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761章

远东1628-第761章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公司决定暂时稳定局面,想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点。等明年秋收,远东控制区的耕地里粮食下来以后,两边的对比肯定会更加鲜明。

    一边缴纳了三成地租,依然粮食满仓。一边缴纳了五成地租,剩下的余粮还得让一家老小饿肚子。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此悬殊的待遇,他们就算再傻也知道跟着谁才能过好日子了。

    公司各地的政工人员,在结束了控制区冬训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后,明年将大规模深入其他地区的基层,对所有百姓开展工作,主要是宣传国家的农村新政策。

    让大伙知道,远东公司来到中原,就是想让全天下的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可是肯定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阻扰远东公司的新政策。

    大伙只有团结在一起,在远东公司的领导下,与所有传统的封建势力作斗争,才能最终实现大伙梦里那种“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

    

正文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新朝的官老爷

    远东公司把控制区的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也在中原各地的其他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对士绅地主阶层的影响是非常震撼的。

    广大底层农户只看到了地租便宜等实际的好处,但是士绅地主阶层看到的更多,也从中看出了他们将来所面对的危机。

    明末和中原所有末代王朝没有什么区别,土地兼并已经到了极致,贪婪的士绅地主阶级,他们掌握了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土地,逃避朝廷的赋税,还肆无忌惮的剥削压榨广大底层贫苦的农民。

    其实他们对远东公司还是心存顾忌的,好在远东进入中原以后,不但未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还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姿态。

    而且公司并未调整前明的官僚体制,甚至没有调整各级官员的位置,始终沿袭着前明的行政架构运行,这也让中原北方的士绅集团松了一口气。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也让中原北方的士绅集团感觉到了远东公司强大的实力。远东平定中原的初期,他们控制的各地商人哄抬物价,使得中原北方出现了混乱。

    但是远东公司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调集了大批的物资,迅速的平定了中原各地混乱的局势。

    不仅如此,远东还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组织能力,生生把近十年来一直高居不下的粮价拉落了下来,还逼得各地粮商把他们多年来高价囤积的粮食,低价卖给了远东公司,使得远东在短时间内储备了大批的粮食。

    受其影响,中原北方其他各种商品的物价,也都纷纷回落到崇祯大旱之前的水平。这也让中原北方各地的大小商人损失惨重。

    然后就是远东军动员了大批的兵马,在中原各地大肆劫掠各地士绅地主治下的佃户,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各个还没有恢复的破败地区。

    远东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为那些迁徙的佃户修缮了房屋,复垦了荒芜的土地,还分发了大批的物资。

    为远东公司种地的农户每年仅缴纳两成地租的消息,在远东公司刻意的宣传下,向其他地区迅速的蔓延,在各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中原北方各地的广大农户,之所以能够忍四成、五成地租,是因为所有的地区都差不多,可现在远东控制地区的地租却足足低了一半还多,这也让各地的佃户情绪都非常激动。

    各地开始出现佃户大规模举家逃离的现象,他们趁着天黑,带着一家老小偷偷的逃到了远东控制区,来到公司基层中队请求远东收留他们。

    虽然各地的士绅地主勾结当地官府的胥吏衙役,还雇佣了大批黑恶势力,在各地严防死守,防止他们治下的佃户逃离。还狠狠的惩罚了一批佃户,希望以此杜绝治下佃户的不断逃离。

    但是依然有大批佃户铤而走险,希望逃到远东控制区。而且抓住了一波,过几天又又一波佃户趁着夜晚举家逃离。

    终于,有些地方的地主开始下调了地租,将原来每年四、五成的地租降低到三成左右。紧接着其他地区的地主也纷纷开始减租,这才控制住治下佃户的不断逃离。

    各地的地主大幅度减租,让他们感觉就像从自己身上割肉似的,可因为如今的形势所迫,他们只有忍痛将地租降了下来。

    挡人财路,相当于杀人父母。因为远东的关系,各地的地租照比以往降了将近一半,这也在各地士绅阶层的心里埋下了不满的情绪,使得他们现在对远东公司简直是深恶痛绝。

    对于各地出现的佃户逃离热潮,远东基层中队也有些措手不及,毕竟储备的物资和接收能力十分有限。可看着大批举家逃过来的佃户,他们还不能不管,只能将情况向上级报告。

    公司面对大批逃过来的佃户也非常头疼,可还是迎着头皮接收下来,把他们安置在一些土地相对肥沃的官地,至于住的地方只能让他们先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将就一下。

    若是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真的出现佃户大规模逃离的情况,对公司还真是一件麻烦事,安置这些佃户必然会打乱公司的计划,明年的工作势必受到极大的影响。

    好在随着各地地主将地租降到三成左右,佃户的逃离热潮才算是消停下来。不论是各地的地主,还是远东公司都松了口气。

    一六四五年的春节就要到了,中原各地的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因为各地地主的大幅度减租,使得以往每到年关就愁容满面的佃户们,如今脸上都堆满了笑意。

    由于朝廷在入冬前,为每家分发了两袋粮食,使得佃户家里的余粮多了不少,省着点吃怎么也能扛一个月。

    可千万别小瞧这两袋粮食,以往佃户在秋收前的一两个月,余粮就见底儿了。全家老少都得四处张罗吃得东西填饱肚子。

    新朝入主中原,最初也没见什么改变,各地的官府还是以往的那波人,所以各地的老百姓对这个什么中华国真的没有什么念想。

    可是没过多久,各个村子都来了十几个扛着火铳,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在村口成立了一个什么中队。

    当地原本威风十足的乡绅和里长、粮长,以及官府的胥吏,见到他们都客客气气的,使得各个村里的老少爷们,对他们都非常的畏惧。

    这帮人来到村子里以后,就开始挨家挨户的串门。大伙这才知道他们是朝廷派到村子里的官员,只是对方和前朝官府的老爷们不一样,都没什么架子,所以一来二去就和大伙混熟了。

    这帮新朝的官老爷,几乎天天都坐在农户家的炕头上,和大家聊家常,还为大伙讲故事。每到冬天的时候,村子里的农户都闲的蛋疼,如今有人给大伙讲故事,这帮农户当然愿意来凑热闹。

    几个新朝的官老爷走到哪户人家,屋子里都围得满满当当,听着对方讲故事,一听就是一天,一个个都听得如此如醉。

正文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救救我们胡家吧

    这些老百姓眼里的新朝官老爷,其实就是远东派到各地的基层管理干部。每个村子设立一个中队基层组织,配有一名中队长和一名指导员,还有四名小队长,以及一个班的火枪民兵。

    因为公司暂时并不想过分刺激中原传统的封建士绅集团,所以公司对各地的基层中队布置的任务也非常简单。

    那就是做好各自单位的人口普查工作,并在当地进行详细的考察,为以后的工作做积极的准备。还要在当地进行初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宣传公司的各项政策。

    远东基层管理干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地老百姓对这些新朝的官老爷,也从最开始的敬畏,变成了后来的尊敬和信任。

    现在远东的基层管理干部,对村子里的每个农户家的情况,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甚至能叫出所有村民的名字。而且通过村民对当地的乡绅地主、里长和粮长等人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地的乡绅地主对远东设在各村的基层中队,都是抱有极大的戒心。但是目前各地基层单位,并未对他们造成威胁,所以双方表面还都能维持一个比较和谐的局面。

    各地的士绅地主对公司基层单位天天和底层的那些穷苦农户混在一起,都是嗤之以鼻。新朝的官老爷,不与他们这些乡绅搞好关系,天天和一帮泥腿子混在一起,简直是没有尊卑,成何体统。

    所以在基层单位进驻各村的初期,他们也从最开始的紧张,变成了干脆不理不睬。任由公司的基层管理干部和各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直到公司在入冬前,为中原各地百姓挨家分发了两袋粮食,而执行奋发粮食任务的正是各地的基层管理干部,这才让各地的士绅地主们再次紧张了起来。

    分到粮食的老百姓,无不对远东基层管理干部感激不尽,纷纷跪在他们的面前磕头,并感谢新朝体谅百姓。

    这也使得远东在中原各地的基层中队,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树立了威信。原本就与当地百姓相处融洽的远东基层管理干部,从此以后,也真正的取得了农户们的信任。

    接下来传来了远东控制区的消息,那些在官地为朝廷种地的佃户,如今每年的地租只有两成,足足比他们低了将近一半。

    所有佃户听到了这个消息全都目瞪口呆,他们第一个感觉的就是不信,但是村子里新朝的官老爷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

    两成地租对这些底层的农户们来说,那意味着一家老小能填饱肚子,每年秋收前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举家逃离,大伙都想逃到那边享受到两成的地租。各地的士绅地主迫于无奈,只能将地租降到了三成左右。

    但是所有的佃户,却并不感激那些地主。他们知道地租之所以能降下来,全是朝廷将地租降至两成的原因。

    所以大伙现在都感觉现在这个朝廷,也就是那个什么中华国,确实是真心体谅所有底层贫苦百姓的。和前朝大明相比,还是如今这个新朝好。

    以前村子里那帮新朝的官老爷,总是跟大伙说,中华国以后会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能家家户户的孩子有书读。

    对于这些话,原本农户们听了都是一笑而过,根本没当回事。他们都穷了几辈子,天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忙碌,可到头来还不是连肚子都吃不饱。就更别说让家里的孩子读书了,随便找个先生,光是拜师的束脩他们就拿不起。

    可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现在地租真的降下来了。如果明年的年景好,那一家老小就再也不会挨饿了。

    公司在各地的基层管理干部,也趁此机会加大了基层工作的力度,经常召集中队的农户,组织他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远东的基层管理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还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困难,使得现在村子里的农户,遇到什么困难都去找村子里的基层干部。

    胡大成站在村口的一间新建的院子外面,已经徘徊了很长时间。他身上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棉袍,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几次鼓起勇气想进去,最后还是没有迈出最后一步。

    正当胡大成准备转身离去的功夫,院子里走出了一个穿着棉大衣的汉子。这人正是远东在这个村子的基层中队的中队长李海。

    他看到正要转身离开的胡大成,连忙喊道:“大成兄弟,你这是……”

    胡大成转身看到了李海,一咬牙“噗通”的一声,跪在了李海的面前,咣咣的磕了几个响头。

    “大人,求您帮帮忙,借我点银子……”

    李海连忙把胡大成从地上搀了起来,笑着道:“大成兄弟,到底怎么了?”

    “我家的小三从昨天晚上就病了,直到现在身子还滚烫滚烫的,我想带着孩子去镇上找个郎中看一看,可……可我家只剩下几十文,连看郎中的钱都不够,更别说开药了。

    大人,我今天求您借点银子,利息什么的都好说,以后若是我还不上,咱家大丫头模样还算周正,等过几年她大了,您尽可以收了抵债。我胡家这一辈可就剩这一根独苗了,求大人行行好,救救我们胡家吧。”

    李海了解胡大成家的情况,前几年因为大旱,五个孩子饿死了俩,现在只剩下两个丫头和一个儿子。

    胡大成就指着三小子以后传宗接代呢,所以平日里把家里的老三当成宝。这次老三得了急症,可把胡大成急坏了。

    想到这里,李海转身走进中队部,把指导员和几个小队长招呼了出来。大家了解了情况以后,连忙套上马车去胡大成家把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