始怨恨这个昔日的袁督师,那个曾经在关外战功卓著的袁督师。阴暗的牢房中,袁崇焕神情忧郁,城外的炮声和喊杀声他听得真切,每每的向狱卒询问,总是招来无端的谩骂,在狱卒的眼中北京之所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