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辛亥大英雄 >

第134章

辛亥大英雄-第134章

小说: 辛亥大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耀能先生就资助了他,花了几个月就在美国造出了我们华人自己的飞机,去年才从美国回广州。前不久爷爷听说杨司令要建设航空队就发电报请他,传到岘广州时就顺路来了,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这三位都是他的助手,还有这些都是我们致公堂资助的学生,全都在美国学机械设计,不过会飞的就只有两个人。”
    要是杨秋在场,这些话肯定会惊讶美洲致公堂的能量,连冯如这种人都能驱使。但常四哪懂飞机啊,只听说都是学机械的,叫好道:“好啊,学机器好。这回我们杨司令买了几个汉阳厂的机器,还真需要你们回国。”
    介绍完众人后,苗洛见到他一直没提芮瑶,追问道:“对了,芮姐姐呢?她还好吗?”说到芮瑶,常四叹了口气:“哎,芮帮主住院了。”
    “住院了?”苗洛吓得连忙抓住手问道:“师姐怎么了?得的什么病?船上有好多西药。”
    “不是病,是被人打了一枪,还好没伤到筋骨,医生说要休息几个月才能好。”常四连忙把那天的事情说了遍,苗洛听完小脸霎时变了,杨秋遇刺时她恰好南下去广州请冯如,得知后也吓得半死,没想到这里面居然还牵扯到了师姐,顾不上安顿冯如等人,立刻要拉着常四向医院跑去。
    常四只好先派人去找张文景来安顿冯如等人,这才带着苗洛去医院看望芮瑶。
    到了医院后的景象让她双眸猛然红了起来,只见到芮瑶半躺在床上,腰上包裹得严严实实,人也明显瘦了一圈,长发披散神色憔悴,哪里还有以前一帮之主的架势,连忙问道:“师姐,洛尔来晚了,你好些了吗?”当日腰上挨了一枪后,芮瑶就被立刻送入医院,幸好部位不致命而且她长期练武身体也不错,总算是挺了过来,见到苗洛她也很开心,连忙说自己没事了。
    两个女人坐在病房里嘀嘀咕咕,常四担心卸货时把大老远从美国买回来的飞机搞坏赶回亲自监督。苗洛见到芮瑶没大碍后也总算放心,问道:“师姐,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来看过你吗?”
    说起杨秋,芮瑶不知怎么脸上一红:“都怪那个金癞痢!当天我见他鬼鬼祟祟要杀杨秋,出面阻止被打了一枪。杨秋来看过几次,我本想和他说说妹妹你的事情,可没说几句就走了,气死我了。”
    苗洛心底一阵感激,没想到芮瑶受伤了还想着自己,可见到她说话时脸红红的,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问道:“师姐,他现在在哪里?”
    “好像是去了四川,要月底才能回来。”两人眼睛一碰,忽然又各自扭了开去
    (未完待续)


第一五三章 钢铁梦想
    “冯如!他没死?”
    当董用威带来张文景的电报,告知几十位学习机械的旅美华侨子弟抵达汉阳,还带来了美洲致公堂帮他采购的十五架寇蒂斯双翼的消息后,非常惊讶冯如居然也在其中。算算时间,历史上冯如是1912年2月在国内飞行表演时摔死的,自己在上海托苗洛向美国采购飞机是1月下半旬,能逃脱厄难应该是接到了致公堂邀请,从时间算恰好赶上。
    杨秋哑然失笑,这或许就是蝴蝶效应吧,自己的一个请求居然改变了别人的人生。不过他也没太在意,改变的东西已经很多很多,明昭出现在了贵阳争夺战的功劳表上,二师报送入国防大学的名单上有白崇禧的名字,七旅新兵中龙云也赫然在列,他们的人生不也是因为自己而悄然发生了变化吗?
    冯如能前来这件事很值得兴奋,无论他是否能开创国人的航空时代,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更加让他上心的是美洲致公堂这次表现出来的隐藏能量,一封电报和一笔汇款,就能带来十五架飞机和数十位积机械学生,难怪连孙大总统都要拜入门下。这是一股巨大地海外华人力量,现在只不过微微推了推,就连冯如这种人都愿意听从调遣,可见其底蕴是多么强。
    其实想来这也是正常,华人在海外生活不易,典型的被压迫阶层,美洲致公堂一直以帮助华侨闻名,在欧美生活的华侨或多或少都得到过他们的帮助。华侨中有不少默默无名的人才,他们比也都希望祖国强大,可很多人最终面对现实选择了观望,所以这股力量要是运用得好,能极大帮助自己。
    想到这些,他忽然想起那张美丽的脸庞,苗洛。
    “用威,你结婚了吗?”
    董用威刚推开窗户,想散散一夜秽气,听到这句话脸庞一红挠挠头道:“巡使我还没结婚呢。”
    杨秋哑然一笑,暗想自己这是怎么了?居然傻到问董必武关于婚姻和爱情的问题,连忙岔开道:“我已经和德国公使商量好了,下个月选拔一批年轻军官和学生去德国留学,你想不想去?有没有合意的专业?要是你不想去我准备放你到贵州去锻炼锻炼。”
    这段时间三省和军队中选拔赴德公派留学生的事情一直在传,董用威不仅知道这个消息,还知道这次外派人数众多,心里也想去欧洲见识见识,但他年纪有些大了,怕选不上一直没敢提出来,现在杨秋询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用力点点头:“巡使,想去!用威想去欧洲专修文学和法律。”
    “文学和法律?”杨秋看他一眼,笑道:“军队那帮小子都吵吵闹闹要去学军事指挥,其它人报名也大都是机械、化工、工程设计,商业等等,文学和法律可不多。”
    “读书能促人进步,开阔眼界。律法能教人遵守规则,创建公平,用威此生所愿。”董用威说完后,杨秋扫他一眼,点头道:“回武昌后去参加晚间德语补习班,下月底就要出发了,全部经费都由我来出,能学多少就要看你们自己的了。”
    “先去回电张文景,飞机制造厂放在重庆,挑选出50位胆大心细自愿加入飞行队的士兵组建航空学校,也放在重庆。冯如这些技术专家他都必须派警卫贴身照料,还要转告大家,他们所学所想都是宝贵的国家财富,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危险试验可以让工人和飞行员去完成。另外再花钱租用几艘大马力江轮,尽快把德国交付的设备转运来。”见到董用威几乎要挑起来的身影,杨秋微笑道:“再通知宋参谋长,正月初十成都大学典礼后我们就启程回湖北。”
    董用威走后,杨秋又开始忙碌起来,抵达成都后他似乎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文件,会不完的客人,四川省政府所在地也因为他的到来格外热闹。
    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贵州战事,根据苏小虎发回来的电报,五师两个旅已经全部抵达贵阳,从湖南运过去的迫击炮也已经抵达,正在做适应性训练。目前唐继尧和刘存厚还盘踞在贵阳西南两个方向,大肆搜刮不说,还强行将当地很多土匪武装收编。尤其是唐继尧,还在刘显世等人的推举下擅自通电自称贵州都督,设立政府机构,妄图分裂贵西南,摆出一副长期盘踞的打算。
    尽早打掉他们已经是国防军参谋部的共识,所以在得到章太炎自愿拿出来的军费后,他下令组建贵州第八山地旅。贵州山高林密,有的是下肢粗壮,身材矮小、攀山越岭如履平地,负重出色地的年轻人,这些都是山地旅最优质的兵员,此外他也首次将五师改为山地师的计划交给了宋子清等人,让参谋部去研究实施办法。如果能通过这场战事锻炼出总计四个旅的精锐山地部队,那么拖久点,多花点钱也值了。
    除了贵州战事外,剩下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如何激活四川的经济发展。巴蜀是块宝地谁都知道,在这里不仅仅拥有井盐这块肥肉,川南的煤、硫和磷、川西北的金、银、锌、镉储量都比较丰富。钒、钛更是储量巨大具有世界意义。生丝、桐油、茶叶、烟叶、瓷器等传统行业也非常兴盛,汉中平原的粮食更不用说。所以他格外重视汉川铁路的进度,一旦这条生命线打通,这些资源就能源源不断转化为工业产品。
    正在和邓孝可、章太炎商讨扶持商业,加快修建成渝铁路时,雷猛带郝文宝和几位警卫连士兵走了进来,他们都背着大大的箩筐,身后还跟着两位年近五旬苗家装束的男子,见到三人他们就要磕头,杨秋连忙扶了起来,笑道:“大爷,现在是民国了,不兴这个,坐吧。”
    两人连称感谢,但还是有些拘谨,屁股只挨着半个凳子座下。杨秋也没多说,清政府刚倒台,很多东西要慢慢改变,他在意的是郝文宝等人身后的箩筐。
    入川前,杨秋就派他们前往川滇边境的横断山,因为他念念不忘攀枝花铁矿。等士兵解下箩筐,从里面搬出几块褐黄色富有光泽的石块时,他一下子呼吸急促起来。郝文宝介绍道:“司令,这些就是从您说的那个地方挖出来的。这两位都是当地苗农,他们说那边的确有铁矿,但量有多大没人知道,不过当地苗家和藏家时常会派人去那边挖掘,用来锻造砍刀。”
    郝文宝拿出一柄苗刀说道:“钢口很好,都是用那边的矿石打出来的。”
    “铁矿!在哪里?远不远?”章太炎和邓孝可眼睛也亮了,湖北黄石铁矿促成了汉冶萍这种中国巨无霸,要是四川也有好铁矿,那可就真能极大促进当地工商发展了。
    说起位置,郝文宝挠挠头,叽里呱啦让旁边两位苗农解释,两人说的都是当地土话,好在邓孝可能听懂一些,当起了临时翻译。等两人把具体位置说出来并在地图上表明后,杨秋是既兴奋又失望。兴奋的是自己终于找到了攀枝花的位置。失望的是,根据郝文宝等人亲身勘测,老农的解释后他明白,那里根本没有道路可行,而现有技术和资金也无法建造成昆铁路这种浩大工程。
    “走金沙江水路把矿石运出来行不行?”
    章太炎看完地图后追问一句,但很快两位苗农就摇摇头,金沙江水深不足,而且滩潜弯多礁石密布,根本无法供船只航行,除非是大规模疏浚不然根本走不通,但大规模疏浚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都要比铁路还大几倍。
    杨秋终于体会了什么叫望梅止渴。
    让雷猛带大家下去休息后,杨秋心底也不禁叹了口气。攀枝花指望不上了,贵州六盘水需要等汉川铁路延伸至贵阳才有可能开发,除了这两地外西南没有太好的铁矿,钢铁之梦似乎一下子走到了死胡同。他一路苦思冥想该怎么办时,回到房间还没坐下董用威就带着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去而复返:“巡使,这位潘天授先生在外等您一天了,他说有要事一定要见您。”
    杨秋搜肠刮肚也没想起这个人物,问道:“潘先生是?”
    潘天授长着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肌肤褐黄,好像长期从事户外劳动,但偏偏身着洋装一看就是留学归来,见到杨秋激动地立刻拱手弯腰,从怀里摸出一封泛黄的信,双手颤抖递到面前:“天授参见巡使大人,今日来是秉先父嘱托,希望巡使能拨款重启青溪铁厂。”
    重启贵州青溪铁厂?杨秋看完信后才知道,原来潘天授是当年贵州巡潘霨的侄子,他父亲潘露也是当时修建青溪铁厂的总办,从铁矿筛选道设备购买,再到安装开工几乎一手操办,后因心力交悴,劳累成疾病死在厂内。
    他死后青溪铁厂顿时失去了领头人,加之资金缺乏、管理不善、道路不畅通,国人对钢铁意识不足等原因,最终青溪铁厂仅辉煌了几个月就办不下去了,最后产权还被卖给了英法。可英法又不需要钢铁厂,他们只要附近矿山的水银矿,所以任由机器风吹日晒逐渐荒芜。后来满清政府收回水银矿场后,还一度打算让铁厂重新开工,终因资金不足,工人流失无奈放手。
    潘天授自幼就跟随父亲亲眼见到了青溪铁厂的辉煌和失败,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父亲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钢铁兴国,所以他选择留洋去法国学冶金勘测,还在法国钢铁厂半工半读继续追寻钢铁梦想,回国后也曾多方筹措希望能重新把青溪铁厂办起来,可随着国内政治动荡,只得先去汉阳炼铁厂任技术员,后来因为技术好被日本招募再次远渡重洋去到八幡制铁厂工作。
    辛亥革命后,他再次萌生起寻找拯救青溪的梦想,所以主动辞职回国,但到了南京后一听说是来要钱重办青溪铁厂的,各个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后来他听说湖北引进了大批机械设备,就抱着希望一路从南京追到成都。
    在他身上,杨秋看到了一位数十年如一日追寻钢铁救国道路的坚毅身影,但重启青溪铁厂已经不可能了。实际上一拿下湖南,他就派人去湘黔边境的青溪铁厂旧址考察过,得到的消息是机器大部已经不见踪影,剩下也都老化生锈,没有拯救价值。而且汉川铁路至少要三年后才能通车,这三年就算铁厂重启,窄小的水道也无法支撑起钢铁运输那么大的任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