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江山 >

第341章

一品江山-第341章

小说: 一品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果然见识非凡。”周定坤闻言无比佩服道:“这层道理,我长这么大都没想到过。只怕这就是摩西创造犹太教的目的吧。”说着瞪大眼睛道:“大人是要立教?”
  “有这样的想法,”陈恪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道:“汉儒衰微后,佛道思想猖獗横行,为害我华夏不浅。故而本朝才重新重儒尊儒,意图凝聚人心,拨乱反正。然而孔孟毕竟离我们太远了,汉儒的那一套,也早被证明行不通了,所以我宋儒一直想重注经典,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大宋的思想体系,如今正是各家争鸣,群龙无首之际,我为何不能争一争?”
  “窃以为,他们那套都不怎么样,根本肩负不起重塑我大宋子民的重任。故而我虽然讨厌作学究,但为一振我华夏人心之颓势、也责无旁贷!”
  “大人不早说。”周定坤佩服的五体投地道:“属下就是砸锅卖铁,也会全力支持的。”
  “怎么可能砸锅卖铁呢?”陈恪摇头道:“大宋朝的出版市场,其实是很大的。只是因为雕版印刷成本太高,很多想出书的都望而却步。一旦我们把成本降下来,必然会有接不完的生意。”说着笑笑道:“而且,还可以出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奇小说、什么才子佳人啊,隋唐演义啦,保准赚大钱。”
  “大人就不必操心这个了。”周定坤道:“明天我就去考察一下汴京的出版行当,尽快选出十家来收购。”
  “《尚书伪经考》一书,还是委托他们用雕版印吧。”陈恪担心拖得太久,热度会消散掉。
  “属下也是这个意思。”周定坤点点头道。


第三三七章 失蹄唯退后(下)

  …
  转眼进了九月,天气转寒雁南飞。
  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贵同年们,已经陆续离京,让人难免有些失落,然而身在汴京城这个是非之地,陈恪的生活岂会单调?
  他被御史台的言官们交章弹劾了。
  先是,一个叫郑袤的监察御史里行,弹劾他的婚礼奢侈无度、尽用奇货,有损朝廷官员形象,要求朝廷予以惩戒,将其调任外郡。
  陈恪岂敢大意,赶紧上表辩解说,婚礼的花销,一切都是严格按照礼仪,并无丝毫逾矩之处。唯一显得夸张的是婚宴,然而谁都知道,承办这场婚宴的,是与我有师徒之情的一品楼老板,他一来感念我昔日的授业之情,二来听说官家也会莅临,自然要竭诚竭力,以感谢官家几十年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大宋百姓过上好日子。另外,也报答官家题写店名之恩。
  官家和相公们,本来就对‘一品全席’印象极好,也没觉着陈恪这样的大财主,阔绰点有什么不对,看了陈恪的上表,更是一笑了之。
  然而想不到的是,这竟只是个引子,很快,又有数名言官相继发难,而且分量越来越重。
  左司谏周步道弹劾陈恪违反朝廷禁令、与商人勾结,生活奢侈大兴土木,影响极坏,要求朝廷严查以正视听。
  监察御史傅尧俞弹劾陈恪捕风捉影,否定《尚书》。藐视先贤,异端害道,当伏少正卯之诛……
  侍御史吕诲,弹劾陈恪担任皇家武学院判后,竟只露面一次,对学院事务不闻不问,玩忽职守、渎职懈怠。
  甚至还有御史弹劾他。在大理期间,与大理公主暧昧不清,行为不端……
  在十多天时间里。弹劾如雪片一般,飞到中书省的案头上。一时间,陈恪仿佛光环褪去。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些言官就是这样,对你的劳苦功高视而不见,却专门鸡蛋里挑骨头!”赵宗绩愤怒道:“要说这不是阴谋,打死我都不信!”
  “消消气,”陈恪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竟反过来安慰赵宗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身正不怕影子斜,让朝廷彻查便是。”
  “只怕朝廷不查。”赵宗绩恨声道:“政事堂今天专门议过,我听韩相公的意思是,你是有大功的。又刚刚结婚,这时候查办的话,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寒了人心。”
  “他会这么好心?”陈恪不信道。
  “我还没说完。”赵宗绩啐一口道:“所以他主张,先放你到地方上做官。一来避避风头,二来练习一下政务,过些年也好大用。”
  “真会说话。”陈恪冷笑道:“不过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对。”赵宗绩点头道:“他们的目的,就是想把你赶出京城去。”顿一下,又恨恨道:“让我孤立无援!”
  “不错,这一手明摆着釜底抽薪。”陈恪点点头道:“我估计他们是要发动了。为了保险起见,得把我这个危险分子,从你身边弄走。”
  宋朝士大夫十分注重‘气节’,遇到弹劾的多了,就说明他不得人心,这时候就算没有错也得请辞,否则一顶‘恋栈权位’的大帽子便扣上了,必遭士林唾弃。
  “他们休想得逞,”赵宗绩咬牙道:“我会力争的。”
  “你不能争。”陈恪摇头道:“你不争还好,一争的话,就会连你也陷进去。”
  “我不能看着你被他们坑了,却装作若无其事!”赵宗绩断然道。
  “放心,他们撵不走我。”陈恪笑着安慰他道:“我早就防着这一手了。”
  “你有何高招?”赵宗绩对陈恪的信心,比对自己的还大。
  “我写了份奏章,你找个人,以他的名义递上去吧。”陈恪自己当然也能找人,但是与人相处,尤其是和领导相处,要时不时给对方施恩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对方放心……这是小妹教他的。
  赵宗绩接过来,打开一看,登时变了脸色,骂道:“你还嫌被骂得不够惨?”
  这竟也是一份弹章,弹劾的对象是陈恪,说他学养平平,本是中人之姿,且有有官人不得点状元的祖制,三年前断无独占鳌头之理,是官家徇私,才把他点为状元。之后又列举了赵祯与陈恪的裙带关系,巴拉巴拉……最后,弹章义正言辞的表示,希望官家剥夺他的状元,就算不能剥夺,也要剥夺他的馆职,将他调出京城,以消除不良影响,重树科举公正云云。
  ~~~~~~~~~~~~~~~~~~~~~~~~~
  “虱子多了不咬。”陈恪却笑道:“何况这只虱子,是用来以毒攻毒的。”
  赵宗绩是个聪明人,仔细一想,便明白了,瞪大眼睛盯着陈恪道:“你可真够大胆的!”
  “迫不得已而为之罢了。”陈恪叹口气道:“我倒想到地方上逍遥几年,强似在京城伏低做小。”
  “那可不行,你要是走了,我就抓瞎了。”赵宗绩连忙道。
  其实陈恪的计策很简单,无非就是扯皇帝下水。当然这么大胆的事儿,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出,用得上的。陈恪是从后世流氓头子杜月笙那儿得来的灵感。
  当时国民政府金融保卫战,蒋二公子奉命到上海滩‘打老虎’,一到上海滩,就把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给抓了,准备拿杜大流氓立威。杜月笙面上摆出老实认罪的样子,暗中却让人把孔祥熙儿子孔令侃投机倒把的事情捅出来。
  宋家三姐妹,只有宋蔼龄有两男两女,孔令侃是其长子,因此一直很得宋美龄的宠爱。结果蒋经国因宋美龄之压而被迫放人,轰轰烈烈的打虎运动宣告流产,杜流氓也得以解脱……
  虽然赵祯是千古仁君,但一样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这时候,要是让陈恪外放,岂不就是向天下人宣称——官家确实是徇私了,把国家的抡才大典,当成了自家亲戚的盛宴。
  这是赵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所以陈恪就是想走,也走不的……
  “这弹章还有个作用,就是让王介甫彻底站在咱么这边。”陈恪指着奏章道。王安石本来就不入当今官家的法眼,弹章上面却用王安石当年的例子,证明官家有前科,你说他能不恨死这个上弹章的人么?
  “只是这样一来,你的名声终归要受损的。”赵宗绩担忧的望着陈恪道:“三人成虎,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你的状元真是靠关系得来的呢。”
  “不必担心,”陈恪哈哈大笑道:“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说着从桌上,拿出一张白纸道:“你写几个字。”
  “什么字?”
  “尚书伪经考、中庸章句、大学章句。”陈恪道:“先写这十一个字吧,拿出最高的水平来。”
  书房里,各种尺寸的上等宣纸都是常备。砚盒里的墨也是用上等丝绵浸泡着,这时搁到香炉上略略一烤,也就熔化了。
  赵宗绩提起笔来,蘸了墨,一笔一划写完了这十一个字。陈恪小心接过来,欣赏的点头道:“这手颜书愈发见火候了。”
  “瞎写而已。”赵宗绩摇头笑笑道:“你要这些字作甚?”
  “裱起来,挂在中堂。”陈恪笑道:“可以驱邪镇妖。”
  “去你的,骂我的字丑似钟馗?”赵宗绩佯怒道。
  “说笑的。”陈恪笑道:“我准备出几本书。”心说后世出书发片啥的,都是要先把新闻炒起来,不知道自己算是他们的学生,还是鼻祖呢?
  “《尚书伪经考》我知道,的确该写出来,让天下人看一看,是非对错,一目了然!”赵宗绩道:“不过这《中庸章句》和《大学章句》,是什么东西?”
  “我不能光破坏,不建设吧。”陈恪笑道:“毁了一经,我还两书!”
  在这个年代,《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并未独立成文,即是说,后世所谓的四书五经,现在只有二书五经,其余两书还不存在呢……
  “也好,让天下人看看,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虽然陈恪作了解释,赵宗绩还是无法意识到,这几本书的重要意义。
  陈恪也不解释,点点头,将赵宗绩的墨宝小心收好。
  ~~~~~~~~~~~~~~~~~~~~~
  谈完了陈恪的事情,赵宗绩开始为自己发愁道:“你说他们准备发动了,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陈恪想了想,给出天才的建议道:“还是算一卦吧。”
  “你……”赵宗绩险些喷血。但出于对陈恪的尊敬,他还是依言占卜。
  结果是‘逢凶化吉天生成’,赵宗绩虽然不大信,但还是有些受到鼓舞道:“倒是好彩头。”
  “其实还是看官家的态度,”陈恪将签筒收起来道:“看看有没有办法,让官家对这件事充满抵触吧,一旦生出这种情绪,就好办了。”
  “嗯。”赵宗绩点头道:“那具体该怎么办呢?”
  “我给你找个人问问。”陈恪笑道:“有个家伙最在行了。”
  王雱打了个喷嚏。


第三三八章 射人先射马(上)

  …
  “还有一件事,”赵宗绩叹气道:“真是多事之秋啊。”
  “何事?”
  “还能是什么?河工呗。”赵宗绩苦笑道:“自古竭天下之力治河者,莫如本朝。然而黄河却偏偏和本朝过不去……”
  又是河工……
  治理黄河,是大宋王朝无法逃避的宿命话题。但自从四年前的六塔河之狱后,很长时间没人敢提治理河患一事。然而黄河依旧泛滥成灾,两岸百姓仍深受其苦。
  如果说谁对此耿耿于怀、寝食难安,那一定非富相公莫属。
  嘉佑元年,在文彦博和富弼的支持下,朝廷试图用六塔河给黄河减水,以堵塞商户决口,使北流的黄河恢复东流。
  刚开始时还好,但当决口合拢后,水流量突然间增大,滚滚洪水倒卷回上游,造成了商胡重新决堤的悲剧。
  灾难发生后,朝廷根本无法挽救,只能听之任之,让洪水想怎么流就怎么流……当然,遵循自然法则,水往低处流,它一定会根据地理地貌,自己从新找路入海的。
  依照自然的结果,就是黄河分叉了——今年夏天的一次决口后,黄河成了一条二股河,即在中下游,向东分出了一条支流,它下接界首河,在冀、鲁之间入海,与北流一道,分担着上游的来水。
  当富弼得知这一情形后,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这条东流不就是当初六塔河工程的初衷么?六塔河减不了水,这条东流来减……就像是老天爷开的一个玩笑。
  但无论如何。老天爷给了机会,就看你要不要了。
  这一次,富相公不愿像庆历八年那次,再因为朝廷大臣们的鸵鸟心态,空把治水的黄金期都错过。他要弥补嘉佑元年的过失,把黄河给治理好!
  于是他顶住压力裁军,终于挤出了每年数百万贯的经费。准备大干一场。
  但是怎么干?不是他能说了算,何况有了嘉佑元年的前车之鉴,富相公变得格外慎重。他禁不起再一次治河失败了。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再开工!
  于是朝廷下发谕令,命大臣就河工事畅所欲言!
  基本上,畅所欲言跟吵架是一个意思。
  对于究竟该如何施工。朝廷吵来吵去,有人说,应当阻塞北流;有人说应当裁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