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868章

刺明-第868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道路。

  使用碎石铺设的道路,在遭遇雨水的时候,同样会出现麻烦,同样会变得泥泞,同样会变得坑坑洼洼的。普通的泥路,就更加的不用说了。要改变道路的根本情况,只有水泥。

  是的,水泥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明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类型,对道路的建设,也是根本性的质的改变。使用水泥混凝土铺设的道路,不怕雨水的冲刷,即使是下雨天,马车都可以照样在上面跑。这就是最大的优势。

  同时,水泥路面,要比碎石路面平整多了,对马车的奔跑速度,马车的损耗程度,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泥路上马车每个时辰,或许只能走二三十里。但是在水泥路面上,每个时辰走四五十里,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我的想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大家以前都没有意识到,原来修路也可以赚钱而已。”

  张准淡淡的说道。

  这个年代的人,在思维上,当然不可能和四百年以后的人相比。特别是在交通的问题上,不得不说,明代的人,根本还没有意识到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呢。就好像是清朝的铁路和火车,都是闹腾了好久,才终于开始引进的。士大夫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的确是令人纠结,他们最喜欢坐的,还是十六人抬的大轿啊!

  其实,道路带来的,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利益,政治上,军事上,甚至是科技上的利益,都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和控制。在军事上,则可以更快的调动军队。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

  技术上的利益,则要稍微的隐晦一些。张准敢肯定,一旦大规模的开展道路建设,凡是和道路相关的技术,都会得到飞跃的发展。特别是桥梁的建设,技术肯定会日新月异的。

  修建道路,最关键的,还是桥梁和涵洞。有关涵洞的问题,暂时不会涉及,因为虎贲军目前控制的区域,基本上还是平原。第一批修建的道路,应该也是在平原上,没有挖涵洞的必要。但是,需要建设的桥梁,肯定很多。

  有关赵州桥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真定府境内的这座桥梁,几乎成了桥梁工艺的典范。然而,在张准看来,石拱桥,其实真的过时了。由于结构上的原因,石拱桥的跨度,不可能很大。想要横跨大运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架桥技术是必然要改革的,必然要学会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甚至是沉箱来架桥。

  毫无疑问,架桥技术的发展,会带动所有相关工业的发展,如水泥工业,沉箱工业,钢筋工业等,都会得到整体的提升。同时,工匠们的地位,也会大大的提升。没有出色的工匠,肯定没有出色的桥梁,这是必然的。

  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特别是明国的技术发展,关键还得依靠这些工匠。明国和之前朝廷的士大夫,已经将技术作为奇技淫巧批判了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张准想要一下子改变大家的思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单独依靠虎贲军的能力,不可能让每个工匠,都得到发挥的机会。只有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所有的工匠,都有用武之地。一旦大量的道路开始建设,需要架构大量的桥梁,工匠们的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其他人对工匠的看法,也会逐步的改变。

  只有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行动,才能最终让所有的工匠,都获得他们应该有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工匠们的地位高了,收入高了,自然会有更多人投身这个行业。工匠的数量越多,技术改革的可能性就越大,技术进步的机会也越大。

  “好的路线不多,希望大家早点做决定。”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

  那些商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张准今天所说的一切,好像已经超越了他们各自的思维。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好好的琢磨,好好的交流,才能准确的理解张准的意思。

  “来人,送客!”

  张准挥挥手,神色漠然的说道。

  他的思路,他的想法,都已经全部向他们和盘托出了,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就要看他们的本领了。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这个能力,就只有被社会淘汰的份。


第827章 孙传庭的无奈抉择

  北直隶,京师,紫禁城。

  七月份的京师,气候已经相当的凉爽。这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没有炎热,没有寒冷,没有风沙,天空蔚蓝,晴空万里无云。放眼看过去,无论是看到哪里,都能明显的感觉到,秋天来了。

  以前的秋天,是春华秋实的秋天,空气中仿佛都带着丰收的味道,带着浓浓的水果香。但是,崇祯九年的秋天,不知道怎么的,紫禁城里面,却是格外的萧索,有些树叶甚至隐约有点发黄了。崇祯的心情,就好像是这些提前发黄的叶子一样,有点枯萎的迹象。

  来自陕西的情况很不好,在鞑子南略的这段时间,陕西流寇蛰伏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声势浩大的起来了。李自成的部队,甚至一直逼近了西安古城,吓得就藩西安的秦王,急忙派人向京师求救。高迎祥的部队,攻克了凤翔。张献忠的部队,攻克平凉。曹操的部队,攻克了庆阳。基本上,陕西的西北部,都落入了流寇的手中。

  有传言,说陕西流寇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百万之众,其中,光是骑兵,就有三四万人。在朝廷军队离开陕西的这段时间,陕西流寇集中主力,到宁夏镇去走了一圈。虽然没有攻取宁夏镇的重要据点,却是从宁夏镇获得了大量的战马和兵员,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

  至于辽东的情况,就更加的糟糕了。本来,崇祯是准备将十五万的辽东军,还有其他的军户,都全部撤回来的,就给张准留下一片的白地。结果,张准去了辽东以后,辽东军的局势大变。不但祖大寿叛变了鞑子,相当数量的辽东军,也不愿意撤回来内地。

  根据高起潜和吴阿衡的报告,愿意撤回来内地的辽东军,只有五万人左右。十五万人的军队,最后只收回来五万人,崇祯真是想哭都没有眼泪。以前的钱粮,都全部白花了,都给张准训练兵员了。当初是谁建议放弃辽东的?崇祯真恨不得将他剪皮拆骨弄到最后,又是白白的便宜了张准啊!

  七月十五这天,是传统的中元节(即鬼节),又是悼念先人的日子。早上,崇祯先到奉先偏殿拜祭了自己的母亲。崇祯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因为太子朱常洛的一次宠幸,侥幸有了崇祯。在崇祯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被心情烦躁的朱常洛赐自尽了。

  这件事情,对崇祯的心理影响很大。他非常痛恨自己的父亲,觉得他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他从此对谁都不敢信任,对谁都保持充分的怀疑。在对父亲朱常洛的问题上,崇祯也是得过且过的,一点积极主动的心思都没有。除非是礼部有什么提议,否则,他根本不愿意提起自己的父亲。

  更要命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宫女,没有任何的名分,这给她的追封带来很大的南孚。现在,他当上皇帝了,想要给自己的母亲一个崇高的荣誉,都难以做到。因为母亲原来的地位太低,他只能是一步一步来。直到目前为止,他妈的的灵位,还只能摆放在奉先殿的偏殿,而不能摆放到正殿里。

  偏殿和正殿的待遇,显然是不同的。将母亲从偏殿搬到正殿,最好是坐正太后的位置,那就更好了。可惜,这里面的操作难度,相当的大,礼部的人是不会轻易答应的。没有礼部的支持,崇祯的心愿,是肯定无法达成的。再说,那些疯狂的言官,也会连篇累牍的上书弹劾自己。因此,崇祯暂时还无法操作这一点。

  对母亲深深的表示过愧疚之情以后,崇祯慢慢的回到乾清宫,眼睛仍然红润。好大一会儿,踩踏觉得心情略微安静,于是坐在御案前省阅文书。他先看了洪承畴请求陛辞的奏疏,又看了孙传庭请求召对的奏疏,他随即传谕明天上午在平台同时召见他们。刚才在奉先偏殿中他显得十分软弱,眼角边布满了泪痕,现在则满脸都是杀气。

  洪承畴已经改任陕甘川总督,专负责对陕西流寇的军事。崇祯和满朝文武都认为他是一位资历深、威望高、可以担负剿贼重任的统帅人才,对他寄予很大期望。洪承畴明知道困难重重,剿贼的任务,一日比一日艰难,但是他深感皇帝知遇之恩,决心到陕西整顿军务,替皇上稍解东顾之忧。

  这一次,崇祯是决心要先将陕西流寇消灭掉,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张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争取时间。朝廷在陕西流寇身上耗费的时间越多,张准的实力,就会越强大。为此,从辽东撤回来的部分兵员,都补充到了洪承畴的麾下。

  这些兵员,主要是辽东骑兵,他们的作战能力,相对来说,还是很强的。崇祯满腹希望,辽东骑兵能够将流寇的骑兵都打掉,从而挫败所有的流寇。而且,骑兵的速度快,要是可以抓到那几个匪首,就更好了。崇祯明确指示,一旦抓到这些首要人物,格杀勿论,绝对不重演车箱峡的悲剧。

  按照崇祯的安排,洪承畴统帅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兵马,杨嗣昌统辖湖广、河南两地的兵马,王坤、史可法两人统辖山西等地兵马,高起潜、吴阿衡统帅北直隶兵马,从西面八方向流寇合围。这个战术,本来是陈奇瑜率先提出的,后来杨嗣昌将其演变一下,就成了十面埋伏的典范。

  “现在,全国的军队,都已经集结在中原了。”

  “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了。”

  崇祯缓缓的说道。

  今日的平台,总的来说,气氛还是比较轻松的,崇祯皇帝的脸色,也不是特别的难看。等洪承畴和孙传庭行过常朝礼,崇祯向洪承畴问了几句话,无非是关于起程时间和一切准备如何等等,至于今后用兵方略,在不久前两次召对时已经谈过,用不着今天再问。

  当然,崇祯皇帝的期待,一向都是清晰而明确的,就是要将流贼彻底的剿灭。为此,他又向洪承畴勉励几句,期望他早奏捷音,早日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人头送上来。等洪承畴起来后,崇祯收敛了脸上的温和神色,冷冷地小声叫道:“孙传庭!”

  “微臣在!”

  孙传庭跪在地上不敢仰视,恭候皇上问话。

  有片刻工夫,崇祯望着他并不问话,一直保持沉默。这种异乎寻常的沉默使孙传庭的心中忐忑不安。他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崇祯皇帝对他,可能是有些不满了。

  去年冬天,孙传庭同洪承畴率师勤王,来到北京近郊。在卢象升被逮捕下狱以后,洪承畴向朝廷保荐孙传庭为总督,挂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衔,代象升总督诸路援军,并请赐尚方剑。可惜,最后崇祯皇帝却选择了杨嗣昌,孙传庭的愿望,就落空了。

  对于这一点,孙传庭是相当不服气的。他认为,杨嗣昌以前根本就没有带过多少兵,更加没有亲自指挥过战斗,只因为懂得拍皇帝的马屁,讨得皇帝的欢心,就出任五省总理,甚至是提领天下勤王兵马。如此的重担,杨嗣昌哪里担当得起?

  此后的事实仿佛的确是在证明,杨嗣昌的统军能力,的确有限。在鞑子被虎贲军打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杨嗣昌手握重兵,也没有给予鞑子一点的打击,眼睁睁的看着鞑子离开中原,出塞而去。孙传庭为此写了一首诗,暗自讽刺杨嗣昌的无能,结果不小心被杨嗣昌知道了,对孙传庭就有了看法。

  因为这个缘故,孙传庭同杨嗣昌的关系很不好,后来因为在辽东军的使用问题上,又不小心得罪了高起潜,被皇帝降旨切责。崇祯叫洪承畴进京陛见,并使大臣郊劳,却不许他进京陛见。显然,崇祯皇帝对他是不怎么信任的。

  清兵退出以后,崇祯采纳了杨嗣昌的建议,任洪承畴为陕甘川总督,把陕西勤王军全部交洪承畴率领去防备流寇。孙传庭非常反对将辽东军全部投入到中原,他上疏力争,直言不讳的指责,说这一部分辽东军决不可来,倘若到来,陕西的“贼寇”就会重新滋蔓,结果无益于剿贼。

  就是因为这封奏疏,孙传庭彻底的得罪了高起潜,同时得罪了辽东军的高层。你小子是什么意思吗?说我们辽东军来了以后,陕西流寇反而会更加的声势大涨,这不是在痛骂我们辽东军剿贼不力,甚至是和陕西流寇沆瀣一气嘛?

  其实,奏疏上的理由,都是幌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他们不愿意辽东军前来分享功劳。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几个在陕西剿贼,一旦有了外人,就不好办了。这里面有些东东,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