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126章

重铸清华-第126章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军撤退后,南海知县华廷杰向叶禀报,行商伍崇曜与英国领事巴夏礼商定,在城外建一“公所”,英国人同意以后与叶名琛的会见,可在“公所”进行。叶名琛认为,这不过是英方退缩的表现。他“坚拒勿纳,毫无可商”。同时接连向咸丰帝发出:“防剿英夷水陆获胜”的捷报。咸丰览奏大喜,下旨说:如果英夷“连败之后,自知悔祸,来求息事,该督只可设法驾驭,以泯争端。如其仍肆鸱张,断不可迁就议和”。
    英国人同意在城外建“公所”谈判,虽不是由他们自己说出来,而暗示行商转达。如果叶名琛接受,也许有打破僵局的可能。但他却认为英国人无能,而予以拒绝。就把外交的路堵死了。咸丰的谕旨实际就是不准让步,但也不要引发战争。这道谕旨清楚显示,朝廷没给叶名琛让步的权限。当然,叶名琛和咸丰帝根本不想让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胜利的一方。
    ps:
    日斯巴尼亚国遣使来华,要求缔结某项新约。外务部将此事呈报给军机处,王文韶听后大怒:“日本鬼子又来胡闹!”军机处某章京说:“日斯巴尼亚就是欧洲的西班牙国,并非亚洲的日本国。”王文韶又板起脸来说:“你怎么知道这不是日本鬼子有求于我国,恐怕我不答应而故意改个国名蒙混呢?即使按你说的那样,西班牙又称为日斯巴尼亚,可以一国两名,安知日本就不能一国两名呢!”说得那位军机章京暗笑而又不敢辩解。

  ☆、三十三、天津条约(二)

然而叶名琛和咸丰对形势的判断,完全错误。“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决计扩大战争。上院议员谴责在华官员擅用武力,结果以110:146票被否决。下院议员再提反对议案,以263:246票获得通过。巴麦尊立即解散下院并重新大选,结果巴麦尊获胜。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派额尔金伯爵为特使,启动战争帷幕。英国还同时与法、美两国联络,筹划联合行动。
    “亚罗号”事件发生前的1856年2月,法国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县传教时,被当地官员处死,罪名是非法传教。法国记者伯纳?布利赛在其所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里说:马赖神甫遇害“这一事件,激怒了法国天主教徒。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深感不安”。两广总督叶名琛对法国提出的道歉、赔偿等要求置之不理,“在巴黎引起愤慨”,法国遂与英国结盟。1857年4月,法国派葛罗男爵为特使,领兵东来。
    、正在上海交涉“修约”的美国驻华全权委员伯驾,也于此时赶回香港,准备参与行动。但美国政府婉拒了英国出兵的要求,只答应在“修约”问题上与英、法保持一致,并委派列卫廉取代伯驾,成为正式的驻华公使。与1856年2月,法国“马神甫事件”几乎同时,俄国也本着利益“一体均沾”的原则,派普提雅廷为全权代表。要求与清廷缔结条约。普提雅廷在由恰克图等地入境被拒后,由海路抵天津,仍被拒绝后,遂南下上海、香港。参与英、法、美的行动。一个广州入城问题,怎么会演变成这样空前严重的危机呢?
    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的时候,清朝下令闭关锁国,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只准和清朝官府指定的洋行做生意。这些洋行被称做“十三行”。官府通过洋行的行商与外国人打交道,外商则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商馆里,不得随意外出行走,更不许进入内地。
    外商要想找官府商谈贸易,只能由行商转递他们写的信。这些信函不能用“递”给某某,或“交”给谁谁这样的字眼,封皮上必须用“呈”这样恭敬的词汇。信的开头也不能用平等的语气,只能用“禀”即“禀报”、“禀示”这样下对上的语气。用乾隆的话讲,就是上国什么都不缺,不需要贸易。蛮夷小国没的东西活不了。开放贸易是对他们开恩,一直是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姿态。
    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上海、福州等五口开放,清廷只通过“十三行”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的法子,已经行不通了。1844年4月,道光皇帝调耆英为两广总督。由此开始了两广总督例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的惯例。
    中国历代朝廷都设立“理藩院”或“礼部”,对外的认识,只有“属国”和“敌国”。朝廷的对外关系就是,凡外来的都是“藩属之国”,只要按期纳贡称臣就可以了。与现代外交的平等观念,完全不合拍。设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后,各国可以不再有和“理藩院”交往的不快,而外国人有事只能找两广总督交涉,使清朝皇帝仍然避免了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的尴尬。但事情的发展,很快超出了清廷控制的范围。
    清廷开始设立由两广总督管理各国通商事务这个体制的目的。是要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在贸易和商业中。清廷无意和各国发生政治上的关系,也无意到国外进行外交活动。但1842年《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贸易的扩展,就非“十三行”时期可比了。贸易的扩大。必然带来政治上的要求。入城的问题,就已经不是靠硬顶能解决的了。
    亚罗号”事件之后,英方扩大事态,要求入城。1854年,英国要求“修约”,稍后美、法两国也加入要求“修约”的行列。“修约”的核心条款,便是“公使驻京”。西方已不想跟叶名琛纠缠,他们要直接派外交使节驻京,与咸丰皇帝当面打交道。三国的行动,自然遭到叶名琛的拒绝。他们又转道上海,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以办理对外事务属两广总督职权为由,劝他们返回广州。英、美使节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要求谈判“修约”,当地官员仍告以天津非办理对外通商事务之所,有事只能回广州,与叶名琛商议。
    1856年,当时的美国驻华全权委员伯驾,在照会叶名琛要求入城商谈“修约”,再被拒绝后,转道福州,请求闽浙总督王懿德,代为向咸丰帝直接递交国书。王懿德根据《中美望厦条约》,将美方国书由驿路递送北京。咸丰帝对此极为不满,训斥王懿德要让“该酋俯首帖服,起碇南返”。回广州找叶名琛去。
    就实际而言,叶的方法已经是过时了。然而在咸丰帝支持下,叶名琛对西方要求一律强硬拒绝,各地官员也以对外交涉属两广总督权利,本地无从办理为由,劝其南下广州;这种做法似乎保存了上国的面子,但实际情形却是越来越被动。叶名琛就因为外国无论何种要求,都置之不理,致使一些使节在任期满后,国书都无从递交。两广总督处理中外交涉的体制,已处于危机之中。
    总而言之,外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1857年11月,英国特使额尔金在平息印度兵变以后,抵达香港,英法联军也大体集结完毕。英军有战舰43艘,海陆军兵力约1万人;法军亦有10艘军舰。英、法军事入侵,俄、美外交配合的格局,已然完成。
    大沽口位于海河出海处,溯河上驶约60公里,便是华北重镇天津。据清光绪年间《天津府志》记载,吃水约3。6米的船只,可乘潮由大沽河道直驶天津府城;吃水2。6米的船只,落潮时亦可直达天津。由此可见,大沽口是天津的门户,而天津又是北京的门户。入侵者如果从海上乘船攻陷大沽,天津便指日可下。再由天津到北京,便是一片通途了。在军事意义上,大沽口的地位无须多言。
    ps:
    阮文达打了胜仗获得许多兵器,将它们回炉熔解,铸成秦桧夫妇的塑像,让他们双双跪
    在岳飞庙前面。
    喜欢开玩笑的人便撰写了一副对联,分别系在它们的颈脖上。系在秦桧身上的是上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系在秦妻身上的是下联:“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
    到今朝。”
    互相埋怨,斥骂的神态跟对联内容合拍,栩栩如生。阮公拜谒岳庙,见了不觉开怀大笑。

  ☆、三十三、天津条约(三)

清朝北方缺粮,每年约三四百万石漕粮,经大运河至天津再进北京。太平军占领南京、镇江等地后,运河漕运被切断。南方的漕粮便在每年初夏,由上海海运,经大沽再入天津。大沽一带还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产盐区,盐税属清朝的大宗收入,从经济上看,大沽口的地位也很重要。
    天津卫,大沽口。
    熙攘的道路上,行人们川流不息,路两边的商贩们卖力地叫卖着自己的商品,这自从明成祖朱棣从此处南渡发起靖难之役,得胜回北京之后,志得意满改此地为“天津”,意指“天子之渡”,如今漕运更是自天津入北京,市面上越发的热闹起来。
    远处传来了当当当拖得长长的净街锣,行人们都知道是官老爷来了,这里到底不比京师的严肃,大家只是闪到一边,小贩们也收拾了下货物,闪出一道可够通行的通道来。
    先是两名鸣锣的士卒,后面跟上了两排持刀的卫士,如此过去之后,又有一对对的号牌,第一对写着是“进士”,第二对写着是“翰林”,有人窃窃私语:“哟,原来还是一位翰林老爷,”第三对的号牌出来之后,窃窃私语停了下来,街面上鸦雀无声,更多的人低头下来表示恭敬,这第三对号牌上赫然写的是“直隶总督”!
    首善之地的大吏,驻扎在保定的直隶总督谭老爷!
    如此几对对牌过去之后,一个绿泥的八人大轿极稳地往前行去,官威如此。轿子里的谭廷襄却没有丝毫笑意,他在为自己接到的新差事而烦心,天子在下给自己诏书里说的最清楚,自己该怎么办。清清楚楚的,按照皇帝的意思散漫做去便是,可是,谭廷襄微微摇头。又轻声叹了一下,没有这么简单的事儿啊。
    皇帝下的诏书里面意思说的非常清楚,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尽量安抚;对法国则晓以利害,进行劝告;而对英国则要严词诘责。
    美俄两国也就罢了,可这英法两国,可是军舰炮队开到大沽口了!若不是忌惮着僧格林沁未雨绸缪新修筑的炮台,这会子估计已经在天津城里喝茶了。还要晓之以理,这不是对着老虎念经。还要老虎吃素嘛。
    正是郁结之际。轿子停了下来。轿子外的亲兵声音响起,“大人,僧王的营帐到了。”
    谭廷襄跺了跺云板。轿子平稳地放了下来,亲随翻开轿帘。穿着仙鹤补服的谭廷襄弯腰走了出来,抬头尚不及看看天色,边上的亲随连忙悄声说道,“僧王亲自迎出来了。”
    谭廷襄看见辕门前站着一些人,为首的正是穿着四团龙补服的“湍多巴图鲁” 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一甩马蹄袖,正欲跪下,嘴里的“恭请圣安”已经说出了一半,谭廷襄一个箭步上前,以一个文官不应该有的矫健身姿扶住了半蹲的僧格林沁,“僧王这样作甚,下官岂能受僧王如此大礼!”
    僧格林沁有些摸不著头脑,却也趁势站了起来,身后的一些准备推金山倒玉柱的武将有些把持不住,跌坐在了地上。
    场面微微有些尴尬,谭廷襄迅速地在僧格林沁耳边说了一句话,趁着僧格林沁有些惊愕的时候,谭廷襄对着僧格林沁一个廷参——亲王可是超品,贵为一品的总督也要对着亲王行礼。僧格林沁扶起了谭廷襄,两个人把手进了营帐。
    两排武将跟着僧格林沁和谭廷襄进了帅帐,戈什哈送上了茶水,僧格林沁只拿眼瞧着这位身领皇命而来的直隶总督,谭廷襄双眼半闭,对着杯中的雨前龙井似乎分外受用,一直夸着“僧王这营中的龙井味道实在是好,下官回去的时候定然要带上一些尝尝。”
    僧格林沁一挥手,帐中的武官起身退下,待到帐中只有自己和谭廷襄两人,僧格林沁这才无奈地说道:“谭大人,本帅这里的龙井算不得什么好货色,这会子没外人,有什么话您就直说吧?”
    谭廷襄这才放下了刚才视如珍宝的茶杯,脸上浮起了一丝苦笑,对着僧格林沁拱手,“僧王,想必你是要皇上下的宣召诏书了?”
    “正是,如今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僧格林沁点头,随即看了谭廷襄脸上的苦笑加深,心里微微思索,想到一件不可思议之事,惊地再也坐不住,刷地站了起来,石青色龙补服下面的褚黄色吉服露出了半幅,“难道,”纵使僧格林沁久经沙场,泰山崩于面前不改色的他,此时也忍不住心中巨跳,“难道皇上没有下诏宣战?!?!?!?!?”
    谭廷襄点点头,无奈地摊手,方才在说茶汤好时候的闲情逸致已经消失无踪,“还不仅仅没有宣战,连下官也不是钦差。”谭廷襄是老刑部出身,最重法理,“所以岂敢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