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 >

第215章

唐太宗-第215章

小说: 唐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替赞普办事,即是臣之本分。”

“罢了,你不用猜度许多。赞普求娶公主,朕今日就答应了。朕现在所言,却是要赐你一件美事。”

禄东赞听到李世民许了和亲,心内大喜,竟然未听到李世民的后半截话,他伏地叩首谢恩,想起自己历尽艰辛来京,经历了许多等待的日子,终于求恳成功。心内百感交集,不禁涕泗横流,喜极而泣。

李世民不知道禄东赞此时鼓荡的心情,还以为他听到有赏赐而大加激动,遂微笑道:“起来吧。唐卿,看来人逢喜事精神爽,禄东赞如此镇静的人儿,也难避免。琅琊公主前些日子入宫,其外孙女段氏随行。朕见此女模样周正,又知书达理,可堪为禄东赞良配,朕意将此女赐给禄东赞为妻。”

禄东赞此时还立在当席,兀自为皇上允许和亲而激动,不知道皇上还为自己选取了妻子。唐俭见禄东赞在那里茫然不应,着急说道:“禄相,还不赶快谢恩!皇上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许给你为妻子,真是天大的喜事。”

禄东赞方才知道李世民所说的美事为何,他到此时方才镇静下来,拱手说道:“陛下,臣深谢皇恩,然此事万万不可。”

在场之人皆惊愕万分,尉迟敬德嚷道:“你怎么……怎么如此不知好歹?皇上的美意,岂能拒却?”

禄东赞继续说道:“臣国中已有妻子,为父母所聘,臣不敢见了皇戚之女,就抛弃家妻,若这样做,即是不孝,再者,皇上已答应和亲,然赞普未睹公主之颜,陪臣如何能先娶?臣这样做了,即是不义。”

李世民道:“一夫多妻,亦为人伦,何况赞普既要泥婆罗公主,又来大唐请亲,你再娶唐女,谅他不会怪你。”

无奈禄东赞心坚如铁,到了最后,他又跪伏在地,苦苦恳求李世民收回成命。

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这些日子与禄东赞接触许多,觉得此人是一个豁达爽朗的主儿,不料想他今日在此事上何等顽固,竟然有些婆婆妈妈。

李世民也没有想到禄东赞会如此坚决,就多劝了几句,最后问道:“你拒却朕的好意,事后不会后悔吗?”

“臣不后悔,然会永沐圣恩。”

“嗯,看来你确实是一个忠义之人,好吧,朕成全你。”李世民又感叹道,“有能才在身,又有忠义之心者,禄东赞是为榜样。这让朕又想起逝去的士信兄,唉,他若能活到今天,不知又能成就多少惊天动地之事。这样吧,你还有什么心愿,一发说出来,朕若能办到,定不让你落空。”

禄东赞刚才仓促之间拒却李世民的提婚,心里还有些七上八下,生怕因此招致皇上的震怒,以致坏了大事。听了李世民关于忠义的一番感叹,心方才落到肚子里,知道自己误打误撞竟然摸对了门槛。他见李世民又问自己,心里有了计较,将心一横激将了李世民一句:“臣再谢皇恩。臣还有一个心愿,只是觉得过于唐突,深恐陛下为难。”

李世民微笑道:“朕说出来的话,自然一言九鼎,不用你进一步激将,说出来吧。”

“臣的心愿就是为赞普访来一名美丽贤惠的公主。臣听说任城王道宗之女李锦燕知书达理、模样周正,且待字闺中,特请陛下将此女赐予赞普。”

“哦,朕还以为是天大的难事呢。朕答应唐蕃和亲,自然要选一好女配赞普,你既然点名,朕就答应你。朕也听说此女的才名,如此就赐其为文成公主,可让道宗持节护送此女入吐蕃。”

禄东赞日思夜想要为赞普访一名好公主,这件事如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弄得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不料今日第一次向李世民求恳,李世民竟然轻轻松松就答应了。他心中甚是愉悦和狂喜,一躬到地,说道:“臣深深感激皇上隆恩。”

李锦燕此时尚不知自己已成为文成公主,其时她还在法寿寺内与数名尼姑讲经说法。她还沉浸在佛法中,秀儿突然匆匆走过来,伏在其耳边说道:“王爷唤人来请小姐,让小姐回府听宣圣旨。”

李锦燕听到“圣旨”二字,莫名所以,但知道事体重大,遂起身向众尼一揖道:“家父来唤,小女子先行告辞。”

她匆匆赶回来,李道宗已在中堂里排好香案,二人跪伏听旨。圣旨不长,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封李锦燕为文成公主,配与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二是让李道宗为赐婚使,持节将文成公主送到吐蕃地面上,择定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九起程。

这个消息,顿时震惊了李道宗全府。李道宗镇静叩伏谢恩,再侧脸看李锦燕,只见两行清泪已在其白皙的面庞上流淌,再看身后,以刘氏为首,皆惊愕得呆立当地。

太监将圣旨递给李道宗,嘱咐道:“任城王,令嫒被赐为文成公主,这是皇上的恩典。按照制度,文成公主与任城王须面见皇上谢恩。”

李道宗满口答应并将太监送出府门。等他转身回到中堂,就见堂内已然乱成一锅粥,刘氏昏厥在地,众人七手八脚救治,乱成一片。再看李锦燕,她依旧呆在当地,一言不吭。

李道宗让人先把刘氏抬入后堂,派人唤医生前来救治。他又走到李锦燕身边,唤道:“燕儿,你怎么了?”

李锦燕转身,方才“哇”地一声哭出声来,然后投入李道宗怀中,浑身抽动,哭泣不已。李道宗怀抱娇小的女儿,想女儿今后要到万里之外,等闲难见,心中的柔情也涌动,眼中不自禁流出泪水。

过了良久,李道宗将李锦燕扶入椅子中去,唤人取过湿巾让其揩泪。父女相对,竟无语凝噎,心中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开口。

这时,秀儿走过来怯生生地说道:“王爷,王妃醒过来了。”

李道宗点点头,注视李锦燕道:“燕儿,我们去看看你的母亲。”

李锦燕摇摇头,叹道:“女儿此时心乱如麻,若见母亲,又会大哭一场,徒增伤悲,不见也罢。秀儿,你去,代我在母亲榻前伺候。”

秀儿领命离去。

李锦燕又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父王,常言道‘红颜福薄’,女儿在京城里空担了不少虚名,难道以此为报吗?”

李道宗也叹道:“唉,皇上事先一丝儿风都不透,圣旨下得如此突兀,连转寰的余地都没有。燕儿,你不如带着秀儿出外躲避一阵,让皇上找不到。我再联络孝恭等人到皇上面前求恳,定将此事扳回来。”

李锦燕此时脑海中忽然晃过那日在高冈上的情景,那名吐蕃相国直勾勾精光四射的眼睛让她过目不忘。她此时想不到这是人家早就预谋好的事情,还以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想到这里,她摇头道:“父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皇上的圣旨,岂能违抗?为了小女一人,弄得全族不安,乃至父王被皇上加罪,牵扯全家,实为不智。”

“如此说,燕儿你想遵从圣旨了?”

“父王啊,让女儿嫁到偏远的吐蕃,此为皇上的国策,然女儿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女儿千万个不愿意。可是呀,皇上金口玉言,不可抗拒。”她说到这里,眼泪忽然又流了下来,抽泣道,“若皇上答应收回成命,别说失去一个什么文成公主的称号,就是将女儿贬为庶民,只要能与父王母亲在一起,女儿也心甘情愿。然女儿这样想,皇上能答应吗?他断然不会答应。何况,即使女儿不去,宗族中须有一女成行,若果真这样,父王今后能坦然面对族人吗?”

李道宗从女儿刚才说的一番话中,第一次发现她竟然有如此缜密的心智和率然的决断,其小小年龄尚且如此,假以时日,定为一非凡的女子。李道宗此时心中又冒出燕儿为何不为男儿身的感叹,若如是,家中可谓后继有人。他在这里胡思乱想,忽然又想起须到宫中向李世民谢恩,遂说道:“燕儿,时辰不早了,我们须到宫中谢恩。我们父女见了皇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将此事扳过来。”

李锦燕左思右想,终然无法,遂起身入室补妆,准备进宫。

李世民在两仪殿接见李道宗父女二人。此时,他正在殿中凝神书写自己的得意之作。

李道宗父女二人入殿后向李世民行礼,李世民抬眼看到李锦燕生得如此美貌,心里无比震撼,心道那禄东赞果然有眼力,竟然将如此好女求走,心底里就泛起一丝异样。

李道宗此时口出谢恩之言。

李世民摇手道:“罢了,谢什么恩?唐蕃和亲,图的是国家大计,而非个人之福。王昭君出塞,史家及文学之士叹为悲壮。燕儿,你能理解朕的这番苦心,委屈接旨,已经不容易了。”

李道宗道:“皇上,燕儿毕竟太小,能否换成别人?”

李世民摇头道:“国家大事,岂能朝令夕改?道宗,非是朕心硬如铁,奈何朕已答应那吐蕃的禄东赞,又下圣旨知闻天下,朕再换人,别人会说朕言而无信。”李世民语调柔和,不以皇权压人,显是由衷之言。

“皇上。”一直默不作声的李锦燕忽然开口说话。

听到这委婉柔和的声音,李世民脸上浮出微笑来:“燕儿,朕封你为文成公主,从今以后,你即是朕的女儿,可称朕为父皇即可。”

“皇上,”李锦燕仍然不改口,问道,“昭君出塞,其时国家困顿。我朝强盛如斯,为何继续用和亲之策?小女遍阅前史,又参当朝故事,知道要想使四夷宾服,非自身强盛不可。用和亲之策示以亲切之意,仅限一时,若双方势力此起彼伏,往往将和亲抛在一边,苦了和亲去的女子。陛下,我朝中有许多谏臣,像魏征、马周等人,他们难道不能向陛下举言吗?”

李道宗觉得女儿说的话过于直白,遂斥道:“燕儿,皇上面前,不得妄说。”

李世民却没有一丝怒意,他走到李锦燕面前,亲切地说道:“燕儿,让朕好好看看你。想不到你容貌既美,还有如此见识,不愧为我李家之人。你说得对,和亲之策起初是无奈之举,到了我朝,国势强大,似乎无须用和亲之策。可是呀,隋末乱离,国内分崩离析,四夷虎视眈眈。朕若以汉武帝之行,以武力迫四方亦能收到效果,然国内破败,此举大费钱粮,将使百姓更为疲惫;为了国内休养生息,朕用许多策略安顿四夷,包括和亲,其实为上策。燕儿,朕知道,你离乡背井到了异国,举目无亲,心里定然很苦。然以你一人之苦换来普天下之百姓的安定,朕想还是值得的。”李世民声音柔和,就像一位宽厚的父亲在耐心劝说自己心爱的女儿。

李锦燕此时回应了感激,说道:“陛下,小女子读圣贤之书,明白这些道理。”

李世民接着说道:“吐蕃这些年雄起高原,皆得益于这位年轻赞普英武绝伦。其若向我国挑衅,朕有何惧?侯君集上次领兵迎头痛击,即是此例。然这位赞普一心向大唐示好,渴慕与我国友好,可见其目光长远,真英主也。他能如此,朕又何必拒之千里,徒增一强敌?燕儿,你才貌双全,堪为良配,中土之女远嫁外国,其对今后和睦友好,还是有相当作用的。像前隋的义成公主,为了其杨家私忿,竟然先后煽动数任可汗与大唐为敌,忘了中土安定百姓受益的大义,也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我李家女儿,断不会步义成公主后尘,你到吐蕃,须努力促使唐蕃友好。燕儿,你能听朕此劝吗?”

李锦燕到此时,已知想让李世民收回成命,那是断不可能的事。她又望了一眼身边呆立的父亲,心中百感交集,眼中又流出清泪。她敛衽向李世民拜道:“小女能以此身报李家之恩,为国家百姓造福,纵然粉身碎骨,终无悔也。”

李世民俯身将她扶起来,微笑道:“朕刚才说了,这名赞普年仅二十五岁,以自身之力拓展大片疆土,实为不世出的人物。你以上国公主之身下嫁,他自会另眼相待,恩爱有加。你此去做新娘子,是人伦中美事,何来粉身碎骨之语呢?”

李锦燕又躬身拜道:“陛下,小女离国之时,有一事相求,不知此行陪嫁之资如何?”

李世民笑对李道宗道:“道宗,女生外向,瞧瞧燕儿,她现在急不可待要陪嫁之资了。”他又转向李锦燕道,“吐蕃举足轻重,不可让其小觑我国。朕已向有司下旨,你出嫁之时,妆资要倍于公主妆资常制。”

“小女子非是要妆资,吐蕃离京太远,能否多带一些故国之物及工匠之人?”

李世民自然满口答应。文成公主成行之时,李世民以金质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以为妆奁。又给予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鞍玉辔,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械六种。文成公主又携带五谷与芜菁种子,随行各色工匠及侍女,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