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牛郎织女天仙配 >

第134章

牛郎织女天仙配-第134章

小说: 牛郎织女天仙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片面地误解、归结成为“孔子之术”,进而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片面地误解、归结成为“罢黜百家”、“推明孔氏”,而后人则根据班固的这个说法,又把它误解、敷衍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但是,这一说法究竟始自何人、何时呢?经查阅,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杂志上发表,提到: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思想,使其失去自由”。“中国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就在于历代统治阶级“利用孔子为傀俑,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庞朴、马勇、刘贻群:,湖北敎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早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字。与他同时的梁启超并未使用过这一说法,但是以后这一说法却广泛流行开来。至于术数之类的学术文化,在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影响下,则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当时的术数学界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乙家和形法家(看相术士)等。足见汉代术数学范围较大。总之,在汉武帝及其以后的汉代三百多年间,无论是包括神仙方术在内的异端邪说,还是重在实用的各种学术,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在很多领域,成就都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这一史实表明,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整个汉代根本就不存在。从学术文化的发展形势看,汉代相对比较宽松,既没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没有后代联绵不断充满血腥的“文字狱”。】:
第二百四十四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看来,历史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
一推敲,就有可能露陷。
只是我们应该相信哪一方的说法正确呢?
毕竟他们的争论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好像相信哪一方的意见都是可以站住脚的。
我的观点是,可能董仲舒确确实实的没有说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句话,但是董仲舒却是实实在在的表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种思想。
打个比方。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党的最高会议—“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本文从“枪子里出政权”的背景出发,分析了这个著名论断在古今的意义,最后讲述了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这个论断的思考。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与会的不少人对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苏联顾问在处理国…民…党、农民土地、武装斗争等问题上表现出的右倾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这个意见切中要害地指明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段话后来成为党创建,领导和掌握人民武装并进行斗争的行动口号。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以说对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一著名论断是**在“八七会议”上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没有救世主可以将幸福送给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治中国的病。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公式,只能将中国越弄越乱。越搞越坏,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确定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兴起了土地革命战争。
其实,如果我们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替换成为“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或者说“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甚至于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替换成为匪气十足的“有枪就是草头王”,也是同样说得通。
但是,**说过“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以及“有枪就是草头王”这样的语言没有?
没有!
可是我们把**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解成为“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以及“有枪就是草头王”,也是可以的。
同样的道理。
可能董仲舒确确实实的没有说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句原原本本的话。但是别人理解董仲舒表述的就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句话。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那些争论的人才能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吧?
还有,我认为或者很多人其实误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呢?
看看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之一的“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申请的审批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上级审批拨款,改革为专家论证评审。(节选自杂志1996年第5期)“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2年,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5月6日颁布的,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3次大会上,中国学者宣布。从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朱镕基总理主持,指出要深入贯彻**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早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重提中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最初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20年内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2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3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41988年,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6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邓小平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7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8的战略方针。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90年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同志在会上深刻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91993年,中国**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时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重申“把经济建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