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 >

第163章

唐太宗-第163章

小说: 唐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对了。娘子,赶快上酒,今晚我要与何兄大醉一场。宝琳儿呢?让他出来,陪我们喝酒。”

是夜,两人放开肚量,放盏痛饮,他们的酒量都很大,一直饮到夜半时分。

此后数日,两人互相叙说各自别来详细。何吉罗听说了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过程,倒很平静,待他听了李世民这些年的执政方针,不禁大为震动,叹道:“以静制动,乃至天下大治。我在京城多年,经历过数任皇帝,能够短短数年之间,取得如此成绩,仅此一人而已。”

尉迟敬德的叙述中不免夹杂有自己的看法,待何吉罗得知了他被圈禁的原因,不禁感叹万千。他一开始惧怕尉迟敬德的火暴脾气,不敢劝说,待后来谈话越来越投机,胆子渐渐壮了起来,这日试探着劝说道:“尉迟兄弟,皇上对你,真是仁至义尽啊。”

尉迟敬德这些年自恃大功,傲视同僚,数被李世民训斥,现在听何吉罗这样说,不自觉地瞪起眼睛,吼道:“何兄,你也以为都是兄弟的不是?”

“尉迟兄弟,为兄一直是做生意的,唯图其利。若以买卖眼光去看待你与皇上之事,皇上实对你宽宏之极。你助皇上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其中的许多隐秘你知晓最多。兄弟夺宫并非光彩之事,何况当今皇上并非长子,他有许多短处捏在你的手中。记得上古之时,有句话叫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皇上现已登位,有许多臣子可以依赖,像你这样桀骜不驯的功臣,他满可以找个借口将你杀掉。你要知道,这若是一笔生意,你已经没有可用之处,该是舍弃的时候了。”

“胡说,皇上岂是这等无义之人?”

“对呀,正是因为皇上有义,你才保全至今天。尉迟兄弟,为兄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件事,错在兄弟呀。你想想,一场盛宴被你搅散,一个皇族之王被你几乎打瞎,皇上对你没有其他责罚,仅让你在家思过三月,换了另外一个皇帝,能容你如此胡闹吗?”

何吉罗又点拨他道:“皇上让你在家思过三月,无非让你想通此事。你若真正想通了,且主动找皇上认错,我看自明日起就可解除圈禁。”

何吉罗见尉迟敬德不语,又接着劝道:“为兄听了你转述朝中的景况,觉得皇上还是偏爱旧臣的,像房玄龄、杜如晦为其左右臂,即使像魏征、王珪等昔日的仇臣,他们能为今日的朝廷出力,皇上一样用他们。由此可以看出,皇上固然记着旧臣以前的功劳,更希望他们再立新功,继续为朝廷出力,方得欢喜。尉迟兄弟啊,为兄说一句不中听的话,你若是还以这种状态硬抗,总有一天,皇上会忘了你的。我问你,皇上就是不治你罪,而是不管不问将你晾在一边,你能受得了吗?”

这句话让尉迟敬德大受震动,拱手道:“何兄,我听你的话,明日就找皇上请罪,不知皇上能允我出府吗?”

“能成!你明日一早先写一道折子,派人送往宫中,若皇上果然召你,事儿不就成了吗?”

第二日,尉迟敬德写了折子,让人急急送往宫中。人走之后,尉迟敬德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家中焦急地等待。一直到了午后,方有一名太监来传旨:“皇上有旨,召尉迟敬德即刻入宫。”

尉迟敬德大喜,一拍大腿,向一直陪同自己的何吉罗道:“何兄,事情果然成了。”

何吉罗微笑道:“见了皇上,你只要能以诚恳打动他,则万事大吉。”

李世民正在太极殿东暖阁里批阅奏章,听说尉迟敬德候在宫外,他眼皮未抬仍旧直视奏章,说道:“宣他进来。”

尉迟敬德疾步进入殿来,趋至李世民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头说道:“陛下,罪臣尉迟敬德来谢罪。”

李世民依旧看着奏章,并不抬眼看他:“你来谢罪?你有何罪呀?”

“臣居功自傲,妄自尊大,将陛下宽宏及同僚相让视若不顾,连连惹下祸端,实在是抹黑了皇上的脸面。陛下多次训诫臣下,然臣愚顽不能体察皇上圣心,实在是猪狗不如,自今以后,臣定当痛改前非,谦虚为人。”说完,尉迟敬德哽咽起来,将头伏在地面上,肩头连连耸动。

“谦虚为人?你有此觉悟,很好。”李世民眼光离开奏章,边说边立起身来,然后慢慢向窗前踱去。

李世民凝望窗外的景色,叹了一口气,说道:“敬德,你以前随我身侧,何等勇猛,何等直率,怎么到了朕即位之后,你的性格就大变了呢?且变得连我都不认识了。想起往事,我实在痛心。你这些日子在家思过,我这些日子每每想起你,心里也实在不是滋味。”

尉迟敬德哽咽道:“臣……臣……实在该死,竟然让陛下分心。”

“你起来吧,站起来说话。”

尉迟敬德依言立起身来,就见其脸上的泪道沾上了地上的灰尘,成为一条黑道,模样实在滑稽。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你这个样子怎么与我说话?你去净面后再来。”

尉迟敬德依言到一旁净面,返回后垂手站在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接着教训道:“敬德,记得我曾说过你几回,都是当时好一阵子,时间长了又故态复萌。你是小孩吗?缘何如此没有记性?你今日不要答应得爽快,过些天再反复。敬德,我告诉你,今后同类的话题,我不会再说你了。”

尉迟敬德心里一紧,觉得果然印证了何吉罗的预言。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头道:“臣不敢再反复,若再犯出事儿,就请皇上砍了臣的脑壳。”

“起来吧。朕不会砍你的头,你立有大功,朕不会诛杀功臣。”

尉迟敬德慢慢爬了起来。

李世民挥手指了一下殿侧的椅子,说道:“敬德,我们一同坐下。唉,想起以前征战之时,我们之间何等亲密,无话不说。我当了皇帝,竟然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今天我有空闲时间,我们就在这里闲话一回。”

尉迟敬德小心翼翼说道:“陛下如今日理万机,操心的都是大事,确实分身乏术。臣等看着皇上操劳的样子,心里其实也很不是滋味。”

“嗯,天下之事,以国事为大,关乎天下黎民啊。敬德,你以前有大功,然不能躺在以前的功劳堆上不动,须知你居此官位,就有一份责任。你食的是百姓之禄米,还要替天下之人尽心。”

“臣今后痛改前非,力求尽心尽职,不负了皇上的期望。”

李世民忽然微微一笑,问道:“敬德,我知道你的脾气,靠你自己居家苦思冥想,难以转过弯来。你今日主动找我忏悔前事,莫非这些日子以来,像玄龄、无忌和段志玄他们多次去劝过你吗?”

“他们一开始确实劝过,奈何臣的脾气不好,他们来了臣就与他们吵架,慢慢地也就不来了。”

“怎么到了最后反而省悟了?”

“臣所以省悟,实因近日来了一名故人,他诚恳劝说臣,终于使臣回了心意。”

“故人?此人是谁?”

“皇上定然还记得这位故人。还在武德九年的时候,史万宝派人来刺杀臣。惜其奸计未成,就是此人从中起了作用。”

李世民稍一思索,恍然大悟:“噢。我想起来了,此人好像是一名波斯人,你与他结拜为兄弟,并将乌骓马赠送给他。”

“皇上圣明。确然就是此人,他名为何吉罗。”

“他逃出长安之后,这些年隐居何处?”

“何吉罗为避灾祸,倒是想了一条好计。他先走向吐谷浑,然后奔往吐蕃,在那里隐姓埋名至今。”尉迟敬德简略地把何吉罗的遭遇说了一遍。

“吐蕃?我听唐俭说过,近年来,吐蕃在那雪域之地势力渐大,想不到兴旺如此。”李世民说完,暗自沉吟。

尉迟敬德说道:“这其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儿,吐蕃至今尚未有文字,要靠刻木结绳来记事。何吉罗求取一封过所关文,竟然还要何吉罗自己用中土文字写成。陛下,你说好笑不好笑?”

李世民摇头,说道:“不然,古人与今人之智力,其实区别不大。孔夫子生于千年之前,然其一部《论语》,后人从未超越过。由此来看,只要吐蕃有能人,其没有文字不算什么,可以短期之内造出来的。唐俭仅对我说过吐蕃大概情况,其详情如何,毕竟没有何吉罗亲历所观准确。像这位弃宗弄赞,年仅弱冠,而其功业超过其先祖数倍,不可忽视呀。还有那位禄东赞,其居于边鄙之地,殷勤打探外境之事,其志不小。敬德,你回府后,明日带同这位何吉罗到鸿胪寺,让他将吐蕃的风土人情详细说上一遍。”

“臣遵旨。”

“何吉罗愿意为官吗?他若有意,就让他到鸿胪寺谋一差使。”

“此人性好商贾,依旧想做他的香料生意,做官非他所愿。”

“那好,朕不强人所难。”

“陛下,何吉罗自西南入国,北上入京,一路上混了许多白饭。他对臣感叹道:‘不料离开中土数年,国内竟然有如此大变。可谓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直在赞颂陛下的功业呢。”

李世民显然很感兴趣,急忙道:“他路上遇到了什么?你详细说说。”

尉迟敬德凭着回忆,将何吉罗路上的所观所遇说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缓缓站起身来,自言自语道:“何吉罗这样说,看来各州报来的奏章并非虚妄。”

他扭头对尉迟敬德道:“若何吉罗所言不虚,则验证了各州的呈报。”

“陛下,何吉罗为一异域之人,他与臣相交甚厚。他所说的话,臣以脑袋作保,其中定然没有一点水分。”

李世民摇头道:“我不是怀疑何吉罗之语,而是对各州刺史报来的奏章有怀疑。历来下面人上报奏章,喜欢报喜不报忧,其中多溢美之词。我若看到这类奏章,就将之丢到一边,看也不看。这些年,此类奏章太多了。你今天说了何吉罗的际遇,看来我以前有些偏激了。”

“还有一点让臣实在不解,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莫非他们都不爱财吗?”

“嗯,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贞观之初,封德彝他们让朕以严刑苛律管理百姓,独魏征等人力主用教化的法子施教于民,朕采用了魏征的建议,于是有了今日的结果。管理天下非是行军打仗,你不仅要管其行为,更要体察其心理,因势利导。否则,你滥施严刑苛法,则犯法者连绵不绝,防不胜防。有句话叫做‘法不责众’,若犯法者多了,法律就失去了作用。”

尉迟敬德对此话听得不算明白,但连连点头。





第十九回 四方巡风察实情 八面来奏报喜讯


李世民听了尉迟敬德转述何吉罗之语,就动了要到下面察访实情的心思。第二日,他令人召来房玄龄、李靖两人,与他们商量这件事儿。

“朕看到各州报来的表章,其中有许多描述天下大治的言语。朕想天下大治何其难也,岂能如此轻易就实现了?就将这些表章搁在一边不看。昨日听了敬德转述何吉罗的所观所遇,方悟这些年来,天下的事儿确实有大变化。我们也许信不过自己,然一个局外人这样看,那是不会错的。”说罢,他将何吉罗的际遇简略地说了一遍。

房玄龄拱手道:“贞观初年之后,陛下推行清明政治,诸州表章之风,渐渐朴实真切,官吏们不敢虚饰矫情,所奏实事求是。要说这天下变化,其实真的很大。贞观前二年,因天灾所致收成不好,贞观三年之后,年年风调雨顺,官府及百姓囊中渐渐充实。李仆射领兵去讨东突厥,采用奇兵袭击收到大效,一没有耗费国家钱粮,二来将北境安定,促使国内更加兴旺,人人不思别事,唯思安居乐业,就有了如今的大治局面。追根溯源,还是陛下当初定下的‘抚民以静,唯重教化’的国策顺乎民意,才有了这等好结果。陛下欲察访此事,臣以为很有必要,还可以借此检阅数年来的成绩。”

李世民摇手道:“此次察访,朕不再去微服私访了。朕昨晚想了一下,觉得可用明暗两条线去察访。明里由朕下诏,派出朝内大臣为各道的巡风大使,由他们将各州巡访一遍。我们今日要做的,是把出任大使的人员定下来。”

他们三人议论了一番,将人员大致定了下来,到了议论关内道大使的时候,三人发生了一点分歧。因为关内道含京师在内的官员,其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一名有威望且有能力之人才能镇住。

李世民征求两人的意见,李靖坚定说道:“此名大使,非房仆射不能胜任。”

李世民道:“药师兄,你为何说得如此肯定?难道离了玄龄,别人就办不成吗?”

“陛下,关内道位置特殊,所辖官员与朝中百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寻常人掌握不好。房仆射既有威望,又处事果断,大臣之中以他最合适。”

李世民摇头道:“药师兄不要太谦,我却以为非你莫属。以威望,以能力,你哪一点比玄龄差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