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61章

刺明-第61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王世新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张准不关心,也不想知道。没那个必要了。还有三天,五月初八,就是他的死期。就算现在鳌山卫立刻调集兵马,前来救援浮山城,也已经来不及了。官兵的进攻效率,是人都知道,何况是糜烂掉的卫所兵?

  ………………

  张准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用力的拍拍手。

  邹明加进来:“队长,有什么吩咐?”

  张准笑着说道:“请你老子过来吧!我现在有大把的时间了!”

  邹明加转身去了。

  很快,李奉来、尹根盛、邹火鸣三人来了。

  他们到来的主要目的,是和张准商量武器打造的事情。准确来说,是商量炼铁的事情。张准除了要给护卫队配备三棱刺之外,还要配备大量的精良的长矛,甚至还试图给护卫队配备盔甲,甚至还想打造火枪,甚至连火炮都想仿制。他是要将护卫队从头到脚,武装到牙齿。

  这各色各样的装备,打造工艺暂且不说,单单是需要耗费的铁料就实在是太多。从外面购买,价格很贵,一斤生铁都卖到三钱银子了,简直是抢钱,且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护卫队的需要。众人商量了一下,都觉得只有自己炼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攻克浮山城不会有太多的悬念,关键在于如何抵抗更多官军的反扑。想要让护卫队变得更加的强大,必定需要更多的铁料。到那个时候,官兵封锁即墨县城一线,铁料之类的,肯定无法输送进来了。因此,张准下定决心,要自己炼铁。

  张准在毛家屯这几天,通过和毛三爷等人的交谈,发现崂山有煤炭,有铁矿石,还有大量的石灰石,无论是用来炼铁,还是炼钢,又或者是造水泥,造玻璃,都是可以的。水泥和玻璃以后再说,现在要上马的,就是炼铁。

  “你们到崂山去看过了吗?”张准问道。

  “看过了,铁矿石和煤炭都有,原材料没有问题。”尹根盛回答。

  “如果没有意外,半个月以后,我们就能炼出第一批生铁,大概有五百斤左右。要是炉子继续扩大,又或者是增加炉子的数量,生铁的产量,会进一步扩大。”邹火鸣肯定的说道。

  张准非常欣喜的看着三人,沉吟着说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拜托三位叔叔伯伯了。你们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我们一起商量解决。我这里有些想法,不知道对你们有没有用,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李奉来等人都说道:“玉麟,你说吧,我们都听着呢!”

  张准也没有客气,自顾自的说起来。

  对于炼钢炼铁,张准是不太懂的,什么高炉、平炉、转炉、焦炭、鼓风机,都是听说过名字,真正的构造和原理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是一概不知。不过,他毕竟是来自四百年后的人物,见识是三人无法比拟的。他虽然不懂得炼钢炼铁,可是却知道什么钢铁最好,什么武器需要什么样的钢铁。

  例如刀,是很重要的武器。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一直都是刀。唐刀、苗刀、弯刀、腰刀、绣春刀、雁翎刀、大砍刀、陌刀、三尖两刃刀……光是刀的名字,就有几十种甚至是上百种。其中,大部分的刀,都是经历过实战磨练出来的精华。说哪种刀最适合战场,其实没有定论,一切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锦衣卫要好看,选择了绣春刀;二十九路军要跟鬼子拼刺刀,选择了大砍刀;唐军要对付敌人的骑兵,选择了陌刀;戚继光觉得小日本的倭刀不容易对付,于是搬出了苗刀;骑兵的用刀和步兵的用刀,是完全不同的……林林总总,千变万化,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

  唯一恒定不变的,并不是武器的种类,而是武器的质量。

  或许有人说,武器的质量当然是越高越好啦!

  这样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后世对于古代刀剑有研究的人,可能会知道三种刀:一种是大马士革刀,一种是马来刀,一种是日本刀。根据某些人的测试结果,这三种刀号称世界质量最好,最锋利。三种刀里面,并没有中国刀的影子,连著名的唐刀都没有入选,反而是小日本刀入选了。

  其实,这不能怪中国刀无能,而是中国刀的发展方向不一样。无论是大马士革刀,马来刀,又或者是日本刀,产量都是很小的。他们追求的乃是质量,为此经常不惜成本。而中国刀,在质量和数量上,更倾注于后者,对于成本也很敏感。因为,咱中国军队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日本的战国时期给人错觉是轰轰烈烈,将星闪耀,什么织田信长,什么丰臣秀吉,好像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其实,放在咱中国,最多也就是个知府。织田信长鼎盛时期,军队不过五万人左右。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兵力也不过二三十万,还不到大明两三个军镇的人数多。日本举一国之力,进攻朝鲜,结果被明军几万人打得落花流水,一堆的所谓名将,差点儿连本国都回不去。

  可见,想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惜成本的发展大马士革刀、马来刀、日本刀这样的产量低、高成本的武器,是没有市场的。咱中国需要的是量大、质优、廉价的武器。所以,才会有包钢法、夹钢法的出现。其实,这些所谓“钢”,核心还是铁。

  但是,完全不要质量,那也不行。明军的很多武器装备,构造原理都是很先进的,例如什么三眼铳、五眼铳、七星铳,甚至是十眼铳等。关键在于这些武器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一百支火铳里面,真正能打响的,可能只有三十四只。这样的火铳,还不如狼牙棒来的好使呢!

  可见,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一个平衡,很不容易。张准今天将李奉来他们几个请来,就是想讨论一下护卫队以后武器的发展方向。张准总的意思,武器没有必要追求大马士革刀那样锋利,也没有必要追求马来刀那样精美,更没有必要做得像日本刀那样精致。但是,必须保证一定的质量。


第080章 总结,经验,教训,庆功!

  张准解释说,这个“一定的质量”包含了很多层次的意思。他专门举了几个例子作为解释。第一个例子,一百支火枪应该一百支都能够打响。第二个例子,标明可以使用三年的腰刀,就要能够用满三年。如果一百支火枪里面,有一支无法打响,那就是质量不过关。如果腰刀不到三年就损坏了,同样是不过关。

  “玉麟,你这个要求,实在是高啊!”

  李奉来等三人开始的时候,还以为张准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张准对于质量的要求,高着呢。他只是不要大家去追求没有意义的质量,可是对于基本质量,却是提得非常高,非常高。不能有任何一支火枪出现故障,任何一把腰刀都要能够使用三年,这样的质量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到呢?”

  张准目光熠熠的看着三人,期待的问道。

  三人面面相觑,很认真的衡量了一阵,良久才缓缓的说道:“玉麟,我们可以做到,也可以监督别人做到。但是这样一来,生产效率方面,就有可能降低了。”

  张准不经意的点点头,缓缓的说道:“生产效率降低,没有问题,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人手。但是,质量一定要保证。要保证质量,从你们炼铁这个环节,就要严格把关。炼出来的钢铁,要是质量不过关,以后的一切都是白搭。”

  三人顿时感觉压力沉重。

  张准说得没错,的确如此。无论什么样的武器,都离不开钢铁。如果钢铁的质量不过关,无论是多么高明的工匠,都无法打造出质量过硬的武器来。明军的火枪或者是火炮,经常出现炸膛的现象,不就是因为钢铁的质量不过关吗?

  但是,要做到钢铁质量过关,又谈何容易?这涉及到非常专业的技术领域,三人相信张准肯定不懂。其实,他们又何尝说得上一个“懂”字?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精益求精,永远都有改善的余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张准看到三人神色凝重的样子,便含笑说道:“其实各位叔叔伯伯也不要紧张,我不是要求你们一下子就拿出质量最好的钢铁来。咱们一步一步的改进嘛!你们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少钱粮,都可以跟我要。要是你们觉得哪里的工匠技术不错,也可以将他们请来,我会支付给他们满意的工钱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努力,钢铁的质量,总会一点一点的改善的。”

  李奉来说道:“那以后我们三个,就要经常来麻烦你了。”

  张准含笑说道:“大家交流沟通,不是最好的吗?你们管技术,我负责制定制度。等你们人多了,我会订立一些制度,刺激所有的铁匠,在改善钢铁质量方面做出贡献。你现在就可以告诉他们,能做出较小改进的,奖励一百两银子。做出较大改进的,奖励三百两银子。做出决定性改进的,奖励五百两银子。要是改进效果更大,还可以奖励一千两银子!”

  三人顿时两眼发亮。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谁能不为钱财动心?

  不知不觉间,三人已经忍不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

  ………………

  含笑送走李奉来等人,张准离开了毛家屯,返回红石滩军营。

  战斗结束已经有两天的时间,战士们各自的总结也差不多了。当天晚上,张准就召开了战斗总结会。这一次战斗,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还真是不少。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的积极,尤其是那些新战士。取得战斗胜利以后,最兴奋的当然是新战士了,老战士一般都比较沉着。

  这次战斗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树立了每个战士强大的自信心。连鞑子都被大家杀死了,还有什么敌人能够比鞑子更加的强大?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敌人,应该都不会有心理上的压力了。现在的护卫队,可谓是气势如虹,势不可挡。

  当然,张准自己很清楚,十几个没有马匹的零星的鞑子,和成建制的有组织的鞑子骑兵,是完全两回事。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个说法尽管被大家鄙视,事实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鞑子骑兵一旦达到一定的数量,就能够充分发挥机动作战的本领,分进合击,相互配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确很难对付。但是,大家的热情,是万万不能打击的。

  对于教训,大家总结出来的也比较多。

  第一个,没有适合的盔甲。

  如果有合适的头盔,那三个战士,就不会被鞑子射中脑部而死。最起码,还能拉回来抢救。事实证明,湿漉漉的棉衣,对于箭镞还是有一定的防御能力的。同样是被鞑子的箭镞射中,有棉衣阻挡的三个战士,都幸运的活下来了。箭头插入他们的身体,还不到两寸,经过郎中的诊治,一个月以后,他们就有可能重返战场。

  因此,有人建议,用狗皮帽子作为头盔,在打仗的时候同样浸湿了,戴在头上。郝林勇等人做过实验,发现浸湿以后的棉帽,要是厚度足够的话,的确能够抵御部分箭镞的伤害。当然,效果没有棉衣好。毕竟,脑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一旦受到撞击,是非常容易损伤的。其实,就算是有头盔,也未必能够完全阻挡鞑子箭镞的伤害。

  这个问题,暂时先放着。

  第二个,没有足够多的火器。

  因为护卫队的起步比较晚,想要训练弓箭手,那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从火器入手了。其实大明朝现在有很多火器,从射程只有十几米的虎蹲炮,到射程几千米的红衣大炮,全部都有。只是他们是造反的人,不可能得到这些武器。一切,都得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自力更生的第一步,就是从钢铁开始炼起。

  张准之所以要李奉来等人严格控制炼铁的质量,也是因为有这个考虑。火器不像钢刀长矛,哪怕是损坏了,也不会伤及到自己。火枪火炮一旦炸膛,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戚继光刚开始杀倭寇的时候,一场战斗死伤了上百人,有过半是死伤于自己火器的炸膛,一怒之下,戚继光以后都不用火枪了。

  “战争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人!”

  “武器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只要人的因素被充分的激发起来,武器就算差一点,同样可以取得战斗的胜利!相反的,要是人的因素没有被激发起来,就算武器再好,也只能是做运输大队长!鞑子的武器是从哪里来的?鞑子的钢铁物资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大明朝抢来的!鞑子每次入关,都要抢走大量的人口物资!这才是他们越打越强的关键!”

  在火器的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