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141章

刺明-第141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就分配出去那么多的军田,以后要是大规模的战斗,一次消灭上千的鞑子,岂不是……

  张准觉得,是有必要研究新的奖励方式了。

  军田的魅力,固然很大,却不能无限制的使用。以前,张准本人。没有什么资产,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激励战士奋战的方式,只好慷他人之慨,将别人的田地拿过来,作为奖励,事实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奖励军田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是,随着一切慢慢的走上正轨,军田的弊端开始逐渐的浮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军田都是特权的存在。

  幸好之前已经将军田也纳入缴税的范围,军田也要承担和民田一样的税率。否则,数年或者是数十年以后,全国的田地,都属于军田了。大明朝的田地,属于士绅的,都是不用纳粮的。结果,九成以上的田地,都挂在了士绅的名下,国家一毛钱都收不到。张准当然不希望重蹈覆辙。

  经过慎重的思考,张准决定,在护卫队中,推行后世的立功制度。

  立功,并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才获得。平时,只要有突出的贡献,也可以获得。立功的人员,也不仅仅是参战的前线部队。同样的,消灭敌人,也不是立功的唯一的条件。只要在战斗中,有突出的异于常人的表现,就应该立功。当然,还是最重要的条件。一切评功制度,最终的目的,依然是激励所有的战士,去消灭更多的敌人。

  评功有些基本的原则,是不能抛弃的。例如先烈士,后伤员的原则,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战斗的胜利。同时,规定了哪一级有权力做出评选。比如说,三等功必须是由小队推荐,本协商量研究,然后上报张准决定。至于一等功和二等功,条件就更加的苛刻了。除非是有非常杰出的表现,否则,想要评一等功,难度相当大。

  和杨致远、郝林勇、杨子轩等人研究以后,张准决定,在护卫队里面,颁布《军功令》,推行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制度,奖励分别对应十亩、五亩、三亩、一亩军田。换言之,只有立功,才能获得军田奖励。这取代了以前的按照鞑子首级计算军功的方法,可以较大限度的减少军田的发放。

《军功令》明确规定,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军功,可以获得哪一等的军功。斩首,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的方面可以获得军功。比如说,在后勤、卫生、文化、技术等方面,同样可以获得军功。比如说,某个战士发明了更加快捷的装弹方法,又或者是发明了其他更加有利于射击的战斗模式,都可以获得军功奖励。

  或许,有些战士,并没有办法计算他到底杀了多少敌人,只要是在战场上表现突出,比其他人更加的勇敢,更加的优秀,就应该获得奖励。尤其是那些烈士,往往无法认定他们到底杀了多少敌人。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战斗的胜利,他们理应获得更多的奖励。

  对于军功奖励,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战斗以后举行。战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战斗的奖励,依然是最丰厚的。从秦朝以来,凡是注重军功的朝代,军队的战斗力都很强。相反的,不注重军功,甚至是打压军队将领的,基本上都是处于亡国灭种的边沿。

《军功令》规定,对于立功者,由每个小队首先民主评议,推选出相应的人选,整理好他的战果或者事迹,一级一级的层层评选,然后由张准做最后的裁决。在此期间,张准可能会和大部分的候选人谈话,了解他们的战斗过程,从而做出最后的决定。

  当然,任何的评功方法,都不可能完美。后世的评功制度,也有相当的漏洞。但是,张准认为,只要自己没有私心,能够持正,应该可以将这项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监督评功的整个过程。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的护卫队,只有几百人,相互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单纯的,暂时没有监督的必要。战士们的思想,也比较单纯,大家的竞争是团结的,向上的,积极的,不存在背后使阴招的情形。不过,有关监督机构的建立,张准一直都在思考当中。

  大明朝有自身的完备的监督机构,无论是都察院,给事中,还是锦衣卫,本身都属于监督机构的一种,但是,锦衣卫的权力,有扩大化的趋势,最后自身也变成了特权阶层。当东厂、西厂、内厂什么的出现以后,这种监督,已经完全变味。事实上,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监督,本身就是致命的。监督者本身也要接受别人的监督,否则,这种监督,就是弊政。

  实际上,到明末后期,皇帝已经脱离了对东厂和锦衣卫的掌控。这种掌控,不是说皇帝没有权力撤换其首脑,而是没有办法改变其性质。锦衣卫和东厂都是特权机构,没有人信服他们。用锦衣卫来肃贪,结果锦衣卫比贪官更贪。用东厂来打黑,东厂自身就是最大的黑恶势力,谁打谁呢?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却又可以控制的监督机构,还真是不容易。地位低了,监督不了别人,例如后世的某些监察机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哪里还敢行驶监督职权。但是地位太高,好像锦衣卫和东厂,自身的问题又是多多。中间的这个度,张准都需要好好的衡量。

  同时,张准决定,尝试限制一下军田的数目。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战士,尤其是军官,军田的数目增长很快。只要再打几次打仗,不用多久,就会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太多的军田,有时候未必是好事。随着军田数量的增加,军田的刺激性,显然在逐渐的减弱。张准试图给军田设置一个上限。民田每个人的上限是五十亩,那么,军田同样有上限,同样是五十亩。

  如果某个战士获得的军田奖励,超过了五十亩,怎么办?

  张准提供了两条道路。

  第一条,光荣的退役。

  如果选择这条道路,张准将会给他颁发一个大大的荣誉奖章,让他脱离部队,享受后半生。凡是达到这个条件退役的人,将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的后世子孙,也可以以此为荣,在宗谱或者是族谱里面,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

  第二条,继续服役。

  这又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普通的士兵,需要直接参战的,时刻可能存在生命危险的。对于这样的战士,要将他们从前线撤下来,尽可能的保存他们的生命。这些优秀战士的最佳位置,应该是新兵营的训练教官。他的主要职责,已经不是直接和敌人交手,而是教导新兵们如何和敌人交手。

  就好像是美国人的国会勋章获得者,在获得勋章以后,一般都会被要求从前线退下来,尽可能的保证他的安全。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优秀战士的一种保护。从军队建设的角度来说,这是经验的传授。可以将更多的优秀经验,传递给更多的新战士。

  战场上的宝贵经验,往往是无数的前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无论多么先进的装备,都无法取代。一支优秀的军队,必然是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不断的积累、完善、提高自己的经验。几十年不打仗的军队,很容易变成空架子。

  大明朝的三大营就是典型的例子。以前的三大营,战斗力相当的强悍,足可以震慑国内其他的军队,甚至是震慑北面的蒙古人。然而,随着三大营的参战次数越来越少,三大营已经完全成为摆设。就连朝廷自己,都不再相信三大营的战斗力。随着三大营和卫所兵的衰落,现在大明朝的军队,主要是招募来的战兵。

  另外一种是高级的军官。一般来说,在热兵器时代,高级军官阵亡的几率不大,尤其是在己方的武器装备要比敌人更加先进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继续服役,继续获取军功。如果选择这条道路,他们以后获得的,超过五十亩的军田奖励,怎么办?

  张准同样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方式。

  例如,用特别的勋章来代替。勋章就好像是网络游戏里面的兑换物品,多少军田可以兑换一枚勋章。越是高级的勋章,需要的军田数量越多。又或者是,建造一个凌烟阁之类的所在,将立功者的名字刻印上去。又或者是允许立功者的家人,建立一座英雄牌坊,供大家瞻仰。甚至,允许立功者的家属,建立一座立功者的雕像,永远的存放下去。

  总之,超出五十亩军田之外的奖励,不再发放军田,而是采取荣誉奖励的方式。至于每个勋章对应多少亩军田,进入凌烟阁需要什么条件,建立一个牌坊,建立一座雕像,需要多少的军田,这都是细节,可以在以后做出详细的规定。

  设置五十亩军田的上限,并没有太大的阻力。因为,绝大部分的战士,都不可能达到五十亩军田的这个数量。而达到这个数目的,基本上都是军官,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从纪律的角度来说,军官们是必须和张准保持高度一致的。


第174章 水军,牌坊,大练兵

  最终。张准颁布了更加完善的《军功令》,对于评功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根据新的《军功令》,战士们推选出了各自的战斗功臣。那些表现优秀,战绩突出的战士,固然是立功者的首选。其他一些有特殊才华的战士,也被提名。例如,肖狒儒就被提名三等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救了好几个战士的命,战士们都觉得他应该立功。

  这些名单,经过张准的批准,公开表彰。

  肖狒儒得知自己立功的消息,明显的愣了愣。随后又感觉有些难以置信。他亲自来到护卫队的公告栏,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才确信这个消息是真的。他可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也会立功。本来,救死扶伤,就是他的分内活。没想到,自己只是做好了分内活。就可以获得军功。这让他对护卫队产生了相当浓烈的归属感,干起活来,自然是更加的积极了。

  在此期间,有关成立水军的事项,也都在密锣紧鼓的进行当中。

  鉴于水兵分队在战斗中的良好表现,张准决定,正式成立浮山所水军。

  按照战斗序列,浮山所水军,直接隶属张准的管辖,和护卫队是平等的两支部队。水军指挥使,当然是张准兼任。杨国华、周正宇分别担任副指挥使。考虑到水军的特殊性,张准开出的粮饷,是每个月一两五钱银子,比护卫队平均多出五钱。

  在拥有三艘船只以后,水军的数量,要扩展到一百人才够用。这里面,还不包括专门的战斗部队。山东地区,历来缺乏熟练的水手。大明朝的水师,都是在登州一带。在南边,几乎没有水师的存在。因此,水军需要培养自己的水手。这样一来,花费可就大了。张准一下子拨下一千两银子,进行各种筹备工作,很快就没有了踪影。

  不得不说,水军的确是个无底洞。

  要不是玻璃的利润很快就要兑现,张准还没有这样的魄力。

  邹明加带领的战斗小队,在马轶、独孤猎、杨伟国、刘吉祥等人的配合下。打了一场相当不错的海上战斗,获得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这说明,虎贲铳在海船上,要是运用的好的话,还是很有用处的。尤其是攻击敌人操帆手这一招,别人都学不来。因为,别人都没有射程这么远的虎贲铳,学来也没有用。

  而大多数的炮船,最厉害的,一艘船上也就是二三十门火炮,还分布在船舷的两侧。战斗的时候,只有一侧能够投入使用。十几门的火炮,已经是敌人的主力战舰了。根据薛知蝶提供的情报,红毛鬼的大型战舰,每边也就是三四十门火炮,那已经是他们的旗舰了。其余的战船,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火炮。

  换言之,只要不是和敌人的主力战舰碰上了,虎贲铳都能够发挥作用。并且,火炮的射击速度,要比虎贲铳慢得多。也笨重得多。张准可以欣喜的看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虎贲铳都会是海战中断距离搏杀的大杀器。

  独孤猎等人,以前都是根本没有上过船的,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才进行了不足三天的训练,成果已经相当的不错。要是接受过专门的海战训练的枪手,成果说不定更加的辉煌。毕竟,专业出身和半路出家,是完全不同的。

  张准经过研究,决定从护卫队里面,抽调五十名战士,组成水军战斗分队的班底。这些战士要求动作灵活,不晕船,能够承受长时间的枯燥的海上生涯。如果懂得水性,那就更好了。遗憾的是,张准手下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旱鸭子,要找几个懂得水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