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778章

刺明-第778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出。

  片刻之后,崇祯乘辇到了文华殿院中。陈新甲跪在甬路旁边降收盘接驾。崇祯下辇,走进东暖阁,在御座上颓然坐下,仿佛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和身体都十分沉重,没有精力支持。陈新甲跟了进来,在他的面前跪下,行了常朝礼,等候问话。崇祯使个眼色,太监们立即回避。又沉默片刻,崇祯才忧郁地小声说:“张准……在城外?”

  陈新甲是兵部尚书,当然知道张准来了,更知道因为张准的到来,崇祯的心情,变得十分的糟糕。深夜召见自己,肯定是为了张准而来。这番应对,如果触怒了崇祯,搞不好自己又是一个杨廷麟。他斟酌着说道:“微臣估计,张准只是路过,绝不是为了攻打京师而来,也有可能是为了瞻仰皇上的天颜……”

  崇祯才不会相信张准有什么善心,恼怒的说道:“你放屁!”

  陈新甲急忙闭嘴,换了语气说道:“皇上放心,微臣刚才去检查过战备,我们钱粮还可以支撑三个月,其他各色武器都十分的充足,将士用命,张准这个逆贼,是不可能打进来的。曹公公已经到城头上日夜值守去了。”

  崇祯踌躇着说道:“如果……如果鞑子退走,虎贲军趁机围攻京师,那又如何?”

  陈新甲内心其实也非常的为难,并没有立刻回答。鞑子退走,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朝廷终于是可以松一口气。可是却因为张准的到来,马上又让情况变得复杂起来。虎贲军前来围攻京师,事态的确严重,甚至比鞑子到来更加的严重。

  鞑子大部分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强,野外作战很强,攻坚能力却严重不足。鞑子想要攻克京师这样的坚城,是非常困难的。相反的,虎贲军就完全不同。虎贲军的攻坚能力很强,登州城、青州城,都是被虎贲军硬生生的攻克的。因此,一旦虎贲军来攻,京师的防备,未必是万无一失的。

  但是,陈新甲更担心的,反而不是战事,而是张准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均田令》的影响。陈新甲是兵部尚书,眼光并不仅仅是局限在兵部。他很明白,战争是整体的搏杀,包括人、钱、物等多个方面。单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肯定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陕西流寇为什么始终都无法清剿干净?还不是因为朝廷太注重于军事手段了?

  如果张准在京师的周围,颁布施行《均田令》,京师的底层百姓,必然会奔走相告,拥护备至。鞑子在京师的外面,只有依靠杀戮才能站稳脚跟,虎贲军却完全不需要。只需要几分告示,虎贲军就能在京城外面站稳脚跟。张准的均田令,的确是太符合这些穷苦百姓的需求了。陈新甲其实很清楚,现在的北直隶,九成以上的普通民众,都是没有田地的。军田令出现,就等于是将这九成以上的民众,都拉到虎贲军那边去了。

  相反的,受到损失的,乃是朝廷的上层,特别是那些在京师周围有田地的人。话说,京师的周围各县,所有的田地,都被权贵们分光了。北直隶的民众,其实全部都是佃户而已。虎贲军到来,损失最惨重的就是他们了。因此,今天,在得知了张准出现的京师外面的消息以后,京城的权贵们,个个都无精打采,心惊肉跳的,不知道城外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了。

  京城的权贵们,大部分都是依靠田租过日的,没有这些田租,他们想要继续延续富贵的日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因此,他们要拼命的封锁消息,不允许城内的老百姓,知道张准来了。否则,谁也不知道那些穷苦百姓,会闹出什么事情来。甚至,打开京师的大门,欢迎虎贲军进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崇祯看到陈新甲不回答,内心情不自禁的有些失望。自己对杨嗣昌和陈新甲,都是寄予了厚望的,屡屡越级提拔两人,可是,两人面对当前的难题,居然同样没有丝毫有用的建议。早知道这样,何必重用你俩?他皱眉说道:“你快说……”

  陈新甲忽然跪下,肃然说道:“臣请皇上恕罪,才敢直言。”

  崇祯皱眉说道:“你说吧,朕不怪罪你!”

  陈新甲一字一顿的说道:“臣恳请皇上,撤退山海关和锦州的兵马。”

  崇祯皇帝顿时大怒,下意识的喝道:“你胡闹!”

  撤退锦州和山海关的兵马,那不就是放弃辽东?

  几十年来,朝廷屡屡在辽东动兵,耗费了无数的钱粮,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保住辽东?这基本上已经是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你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将这项国策给否决了?朕要是放弃了辽东,岂不是成了明国的罪人?

  陈新甲匍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崇祯的怒火更大。一直到崇祯的怒火,逐渐的平静下来,他才缓缓的说道:“张准和皇太极不共戴天。要是我们撤回山海关和锦州的兵马,虎贲军必然派人进驻。一旦虎贲军和鞑子继续交战,就没有力量前来进攻京师了。以前,我们要面对鞑子、陕西流寇、山东张准等三个敌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才会屡屡招致失败。”

  “如果,我们主动的放弃锦州和山海关,鞑子和张准互相对掐,无力他顾,我们刚好可以集中兵力,消灭高李张三人。只要消灭了陕西流寇,我们就可以回过身来,专心的对付张准。只要陕西流寇和张准都被歼灭,我们再集中兵力,出师辽东,必成大业。皇上,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微臣所说,皆是肺腑之言,还请皇上三思。”

  崇祯一想到要放弃辽东,就下意识的拒绝。如果主动的放弃辽东,那以前何必耗费这么多的钱粮,和鞑子打生打死?因此,陈新甲的话,他是听到了,却下意识的表示反感,同时恼怒的说道:“你这是胡闹这样的的建言,简直是荒谬你是要朕砍你的脑袋吗?”

  陈新甲匍匐在地上,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苦涩的说道:“皇上请息怒。臣斗胆直言而已。皇上也清楚,辽东耗费日盛,导致朝廷入不敷出,朝廷在辽东,没有丝毫的利益,反而每年都要国库的五成以上收入,都损失在辽东。辽东,纯粹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若是可以将这个包袱扔掉,皇上就可以集中钱粮,先消灭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平定国内,然后再图他计。”

  崇祯皇帝耐心的听完,顿时感觉豁然开朗。

  没错,对于朝廷来说,辽东的确是个巨大的包袱。朝廷在辽东,的确没有任何的收益,反而每年都要向辽东投入大量的钱粮。辽东,就好像是巨大的无底洞,贪婪的吞噬着明国的国库收入。陈新甲说的没错,要是可以将这个包袱扔给张准的话,实在是最好不过了。

  辽东的军队撤退回来以后,可以在天津卫、玉田、丰润、蓟镇一线建立防线,拱卫京师。预测虎贲军将会和鞑子连续作战,没有足够的兵力西顾,因此,辽东军队的主力,可以迅速的南下,投入到镇压陕西流寇的战斗中。有这样的生力军加入,相信陕西流寇会很快就被剿灭的。

  一旦虎贲军进驻山海关、锦州前线,那就是直接和鞑子对阵了,以后双方的战斗,还将无穷无尽。只要双方继续打起来,朝廷刚好可以歇一口气。在短时间内,虎贲军根本不可能腾出手来攻打京师。没有了鞑子的威胁,朝廷刚好可以集中里,将高李张三人压下去。只要消灭了陕西流寇,平定了国内的局势,朝廷的主动权,就要比以前强得多了。

  这个策略,执行起来,没有丝毫的难度,只需要一道手谕即可。嗯,错了,是两道手谕。一道是命令高起潜从山海关等地撤退,一道是命令张准进驻山海关等地。只要两人都执行了手谕,朝廷就可以缓一口气了。

  想到这里,崇祯反而有点担心了。高起潜撤退回来,那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张准真的会进驻山海关吗?万一张准不愿意进驻山海关,继续围困京师,白白的丢了山海关不说,还落得巨大的骂名。思索良久,崇祯踌躇着说道:“张准,会进驻山海关吗?”

  陈新甲肯定的说道:“一定会的臣敢保证!”

  陈新甲对张准不是特别的了解,两人也没有接触过,但是,陈新甲能够感觉到,张准对鞑子的痛恨,应该在朝廷之上。一旦朝廷放弃锦州、山海关,张准肯定会派兵进驻的。他绝不会轻易的将这块地方让给鞑子。朝廷扔掉的包袱,虎贲军会立刻接起来。

  崇祯其实已经心动,很想立刻执行陈新甲的建议。但是,他也知道,任命张准去镇守山海关,肯定会引来一些大臣的非议。他需要好好的想一想,如何才能顺利的通过这样的谕旨。他点点头,随口说道:“你先下去吧朕要好好的想想,好好的想想。”

  陈新甲当即告退。


第759章 目标!阿巴泰

  “都督大人,前面就是涿州。”

  带路的向导说道。

  “谢谢!”

  张准点点头,挥手让向导离开。

  在东安县停留了两天的时间,张准就率军来到了涿州。虎贲军骑兵在东安县没有寻找到作战的机会,于是就向西移动,寻找作战机会。结果,一路上并没有什么机会。最后,张准他们来到了涿州。涿州是虎贲军在这里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有完善的情报网络。张准希望,在这里可以找到战机。

  骑兵的好处,就是转移的速度极快,今天还在这里,明天就可以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了。这对于来自后世的张准来说,总算是找回了一点点快速作战的感觉。后世的海军陆战队,要么是直升飞机,要么是摩托快艇,移动的速度同样是很快的。

  “陆伊典,去跟咸默说,我来了。”

  张准沉声说道。

  “明白!”

  陆伊典答应着去了。

  涿州知州叫做咸默,字大咸,是山东沂州府人。天启末年考上进士以后,累官至涿州知州。张准对咸默不是非常的了解,却了解他的师父。咸默的师傅,叫做左懋第。左懋第是山东莱阳人,是名副其实的山东本地出产。在闻香教占据莱阳的时候,左懋第曾经上书,请求朝廷派遣军队镇压闻香教,可惜朝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还是虎贲军出动,才最终将左懋第镇压了下去。

  因为闻香教的关系,左懋第第一次和虎贲军打交道。左懋第有个比较特别的身份,那就是言官。明朝的言官,还是很有特点的,那就是什么事情都敢弹劾,连皇帝房事不积极,迟迟没有皇子,都敢递上一份奏疏。虎贲军在山东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左懋第弹劾虎贲军的奏疏,的确不少,前前后后加起来,就算没有三十份,也有二十五份以上。

  然而,令人感觉有点戏剧性变化的是,随着对虎贲军的逐渐的加深了解,左懋第对虎贲军的敌对情绪,居然渐渐的消失了,弹劾虎贲军的奏章,也是越来越少了。左懋第在弹劾虎贲军的同时,对虎贲军的发展,还是比较关心的。这是肯定的。你要是对虎贲军根本都不了解,你怎么弹劾呢?皇帝还以为你是没事找事呢结果,越是了解,他越是觉得,虎贲军的做法,才是对的。只有虎贲军这样的政策,才能让百姓的生活,真正的好起来。

  作为一名言官,掌管的就是弹劾不平之事。左懋第平日所见的不平事,实在是太多了,他根本管不过来。而且,有更多的不平事,他根本就没有权力管,也没有能力管。这一直是左懋第内心的痛。为此,左懋第一度想到过,干脆辞职回乡种田算了。

  特别是虎贲军在莱阳开展土地改革以后,莱阳的百姓,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对左懋第的触动很大。其中,有不少人就是左懋第的亲族。左懋第只是七品的言官,没权没势的,自身的俸禄也不多,根本无法怎么关照自己的族人。因此,左家的家族子弟,生活还比较困苦的。幸好,总算是熬到虎贲军来了,他们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因为张慎言的关系,左懋第和虎贲军的关系,一直比较好。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张慎言本身耿直刚正,结交的朋友,也多半有类似的性格。事实上,张慎言自从投靠虎贲军以后,也积极的想要将一些在朝廷中受到打击的,有才华的正直的官员拉过来。这个左懋第,就是张慎言的目标之一。张准也支持张慎言努力将左懋第等人拉过来。

  左懋第在历史上,还是大大有名的。因为坚贞不屈,坚持抵抗鞑子,他最终被鞑子残忍的杀害。后人曾经将他称作是“明末的文天祥”,可见对他气节的评价。当然,张准也很清楚,左懋第对虎贲军有好感,张慎言的拉拢,只是其中一个不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朝廷抗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