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江山 >

第183章

一品江山-第183章

小说: 一品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当时全力赈灾,工作比较单一,但依然繁矩冗杂,十几二十个人都干不完:
  
  韩平见靠人民战争打不赢,只好去文彦博那里告状,谁知道文彦博把王安石送去然牧司,就有让这根硬骨头,动一动上下沅整的群牧司的意思。
  
  不过韩平是韩骑的堂弟,面子还是要给的。最后文相公不光彩的和了稀泥,双方各退一步一一不全面娄账,只查下辖的一个部门,如果有问题,再查别处。
  
  最终位于河北路的广平监,成了这个衡霉蛋。经过调查,广平监在河北路的邢州、溜州、赵州,共占民田一万五千顷,养马一万三千六百匹,平均每匹马占地一百一十亩。而狠据国初的档案,当时广平监只占地四千五百顷,却养马一万五千匹。平均每匹马占地仅三十亩。
  
  是大宋朝的军马,突然变成了大胃王,食量暴涨了三倍?还是广平监的草场退化了?王安石亲自去调查发现,漳河两岸仍是草茂水丰之地。而此行,他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一原来那些养马的草场,已经变成了豪势之家的庄田,庄田日增,而草场日削,才会出现如今这和局面。
  
  不用说,这些隐藏在马场中的庄田,都是不用纳税的。
  
  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王安石把此事捅破,朝廷却只撤掉了广平监的知监,和群牧司的一名勾押官。并勒令清查侵占,但谁知都知道。查来查去,此事必将不了了之了……
  
  而都监韩平,却调三司任盐铁画使,虽说是平调,但管天下盐铁专利,比群牧司更肥。称说让人去哪里说理去!
  
  至于原本说好的,继续调查其它的监,也毫不意外的再无下文…”


第二五一章 主考

  王安石自然不答应,但一直欣赏他、支持他的文相公去了,现在的首相富相公,则对他向来不感冒。王安石数度上奏都石沉大海,面陈官家也渊默以对,王安石真是有力无处使,直想撞南墙啊!
  
  在年前他便已经数度上表,请求外放,坚决不愿再留在这龌龊的官场中!
  
  若是朝中多一些像欧阳公这样的官员,要是欧阳公能得掌枢机的话,又何至于此呢?
  
  ~~~~~~~~~~~~~~~~~~~~~~~~~~~~~~~~~~~~~~~~~~  
  欧阳修醉了,酒宴也到了尾声,王安石提前离席,苏询也想走,两眼四处找儿子,却只看到苏辙,没有找见苏轼。
  
  “你哥呢?”
  
  苏辙指一指角落那个人堆。便见一群人把苏轼团团围住,还发出啧啧的赞美声。
  
  苏询凑过去一看,原来儿子在作画记录今日酒宴的情景。只见在苏轼的画笔下,欧阳府上的奢华陈设,是那样的精致典雅,整体构图聚散有致,场面和谐灵动。
  
  他对欧阳修的刻画尤为突出,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精确的揭示了圭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口其余的人物也个个传神,惟妙惟肖,尽管还未上色,却已是富于层次,神韵独出了。
  
  梅尧臣、蔡襄等人,站在苏轼身后,看着画上的自己,竟是那等风流倜傥,满意的直捋胡子。他们有种直觉,自己的相貌神采,将随着这幅画传之千古。
  
  所以陈恪请梅尧臣题诗,蔡襄在画面留白处落笔时,二人都欣然应允,梅尧臣口出成篇后恬着脸道:“子瞻打个商量。这幅画作成后,送给你梅伯伯怎么样?”
  
  “要讲先来后到。”苏轼还没开口,陈恪先断然道:“小侄已经定下了!”
  
  “不要那么小气么,区区一幅画而已。”梅尧臣笑呵呵道:“要尊老爱幼么。”
  
  这幅画,陈恪可是要当传家宝的,说什么也不让他,最后以让梅尧臣为新酒命名作条件,才让这老不休罢手。
  
  “我还真想好了个名字。此酒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你看叫‘仙露,怎么样?”梅尧臣笑道:“子瞻不是说“望西山之咫尺,欲寨裳以游遨,么,那不只有神仙喝的酒,才有这效果么?”
  
  众人齐赞道:“确实当得起这个名字。”
  
  待苏轼把未完的画收起来,苏家父子便告辞走了。陈恪本不打算跟他们一起的,但苏询看他一眼,他只好乖乖跟上。
  
  送苏家父子回去的马车上,苏询的脸色很不好,尽管苏轼今日尽展才情,赢得了满堂彩,但是他心里却一直憋着火……这种郁闷,是那个王安石带来的。一来,是因为王安石对自己的无视,二来是欧阳修不经意间hòu此薄彼。两相比较,还是后者更加让人刺痛。
  
  晚辈们见老苏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样子,谁也不愿自寻晦气,是以都大气不敢出。
  
  “还有二十几天就开考了,你准备的如何?”许久,方听老苏开口道:“这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时候,还有心绪酿酒,真是不务正业!”
  
  这话显然是对陈恪说的,把他叫上车,也就是这个意思……苏询对陈希亮有成见,认为这厮嫌弃自家女儿,所以才另寻亲事的。若不是小妹一根筋到底,他定然不会认陈恪这女婿的。
  
  如今陈希亮娶了曹氏,陈家门第愈发高了,他更不会登门了,如今春闱在即,终究还是放心不下,来询问女婿的举业了。
  
  “那酒是同乡槁出来的,央我向欧阳公求个名,一份乡谊在那里,实在推辞不得。”陈恪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道:“至于举业,子瞻子由可以作证,我这几个月除了做文会,就是做文章,旁的啥也没干。”
  
  “是啊是啊。”两位大舅哥这时还是挺仗义的:“三郎确实用功,定然没问题的。”
  
  “考个别头试还有问题,不要娶我女儿了。”苏询哼一声,脸色终是缓和了些道:“今日我听欧阳公讲,他意欲革除太学体,这科他不当主考则罢,万一是他的话,你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就到了!”

  按照苏询的分析,这一科的主考是欧阳修的可能性极人”,…否则官家在前年,把他召回京来作甚?而且两年里,欧阳修那张大嘴到处喷人,得罪的大臣海了去了,按说把他外放十次都够了。可官家就是护着他,让他去修史书、圭持典礼,还不断的给他加官进爵。
  
  这层层加码为了什么?在精研权术的苏询看来,分明是官家欲大用欧阳公的表现。而欧阳修‘眼里不容沙子、肚里藏不住话,的性格,入中枢、掌部院都不合适,就连台谏也不行……,欧阳大侠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了,若给他自由开火权,只怕要人人自危,谁都不敢上班了。
  
  那么只剩一种可能,就是即将举行的大比!官家要用他当主考!
  
  这个推断很关键,因为关系到孩子们的前途一不是能不能考中的问题,苏询相信,以这哥仁的能力,不管怎么变花样,考中都绝无问题。但是考中只是迈过官场的门槛,最终能够达到什么高度,还得看考试的名次。
  
  苏询对科举相关的研究,可能是大宋朝最深的了。他很清楚,在这个论资排辈的大宋朝,一个人的才学能力,并不是你高升的依据,如果没有过硬的后台,你再大本事,也只能等着三年一磨勘,慢慢向上爬。九成的官员,一直干到退休,都熬不到四品……,这个高级官员的最低标准。
  
  那剩下的一成是怎么个情况呢?根据苏询分析,得出结论是一~绝大多数都有及第早、名次高这两个基本条件。起点高,进步就快,少年及第,仕途就长,这两点决定了高官大都是少年得志者。
  
  何况官家也好、相公也罢,都是有恋童癖的,对少年成名的天才,总是百般宠去”,犯了错说是‘年轻人哪有不犯错的”不立功,说是少年老成,立了功更是夸成天上有、地上没的。这样令人发指的偏护下,哪还有个混不好?
  
  ‘譬如那王安石,要不是二十岁就险些中了状元,你看文彦博、欧阳修那些人,是不是还这么捧他的臭脚!,苏询愤愤想道。
  
  ~~~~~~~~~~~~~~~~~~~~~~~~~~~~~~~~~~~~~~~~~~~~~~
  
  “若不是呢?”苏轼小声问道,毕竟今科主考只在官家心里,如今距离人选公布不到数日,却一点风声都没有,这更加说明,官家对这一科的重视了。
  
  如果是欧阳修,一切好说,若不是的话,苏询就没谱了。他虽然相信孩子们的才学,但那见了鬼的太学体,压根就不说人话,他们在四川从没训练过,来汴京不到一年时间,硬去学的话,只能如邯郸学步,学出个四不像,怎么跟那些长期浸淫此道者相比?
  
  “若不是,这次就当是热身了。”苏间断然道:“我听说,以后每一科的间隔会缩短,你们在二十五岁之前,应该还能参加两次,就不信遇不上个伯乐。”
  
  “……。”小子们不说话了,不知道二苏怎没想,反正陈恪是不会再等四年了。当大官有什么好的?混不如在地方上,当一方土皇帝来得自在。所以考第几名他都认了。
  
  不过他也很想知道,苏询到底猜没猜对,因为是欧阳修的话,对赵宗绩将是个福音一一除了欧阳修之外,知制诰刘敞,也是坊间猜测的热门人选。如果官家选择了后者,就意味着把嘉佑元年的这帮子进士,全都跟赵宗实联系上了……,刘敞可曾经当过赵宗实的老师啊!
  
  就在这种等待与猜测中,初八日,宫里同时出来了几路内使,为首的一路,居然是**管带队……这位老公公可不会轻易出宫,在这种敏感时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去请主考官进宫。
  
  胡言兑几乎是一出宫,就被眼线盯上了,不断将他的路线传到各处有心人府上。
  
  其中一条线,是连着汝南郡王府的。
  
  赋闲在家的赵允让,闭着眼靠在躺椅上,他的几个儿子,或坐或站,焦急的等待着消息
  
  “报,**管出了旧梁门!”
  
  “报,**管上丫金梁桥!”
  
  “太好了!”赵宗懿jī动起来道:“看来是刘师傅了!”
  
  “不见得。”赵宗辅却冷静道:“欧阳修家也在同一个方向。”
  
  果然,片刻后探子又来报:“**管过了刘师傅宅,往银梁桥去了!”
  
  “老四真是个乌鸦嘴!”书房内,马上一许哀叹声,不用再探,也知道官家最终选了欧阳修!


第二五二章

  “不要紧……”,经过了上次的打击,赵允让变得更加冷静了。
  
  只听他淡淡道:“欧阳永叔,是孔夫子教出来的那种忠臣。”顿一下,还是忍不住道:“说白了,就是愚忠。这就是官家选择他的原因。这种人当考官,总比那种见风使舵的强…”说着摆摆手道:“没戏了,都散了吧。”
  
  ‘多子多孙多冤家,这句话,时常浮现在老王爷脑海中,如今他看到这么多儿子在眼前晃悠,心里就烦。
  
  儿子们赶紧起身施礼,鱼贯而出。走出父亲的书房,赵宗晖刚要回自己的住处……,他的博艺轩被封了,如今只能住在王府里。不过比老十六还是好的,赵宗汉被发往延州看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却被一人叫住道:“三哥,到我那里喝茶。”
  
  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老十三,赵宗晖呵呵一笑道:“荣幸之至。”心里却冷笑道,这厮绝不会无事献殷勤,用着你的时候,才会如此热情。
  
  回头一看,除了十三,还有老四,他便知道,这又要谈什么见不得光的事儿了。
  
  三人到了赵宗实书房,这位大宋最优秀宗室的书房,那叫个‘臭棋篓子下棋”除了书是书。除此之外,只有最简单的桌椅家具,桌上摆的文房四宝,亦是最普通的货色。
  
  堂堂一个王子,搞得这么寒碜,未免装得过分。这也是他不愿来这儿的原因……老弟,你也太入戏了吧?
  
  坐下后,赵宗实拿出茶叶盒让人冲茶,赵宗晖却摆手道:“我喝不惯你的粗茶,还是让人取我的小龙团来。”
  
  “这就是小龙团。”赵宗实道:“去岁你给我的还放在这儿呢。”
  
  “我说十三弟,你就不能对自己好点、儿?”赵宗晖忍了忍没忍住道:“你就是吃点喝点,外人又不见。”
  
  “十多年清苦日子,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赵宗实淡淡道:“你让我锦衣玉食反而不习惯。”
  
  “不愧是十三啊,我俗了。”赵宗晖服气道:“说吧,找我来干啥?”
  
  “问问,那件事你安排的怎么样了。”赵宗实沉吟了一会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