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639章

刺明-第639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高高的浪花。所有的声音,都在这瞬间达到高潮。

  “炸药包!”

  “炸药包!”

  “炸药包!”

  几乎没有丝毫的犹豫,杨子轩就大叫起来了。

  鞑子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依靠虎贲铳根本无法解决,只有炸药包才能够阻挡疯狂的鞑子。一个个点燃的炸药包,很快就被投掷下去。

  “轰隆隆!”

  “轰隆隆!”

  “轰隆隆!”

  一声的巨响,不断的响彻整个战场。

  在一团团的火光中,密密麻麻的鞑子,成片的倒下。董家堡的城墙下面,再次堆满了鞑子的尸体。竖起来的梯子,也被炸得四分五裂,碎片飞舞得到处都是。纵然如此,还是有不少的鞑子,继续顺着梯子爬上来。梯子被炸断,他们又被摔下去。但是,很快的,又有更多的梯子架起来,又有更多的鞑子爬上来。

  无数的梯子被炸断,又有无数的梯子被架设起来,无数的鞑子从梯子上掉下去,又有无数的鞑子,继续顺着梯子爬上来。这就是真实的战况。个体,在这样的漩涡中,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无论是鞑子,还是虎贲军,都是如此。张准和皇太极需要的,都是总体的效果,个人的生存与死亡,早就无视了。

  对于参战的双方来说,死人,是最正常不过的。死多少人都没有关系,只要达到目的就行。因此,双方的士兵,都要咬紧牙关的要消灭对方。前面的人被打死,后面的人立刻接上,直到自己也被打死为止。董家堡的城墙,很快就被染成了暗红色。有的地方,甚至有粘稠的血液,慢慢的从上面向下流淌。

  “嗖嗖嗖!”

  “嗖嗖嗖!”

  “嗖嗖嗖!”

  在鞑子的后方,前锋营的鞑子不断的放箭,试图遏制城头上反击的虎贲军。一枚枚的箭镞,凶狠的向城头上射过来,不断的带走一条条活生生的性命。

  这些鞑子都是大金军的精锐,精通骑射,箭镞的威力很大,射程很远。有的前锋营鞑子,甚至可以将箭镞射到三四十丈之外,还可以准确的命中目标。不得不承认,前锋营的鞑子,对虎贲军造成的伤亡,还是很大的。不断有虎贲军的士兵中箭,然后趴倒在城垛的中间,再也不会动了。他们手中的虎贲铳,也掉到了城堡的下面。

  最令人担心的是,就是有虎贲军的士兵,刚刚点燃了炸药包,结果被一箭射中,手中的炸药包,就落在了城头上,落在了自己人中间。有的虎贲军士兵手疾眼快,急忙抄起来,向外面投掷出去。但是,也有些炸药包根本来不及清理,就在城头上,就在虎贲军自己中间爆炸开来。

  “轰隆隆!”

  一声巨响过后,整个城头上,空荡荡的一片。

  周围的虎贲军,全部都被自己的炸药包给荡平了。爆炸范围之内,全部都是血淋淋的一片,惨不忍睹。炸药包的威力太大了,无论是落在鞑子里面,还是在虎贲军自己的队伍里爆炸开来,造成的杀伤效果都是一样的。

  幸好,虎贲军对此也是有充分装备的。一旦出现这样的误炸,后面的生力军马上补充上来,填补爆炸留下的空缺。从梯子上来的鞑子,速度当然不可能有虎贲军的反应速度快。当鞑子发疯的爬上来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面前,又是黑洞洞的枪口了。

  为了近距离对付爬上来的鞑子,好多虎贲军士兵,都装备了大量的鹰眼铳。只要鞑子上来,近距离的对准他们的头部就是一枪。在这么短的距离上,鞑子的头部,顿时就被打开花。一枪过去,鞑子就往往惨叫着,从梯子上直接摔下去了。

  董家堡的城墙下面,密密麻麻都是被打死打伤的鞑子。在董家堡的城头上,同样有大量的伤亡。虎贲军的伤员,都被摆放在城墙的后侧,来不及搬运下去。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双方都没有人力,也没有时间来清理伤员。

  是的,这就是战争。

  在这一刻,张准不能有丝毫的铁石心肠。

  他可以清楚的看到,负伤的虎贲军战士,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或许,他应该腾出人手来,尽快的将他们送下去。或许,争取半个时辰的时间,尽快的将他们送到随军郎中那里,他就能活过来。但是,张准做不到。

  现在,董家堡的每个人,都投入到了反击的战斗中去。狭窄的城头上,根本容不下任何多余的人。城头上每个人的唯一任务,就是杀鞑子。至于自身的伤亡,只有在杀退鞑子以后,才有机会处理。

  鞑子的前锋营士兵,也在不断的倒下。他们在凶悍的射击虎贲军的同时,同样遭受到虎贲军的猛烈射击。独孤猎等人带领的狙击手,就是专门收拾鞑子的前锋营的。他们在三四十丈的距离上,一枪一个,一枪一个,不断的将前锋营的鞑子从马背上打下来。鞑子的前锋营士兵,也如同陷身地狱一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伤亡。

  皇太极在后面看到,内心简直有滴血的感觉。前锋营,那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勇士啊,死一个少一个,这样子伤亡下去,那还得了?但是,他不能将前锋营调回来。在这个节骨眼的时候,任何往回调部队的动作,都会被当做是溃败的象征,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无论死多少人,他都必须咬紧牙关坚持。

  皇太极必须坚持。

  张准也必须坚持。

  战斗,在持续……

  血,汩汩在流……


第651章 郁闷的第三者

  北直隶,京师,紫禁城。

  当大金军疯狂的扑向董家堡,当虎贲军拼死反击,当皇太极和张准的心情,都处于极度的亢奋状态的时候,在紫禁城里面,却有人无精打采,软弱无力,浑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这个人,正是明国的皇帝崇祯。当董家堡正在血流成河的时候,他正坐在紫禁城里面发呆,脑海里空荡荡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

  自从鞑子第三次入寇以后,崇祯的心情始终是阴郁的。鞑子第一次的时候,崇祯感觉非常的愤怒,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场捋起袖子,就要和鞑子大干一场。鞑子第二次入寇的时候,崇祯感觉又是愤怒,又是不安,捋袖子的血性已经完全没有了。因为,他悲哀的发现,自己即使卷起袖子,也完全不是鞑子的对手。

  鞑子第三次入寇,他的心情,已经从愤怒和不安,变成了无奈和郁闷了。捋不捋袖子,都已经无所谓了。鞑子连续三次入寇,将明国外表光鲜的外衣,都全部剥掉了,只剩下里面的瘦骨嶙峋,残肢断臂。崇祯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自己的麾下,自己的军队,实在是太烂了。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够将鞑子驱逐出去。

  偏偏在他最绝望的时候,虎贲军横空出世,一下子就将鞑子打得昏头转向,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偏偏虎贲军和朝廷根本不是一路的。虎贲军的光辉战绩,和他崇祯,完全没有关系。就算他极力想要往自己的脸上贴金,都找不到机会。

  董家堡的战斗,崇祯一早就开始关注了。鞑子和虎贲军拼命,他当然不能不关心。他命令锦衣卫时时刻刻的将战报送过来,随时关注战斗的状况。从董家堡到京师,快马只要两个时辰的时间。因此,他得到的战况,基本上还算得上是新鲜热辣的。

  可是,崇祯看着这些战报,除了郁闷,还是郁闷。虎贲军和大金军互相厮杀,他却成了旁观者,简直不像话。无论什么说,他都是这个家的主人。现在,有两个强盗,闯入自己的家里,在自己的屋里大打出手,将锅碗瓢盆什么的,都全部打得稀巴烂。但是他这个主人,除了作壁上观,闭着眼睛装糊涂,什么都做不了。天底下,恐怕再也没有比他更郁闷的皇帝了。

  这两个强盗,都是崇祯最痛恨的。鞑子就不用说了。每次鞑子入塞,所到之处,城乡残破,人口锐减,生产不易恢复。鞑子这次入寇,声势更是好大,目标直冲着山东等地而去。崇祯很明白,畿辅和山东一带都是国家的根本重地,经过这次战争,没有十年以上的太平日子,休想恢复元气。

  事实上,崇祯对于北直隶恢复元气,根本不抱任何的希望。鞑子最近两次入寇,间隔的时间甚至不到两年。换言之,在未来的日子里,鞑子可能还会经常的到来。说不定,每年都要来。鞑子屡屡进犯,朝廷却又没有能力抵御,北直隶怎么可能恢复元气?现在的北直隶,都快要成为鞑子的后花园了。

  难道说,他希望虎贲军获胜吗?当然不是。崇祯无奈的摇摇头。对于这个张准,崇祯同样是非常忌恨的。在以前,在崇祯的潜意识里,他最忧心乃是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然后才是辽东的鞑子。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现在凭空出了一个张准,崇祯马上将他排在了他们三个之前。这个张准,可是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要厉害啊!

  张准控制着山东,距离京师就那么点路程,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袭扰京师。一不小心,连京师都要落在他的手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崇祯要是不记恨张准,那就怪了。他恨不得将张准一片片的撕碎了,然后深深的压在北京城的城墙根下。

  可是,朝廷军队连续对张准动手,都被打得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好歹都被官军打败了几次,在车箱峡还差点被全部歼灭了。可是这个张准,却是从头到尾,都让官军无可奈何。这不,张准的地盘,都扩展到北直隶来了。

  不知不觉间,崇祯又想起了迁都的提议。其实,迁都,一直都不是什么机密,从当初迁都到北京的时候开始,要迁都回去南京的建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以后,不少人都觉得北京作为首都,距离前线太近,附近又没有足够的天险,没有战略纵深,太危险了。嘉靖的时候,鞑靼部俺答汗又围攻京师,让大家觉得北京更加的危险,迁都的建议,就更加的炽盛了。

  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北京都是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危机,而且两次危机的间隔时间,有上百年之久,还没有真正到必须迁都的地步。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很多大臣都觉得,不迁都不行了。不迁都太危险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很有力——随着鞑子的屡屡入寇,还有张准的崛起,北京随时都有可能沦陷。

  崇祯登基还不到十年的时间,鞑子就已经连续到来“问候”了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危险。整个明国北部的防御体系,在鞑子的攻击下,已经完全变成了筛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鞑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明军根本无法威胁到他们。任凭这样的情况延续下去,鞑子迟早有一天会进攻京师的。

  以前,所有迁都的提议,都被温体仁压着,没有暴露出来。但是这一次,迁都的压力非常大,温体仁再也压不住了,只好如实的上奏。崇祯是不愿意迁都的,便将所有迁都的奏章,都全部压着。

  对于崇祯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迁都,好像显得他是怕了鞑子一样。这是万万不可以的。作为明国的皇帝,他怎么能显示出自己怕了那些野蛮的鞑子?只是,群臣的压力很大,崇祯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如让工部侍郎刘宗周回去南京,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其实,这些都是掩人耳目的行动,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南京有全套的行政架构,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准备,就可以迁移过去。事实上,南京和北京之间,一切架构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只是南京的这一套架构,没有什么权力罢了。只要崇祯赋予南京权力,他们马上就可以接管北京,从而成为明国新的首都。

  众多文武朝臣,对于崇祯性格的几个方面,如刚愎、猜疑、刻薄、轻信、急躁等都很熟悉。不管朝臣对他的性格中几种表现都有意见,甚至在他死后作为他导致亡国的重要因素,但是共同肯定的一点是认为他秉性刚毅,所以南明朝廷曾给他上一个谥号叫做毅宗。

  封建士大夫眼中的所谓刚毅,就是指他在农民革命战争的冲击下始终顽强地拼死挣扎,决不后退,直到国亡家破,自尽煤山。在当时,朝臣们很少知道他在农民革命战争的打击下精神上多么悲观和软弱。当然,这种悲观和软弱的一面只在深宫中秘密流露,一到上朝时候,他就变成一个十分专断、威严、不可触犯的君主,使许多朝臣在上朝时两腿打战。

  今天,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虎贲军和鞑子的交锋,在崇祯看来,严重关系到明国未来的国运。作为明国的皇帝,崇祯没有理由不时时刻刻关心。因此,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