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235章

重铸清华-第235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胜保罪状,褫职逮京,交刑部治罪,籍其家。”
    曾国荃一脸不敢相信,“胜保可是保圣驾,灭顾命八贼的大功臣,怎么会下狱了?”
    “嘿嘿怎么不会,他的功劳也就是在八里桥帮着僧王一把罢了,然后上了那个请垂帘的折子,除非如此,他那里有如今的地位,”曾国藩对着曾国荃摇摇头,“又听闻他时常自吹自擂,两宫太后和皇上都是他一力保下来的,这样的话,谁听了不刺耳?就是恭王爷也难免会吃心,今个倒了,乃是意料之中的事儿!这样的前车之鉴,你还不受教?”
    曾国荃目瞪口呆,“何桂清已经身死,这个可是同治朝的第一个从一品大员,还是太后一力处死的,他是我的前任,皇太后虽然未曾明指,可咱们都知道这位太后不是容易糊弄的,谕旨上说的含糊,也没明着要洪秀全的金库,你就闷声发大财,带回老家!”
    “可这洪秀全的龟儿子和李秀成还未就擒!”
    “已经投降了,”曾国藩一脸哀叹,毕竟未尽全功,“他们两个去淳化县投到李鸿章部里了。”
    曾国荃大怒,“什么!倒是让他得了便宜,不行我要亲自前去淳化县将他们两个人要过来!”正准备提脚出门,却又硬生生定住,曾国藩幽幽说道,“你还想着继续跋扈下去?若不是咱们见王就杀,李秀成未必不敢朝着咱们投降,咱们也能给他一个好的价钱,如今倒是好,成全了少荃,满招损,谦受益,老九,我会给你上一道折子,说是身体不适,要退职。”
    “大哥!”曾国荃十分惊恐,如今可是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位置,若是退职,那可是什么都空了!“老九我身子还好的很,哪里得病了!”
    “你再这样的性子,迟早要给咱们曾家带来灾祸!急流勇退懂不懂!”曾国藩厉声喝道,一脸恨铁不成钢,“何桂清之死,胜保下狱,下诏慎杀,这都是敲打老夫,告诫老夫不要走错一步,你要是存了别的心思,我说不得要大义灭亲,”曾国藩神色皆厉,曾国荃原本怒火朝天被打击的垂头丧气的,“如今这样的功劳,可保咱们三代富贵,君子之泽,五代而斩,能保三代富贵,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江宁城破三日后,李秀成携幼天王投李鸿章部,李鸿章举天王印玺尽收太平军旧部,江南为之一清,湖北巡抚曾国荃上折,祈病休。(未完待续)

  ☆、三十二、杨柳依依(上)

三月底的天气,江南已经是暖风微醺的时节,北国晨暮的时候,还是有些微凉,皇太后早起的时候有些咳嗽,唐五福连忙捧上桂花琵琶川贝润喉膏,太后用了些,方觉得有些舒坦,在储秀宫正殿看了会折子,翻了一通,最近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儿,就依旧寻常惯例,发了下去,给军机处的大臣们商议,等军机们拟定下处置的办法,晌午再君臣议事。春日日头暖暖,皇太后有些困倦,原本想在凤光室打个盹,没想到大格格前来问安,大格格穿了一袭夔龙梅花竹纹旗袍,头戴杏花微雨、紫玉蜻蜓的两把刀,不卑不亢,规规矩矩地行礼请安,见到沉静有礼貌的大格格,慈禧太后于是兴致又起来,点点头让大格格起来,看着大格格笑道:“去见过皇帝不曾?”
    “回皇额娘的话,早膳的时候,我去见过皇上了,那时候他还在寝宫玩蝈蝈呢,我吓了他一下,说要告诉皇额娘,他才慌慌张张丢下蝈蝈罐子,去弘德殿读书了。”
    慈禧太后微微皱眉,随即笑道,“你怎么能吓他呢,他可是皇帝。”
    “他是皇帝,可更是我的弟弟,皇额娘就这么一个儿子,儿臣为了皇额娘,也要吓吓他,让他多读些书才好。”大格格一本正经地说道。
    太后微微诧异,慈禧太后眉开眼笑,一把搂住大格格,“我的儿,难为你这样得懂事理。”没曾想大格格不过是比同治皇帝大了两岁,居然地如此懂事理,“你说的极是。你呀,把这个皇帝弟弟好好管管,凡事别怕,有皇额娘给您撑腰呢。”
    大格格应了,又拿着桌上的新桃奉给皇太后,看了看慈禧太后的脸色,“皇额娘。我瞧着您这些日子似乎脸色不太好,可别太劳累了。”
    任何一个坚强的人都不会拒绝关心和爱护。慈禧太后点点头,“也不知道怎么的,最近这些日子老是睡不安稳,”太后拿着桃子吃了一口。也就放下,“今个起来也没什么兴致,还是你来了,皇额娘这心里才舒坦了些。”太后又问,“最近可回去见你阿玛了?”
    “阿玛倒是不常见,他每日里忙极了,整日不呆家,我总是时常和额娘在一块儿绣绣花,说说话。陪着看看载澄,”载澄是恭亲王的长子,如今不过是六七岁的年级。复又说了些载澄的趣事,“实在是调皮的紧,那一日看到丫鬟头顶的一朵牡丹花,硬是哭了一天一夜才让额娘给他整整一本的十八学士!”
    母女两个在说笑间,唐五福又来禀告丽贵妃、云贵妃带着大公主前来,大格格随即站了起来。等到丽贵妃云贵妃进来,朝着两位太妃行礼。大公主温和朝着大格格行礼,怯生生地请安道:“大姐姐,”大格格一把拉住大公主,两个人亲亲热热得见了礼,大格格朝着慈禧请示道:“我陪着妹妹去院子里看看金鱼。”
    “去吧。”慈禧太后满意地点头,一开始不过是想着笼络恭亲王,并给于嘉奖之意,没想到大格格是如此的对自己的胃口,这种好感莫名其妙,但自己私下深深想了一次,自己到底为什么这样喜爱大格格,应该是她那种沉静不慌张的样子很像自己吧,想比丽贵妃所出的大公主,大公主虽然是温和敦厚的,可毕竟失了天家气派,反而大格格更像是嫡出的贵女。
    不过这话不合在丽贵妃面前说出来,丽贵妃见到大格格稳重的长女模样,也是又羡慕又是嫉妒的,“哎呀,我的大公主要是有这样的气度就好了,大公主虽然是脾气极好的,但是我总是怕她太柔弱了些。”
    云贵妃还是大大咧咧的直性子,听到丽贵妃的话,捂嘴笑道,“姐姐这话说的,大公主太柔弱了,这宫里头谁还敢欺负她,皇帝虽然年纪小,可到底知道想着这个姐姐,有什么好吃的,喊着‘这个赏给二姐姐’,大公主可是最好的孩子,难不成,”云贵妃眼珠子一转,“还怕过些日子大公主下嫁了,被额驸欺负不成?”
    丽贵妃嘻嘻大笑,头顶的红玛瑙流苏瑟瑟发抖,指着云贵妃的鼻子,嗔怪道,“就你会说嘴,哪里能想到那么远的时候了,”两个人嬉笑一番,丽贵妃对着含笑听着话的慈禧太后说道:“什么时候,请太后娘娘指点一番,大公主就一辈子受用不尽了。”
    “这是什么话,”慈禧太后笑道,“咱们家的孩子我能不疼吗?再说了,先帝爷就留下一子一女,本宫不疼大公主,也说不过去这个理,就别说咱们几个了,就是皇帝,等到大公主下嫁的时候,总要内务府翻个底朝天才是。”
    云贵妃合掌笑道:“正是此理。”三个人又说了些家长里短,云贵妃有些担忧武云迪和帆儿如今还没有子嗣,当着皇太后的面,又不好说让武云迪纳妾,只是絮絮叨叨地说要什么时候去朝天观进香祷祝一番,拜拜送子娘娘。丽贵妃显然是有事而来,说着说着,看到唐五福送上了马蹄羹和炸翠玉果子上来,便放下手绢,卷起袖子,亲手奉了一碗马蹄羹给皇太后,原本因为咸丰皇帝薨逝而变得苍老的面容,保养了这些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娇艳,“有个事儿,臣妾也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什么事儿,咱们姐妹间不能说的,”太后点点头,“妹妹你说。”
    丽贵妃瞅见太后的心情尚佳,便壮着胆子说道,“按照道理,臣妾的阿玛仰仗太后的恩德,如今已经是二品的理藩院侍郎了,原不应该再多说什么,可臣妾的舅舅前头在户部当个笔帖式,放了外官,又回了京,刚刚入了流,这不,听说这就要开始京察了,”丽贵妃小心地看着太后的脸色,“外头的风声传的什么话儿都有,听说六爷如今可是要大动干戈,不罢黜几百个,不算完!”(未完待续)

  ☆、三十二、杨柳依依(中)

清朝年间,康熙设立了对官员考察的制度,这是效仿明朝的官员管理制度而实施的一项对现任官考核的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
    按照清朝的制度,京察时三品以下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负责考核,三品以上官员及总督、巡抚等方面大员,则先自陈政事得失,最后由皇帝敕裁。经过考察后,官员按照“称职”、“勤职”、“供职”三种等级,实行奖惩。手段主要有:“列题”,官员可以借此阐述对国家大政的意见;“引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面试,由吏部开具履历单引见给皇上;“会核”,各衙门长官对下属官员进行考核并出具考语。大计采用的是层层考核的办法,从州县官一直到府、道、两司分级实施,对比任职期间经济政绩的优劣,审核稽查官员廉洁奉公的程度。这种京察大计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官员的升转迁徙。
    皇太后笑道:“哪里有这么多,还几百个,如此这样,怕是六部九卿衙门都能唱空城计了。”
    “臣妾也是无法,臣妾的额娘日日进宫来哭诉,这才求到太后娘娘驾前,总要娘娘给句准话才是。”
    “怎么外头都在传要京察了?”太后不置可否,反问起云贵妃。
    “旧年娘娘不是和六爷商议过京察的事儿?我是横竖不懂的。”云贵妃说道,“三年一次的京察好像就在今年?故此大家纷纷扰扰都有些担心呢。”
    太后点点头,对着云贵妃笑道。“横竖也查不到你家。”
    “娘娘说笑了,”云贵妃含笑欠身,武云迪长在军中,自然丝毫影响不到,就算有些许亲眷,也不过是些远亲,能帮帮一把。帮不了,也不敢多说些什么。最大的依仗就在面前。“太后娘娘还是看着丽贵妃吧。”
    咸丰朝后宫不得干涉政事的规矩已经都被自己破坏地殆尽,慈禧心里暗暗嘀咕,却也不能多说什么,总不能州官放火。百姓不许点灯吧?太后拉着丽贵妃的象牙色柔荑摸了摸,“你既然说了,那自然本宫会关照着些,不过京察是大事儿,”太后的脸色正了起来,丽贵妃和云贵妃齐齐站起,“从今个起,谁都不许把这里头的事儿说出去。”
    “谨遵太后之命。”
    “坐下坐下,”慈禧太后摆摆手。“谁都有三亲六眷,我的意思没有说不让你们说情的,自己这么年轻守了寡。难不成给父兄说个请都不行?谁家都没这么理儿,你们说的事儿,我自然会听,能处置的自然也处置完就是了,我的意思是,出了这个门。也不许提起我对谁说过什么话,千万不可泄露禁中语。你们也一列记住,”太后转头朝着殿内伺候的太监宫女们凌然说道,大家连忙低头称是。
    “什么人我保下了,也不必多说什么,咱们是好姐妹,自然是有福同享的。”
    一席话丝丝入理,又是体熨人心,丽贵妃没有什么不服的,只能是行礼跪下,“臣妾全家有娘娘照拂,实在是三生有幸。”
    “别多礼了。”太后站了起来,“走,咱们去瞧瞧两个女儿,如今这宫里头,就没几个小孩。”太后喟叹,“什么时候能多些热闹才好。”
    。。。。。
    鸣锣开道,一顶大红色的八人大轿在恭亲王府朱红色的大门前下轿,恭亲王刚刚下轿,外管家就迎了上来,“王爷。”
    恭亲王点点头,看着两侧门口排着长龙的队伍朝着自己行礼,七嘴八舌地喊道:“给议政王请安哪!”
    恭亲王微微皱眉,不过也不露声色,朝着大家点点头,就径直进了王府,到了内院,福晋带着几个侍妾上来给恭亲王换衣服,换了衣服,喝了口茶,定定神,这才对着外管家问道:“怎么这些日子外头的人这么多?”
    “是,比往日多了一倍,”外管家回道,“这些人都是等着爷见的,奴才套了几句话出来,似乎都是为了京察来的。”
    “哼,”恭亲王放下盖碗,冷哼出声,脸色不虞,心里也有些怨念,“都打发了出去,除了曹老爷、朱老爷和几位军机之外,别的人一概不见!”
    外管家垂手应下,连忙出去招呼门房了,福晋瓜尔佳氏有些奇怪,“王爷,今天在宫里头事儿不顺?怎么了?”
    恭亲王摇摇头,“宫里头一切都好,政事儿也顺的紧,就是外头的这些,哼,如今倒是敢厚着脸,来登我的房门来求情了。”
    “这往日也多了去人,怎么个今个和往日的不同吗?”
    “这些是咸丰十年洋人进犯京畿时候,弃城别逃的人,”瓜尔佳氏哎哟一声,这才恍然大悟,“这实在是不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