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189章

重铸清华-第189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竦恼旯箦獠攀侨松谑牢奚系募视觥
    这样想着,口中问道:“你可知道我最羡慕的是谁?”
    贵妃微感诧异,一面把削好的一个苹果递给皇帝,一面调侃地说:“俗语说得好,‘做了皇帝想做神仙’,只怕就是皇上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做神仙有什么味道?”
    “那么,皇上想做什么呢?”
    皇帝安闲地咬了口苹果,徐徐说道:“前明的正德,自己封自己做‘总兵’,以前我觉得他是异想天开,这两年我算是摸着他的心境了!如果说京内外大小衙门,能让我挑一个,我一定挑翰林院或是詹事府。”
    “亏皇上怎么想来的?”贞贵妃笑道,“翰林。倒是又清闲,又贵重,可就是‘大考’的滋味不好受!”
    “‘大考’才三年一次……。”
    正说到这里,双喜在门外拉开一条极清脆的嗓子奏报:“启奏万岁爷。内奏事处进黄匣子。”
    “当”一声,皇帝把才咬了两口的苹果,扔向银痰盂里,“你看,”他向贞贵妃说,“连个水果都不让好生吃!”说着,吃力地站了起来,步出皇后的小书房。
    内奏事处此时进黄匣子,必是专差飞递的军报。一看果然,是两江总督曾国藩从雨花台大营上奏。说曾国荃攻湖州的大军,反被包围,而各路清军,皆受牵制,无法抽调赴援。曾国藩决定从雨花台大营移驻溧水,亲自督师,挽救危局。这是军事上的一番大更张,皇帝背着手在走廊上沉思,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敢高声说话,唯一的例外是八岁的皇子。
    跑着、跳着、叫着的大阿哥,一见皇帝。立刻变了个样子,收起嬉笑,跪下请安,用满洲话叫声父亲:“阿玛!”
    “嗯,乖!好好玩儿去吧。别摔着!”
    大阿哥站起来,先退后两步。才悄悄溜走,这都是“谙达”调教好了的。但“谙达”究竟不能算做传道解惑的“师傅”,皇帝此刻看见大阿哥,想起一件存在心中已久,早要跟和群臣商议的大事。于是。把曾国藩的奏折发交军机处,等明天早晨再作商量,自己重又回到了贞贵妃的小书房。
    他要跟贞贵妃商量的是,大阿哥该上书房了。历来的规矩,皇子六岁入学,早在去年,皇帝就已降旨,命“大臣择保儒臣堪膺授读之任者”,其中大学士彭蕴章所荐的一个李鸿藻,简在帝心,这时不妨问问贞贵妃的意思。
    贞贵妃不知道李鸿藻其人,对于皇帝的征询,内心是有些忐忑的。
    但贞贵妃素性谨慎,对于此等大事,向来不愿作过分肯定的表示,所以这样答道:“光是口才好也不行,不知道可有真才实学?人品怎么样?”
    “翰林的底子,学问差不到那儿去。至于人品,他这三年在河南‘学政’任上,名声挺不错,那也就可想而知。”
    “这一说,再好不过了。”贞贵妃欣然答说。
    “我想就是他吧!”皇帝略带感慨地说,“大阿哥典学,原该隆重些,我本来想回了京再办,现在不能再耽误了!”
    “那就让钦天监挑日子开书房吧。”
    “不用,我自己来挑。”
    皇帝平时读书,涉猎甚广,纤纬星命之学,亦颇有所知。当时从双喜手里接过时宪书,选中四月初七入学。日子挑好了又商量派人照料书房,这个差使落到御前大臣景寿身上。景寿尚宣宗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是皇帝的姐夫,宫中都称他“六额驸”,秉性沉默寡言,不喜是非,由他以懿亲之尊,坐镇书房,既不会无端干预师傅的职权,又可叫大阿哥心生忌惮,不敢淘气,是个很适当的人眩于是第二天早晨,皇帝驾到御书房,先写好一张朱谕放着,然后召见军机。
    军机大臣由怡亲王载垣为首,手捧黄匣,焦祐瀛打帘子,依次进殿行礼,未等他们有所陈奏,皇帝先把一道朱谕交了给侍立在旁的肃顺。
    这道朱谕,连肃顺事先都不知道,接在手里,先略略看了一遍,随即往御书案旁一站,双手捧起,等军机大臣都跪好了,才高声宣旨:“大阿哥于四月初七日入学读书。
    着李鸿藻充大阿哥师傅。钦此!”
    念完了把朱谕放入黄匣,捧交怡亲王,好由军机处转移内阁,“明发上谕”。
    。。。
    杏贞看着帆儿把带到行在的东西检阅了一番,神色有些恹恹,帆儿直起了身子,见到皇后的神色,便指挥着太监把送到行在的东西搬出去,走到杏贞的旁边,“娘娘,您这是怎么了?”
    “大阿哥都进学了,”杏贞有些落寞,“我这个做母亲的倒是没见到。”
    “娘娘担心什么,过些日子就回銮了,到时候大阿哥不是也要日日来娘娘面前尽孝?”帆儿宽慰皇后,“到时候娘娘有着皇上大阿哥常伴左右,这日子就舒坦了。”
    ps:
    有月票就有加更。

  ☆、八、阿哥进学(中)

“希望如此吧。”杏贞也是安慰自己,其实每个人对于妖魔鬼怪都不会太过恐惧,最恐惧的不过是未知的未来,和无解的世界,如果未来就像是一本故事书,能一眼看到结局,那样人们就不会对未来产生恐惧了,咸丰皇帝已经避免了火烧圆明园割地赔款的烦恼,必然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再早逝吧?杏贞这么地安慰自己,就此放下,就这样一个人安心地呆在京师之中,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吧。
    自开春之后,皇后就再也没有上折子要求来行在,只是在宫中静养,除了三月份,去先农坛参加皇后主持的祭蚕礼之外,连圆明园都没有去过,只是杜门不出。
    到了四月初六,大阿哥入学的前一天,皇帝特为召见大阿哥的师傅李鸿藻,有所垂询。
    等李鹏藻奏报了大阿哥入学准备的情形,皇帝表示满意。又问:“高宗纯皇帝的圣训,其中有一段关于皇子典学的话,你可记得?”
    “臣谨记在心,不敢忘!”
    “念给我听听。”
    这是有意考“师傅”了,李鸿藻应声:“是!”然后凝神略想一想,用极清朗的声音背诵:“乾隆元年正月二十四日,上谕皇子师傅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左都御史福敏、侍朗徐元梦、邵基:‘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
    “对了!”皇帝点点头,“我要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话,俗语说:‘开口奶要吃得好’,你是大阿哥启蒙的师傅,别辜负我的期望!”
    李鸿藻赶紧免冠碰头,诚惶诚恐地奏答:“臣敢不竭驽骀,上答天恩!”
    皇帝又转脸对站在御书案旁边的御前大臣,六额驸景寿说:“书房里固不宜热闹。可也不宜于太冷清。阿哥有个伴读的人就好了!”
    景寿天性拙讷。慢吞吞地答道:“那要身分相近、年龄相仿才行。惇王的老二载漪,恭王的老大载澂,可以给大阿哥伴读,可是都不在这儿。除非……。”
    “除非在京才行。”站在皇帝身后的肃顺。跨出一步。抢过景寿的话来说。“而且,现在只有李师傅一个人,怕忙不过来。反倒耽误了大阿哥的功课,等秋天回銮以后,再请旨办理吧!”
    “嗯,这话也是!”
    皇帝没有再说下去。君臣之间,不能有太多的沉默,于是肃顺努一努嘴,李鸿藻跪了安,由景寿带领着退出御书房。
    “该赏些什么?”皇帝回头跟肃顺商议。
    “照例是文绮笔砚。”
    等皇帝提起朱笔,才写了“赏李鸿藻”四个字,肃顺便自作主张,在皇帝身后念着赏赐的东西。
    “宁绸两匹,荷包一对,端砚一方,大卷笔十枝。”
    他念一句,皇帝写一句,写完,把朱谕交了给肃顺,皇帝随即又到贞贵妃的住所,叫了大阿哥来,谆谆告诫,是一篇尊师重道的大道理,大阿哥似懂非懂地应着。
    等皇帝一走,贞贵妃少不得也有一番叮嘱,她拉着大阿哥的手说:“要听师傅的话,不要淘气。听见了没有?”
    “听见了。”大阿哥响亮地答应着,贞贵妃这两句话,他是完全懂的。
    贞贵妃又把大阿哥那里的首领太监张文亮传了来,责成他用心照料,特别叮嘱,宁早勿迟。因此,这夜四更天张文亮就把大阿哥唤了起来,袍褂靴帽,扎束停当,领着到皇帝那里请了安,然后由奉旨照料的御前大臣景寿引领着,初到书房。
    这时,朝珠补褂,翎顶辉煌的李鸿藻,早就在书房外面站班伺候。把大阿哥迎入正屋,先按廷臣见皇子的礼节,请安行礼,然后由景寿引大阿哥进了东间书房,里面已设下东西相向的两张书案,西面一张是大阿哥的,张文亮拉拉扯扯地让大阿哥在他自己的书案面前向东站定。景寿走到上面,南向而立,李鸿藻站在东面书案前,与大阿哥面对面,其余的谙达们,在南窗下站成一排,张文亮则退出门外。
    等各人站定了位置,景寿从身上取出朱谕,高声说道:“奉旨……。”
    才说了两个字,李鸿藻赶紧趋跄数步,双膝一跪,后面的谙达们,也都纷纷跪下,只有七八岁的大阿哥,还不懂这些礼节,依然站着。
    于是景寿继续传旨:“大阿哥今日初入书房,师傅已派定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充任,师道尊严,虽皇子不得例外,应行拜师之礼,着李鸿藻毋得固辞。钦此!”
    李鸿藻照例先磕头谢恩,等站起身来,向景寿表示:“皇上天高地厚之恩,鸿藻感戴不荆但是,名分攸关,大阿哥要行拜师之礼,实在不敢当,求额附奏禀皇上,豁免了这个礼节。”
    “你不必太谦了!本朝最重师傅之教,大阿哥今天行了礼,也让他自己记得,师傅应该尊重,这样子他才会虚心受教。”
    说到这里,景寿朝门外喊了声:“张文亮!”
    “张文亮在!”
    “取毡条来!”
    传取毡条,自是要行跪拜之礼,李鸿藻赶紧向景寿摇着手说:“若行大礼,不敢奉诏!”
    “也罢!”景寿向张文亮挥一挥手,脸却对着李鸿藻:“按老规矩,大阿哥作揖吧。你可不许不受!”
    既是老规矩,而且朱谕有“毋得固辞”的话,李鸿藻再要谦辞,就变得虚伪而有失师道了,所以不再多说,走到书案面前,微微偏着站定。
    “大阿哥,给师傅作揖,叫‘李师傅’。”
    这是早已教导好了的,大阿哥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喊一声:“李师傅!”
    行了拜师礼,师弟各自归座,景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只有谙达没有座位,这也是老规矩。
    “大阿哥!”李鸿藻徐徐说道:“今天第一天上学,我把书房的功课跟你说一说,每天一早上了书房,先拉弓,读清书,然后读汉书。现在是半天的功课,只要你早早做完了功课,我就早早放你的学,好不好?”
    “好!”大阿哥大声答应,表示满意。(未完待续。。)

  ☆、八、阿哥进学(下)

“那么,咱们头一天就按规矩来!”说到这里,李鸿藻站起来向谙达们说,“请各位先带大阿哥做功课!”
    谙达们把大阿哥带出去教拉弓,景寿也跟了出去看着,李鸿藻仍旧留在书房里,把黄绫硬裱,裁成方块的“字号”和朱书的仿格,都整理好了,然后坐下来喝着茶等。
    弓拉完了,大阿哥回书房读清书——满洲文。先从“字头”读起,由景寿坐在大阿哥书案旁边,亲自教授。
    咿咿啊啊,读了五个满洲文的字头,休息片刻,再上汉书,李鸿藻先把着他的笔,写了“天下太平”四个字,然后开蒙第一课,读《大学》四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李鸿藻教大阿哥自己用朱笔点断。读了有个二十遍,便能琅琅上口,大阿哥颇为得意,走下座位来,高声喊道:“张文亮!”
    “大阿哥!”李鸿藻问:“传张文亮干吗?”
    “我渴了。”
    “喔,渴了。”李鸿藻指着大阿哥的书案:“你回来坐着,我有话说。”
    看师傅的脸板着,张文亮又垂手站在门口,不敢走近,似乎是怕师傅的样子,大阿哥心存忌惮,一声不响,乖乖地爬上椅子坐好。
    “做人要学规矩,越是身分贵重的人,越要有规矩。”说到这里,李鸿藻扭过脸来问张文亮:“大阿哥平常可守规矩啊?”
    “守!”张文亮附和着说,“大阿哥最懂规矩!”
    “好。是要守规矩,才象个人品贵重的大阿哥。”李鸿藻接下来又说,“规矩到处都有的,书房有书房的规矩。大阿哥,你可知道书房的规矩吗?”
    “不知道。”说了这一句,大阿哥忽然记起皇额娘的教导,马上又加上了一句:“要听师傅的话!”
    “对了!”李鸿藻大为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