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 >

第255章

唐太宗-第255章

小说: 唐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高丽人占据土山,进而修补城墙,则双方又要继续处于相持状态。

不幸的是,此事变起仓促,伏爱此时正在帐中酣睡,唐军无人在此主持。那些摔倒的唐兵和运土之人目瞪口呆,莫名所以,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如此,就为高丽人争取了时间。

高丽人经历了短暂的惊愕之后,马上明白眼前的胜机所在。数百名高丽兵很快从城缺出战,他们快速登上土山,并且筑堑而守。后面,又有近千名高丽兵陆续上来,他们牢牢地控制了土山。

唐军耗费无数气力修成的土山,现在转眼变成了高丽人据守的制高点。

李世民得知此变故,马上到了阵前,看到此状,心同死灰。他大声喝道:“道宗呢?”

李道宗此时也被抬到阵前,他眼望凝结着自己心血的土山变成了敌人的阵地,心内的苦楚一时难言。闻听李世民召唤,他从担架上坐起,答道:“臣弟在。”

“何人在此主持?”

“果毅将军伏爱。”

“他人呢?”

这时,躺在帐中熟睡的伏爱刚刚被人唤醒,闻听皇上询问自己,他急忙爬到李世民面前,说道:“陛下,末将在。”

“山崩之时,你在何处?”李世民厉声问道。

“末将……末将因数日劳累,刚才在帐中睡过去了。”

“哼,如此天赐良机,却断送在你的手里。来人,将他拉出去斩了。”

李道宗一瘸一拐地走到李世民面前,跪伏奏道:“罪臣无能,御军无方,请陛下治罪。”

李世民眼望土山,心想多日的希冀从此成为泡影,心中实在灰暗。他摇摇头,叹道:“道宗,你罪当死。但朕以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用孟明,容你戴罪立功。何况,你入辽东后还有破盖牟城、辽东城之功,朕就特赦了你吧。”





第二十一回 避寒冬唐军班师 因谗言刘洎自尽


唐军的一次胜机被断送后,双方又在城墙内外相持争夺。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转眼已到九月。辽东之地向来比内地早寒,数场北风刮过,满目皆是黄色的枯草,气温骤降,唐军兵士身着单衣,站在野外冷得浑身发抖。

李世民此时已没有了入辽东时的豪情万丈。他知道,此次征伐之事只好半途而废,再想挥师东进取平壤,眼见是不可能之事。他召来众将,说道:“辽东早寒,马上就要草枯水冻,兵马难以久留,且粮食将尽,我们必须立刻班师。”

众将默察眼前之状,早已明白班师之事已成定局。然出征高丽是皇帝钦定,李世民不说班师,他们皆不敢先出声。现在李世民终于提出要班师回家,悬在众人心中的一块石头方才落到地上。

李世民接着道:“我们要从容班师,不给高丽人留下机会。二位高卿,你们可以先行,将辽州、盖州、岩州人口尽数迁往内地。”唐军攻下辽东城、盖牟城和白岩城,李世民下诏将此三城改为辽州、盖州、岩州。

高惠真、高延寿躬身接旨。

李世民又转对李世、李道宗道:“这名安市城主委实不错,朕要与他对话一番。道宗,你将朕的意思写成一书,然后射入城内。明日辰时三刻,朕到城下与其对话。”

李道宗忧心道:“我们既然要班师,不可打草惊蛇。万一他们尾随追击,对我军从容归去实在不利。”

李世民慨然道:“朕明日明明白白告诉安市城主,我们即日就要班师,他若有胆,尽可来追。对了,我们班师之际,所有将士须绕城一周,然后大大方方离去。”

李道宗领命前去布置。

第二日一早,朝阳驱散了晨雾,高大的城墙在阳光下巍然耸立,护城河面淡淡地泛着一些水汽。李道宗射入城内的书中,申明唐军今日后撤半里,请安市城主到护城河桥侧与李世民相见。

李世民乘坐辂车来到桥边,身边仅有李世、李道宗、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薛仁贵等人护卫。只见那名安市城主也在数人护卫下等在对面,李世民缓步下车,可以看见这名安市城主个子不高,然须发甚浓,有些英武之气。

李道宗大喝道:“安市城主,皇帝陛下驾临,赶快拜见。”

安市城主闻声躬身一揖,朗声说道:“高丽草民拜见大唐皇帝,迎接来迟,望乞恕罪。”

李世民也朗声说道:“安市城主,你很好嘛。朕征战一生,攻城无数,独你安市城岿然不动。我们虽为敌手,然朕服你之能,高丽有人如此,实在幸甚。”

安市城主躬身说道:“草民所以如此,只因忠诚于君。由此使大唐之兵在此困顿许久,我深感不安。唯盼皇帝陛下与高丽重修旧好,从此不动干戈。”

李世民厉声道:“盖苏文弑主悖逆,又侵凌他国,朕不可坐视不管。朕明日就要班师,你可转告盖苏文,终朕一生,定然还要前来兴兵问罪。”

安市城主为一睿智之人,明白高丽非中国敌手,若中国全力来攻,高丽实属危矣。他无法回答,只好默然不应。

李世民又说道:“朕念你守城有功,忠于汝国,特赐缣一百匹以示奖赏。”

长孙无忌将手一挥,后面的抬缣之人快步过来,将一百匹缣放在护城河侧。

安市城主觉得李世民果非凡人,自己固守城池与其相抗,按说他应该满腔怒火,不料今日得其一番夸赞不说,还得到百匹缣的奖励。他想到这里,衷心说道:“鄙人累皇帝陛下亲征劳顿,不敢奢望陛下赏赐。陛下能知鄙人忠心事主,则我心足矣。”说完,他躬身相谢。

李世民伸手摇了一摇,说道:“人能尽忠义之心,朕不分敌我,一样敬重。安市城主,明日为九月十八日,我军尽数西归,你为尽本分,尽可放兵来追。”

安市城主熟知这里的气候,他算着唐军的粮食也耗得差不多了,知道唐军班师也就在这几日。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世民竟然能明言自己的归期,可见他不惧本国兵来追。安市城主知道,安市所以被唐军久攻不下,无非占了安市城倚山而建的便宜,若高丽兵与唐兵一对一在野外对攻,高丽兵断然不是对手。想到这里,安市城主显得更加谦恭有礼,躬身说道:“鄙人不敢。明日陛下西归时,鄙人定会立在城墙上以目恭送,并戒约手下不得出城一步。”

李世民不再说话,转身登上辂车,缓缓回归中军帐。

第二日,依旧是一个晴天。李世民令李世、李道宗带领步骑四万殿后,他们二人此时各带领二万人的方阵排列于安市西门之前。其余唐兵依令绕城一周后,开始列队向西进发。安市城主不违诺言,其带领属下立于城墙之上,任唐兵耀威而去,并将城门紧闭,不放一兵一卒出城。

李世民此次出征高丽,共攻破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其间斩首高丽兵四万余级。高延寿、高惠真此去迁徙辽、盖、岩三州人口,使中国又增加七万余户口。总观此战,起初还算顺利,只是后来与安市城相持日子太长,以致延误日期入了冬季,使此战功败垂成。

大队人马入了辽州,休息一日后,就起身开赴辽水。此时,朔风日劲,有时吹得人马东倒西歪,兵士们毕竟衣衫单薄,满眼所及,皆是嘴唇乌青之人。长孙无忌为前锋,观见此状,号令全军加快行军速度。

大军渡过辽水之后,又遇到那片方圆数百里的泥淖。若让阎立德依旧法儿布土成桥,眼瞅着寒气一日冷于一日,衣衫单薄的将士难以撑持下去。长孙无忌此时急中生智,号令数万人同时打草,然后填草成道,遇到水深处将车辆等辎重填入水中。李世民此时也舍车骑马,并且亲自驱马负草以填路。众人看到皇帝如此,顿时干劲倍增,浑忘了自己身处寒天之中,周身似乎感觉不到寒冷。他们如此上下同心,终于在泥淖上铺出一条草路来,使大军得以通过。只是大军的一应辎重,从此损失殆尽。

唐军自九月十八日离开安市,其间停驻辽州,又渡辽水,再过泥淖,待行到一个名为蒲沟的地方,时间已进入十月。此时,寒风如刀,吹得唐兵瑟瑟发抖。李世民此时号令全军,加快行军速度,早日赶赴营州,并说道:“朕已在营州为大家备好十万余套棉衣。”

疲惫不堪的唐兵闻听有棉衣可穿,无不抖擞精神,加力前奔。然天不遂人愿。这日寒冽的冬风袭来,一直刮了两个时辰,到了晚间,暴风裹挟大雪而至,将行走的唐兵遮得如同雪人。一路上,一些兵士渡辽水、过泥淖时,征衣尽湿此时未干,他们遭遇暴风雪,竟至冻毙。

李世民闻知此情,即令长孙无忌派人集来柴薪,然后燃火于道,让衣湿之人向火取暖,将衣烤干。大军如此艰难前行,终于到达营州。李世民看到将士们换上棉衣,心中的石头方才落了地。

安市城主看到唐军离去,一面让人整修城池,一面抚恤伤亡之兵士。二日后,他也打点行装,前往平壤面见盖苏文。

此时,安市城主的大名哄传国内,被视为高丽英雄。盖苏文听说他要入都城,即备下隆重的欢迎之礼,并亲自出城迎接。盖苏文当初谋逆之时,独安市城主不听号令,惹得盖苏文亲自带兵去讨,然攻城多日不能拿下。盖苏文无奈之间,只好修书入城,承诺只要安市城主愿意归附,可以保其位,并让他永镇安市。安市城主见大势难挡,只好答应。盖苏文从此对安市城主另眼相待,既敬其耿直,又厌其不听招呼,心中无可奈何。他此次出城迎接倒是一片真心,毕竟,因安市固守之功,免了平壤血光之灾。

盖苏文设盛宴招待安市城主,席间,盖苏文意气风发,对席上人说:“哼,唐朝皇帝不知好歹,想那隋朝皇帝数次来攻,皆闹个铩羽而归,他认为自己比隋朝皇帝更强硬吗?我这里的一个安市都攻不下,何谈其他呢?”

座中之人纷纷附和,恭颂盖苏文不已,说的话竟至肉麻。

安市城主不以为然,他待众人语歇,方才说道:“莫离支不可小觑大唐皇帝,其此次失误在于被安市绊住手脚。我听说其间有人向其献计,让其围困安市,再发奇兵与其舟师相会,大举进攻平壤,惜其不听,使我国免了此厄。”李世民班师之际,也下令舟师班师,李大亮和程名振率领手下登船返回莱州。

盖苏文仍不以为然:“哼,他来攻平壤,平壤是好攻的吗?”

安市城主摇摇头,说道:“大唐国力举世难匹,我们这一次侥幸不败,无非是占了城池坚固和气候的便宜。莫离支,我以为我国今后要与大唐修好,不可僵持下去。我听说,唐朝皇帝不以武力侵逼四周,唯以德化感之,可见其出征我国非其初衷。希望莫离支不要再侵新罗,那唐朝皇帝没有口实,我国即可免了刀兵之厄。”

盖苏文见安市城主替唐朝说话,心里有气,然碍于安市城主的面子,不敢造次。他默然半天,仅仅说出三个字来回应安市城主:“知道了。”

唐军到了营州,立即更换棉衣,军中医生忙碌地为冻伤之人治伤。大军自四月入高丽境,一直忙于作战,李世民下令,让全体兵士在此休整五日,然后返回各自驻地。

长孙无忌派人检点回国人数,发现此战共战死和冻死兵士三千余人,所携马匹损失八成,一应辎重丢失殆尽。李世民闻讯,默然半天,然后下手诏道:“辽东道战亡人骸骨,并集柳城东南,有司设太牢以祭之。”

到了致祭之日,李世民带领众将穿素衣白袍,亲往致祭。他念罢祭文“呜呼哀哉”一句,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看得出来,他对此次征辽之役非常不满意,心中感到非常窝火,又感到有些窝囊。此情此景,与其出征时的豪言壮语相比,不啻有天渊之别。

薛仁贵此时被恩准随侍在李世民身侧,看到李世民如此伤心,他急忙走过去搀扶李世民。此时祭奠已罢,李世民随薛仁贵一起走向辂车,他边走边说道:“仁贵,朝中诸将皆老,朕一直想寻觅年轻骁勇者为将以代之。此战你脱颖而出,朕心甚慰。”

“臣以士卒之身,得陛下重用如此,臣唯感激万分。”薛仁贵衷心说道。

李世民仰头说道:“仁贵,朕不喜得辽东,仅喜得骁将。大唐疆域甚广,若无人护持,别说再拓疆土,连已有的土地也会失去,你明白这个道理吗?”

薛仁贵连连点头。

李世民又柔声道:“仁贵,朕此次回京,欲取道并州。你经过龙门时,可将你那在寒窑苦候的贤妻接到京中。还有,你也把改葬父母的事一同办了。”

薛仁贵见皇上关心自己如斯,禁不住热泪盈眶。这薛仁贵后来一直在玄武门守卫,及李治即位,其领兵破高丽、攻铁勒、挡吐蕃,成为一代名将。

那日李世民向薛仁贵表白“朕不喜得辽东,仅喜得骁将”,其实为无奈之言。数千名唐兵战死在辽东战场上,一应马匹、辎重损失殆尽,在李世民的征战生涯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