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216章

刺明-第216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反反复复的饭后谈资中,原来因为鞑子第二次入塞而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正在快速的消散。既然鞑子败在了张准的手上,说明鞑子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别人无法打败鞑子,说明他们没本事。张准能够打败鞑子,说明张准有本事。

  同时,对于朝廷的恐惧感,也在逐渐的消失。民众的思想都比较简单,很容易将相关的人和事,进行类推。比如说,朝廷不是鞑子的对手,鞑子又不是张准的对手,那朝廷自然不是张准的对手。万一朝廷要杀回来,大概也会被张准打败的。

  既然朝廷不是张准的对手,那么,张准在灵山卫,就是稳稳当当存在的。现在大家都在张准的农庄里面做事,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争取年终的时候,有更多的粮食奖励,就已经足够。

  “大人,这是第一农庄的账册。”

  窦山白将一本厚厚的账册递给张准。

  “好!我仔细的看看!”

  张准接过账册,仔细的翻看着。

  根据账册的统计数据,第一农庄目前总共有田地九千三百六十八亩,共有屯丁一千人。目前已经开垦荒地三千一百九十九亩。已经播种一万一千三百三十六亩。剩下的田地已经不多,只要两天的时间。就能全部播种完毕。

  “嗯,不错!”

  “播种完以后,要继续鼓励垦荒!”

  “对于垦荒的积极分子,要大方的给予奖励!”

  张准看过账册,鼓励说道。

  由于战乱和干旱的原因,灵山卫原来有很多田地丢荒,只剩下不足二十万亩的耕地。现在,这些荒地,正被逐渐的开垦出来,变成一片片的耕地。其实,这些荒地的开垦难度并不高,只要舍得投入资金,兴修水利设施,就可以将其变为耕地。只可惜,以前的卫指挥使王健,是个守财奴,根本不舍得投入巨资修建水利。而普通的军户,又没有那样的资金,只好眼巴巴的看着这些田地丢荒。

  张准接手灵山卫以后,投入了上万两的银子,进行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作。大量的水渠、河坝、水库被修建出来,还持续不断的打井,为那些偏远的田地。就地提供水源。到目前为止,至少打了三四百口的深井,大大的增加了田地的灌溉面积。开垦荒地的难度,也被大大的降低。

  其中,有一项技术的发明,让兴修水利设施,变得更加的简单。这项技术发明,就是水泥。水泥可以在水中凝固,而且不怕水侵蚀的特质,正是修建水利设施的利器。以前,修建一座小型的水坝。使用石头、砂浆、石灰等材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质量还不算是很好的。现在,使用石头、钢筋、混凝土,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定,质量至少保证五十年。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水。只要水的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都不在话下。由于兴修水利给力,可以开垦的荒地面积,大大的增加。灵山卫控制区域接近三百万亩,将其中的三成面积开垦成耕地,是完全不成问题的。换言之,灵山卫总共可以开垦超过九十万亩的田地。毕竟,冬小麦对田地的要求,远远没有水稻高。一般的土地,都可以开辟为麦田。

  事实上,各个农庄的管事,为了增加自己的奖励,在播种之前,就已经组织屯丁积极开垦荒地。二十个农庄里面,田地面积最多的,已经超过了一万三千亩,最少的也有一万一千多亩。换言之,在过去的时间里,增加了至少四万亩的田地。有农庄的管事已经放言,明年管辖农庄的播种面积,要超过两万亩。

  当然,这个数字距离九十万亩的极限,还是有点远。不过,只要大家努力,田地的数量,肯定会不断的增加。最终有一天,耕地面积会达到甚至超过九十万亩。窦山白肯定的说道,到明年秋天的时候,播种四十万亩的冬小麦,应该不成问题。

  由于农庄分成的原因,收获的粮食。将大部分集中在张准的手上。二十个农庄,二十四万亩播种面积,按照每亩平均产量三百斤计算,明年将有七千二百万斤的粮食收入。二万屯丁的消耗,每人每天两斤粮食,加上年终的奖励,大约是二千万斤左右。剩下的五千万斤粮食,将全部由张准自由支配。

  五千万斤粮食啊!

  这是什么概念?

  张准很向往明年夏天收获的景象。恐怕没有几十个大型的仓库,应该装不下这么多的粮食吧?只要这些农庄的粮食丰收,他应该不用向外购买粮食了。甚至,在未来的日子里,可能还有粮食出口!

  对于灵山卫的农庄,张准实在是太有爱了。

  幸好灵山卫的民众,没有将田地全部分下去,否则,按照每亩地四十斤的赋税计算,二十四万亩田地,最多只能收到不足一千万斤的粮食。相对于农庄产生的五千万斤,实在是相差太远了。看来以后有机会,还要继续搞大农庄。

  带着欣喜的心情,张准来到了夏河寨前所。

  夏河寨前所实行的是分田分地的政策,所有的田地,都分到了个人的手上。民众们的干劲,自然不用描述了。根据风扬易的报告,夏河寨最积极开荒的一家子,开辟了差不多二百亩的田地。他们一家子,总共是九口人,两个老人,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两个媳妇。家里的老人叫做骆老汉,整个夏河寨前所,开荒最积极的就是他了。

  张准来到这一家子的田头,果然看到好大一片田地。相当部分的田地,都已经播种了小麦。但是,还有很多的田地,来不及播种。此时此刻,一家子正忙着继续播种。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影,散布在偌大的田地中,要是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人。

  “骆老,你们能忙得过来吗?”

  张准蹲在田头边,和骆老汉拉家常。

  “尽量呗。”

  骆老汉难得抽出时间,和张准闲聊。

  看得出,骆老汉的确是累得够呛。

  以当时的生产条件,每个人耕种二十亩地,难度是非常大的。当初张准制定《均田令》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骆老汉他们一家子,居然耕种了二百亩地,那自然是要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了。甚至,可能吃饭睡觉,都要在田头上。否则,根本忙不过来。不过,骆老汉根本不怕劳累。想到这二百亩田地的出产,都是他们家的,他饱经沧桑的脸上,全部都是笑意。

  按照骆老汉的说法,就算每亩地只有三百斤的收成,到明年丰收的时候,两百亩地,就是足足六万斤的粮食。扣掉八千斤左右的赋税,还有五万多斤呢!五万多斤的粮食,对于以前的骆老汉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况且,有些田地的亩产量,应该不止三百斤。这样算下来,骆老汉家里的存粮,就更加的多了。

  当时的肉食比较少,粮食结构比较粗糙,壮劳动力需要消耗的粮食比较多。后世的人,每天吃一斤大米,已经是很能吃了。但是当时,一斤的大米又或者是一斤的面粉,根本不够吃的。不过,就算按照每人每天两斤粮食来计算,一年消耗的粮食,也不过八百斤。九个人,每年撑死也就是消耗八千斤。

  换言之,骆老汉一家,除了满足自己家的食用之外,至少还有四万多斤(约200石)的粮食,可以贮藏起来,又或者是出售。按照市场价格每石一两银子来计算,可以卖差不多二百两银子。难怪骆老汉他们要发疯的种地。二百两银子,这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巨额收入啊!二百两银子,可以起几座很不错的砖瓦屋了。

  “骆老,要是有大型的农业机械,你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干活更轻松。”

  谈话中,张准自言自语的说道。

  “什么农业机械?”

  骆老汉显然不明白这个词。

  “就是……帮你播种,帮你收割……”

  张准尽量形象的说道。


第262章 杨文岳这个老匹夫

  对于这年代的人们来说。农业机械是个模糊的概念。当时的耕种工具,主要是牛,然后是曲辕犁、耙。除此之外,就很少有其他的农具。至于大型的机械,更是没有。但是,并不是说,明朝的人就不知道农业机械的作用。

  事实上,有一个人,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这个人,就是宋应星。

  他编著的《天工开物》,重点收集的就是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先进技术。在这本书里面,宋应星已经提到了大型的农业机械。要是尽快的将这个人抓来……

  “妈的,沈柏仪这混蛋!”

  一想到宋应星,张准就忍不住恨上了苏州沈家。

  本来自己的计划好好的,要将宋应星弄到自己的地盘来,为自己出力。沈凌菲也已经找到了宋应星的住处,只要实施最后的计划,就可以将宋应星绑架过来。只要宋应星到来,农科司就算是有了真正的管事。没想到,被沈柏仪出来插一脚,沈凌菲的计划。就被打乱了。

  更可恶的是,根据黄四郎等人的打探,宋应星还有个哥哥,叫做宋应升,是真真正正的朝廷命官,眼下是浙江桐乡县县令。要是强行绑架宋应星,宋应升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绑架朝廷命官的亲属,不大不小也是一场风波。张准在江南没有什么势力,无法保证在绑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毕竟,从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附近)到长江出海口,还是有很长的距离的。

  考虑到宋应升既然是朝廷命官,宋家的祖先,也是官宦人家,张准想出了更好的得到宋应星的办法,那就是:调!

  一纸调令,将宋应星调到张准的地盘来。

  当然,这样的跨省操作,有点难度。跨省调动,要北京或南京吏部才有权力,一地的知府甚至是一省的巡抚,都是无法跨省调动官员的。但是,只要有银子开路,问题不大。行情也不会太贵,一千两银子可以搞定。宋应星只是一个小小的不入流,没有品级的教谕,将他调到山东来。担任一个九品或者是八品的芝麻官,对于他个人来说,也是很不错的升迁。宋应星并不是那种清高的人,升官自然是乐意的。

  比如说,鳌山卫的卫学教授,就是从八品的官职。从不入流的教谕,变成从八品的教授,已经是很不错的升迁了。宋应星本人应该也满意。要是宋应星在研究农业科技之余,还可以将鳌山卫和灵山卫的卫学办起来,培养更多的有文化的人才,那就更好了。

  一般而言,大明的卫学普遍设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当时天下各卫都是军人的天下,重武轻文的习气十分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军人们的子弟经常发生口角,打架更是常有的事。朝廷为了稳定军心,便下令全国凡是有武卫的地方都要设卫学,选优秀的武官与军士子弟入学接受教育。

  这样,大明各处的卫学便普遍设立起来,卫学的具体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科,后来。乐、御两科合并,只保留礼、射、书、数四科。卫学主要招收军户子弟,但是并不局限于军户子弟。如果附近的民户愿意,也可以将他们的子弟,送到卫学来学习。

  卫学的待遇,和外面的官学差不多。一般而言,卫学中的学生分为三等,一等生叫“廪膳生”,只有几个人,每月可从卫学领取廪米六十斤,是最优秀的学生。二等生叫“增广生”,就没有粮食可领了。第三等称为“附学生”,是最普通的学生。

  鳌山卫的卫学地点,叫做文庙,主要学习的地方,叫做明伦堂。每天的清晨七点,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三三两两来到明伦堂,跟着各位教授学习一直到下午。文庙的教风严谨,学生们必须每天熟记老师教的东西,每隔三天,还要温习一遍。

  鳌山卫卫学兴盛的时候,文庙占地颇广,由牌坊、礼门、泮池、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建筑组成。内有学生额132名,置教授1人,学正一人,教谕2人,训导3人,司吏1人。斋夫10人,膳夫2人,库子6人。

  侯山平少年的时候,就是鳌山卫卫学的学生。当然,现在的鳌山卫卫学,已经没有往日的景象。赵寅英对于卫学,向来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的。卫学需要的资金,更是不断的拖欠,最后干脆不发了。到崇祯年间,鳌山卫的卫学,已经完全停办了。张准控制了鳌山卫以后,拨付五百两银子,重修了卫学学堂。

  但是,建筑可以尽快的恢复原貌,老师却是非常难找。原来的卫学老师,早就自谋出路去了。这年头的文化人,只要肯放下身段,谋生还是不成问题的,孔乙己之类的另当别论。张准的脑袋上,还挂着反贼的头衔,一般的文化人,也不愿意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