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683章

刺明-第683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文书,有的是报告灾荒的严重情形,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有的是报告“流贼”和“土寇”的骚乱,兵烫的惨象,有的是报告建虏深入畿辅后,继续前进,又破了什么州县,焚掠得如何惨重,掳去了多少丁壮和耕牛,以及某些地方官望风逃遁,某些地方官城破殉难。

  诸如此类的文书使他每天必须看,而又实在不愿看,不敢看。有时,他恨不得一脚把御案踢翻。但是,作为大明帝国的统治者,崇祯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要处理好军国大事。为此,即使感觉非常的辛苦,他也必须咬紧牙关坚持。

  一直以来,崇祯都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比以前的皇帝都更加的突出,干活也要比以前的皇帝更加的积极。之所以国运如此的暗淡,局势如此的糜烂,都是身边的臣子不得力的缘故。孙承宗的死,昌平的被攻破,都是臣子不得力的缘故。

  孙承宗的死,暂时是告一段落了。他要做的都做了,相信再也没有人敢诟病于他。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孙承宗的事情,刚刚处理完毕,昌平又被攻破了。昌平乃是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祖宗的陵寝受到鞑子的袭扰,崇祯自然少不了又要减膳撤乐,到太庙去慰藉祖宗的灵魂。这一番折腾下来,崇祯至少轻了十斤以上。

  如今,他的心思特别沉重,没有马上批阅文书,低头望着御案上的古铜香炉出神。一个宫女用双手捧着一个永乐年间果园厂制造的牡丹瓣式银胎堆漆剔红托盘,上边放着一个盛着燕窝汤的成窑青花盖碗和一把银匙,轻轻地走进暖阁。另一个宫女从托盘上取下来盖碗和银匙,放在皇帝面前,随手把盖子揭开。崇祯瞟了这个宫女一眼,随即拿起银匙,慢慢地把燕窝汤喝完。

  他从一个桃花色玛瑙雕刻的双龙护日镇纸下拿起来一张由内阁进呈请旨的名单,上边开着十个人的姓名,有的要授给这样官职,有的要授给那样官职,有的是选授,有的是迁授。

  按说,在目前敌兵深入的局面下,有许多天大的紧急事在等着他,像这样一般除授升迁的事情,既然经过了吏部和内阁,他满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该同意的就批个“可”字,如果对那个人不同意就把他的名字勾掉算了。

  可是崇祯帝偏偏拿起来这一份不大重要的文件,这是因为他一则害怕接触那些有关战乱、灾荒的文件,二则纵然在一些小事上他也常常对臣下很不放心,养成了一个“事必躬亲”的习惯。

  他拿起名单来看了几遍,不能做出决定。有些人的名字他是熟悉的,有的他并不知道。他研究着那些知道的名字,心中发生了许多疑问:这个人不是某人的同乡么?那个人不是某人的门生么?还有,这个人由御史改授主事,是不是出于某人的意思?……他思索着,猜疑着,只好把手中的朱笔放下。

  正在这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拿着一个文件走了进来,恭恭敬敬地放在御案上。崇祯害怕又有了不好的军情或灾荒,先努力的稳住自己的心神,做好最坏的打算,才狐疑地问:“大伴,什么文书?”

  王承恩急忙回答:“启奏皇爷,这是杨嗣昌的奏本,刚才文书房送进司礼监值房中来。刘宇亮本来想等到明天再送来的,后来又改变主意,要今天送来。”

  崇祯狐疑的问道:“杨嗣昌……刘宇亮……什么事?”

  温体仁的请辞,崇祯还没有批准,可是温体仁却生病了。崇祯开始的时候,以为他是装病,是要逃避眼前纷乱的战局,置身事外,于是,他专门派了太医过去,要追究温体仁的欺君之罪。结果太医汇报,温体仁的确是病了,无法处理政务了。

  没办法,崇祯只好让次辅刘宇亮负责内阁,将繁重的事务担当起来。内阁的另外几个人,范复粹和唐寅,尚未有能力担当重任。崇祯本来还想将杨嗣昌调入内阁的,他很喜欢杨嗣昌的应对,认为杨嗣昌是非常有才华的,只是杨嗣昌尚未立下战功,他不好意思直接开口。

  王承恩规规矩矩的回答:“杨嗣昌因虏骑深入,畿辅糜烂,恳求万岁爷派他去督察诸镇援兵。刘宇亮没有答应,想要劝阻杨嗣昌。结果,后来不知道怎么改变了主意,又同意推荐杨嗣昌了。”

  崇祯猛然一喜,明显有些激动的说道:“什么?杨嗣昌要去督察诸镇援兵?这个刘宇亮,如此好事,怎么这么糊涂,还要阻拦?”

  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说道:“是的,皇爷。”

  崇祯急切的说道:“读给我听读给我听!”

  王承恩拿起来杨嗣昌的奏疏,用富于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诵起来。杨嗣昌乃是文章大拿,一番奏章,妙笔生花,自然是不消说的。奏疏中许多句子写得激昂慷慨,充满忠君爱国的激情,使王承恩深深感动,不由得声音打颤,热血沸腾。

  崇祯当然也很感动,一面听一面不住地微笑点头,眼睛里闪着泪花,同时心里说:“难得难得”当奏疏读完以后,崇祯已经作好了重大决定,果断地吩咐说:“去,快替拟旨,派杨嗣昌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尽早立功。”

  他一直都想找个机会让杨嗣昌上位,最好是进入内阁,这样就可以时时应对了。只是,杨嗣昌的资历尚浅,在他的面前,还有很多老资格的阁臣,就算他进入内阁,也要排队。崇祯不喜欢这个排队,故迟迟没有提拔杨嗣昌,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时高兴之下,崇祯也不自称朕了,直接说我。这是他非常高兴的时候,才会说这个字的。

  明朝的阁臣,排序是有严格规定的,即使是皇帝,也无法干涉太多。基本上,要是没有意外的话,熬资历是必须的。当年张居正就是这样熬资历熬上来的。熬到前面的人都死了,就轮到自己出头了。但是,如果杨嗣昌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立下大功,他就能将杨嗣昌的位次,尽可能的靠前了。首辅的位置不能保证,次辅还是可以的。

  王承恩急忙问道:“那原来的五省总理……”

  杨嗣昌目前的职务,是取代卢象升,担任五省总理,负责和洪承畴围剿陕西起义军。这一封的奏章,正是杨嗣昌在接到任命以后的几天内,酝酿而成的。真正的原因,乃是杨嗣昌不想和洪承畴平起平坐,他要凌驾于洪承畴之上。杨嗣昌察觉到崇祯对自己的观感很好,因此就上了这份奏章。

  崇祯随口说道:“让朱大典代替。”

  王承恩情不自禁的有些愕然。

  朱大典?

  他有能力围剿起义军吗?

  崇祯一点都不在意。只要能够为杨嗣昌腾出位置,朱大典的能力再差,也没有关系。朱大典的能力差,上面不是还有一个洪承畴吗?他随口说道:“山东都是张准的地盘了,朱大典还呆在那里做什么?赶紧走是正经。张准已经扣留了洪承畴的粮草,洪承畴正有本弹劾朱大典呢。”

  其实,洪承畴弹劾朱大典,纯粹是找人发泄来着。得知自己的粮草被张准抢走的消息,洪承畴内心的愠怒,还是非常明显的。三十艘漕船的粮食,其实不多,洪承畴也没有太过放在眼里。关键在于面子,在于规矩。张准这么做,纯粹是针对他洪承畴个人的。这笔账,他当然记下来了。

  不过,洪承畴暂时还无法奈何张准,因此,他只能是先找朱大典的晦气。朱大典能够管到张准吗?白痴都知道,根本管不到。但是,偏偏从体制上来说,朱大典身为山东巡抚,的确是可以管到张准的。巡抚统管全省的军务嘛你做不到,说明你能力有限。既然能力有限,那就滚蛋吧!

  在这件事情,崇祯没有采纳洪承畴的建议。朱大典这个人,用起来还算顺手,对朝廷还算忠心。洪承畴弹劾朱大典,崇祯干脆让朱大典去给洪承畴效力,这不是最好的道歉办法吗?我把人都给你送去了,你洪承畴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第683章 皇帝说,不得缺席

  “明早在文华殿召集阁臣议事。”

  “六部尚书、侍郎、给事中都要参加,谁也不得缺席。”

  崇祯思索片刻,忽然说道。

  “是的,皇爷。”

  王承恩答应着去了。

  在转身的时候,这位老太监的内心,有些轻微的感慨。什么时候皇帝召集群臣议事,居然要在后面加上一句“不得缺席”了?皇帝乃是九五至尊,金口玉言就是圣旨。皇帝操纵着群臣的生死,谁敢缺席?操纵无意识的加上这么一句话,难道是觉得有人会称病不来?

  温体仁突然称病致仕的事情,王承恩多少知道一些内幕。温体仁是真的不想干了,想回去安享晚年了。当了这么多年的首辅,他已经赚够了,足够子孙好几代享用了。现在,朝廷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他现在不走,以后再走,恐怕手尾就长了。换言之,温体仁是抛弃了崇祯,想要脱离朝廷的阴霾了。

  只是,崇祯并不知道,他以为温体仁是真的生病了。他自信的觉得,没有人会不愿意留在自己的身边。除非是自己不要他们了,否则,他们是绝对不会主动的离开的。正是带着这样的自信,在王承恩离开以后,崇祯依然在书房里来回的踱步,认真的思考着事情。

  在委任杨嗣昌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以后,崇祯意识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他的手上,缺乏一些必要的东西。这样东西,就是钱粮。统帅勤王军队,必须要有钱粮。主帅的手上,要是没有钱粮,下面的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什么的,根本就不会听你的。

  这是崇祯从锦衣卫那里听来的。现在的军队主帅,基本上都只能依靠手里的钱粮分配来掌控军队了。听话的将领,得到的钱粮就多一些。不听话的将领,得到的钱粮就少一些。要是跟主帅作对的话,就会被断绝钱粮供应。断绝钱粮供应的后果,就是基层的士兵起来造反,要钱要粮。

  这是非常要命的控制措施,一旦脱离控制范围,就会形成大规模的叛乱。然而,除了这样的根本措施,军队的主帅,再也想不到更好的控制办法。朝廷的权威,上司的权威,正随着到处吃败仗,不断的丧失。说的不客气一点,就算他是皇帝,手里要是没有钱粮的话,手下的军队,也肯定不会听话的。

  但是,国库早就空空如也,内帑也是空空如也,崇祯就算想要尽全力的帮助杨嗣昌,也无法做到。没有足够的钱粮,就算杨嗣昌的本事再大,也无法成事啊不过,自己既然要支持杨嗣昌,期待杨嗣昌能够立下战功,钱粮的问题,还是要帮他尽可能的解决。

  然而,想来想去,崇祯依然没有想到什么好的点子。朝廷的主要钱粮来源,乃是江南。江南的钱粮,都是通过漕运进入京师的。现在,漕运被临时截断,江南的税银无法及时的运送过来,让朝廷缺乏钱粮的程度,越发的严重。谁也无法保证,漕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恢复。

  漕运总督杨一鹏其实就在京师里面,随时听候调遣。但是,漕运被截断的事情,和杨一鹏没有任何的关系。漕运是被鞑子切断的,杨一鹏根本没有能力将鞑子撵走。最终,恢复漕运,还是要依靠朝廷的努力,依靠军队的努力。只有将鞑子撵出关外,漕运才能畅通无阻。然而,要将凶残的鞑子撵出关外,谈何容易啊?

  已经二更过后了,崇祯没有丝毫的睡意,他干脆在乾清宫的院子里走来走去。两个宫女打着两只料丝宫灯,默默地站在丹样两边,其他值班伺候的太监和宫女远远地站立在黑影中,连大气儿也不敢出。随着国事的不断暗淡,崇祯的脾气,越来越难捉摸,下面的宫女太监,轻易都不敢触碰崇祯的霉头。

  偶尔一阵尖冷的北风吹过,宫殿檐角的铁马发出来丁冬声,但崇祯似乎不曾听见。他的心思在想着使他不能不十分担忧的糟糕局势,时不时叹口长气,在黑暗中显得非常的寂寥。访惶许久,他才低着头,脚步沉重地走回乾清宫东暖阁,重新在御案前颓然坐下。

  目前,江北、湖广、四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半个中国,无处不是灾荒惨重,无处不有叛乱,大股几万人,其次几千人,而几百人的小股到处皆是。长江以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有灾荒和骚乱,甚至像苏州和嘉兴一带的所谓鱼米之乡,也遇到旱灾、蝗灾,粮价腾踊,不断有百姓千百成群,公然抢粮闹事。

  自他治理江山以来,情况愈来愈糟,如今几乎看不见一片安静土地。这些事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朝廷的赋税收入,一年比一年少。而朝廷的支出,却是一年比一年多。最明显的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