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723章

重铸清华-第723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师傅的意思,什么是最要紧的?”
    “是助力,”王恺运说道,“是给皇上的助力。”
    “助力?”
    “后宫后妃自然需要具备贤德,这是必须的,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要看这些人的家室,这些嫔妃的父兄,会不会给皇上添助力,既然我主讲史书,那么就按照历史上的例子来说就是,汉光武帝中兴汉室,但是他立的皇后,是郭皇后,而不是他最喜欢的阴丽华,这是为何。”
    “是因为光武皇帝要安抚山东贵族,故此选名门之女郭氏为皇后。”光绪皇帝的眼中微微一亮。
    “就是此理,”王恺运点头说道,“身为帝王者,这琴瑟和谐,自然是最好,可若是能够为帝业,为国家提供助力,那么帝王的婚姻,自然也可以作为一个交易或者是说契约,世祖的博尔济吉特皇后,圣祖的赫舍里皇后,世宗的年贵妃,这都是本朝的例子,皇上不会不知道的。”
    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就是为了联络蒙古诸部,安抚科尔沁的人心,故此选了这个顺治皇帝十分不喜欢的皇后;康熙皇帝的赫舍里氏,是为了联络索尼和索额图,搬倒鳌拜之需;至于最刻薄寡恩的雍正皇帝,宠爱年贵妃,也不过是安抚和利用年羹尧罢了。
    光绪皇帝点点头,他到底还是年轻人,说实话,翁同龢的那一番诗经解释的言语更为妥当,更为适合年轻人对于爱情和婚姻有所幻想的追求,而王恺运的一番话,击碎了光绪皇帝的幻想,他有些沮丧,但是不得不承认,王恺运的话,真实,而且十分的切中要害。
    月票打赏推荐呢。

  ☆、十、皇后人选(二)给第一粉丝!

“不过皇上倒也不必过于担心,”王恺运见到光绪皇帝有些沮丧,开口劝道,“选出来的秀女,虽非国色,也绝不会是东施无盐女,本朝家法向来如此,人品家世才是第一等,其余的不甚重要。”
    这是想当然的事情,所以也不必诟病昔日的娶妻标准如此,但是纳妾就不同了,《红楼梦》里面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就是以漂亮著称的,不然一个奴仆,如何能够成为姨娘,娶妻娶德,纳妾纳色,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何况这次入选的秀女,除了立后之外,其余几个也要同时纳为嫔妃,和皇后一起立妃,这是极大的荣耀,非等闲者可以走到最后这一步的。王恺运又开玩笑,他是言笑不忌的,“只是如今没有和西洋诸国通婚的例子在,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有爱女公主,皇上立之为后,对于大清在世界战略的建设发展,必然有所裨益。”
    光绪皇帝摇摇头,“实在是敬谢不敏,倒也不是说洋人不好,只是东西方文化风俗皆是不同,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嫁过来,只怕是思乡情甚,无法排解,对公主而言,实在是太残忍了。”
    王恺运说道,“这也没错,何况有混淆血脉之言。”
    光绪皇帝点点头,“王师傅的意思,朕明白了,那如今八旗里头,有什么人家是最合适的?”
    “臣非内务府大臣,亦非宗室之臣,如何敢擅言选秀之事?”王恺运推脱说道。
    “师傅不必如此,你是朕的讲课师傅,朕是极信赖的,再者师傅这么一说,朕这么一听,也不是让师傅来决断,只是让你出出主意罢了。”
    王恺运点点头,他看了一样边上伺候的太监,光绪皇帝领会,吩咐下去,“你去瞧一瞧,小厨房有什么克食,端些过来,这会子朕倒是有些饿了。”
    太监领命而去,书斋之内,顿时只剩下皇帝和王恺运二人,“皇上接下去马上就要亲政,这亲政之初,最要紧的就是稳定,那么既然要稳定,如何用大婚的法子给办出来,这就需要来仔细想一想了。”
    皇帝坐着笔直,竖起耳朵仔仔细细的聆听王恺运的话,王恺运说道,“这里头有几个人选,都是极为合适的,头一个,就是武云迪的长女。”
    “武云迪的长女?”
    “是,武云迪是汉军旗,当然了,如今不怎么说是什么八旗,但到底是八旗贵族出身的,她的姐姐,乃是云皇贵太妃,昔日在承德护住英宗皇帝,后来又护住瑛贵妃母女,功劳极大,在西圣面前很是说的上话,算起来,武云迪还是皇上的姨丈,这是亲戚的方面,最要紧的,那么就还是武云迪手里的兵权,他掌握了新军的日常事务,十二镇都统各不统属,而武云迪却可以统帅新军一切,这是他的优势,若是他的长女入宫为后,京中朝政平稳,必然无忧。皇上,那些八旗的大姓,不是微臣瞧不起,如今只剩下一些名号,内里是什么都帮不上忙,如何能够成后族?微臣以前不知,但是英宗皇帝立孝哲皇后,也必然是和北海用兵有关系。”
    光绪皇帝点点头,“武氏长女,可这外戚,是不是太过于强了?”
    “皇上,本朝从未有外戚之忧,这都是家法甚严的缘故,”王恺运说道,“昔日恭亲王执政多年,算的上的总领军国一切大事,可这新军一直都没插手进去,内里如何,皇上自己想,应该会想的很清楚。”
    光绪皇帝思索了一番,继续说道,“请师傅继续说。”
    “还有一位,这一位么,若是立后,那就是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了,”王恺运说道,“是民人。”
    皇帝笑道,“瑛皇贵妃也是民人,满汉原本一家,这些如今都不重要了。”
    “李鸿章之女。”
    “李鸿章?”光绪皇帝大吃一惊,他刚才还是十分淡定的,听到了这个名字,不禁面上变色,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到王恺运径直继续说下去了,“皇上虽然说满汉一家,可这外头的人,底下的人,对于有些可以放弃的东西,还是顽固的坚持着,如今自然是太平盛世,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是以为这天下太平,凡事都无所谓的话,这就是大错特错,许多事情若不是趁着武备强盛,国力兴旺发达的时候办好,将来若是有衰败之时,必然有倾覆之危,满汉之分,从八旗改革之后,少了一些,但是也同样深了一些,可若是皇上这个时候取一位民人之女,那么将来满汉合流,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光绪皇帝听得心惊肉跳,“王师傅,”他勉强笑道,也不是说听不得这样的消息,只是突然之间骤然听闻,到底是有些突然,“你还是先说李鸿章的女儿吧。”
    “是,”王恺运点头,既然是皇帝这会子不想听,他就不会继续说下去,“李鸿章是如今地方上最强的总督,虽然离开了东南,可在山河任上搞的有声有色,洋务在中原办的一点不输东南两广,可见其才干了得,只要他一入京当差,皇上是不是觉得他够资格入直军机了?”
    “自然是够了,”皇帝点点头,“李鸿章军务,政务,洋务,件件了得,样样抓的起来,才干不在朴存公之下,”他不免有些感叹,“亲爸爸麾下人才何其多也!”
    推荐、订阅、打赏、月票,都要。
    “非是西圣麾下人才多,只是风云际会,恰遇其时。”王恺运继续说道,“若是立李鸿章的女儿为后,自然是以后朝政上无所忧虑了,军务上也可以少些烦恼,须知淮军出身的新军将领,不在少数。”
    “而且微臣听说此女秀外慧中,十分聪明,将来也可以为皇上解语解忧的。”
    皇帝认真想了想,还是摇头,“李鸿章之女,若是即刻就立为皇后,子怕外头的议论声太大了,但王师傅说的不错,她,是一个好人选。”

  ☆、十、皇后人选(三)给第一粉丝!

皇帝刚开始还对着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些扭捏,被王恺运这样冷静分析之后,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中宫的位置,十分重要,亲爸爸当年就是中宫皇后,才继承了皇考的衣钵,这是最威严的位置,李鸿章的性子,”皇帝沉思了许久,“不是朕喜欢的性格。”
    “可李鸿章的确能臣。”
    “是能臣,故此不能让他有外戚的羁绊在身上,”皇帝分析道,“不过这只是朕的一家之言,”皇帝笑道,“王师傅听听过去也就算了,这两个人选,倒是代表了两类人,算的上其中的好例子,那敢问王师傅,可还有其他的人选不?”
    “皇上的胃口大的很啊,”王恺运放下了书卷,淡然说道,“这两个人选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选,若是一个个细论起来,只怕是初选都选不进去,有一位最合适,而且是最名正言顺的人选,这个人选对于皇上的亲政大业最有臂助。”
    皇帝肃穆起来,“敢问王师傅,此女是谁?”
    “皇上饱读诗书,难道不知道世祖皇帝的皇后,是出自何家吗?”
    皇帝思索了一番,突然知道了王恺运所指的何人,眼睛微微眯了起来,“王师傅你的意思是?”
    。。
    听到礼亲王这么一说,醇亲王不免微微吃惊,心里头猛地缩了起来,“礼王,这个话是那里出来的?”
    “外头隐隐约约都这么说,不过好像宫里头没怎么个说法,毕竟,这一位国舅爷,太后的娘家弟弟,不怎么受西圣待见!”
    礼亲王的意思是,这个谣言实在是可笑之极,毕竟宫里头捧红踩黑都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桂祥家里头受不受皇太后的待见,瞧得很清楚,桂祥卧床在家养病从不出门,那么以前所有的关系人脉都断了,素日也不入宫,听说现在还染上了一些不好说的病症,越发的不出门了,福晋是满洲的大姓钮祜禄氏,算得上名门,但是也不太入宫,偶尔入宫也不会带着皇太后的娘家侄女,宫里头没有这个谣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对娘家人根本不怎么上心,一来是慈禧太后忙得很,每天要处理朝政,一应命妇入宫的事务都是交给了瑛贵妃等人处置,二来,她也不太和这些叽叽喳喳的命妇交往,觉得絮叨。
    既然是宫中没有谣言出来,那么代表了这个只可能是谣言,不会是宫里头放出来的风声,礼亲王也只是当一个笑话来听,但是没想到醇亲王的脸色变得凝重了起来,这时候他才觉得有些不妙:“七爷,您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这事儿?”
    醇亲王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这事儿,难说,”他如今是越发的优柔寡断并且难以抉择起来,或许是久病的缘故,“这个秀女在不在入选的名单里头?”
    礼亲王显然是很八卦的人,早就将此女的消息打探清楚了,“就在那里头呢,也难怪外头的人要胡乱猜什么,”他指了指桌面上的一本册子,低声对着醇亲王说道,“有这么一位主子在,谁还敢和她抢?”
    醇亲王神色复杂的回到了家中,虽然自己的福晋才干远远非慈禧太后可比,但是居家过日子,料理事务,都算得上是精明能干的,这事儿又和叶赫那拉氏有干系,问一问醇王福晋是最好的方式了。
    到了暖阁里头,醇王福晋正在绣着一个肚兜,神色有些恹恹的,自从连续生了两个夭折的孩子之后,她的身子一直就不太好,盘腿坐在炕上,下面还盖着一床被子护着腿。现在做的一个肚兜,也并非给自己的孩子绣的,而是给侧福晋刘佳氏的第三个儿子载涛,绣一个三岁生日的紫红色如意绸肚兜。
    侧福晋刘佳氏站在炕下伺候着针线,听到后头的动静,转过身来,“王爷回来了。”她朝着醇亲王一福,脸上露出了莫名的神采,“福晋正在给涛哥儿绣肚兜呢。”
    醇亲王点了点头,伸开手,让刘佳氏脱了外面的朝服朝珠和朝冠,也盘腿坐在了炕上,小丫鬟奉上了茶,刘佳氏亲手递给了醇亲王,“你的身子才好,也不累着!”
    “谁说不是呢,”刘佳氏连忙搭话,“我请福晋歇一歇,涛哥儿一个小孩子,福晋就这样的操劳,实在是不值当,福晋就是不听呢,王爷您来劝一劝福晋罢!”
    醇亲王点点头,“你要都歇着,别累到了自己个。”
    福晋摇摇头,“这么点手工活,累不到自己个,爷您今个才累了吧?外头的事儿,处置的怎么样了?宫里头,哎,”这么一烦躁的说话,肚兜上一条鲤鱼的胡须就绣的有些歪了,她把绣花针插在了绸布上,丢在了一边,“总是要我心烦的很。”
    醇亲王点点头,“料理的差不多了,太后答应了,再训政一年半,帮衬着皇帝一会,这样我心里的大石头就放下了,”醇王福晋的脸上木木的,不发一言,醇亲王转过头看着刘佳氏,“给福晋准备了什么?有没有燕窝?”
    “有,宫里头御药房送了最好的金丝血燕出来,已经在小厨房炖着了,我这就去盯着瞧一瞧。”刘佳氏福了福,麻利儿就掀开帘子出去了,丫鬟们早就在醇亲王的眼神之下退了出去,醇亲王又喝了一口茶,路上想的有些多,这会子有些头昏脑涨的,“婉贞,涛哥儿你若是喜欢,就养在你房里,刘氏她也再三和我说过,养在你膝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