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399章

刺明-第399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二十六万两银子。一个灵山卫一年就有二十六万两银子的收入,果然是高投入,高产出啊。也只有张准才有这样的大手笔,别人恐怕是做不到的。

  果然,当其他的十九个农庄都全部收获完毕以后,经过仔细的统计,虎贲军从这二十个大农庄里面,总共是收取五千四百万斤冬小麦,比预想的还要多出四百万斤。由于上缴的粮食实在是太多,所有的仓库都装满了,还是没有装完。刘宝玉幸福的四处寻找空闲的仓库。

  得到这个消息,就连高弘图都忍不住放下手上的工作,专门来到灵山卫看一看。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对于政权的稳定,高弘图自然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从万历后期开始,朝廷就不断的头痛钱粮的问题。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现在,一个小小的灵山卫,居然能够上缴这么多的粮食,简直是不可思议。

  朝廷九边的军队,每人每年消耗的粮食,也不过是两石而已。二十六万石的粮食,足够供应十万军队一年的需要了。这仅仅是一个卫啊!一个卫而已!而大明朝有几十个这样的卫!还有数百个独立的千户所!

  注意,这是上缴,不是粮食总产量。有人计算过,灵山卫的粮食总产量,包括夏河寨前所在内,超过八千万斤,换算过来,就是四十二万石左右。要是崇祯皇帝得知,一个卫一年出产四十二万石粮食,简直是做梦都会笑。只可惜,这些粮食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的天!”

  “这么多!”

  “真是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巨额的数字。王铭宇、刘航、刘宝玉等人都是乐疯了。五千万斤的粮食啊!即使十万人吃,每人每天吃两斤,也能吃二百五十天。事实上,虎贲军需要消耗公粮的人数,根本没有这么多。有了这么多的小麦储备以后,虎贲军原来的粮食压力,基本上是完全消除了。

  四个月以后,也就是十月份,又是水稻丰收的季节,届时又会有水稻税收。粗略估算,从现在开始,虎贲军的粮食收入开始大于支出。换言之,从此以后,张准是再也不需要从江南购买粮食了。他可以节省下大笔的银子,投放到其他的地方。甚至,在有需要的时候,他还可以输出部分的粮食。


第452章 东江镇投降鞑子

  “不错!”

  “要继续鼓励垦荒!”

  “今年九月要播种更多的面积!”

  面对这样巨额的数字,张准同样感觉兴奋。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随着战事的不断蔓延,整个明国的粮食产量,都会越来越低,粮食的价格会越来越高,流通也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大明的北方地区,粮食会越来越紧缺。届时,粮食就是巨大的战略武器,可以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单单是一个灵山卫,就出产了这么多的粮食,莱州府有九个县,要是每个县的潜能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粮食产能还可以继续提升。目前的小麦、水稻亩产量,都是只有三百斤出头,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离开灵山卫以后,张准到夏河寨前所、鳌山城、雄崖所等地继续视察夏收。这些地方的冬小麦,同样获得了丰收。不过,他们只是适当的征税而已,张准获得的粮食收入,远远没有灵山卫多。总共是四十万亩左右的田地,每亩征收四十斤的赋税,也就是一千六百万斤,和灵山卫的收入,相差得太多。当然,有总要比没有好。

  由于各地的粮食,都获得了大丰收,莱州府境内的粮食价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外来的人口,可以用更少的金钱买到更多的粮食。这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过来投奔。大嵩卫、靖海卫,乃是更加遥远的成山卫、威海卫、安东卫都有人前来投靠。

  高弘图感觉也非常的畅快。他庆幸自己没有看错张准,没有跟错人。崇祯二年鞑子入寇的时候,兵部因为手里没有粮,结果不得不将山西前来的勤王军队,胡乱的调来调去的,最终导致了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的被杀。对于这件事,高弘图始终是耿耿于怀的。造成这件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朝廷手里没粮。

  因此,高弘图一直都很注意农业生产。但是,他没有想到,张准比他更加的注意。这一切的成果,都是在他到来之前,张准一个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操办的。灵山卫的的大农庄模式,也是张准搞出来的。

  有了这么多的粮食,高弘图感觉自己的信心,要增加了不少。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要莱州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在未来的乱世中,分一杯羹,是完全有可能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张准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了这样的发展路子。

  六月中旬,张准召集生夏宗的所有成员召开会议,进一步强化粮食归仓的工作。张准要求,从现在开始,要严格控制粮食流出莱州府。粮食可以在莱州府内部自由流通,但是不得流出去,否则,将予以严惩。将粮食贩卖到莱州府之外,必须由专门的人员,专门的机构,并且获得张准的批准以后,才能实施。

  在会议以后,张准和高弘图有几天的时间,好好的商谈一下莱州府未来的发展规划。现在的莱州府,暂时没有战事,正好抓紧一切的时间,进行大生产。高弘图对灵山卫的大农庄模式,是非常的感兴趣,有意思继续推广。他的目光,落在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等地。

  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三卫,因为濒临海岸,主要是以军户为主,民户的数量非常少。同时,由于大量的军户逃亡,三卫残存的军户,数量很少。要是实行分田分地的话,人力肯定不足。当地的军户也没有那么多的生产工具。要是推行大农庄的生产模式,相信当地的军户比较容易接受,虎贲军也可以获取巨额的粮食仓存。

  高弘图估计,只要有四个卫推行大农庄的生产模式,所提取的粮食,足可以支撑二十万的军队。这对于虎贲军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张准控制了登州府以后再说。

  江南输入的玉米、红薯、土豆等,尽管产量不是很高,胜在适应能力很强,只要是有土壤的地方都可以种植,又可以和水稻、冬小麦轮茬,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有土壤的肥力。因此,在冬小麦收割以后,张准要求各地,都抓紧时间,轮种一茬玉米。哪怕每亩地只有一两百斤左右的产量,也要比没有好。

  对于很多穷人来说,玉米、土豆、红薯就是救命粮。同时,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的产量增加,有利于民众饲养更多的家禽、家畜,增加市场的供应,丰富民众的生活。

  “温体仁这次是难过了。”

  在谈话的最后,高弘图非常愉悦的说道。

  在过去的两个月,内阁首辅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吴宗达的致仕,就是这种不好过的集中体现。吴宗达一直都是温体仁的死党,是他在内阁中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现在,吴宗达承受不住压力,不得不致仕了,温体仁在内阁中的力量,就要削弱不少。温体仁在内阁中一手遮天的局面,被改变了。

  大明朝各地的情况,依然是不容乐观。甚至,是越来越严重了。陕西的乱民,依然在汉水流域继续折腾。本来朝廷要将陕西乱军全部消灭在河南地区的计划,已经完全破产。洪承畴急匆匆的从陕西赶到河南,杀了一些乱军,却是于事无补。因为,乱军又采取了最拿手的游动作战的方略,撒开脚丫就跑,还是分好几路跑。他们有的北上陕西,有的西进西川,还有的南下湖广。官军在后面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崇祯八年四月,总督洪承畴至汝州,令总兵邓玘戍守樊城,防汉江。邓玘不善驭军,多克饷,军心不附。四月二十六日,其部将王允成以克饷聚兵鼓噪,杀邓玘二仆。邓玘惧,登楼越墙,误堕火巷,被焚死。慌慌张张的,居然不明不白的死了一个总兵官,官兵的士气更加的低落。

  山东的地面,同样让温体仁抓破脑袋。张准尚没有解决,又出来一个闻香教。在朝廷的眼里,闻香教的危害要比张准更甚。为此,他不得不三令五申,要东江镇和登莱巡抚,尽快联手出击,将闻香教迅速的清剿干净,否则,着有司追究责任。

  但是,登州府的明军和闻香教在登州府各地混战,始终未能占据上风。因为张准的存在,官兵再也不能从多个方向合围闻香教,只能是正面推进。结果,面对潮水一般的闻香教教徒,明军自己也是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最终,还是闻香教略微占据了上风,战线逐渐的向登州城推移。要是朝廷没有强有力的援手,登州府的明军,被闻香教打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过闻香教想要攻克登州城,只怕也不容易。张准已经在计算什么时候出兵干涉最合适了。

  “大人,有紧急情报。”

  说话间,情报司的人急匆匆的进来,递给张准一份情报。

  张准接过情报一看,下意识的说道:“糟糕!”

  高弘图凛然说道:“发生了什么事?”

  张准随手将情报递给他。

  高弘图看过以后,有些疑惑的说道:“尚可喜要反正?这是好事啊!”

  原来,情报说,尚可喜和东江镇总兵官沈世奎取得联系,试图脱离鞑子,重新归顺大明朝,只要朝廷赦免他的罪责。沈世奎已经答应和尚可喜会面,接受他反正。说起来,沈世奎和尚可喜两个人的关系,其实还是很密切的。在投靠了毛文龙以后,尚可喜被赐名毛永喜,被毛文龙收为义子,而沈世奎则是毛文龙的岳父。

  可以说,整个东江镇内部,几乎每个人都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有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三人投靠了鞑子以后,这千丝万缕的关系,也一直没有斩断。在东江镇内部,在官兵私底下,甚至不觉得孔有德等人投靠鞑子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也是被逼的。要是不投靠鞑子,等待他们的,一定是死路一条。因此,沈世奎一直想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开脱罪名。

  张准皱眉说道:“只怕未必如此。”

  高弘图精通政务,对于军务却不是很精通,疑惑的说道:“玉麟,你觉得尚可喜是虚情假意?”

  张准点点头,神色凝重的说道:“我有这样的感觉。万一这是一个陷阱,沈世奎就危险了。”

  高弘图顿时疑虑起来。

  要是沈世奎有危险,东江镇就危险了。当初毛文龙被杀,还是沈世奎和副将陈继盛,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极力将局势压下去的,否则,东江镇的官兵,一定会动用武力去找袁崇焕报仇雪恨的。但是,沈世奎和陈继盛两人,并不为完全压服东江镇的所有官兵。毕竟,毛文龙被杀,对于东江镇的官兵来说,是极大的刺激。

  由于毛文龙的被杀,东江镇的大部分官兵,对朝廷都不是很信任。同样的,朝廷对东江镇也不是很信任。总觉得他们会步孔有德他们的后尘,投降鞑子。大家相互怀疑,疑神疑鬼,自然会引发很多的矛盾,甚至是引发混战、叛乱。尚可喜的叛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尚可喜之后,朝廷对东江镇就更加的不信任了。

  认真的说起来,朝廷对沈世奎也是不信任的。沈世奎无论怎么说,都是毛文龙的岳父呢和尚可喜等人的关系,又非常的密切,天知道他会不会也跟着投降鞑子?只是东江镇的情况非常特殊,相对独立,要是从外面派遣总兵官,在东江镇根本站不住脚。没办法,朝廷只好认命沈世奎为东江镇总兵官。

  沈世奎担任总兵官以后,基本上还是可以控制东江镇的局势的。因为他是毛文龙的岳父,大喇喇的辈分摆在那里。但是,如果沈世奎出现不测,那么,现在的东江镇,就没有谁可以完全镇住其他人了。内讧、叛乱是一定的。最坏的后果,就是整个东江镇都投降鞑子。

  “我要做点什么……”

  张准思索片刻,决定还是谨慎一点,下令虎贲军驻扎在莱州府东面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要是有什么不测,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反应。同样接到类似命令的,还有虎贲军的三个骑兵营。万一东江镇真的投降鞑子,虎贲军也能未雨绸缪。

  两天后,闻香教继续向登州城的方向推进。不知道为什么,登州城的明军,战斗越来越不力,最后干脆完全放弃了城外,全部退守登州城内。蜂拥而至的闻香教大军,将登州城包围起来。战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张准也有些看不明白了。同时感觉到有些不对。明军的战斗力怎么一下子变弱了?

  “急报!”

  正在狐疑的时候,情报司送来急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