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武生 >

第197章

大唐武生-第197章

小说: 大唐武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等亦愿降!”

    数不尽的江湖人,扔了手中兵刃,跪倒在地,如同潮水一般,蔓延了整个叛军断后阵线。

    眼见着这些江湖人都放弃了战斗,杨凤楼的嘴角,终于泛起了一丝微笑。

    王仙芝实乃叛军的精神领袖,他一死,王仙芝的叛军,完了!

 第376章少年郎

    乾符四年二月,一则消息,震动天下!

    荼毒天下良久的反唐军首领,江湖宗师,王仙芝,授首!

    消息一出,天下为之震动,平民百姓,奔走相告,朝堂高官,弹冠相庆,据说在大潮会上,宰相王铎、卢携,亲领百官向天子朝贺,天子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消息,被批露了出来,终于还原了王仙芝恶贯满盈尸首异处的详情。

    东南剿贼行辕招讨副使曾元裕,统合大唐精锐人马,在申州东那迎头痛击王仙芝的叛军,一战斩杀过万!

    随后命令麾下大将张自勉将军,亲率本部人马穷追猛打,追击超过五百里,终于在黄花截住叛军,一场大战,阵斩江湖宗师王仙芝,又在曾元裕后续人马的支援之下,击溃王仙芝麾下叛军,杀伤俘虏足足有五万多人,一举击溃了叛军的主力。

    美中不足的是,负责统领叛军的尚君长之弟尚让,在事不可为之后,率领本部人马突围而去,就说收拢了一部分叛军的残兵败将,前往投奔黄巢了。

    消息一出,天下振奋。

    王仙芝自从乾符元年年底起兵反唐一来,荼毒天下已久,攻城掠地,无恶不作,数不清的家庭,因为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今一朝授首,勘称普天同庆!

    而一举歼灭叛军的曾元裕、张自勉,自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爱戴和景仰,朝堂方面也不吝惜赏赐,豪宅田亩,官爵权势,一应俱全,不但如此,还任命了曾元裕为东南剿贼行辕的招讨使,任命张自勉为东南剿贼行辕的招讨副使,继续讨贼,争取一鼓作气平灭黄巢乱党。

    当然,出了他们,东南剿贼行辕的众多将佐,也纷纷扬名天下,尤其是能够一举击杀江湖宗师王仙芝的人,更是引起了天下人最大程度的好奇。

    多方打探之后,一个名字,浮出了水面。

    杨凤楼!

    原右龙武军中侯,如今的从三品右龙武军将军,刚刚晋升二品江湖小宗师的杨凤楼,正是他,穷追王仙芝五百里,以重伤为代价,一举击杀江湖宗师!

    随着深入的挖掘,越来越多的消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先父杨烈,也是二品江湖小宗师,在为右龙武军执行任务的时候,死在了王仙芝的手上。

    杨凤楼一夜顿悟,成就七品江湖武夫。

    曾于成德方镇击杀黄巢从弟黄爻……

    曾于乾符三年成功离间黄巢王仙芝……

    曾于东南剿贼行辕招讨使宋威面前,亲手斩杀右龙武军叛徒老龟……

    曾雪夜出江陵,救援了被叛军裹挟攻城的千万百姓……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传颂天下,大唐百姓这才知道,原来,朝堂之中,竟然还有这么一位强横人物,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一直默默地站在他们的身前,为他们遮风挡雨!

    杨凤楼的声名,一时之间,在大唐,一时无两。

    随后,有关杨家的消息,也越来越多的出现。

    原来,杨家如此忠烈!

    早在大唐立国之前,杨门的先祖,就护卫在太宗身边,甚至在对阵王世充的时候,曾与十三棍僧一起就过唐王。

    玄宗朝,玄武门之变,杨门先祖就跟随着尉迟敬德往来冲杀……

    玄宗朝,安史之乱,杨门先祖又出现在马嵬坡,护卫在玄宗身边……

    德宗朝,泾源兵变,杨门先祖又在奉天城头抵挡叛军足足一年有余……

    而如今,杨门第九代传人,又悍然击杀了贼酋王仙芝,还了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杨门虽然声名不显,却足足守卫了大唐江山二百余年!

    说不尽的文人墨客,要为杨门著书立传,说不尽的风流才子要为杨门吟诗作对,就连当今天子仔细听闻了杨门的种种事迹,亲手写下了“满门忠烈”四个字,派人送到了杨家在长安的祖宅!

    让人扼腕的是,如此荣耀,杨门当家人杨凤楼却不在,只有他的母亲何氏,穿戴诰命夫人的服饰,亲手接过了承载了杨门二百年荣耀的四个字。

    这让围观众人纷纷叹息,随即,他又开始议论纷纷,杨凤楼哪里去了。

    有人说他毕竟是右龙武军一员,干的就是监察江湖的勾当,能够不在人前露脸,还是不露的好。

    有人说杨凤楼现在肯定还在东南剿贼行辕,击杀王仙芝,大仇得报,却是不错,不过杨烈的仇怨,还有黄巢,他必然还要继续报仇。

    也有人猜测,杨凤楼击杀王仙芝不假,却遭受了他临死一击,江湖宗师的反戈一击,怎可能等闲视之,说不定他现在重伤未愈,还在东南剿贼行辕中养伤……

    众说纷纭,却也是捕风捉影,别说是那些不相干的人,就是右龙武军中人,也都不知道新晋的杨将军身在何处,不过,所有人都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杨凤楼肯定没有在都城长安……

    关于这些事,关注的人不少,其中,却又一名普通的长安少年,关注的点,却和众人不同,他更愿意打听有关杨凤楼在洛阳一怒斩杀叛徒老龟的事情。

    还真别说,这个少年多方打探之后,基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就连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也打听了个七七八八。

    当他得知贵和班在老龟叛乱一事中死伤惨重,这位少年的神情,立刻变得冰冷异常,仿佛一头绝世凶兽一般,吓得告诉他这一切的人,连滚带爬地跑了,自然,他也没有听到少年人的喃喃自语:

    “刘爷爷……死了……

    刘七哥……终生残疾……

    刘十三个……也死了……

    聂姐姐……生死不知……

    田姐姐……也死了……

    老龟!

    你好大的胆子!

    还有宋威!

    义成节度使,很了不起么?东南剿贼行辕招讨使,很了不起么?

    别以为老龟死了,你就万事大吉,我贵和班的一众冤魂,还等着向你索命呢……”

    少年人,正是大理寺王捕头的独子,王小泉,曾经与杨凤楼走过一趟河朔三镇,后来因为江湖凶险,被杨凤楼送回了长安城,但是,他在这一趟河朔三镇的行走中,与贵和班上上下下关系极好,在那一段父亲刚刚过世的时间内,贵和班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他甚至觉得贵和班上下都是他的亲人!

    所以,第二天,王小泉,独自一人,踏出长安,目标,直指青州!

 第377章从前有个诸葛亮,我的八卦比他强

    有唐一朝,交通发达,说了条条大路通长安,一点也不为过,相应的,从长安出发,自然也能够沿着四通八达的驿路,前往大唐绝大部分州县。

    从长安出发,前往青州,有南北两条路,一路走河东,一路走东都,王小泉选择了北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奔向东都洛阳,然后折向正东,不止一日,来到了淄川。

    这已然是路程上的最后一个县城,到了这里,王小泉激动得都哭了。

    没错,就是哭了!

    人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从王捕头战死在长安城外,作为整个家庭之中唯一的男性,即便只有十一岁,王小泉也承担起了顶门立户的重责,更不用说他在杨凤楼的照顾之下,曾经和贵和班一起远赴河朔三镇,在十五岁这个年龄上,绝对算得上见多识广。

    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独自一人出门,竟然会这么麻烦!

    在他离开长安的时候,王小泉就构想过,这一次前往青州,宁可多花费一些投宿的盘缠,也万万不能离开大唐驿路,即便在驿路上多走上几程,也不会钻林子翻山越岭,毕竟安全乃是行走江湖的第一位。

    但是,等他真正踏上前往青州的路途之后,王小泉却悲哀地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从长安到洛阳这一路,倒还好,毕竟链接都城和东都之间的驿路,乃是大唐驿路最为重要的一段,很是繁华,虽然王小泉一个白丁,根本没有资格享受驿站的各种服务,不过在所有驿站的旁边,都会有各式旅店酒肆,专门做来往客商的买卖,只要腰间钱囊有铜钱,想要什么样子的服务都有,绝对能让人宾至如归。

    事实上,这一段路,也是王小泉走得最舒服的一段,一程路三十里,一天四程,饿了路边有食肆,渴了墩堠处有茶摊,累了,随便找上一间旅店就能休息,要是运气好的话,旅店还贩卖干粮,随便吃上几口,又是一天一百二十里。

    不过,这种美好的日子,在他离开东都洛阳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而且随着他的脚步不断向青州迈进,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不好。

    一路向东,驿站不但越来越窄小,而且还变得更加破旧,连带着那些围绕在驿站周边的各种店铺,水准下降得也越来越厉害,条件越来越差,价钱越来越高,还别埋怨,数量都越来越少,王小泉甚至在途径复州的时候,愣是在驿站之外没有找到旅店,硬生生地蹲在驿站之外忍了一宿,还差点被巡夜的驿卒当作歹人抓起来。

    这还不算,不但投宿吃喝成了问题,驿路之上也不太平。

    王仙芝等人荼毒天下日久,对地方上的破坏力,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别的不说,就说王小泉途径的曹州,复州,蒲州,那真是千里无人烟,驿路之上杂草丛生,要是不仔细辨认的话,甚至看不出足足三丈的驿路在哪里。

    最让王小泉闹心的是,驿路旁边全是郁郁葱葱的大树,那树林浓密得甚至一眼望不到边,不但财狼虎豹一应俱全,还时不时会出现剪径的贼人。

    经过多年的修炼,王小泉已然成就七品江湖武夫,一般的野兽,自然不再话下,他最头疼的,就是遭遇贼人。

    这些贼人要是穷凶极恶也倒好说,手起刀落,尸首两分,也算是王小泉为民除害了。

    但是,这些贼人,偏偏惨得令人不忍目睹。

    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光着膀子跳出丛林,身上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见,满头白发,牙都快掉没了,还兜着漏风的嘴在那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还有七八岁的孩子,拎着块石头,拖着更小的弟弟妹妹,一个劲叫嚣“留下买路财”……

    都是被王仙芝叛军祸害的百姓啊!

    所以,王小泉硬是被“抢截”了一路!

    到了最后,他每一次经过驿站的时候,都要想办法多准备点干粮,以备不时之需。

    一开始还没什么,久而久之,王小泉悲哀地发现,自己身上的盘缠快用光了,他是多么盼望有个正常一点的劫匪出现,可惜的是,直到他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银钱,都没有一个青壮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忍不住破口大骂,长白山下知世郎的故乡,这盗贼的水准,怎么能下降得这么厉害!?

    生气归生气,走还是要向前走。

    说实话,王小泉来到淄川的时候,一路上只靠着野果充饥,眼睛都快饿蓝了!

    “快到了,快到了,三程九十里,半天的功夫,就能到青州……”

    王小泉只能如此安慰自己,虽然他也知道,前往青州,也没人接应,估计他还要过一段忍饥挨饿的日子,不过在现在,前往青州,已然成了他心中的执念,仿佛到了青州,一切都会好起来一样,另外,在王小泉内心的最深处,还有一个不可明言的希望,青州至少是个繁华州县,商旅也好,村庄也好,必然不少,实在活不下去,说不得别的,只能也学学那些剪径之人,做上点没本钱的买卖,大不了日后加倍奉还就是。

    一念至此,狠狠地一勒裤腰带,王小泉就要迈步上前,却不想,经过淄川驿站旁边旅店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声音。

    “从前有个诸葛亮,我的八卦比他强,他算阴天要下雨,我算晴天出太阳……”

    王小泉身上没有银钱,看到驿站旅店之类的场所,一般都会绕着走,原因无他,实在受不得那里面飘荡出来的饭香。

    原本路过淄川驿也是如此,却没有想到,这个声音有些熟悉,不知道在哪里听过,王小泉下意识地一看,恰好看到一位道士,身穿道衣,木钗挽发,手持一根竹竿,挑着一个长幡,上面写着两行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铁口直断”!

    迎着王小泉的目光,道士微微一笑,随后转向旅店之中的食客,朗声说道:

    “贫道,真武宫,赛卧龙!”

 第378章道长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