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527章

远东1628-第527章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边正拿着狙击步枪的张宇飞,也笑着道:“司令,城防再险有个屁用,我们的内河蒸汽甲板驳船一路沿着黄河水道就能直抵宁夏总镇。”

    刘悍东撇了一下嘴道:“人家就是为了防蒙古鞑子的好吗,黄河这段水域这么宽,你让套内的蒙古鞑子怎么过河。司令,这样不行啊,我们已经在宁夏镇的边墙外转了好些天了,是不是进宁夏镇里面去看一看啊。”

    李明摇了摇头道:“宁夏镇用不着︾∧,我们侦察,我已经联系了周比利,他们情报部在宁夏镇有专门的情报站。这个家伙这几天也将会赶到宋涛那里与我们汇合,这次的宁夏战役他也想掺乎进来。行了,宁夏镇边墙外面的情况已经摸得差不多了,焊东,你联系飞艇,今晚把我们送到宋涛那里。”

    陕西延安府的一片山区,此时正值午夜时分,一处平坦的坡地上正燃着几堆熊熊的火焰。宋涛和周比利正站在一簇火焰的旁边。

    宋涛笑着对周比利说道:“老周。宁夏镇的情况摸清楚了吗?”

    周比利点了点头道:“我们情报部在建立中原情报站之前,情报部就在宁夏镇派遣了情报人员,不光是宁夏镇,大明九边军镇我们都派人渗透进去了。现在情况都发展的不错,宁夏镇的情报员现在已经和庆王府的一位管事搭上了线儿,几年的功夫。就在宁夏镇干得风生水起,现在他和宁夏镇的官员和军头相处得不错,据说在那里很吃得开。”

    宋涛笑了下道:“那就好,省得我们在那里两眼一摸黑,连地方都找不到,那这仗还打个屁啊。老周,你再给我们想个损招呗,你那些歪门邪道对付他们绝对没问题。”

    他们正说着呢,就听身后一名战士大喊道:“司令。远处的天上发现了几个亮点……”

    宋涛哈哈大笑道:“李明他们应该到了,我们也过去吧。这个家伙带着张宇飞和刘悍东他们一帮特战队员,这些天把宁夏镇边墙外面弄得底儿掉。正好你也来了,一会我们交流下意见,你也把宁夏镇的情况跟我们说一说。”

    这时,剧烈的轰鸣声越来越大,一架庞然大物慢慢的在漆黑的夜色里露出了身影,缓缓的悬停在几堆火焰的上空。几道刺眼的光束射向地面,然后慢慢的降落在平坦的土坡上。

    巨大的飞艇刚一停稳。李明和刘悍东、张宇飞等特战队员从吊舱中就跳下了飞艇,宋涛和周比利马上迎了上来,宋涛大声笑着和几个人热烈的拥抱了一番。

    李明看到了周比利,笑着道:“老周,你倒是快啊。居然比我们先到了。”

    周比利也笑着道:“没办法啊,如今军情紧急。我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啊。”

    旁边的宋涛哈哈笑着道:“老周,别人说这番话吧,我还还真不觉得什么,可是为什么你说完,我怎么就就觉得那么别扭呢。”

    周比利翻了下白眼。笑着道:“小宋,我觉得吧,你对我还是不了解。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对工作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只是我的工作性质,有时候让大家对我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干吧。”

    宋涛一听倒是出奇的没有反驳,只是点了点头道:“这个我倒是承认,只是这个工作,有的人是不得不干,就像钱兵。可有的人干这个工作,却如鱼得水,干得有滋有味,就像你……”

    他们边走边聊,一路来到了河套游击支队的司令部。大家分头坐下以后,李明就冲着宋涛笑着道:“你们这地方选的不错,就是偏僻了点儿,部队出击的距离有点远,各方面补给有些困难,附近的交通情况也应该不太好。你们收拢了这么多的流民,粮食应该很紧张吧,你们带着部队出去劫粮,这一来一去可不容易。”

    宋涛嘿嘿笑了下道:“嘿嘿……这地方其实就是我亲自选的,陕西别的地方到处都是流贼,东一绺子西一绺子的,挨着这帮家伙根本没法消停。也就这里还算是清静点儿,虽说是穷乡僻壤,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但我们要对游击支队进行整训,哪有那个闲工夫应付那些破事。

    至于粮食吗,肯定是不够吃,陕北这几年的就没好过,连年大旱闹得已经没什么人了,连个肥点的围子都难找。每次我们带着这队和流民青壮去外面打野食,都要走很远的路,还破了几个镇子,倒是抢回来不少的粮食,每人每天一碗稀粥勉强应付着呗,这个年月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李明听了点了点头,心里也感慨了起来,这里都是在山西、陕西一带收拢的流民,能熬过去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活下来的人,生命力都是极其强悍的,不光要有个好身体,还得有点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行。

    想到这里,他心情沉重的摇了摇头,然后对周比利说道:“老周,我听说你们情报部在宁夏镇已经布置了几年的时间,现在那里的情报员在宁夏镇发展的怎么样了?”

    周比利笑着道:“情报部对宁夏镇的渗透以及持续几年了,还发展了相当数量的外围情报员。所以目前情报部对于宁夏镇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自从河套根据地准备对宁西镇发动进攻,宁夏情报站就以及行动了起来,几乎天天都能传回来有价值的情报。我还是先向你们介绍一下宁夏镇的情况吧。”

    ps:  感谢千年游侠、小洪028、远晰的月票支持。

正文 第八百五十六章 宁夏镇(二)

    周比利拿出了一张宁夏镇的地图,然后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地方,抬起头看了大家一眼,然后沉声说道:“宁夏镇以巡抚和总兵官为首的文武两套职官系统管理,另外还设有宁夏镇守太监。下设七卫,分别是宁夏卫、宁夏前屯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宁夏中卫、宁夏后卫。其辖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分为东路后卫、西路中卫、南路邵岗堡、北路平虏城、中路灵州。

    宁夏地势险要,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惟河东横城堡至花马池一带,地势平漫,无险可守。宁夏镇的防御重点就在河东三百里一段。先后修建了“沿河边墙”、淘乐长堤、镇远关边墙、北关门长城,城西南墙、西关门墙,从河东花马池,到西北中卫,形成一道严密的防线。

    因为我们远东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并没有因辽东局势的恶化,调任蓟辽总督,而是随着大明北方数省的大旱,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成为了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去年】,,洪承畴率陕西的精锐主力出潼关,正在河南、胡广一带与各路流贼激战,目前陕西的明军兵力相对空虚,也给我们省却了很多的麻烦。

    明末时期,大明各地实行的卫所制逐渐弛废,募兵制代之而起,军队中私养家丁的现象日趋严重,并很快盛行,直至明后期发展成为与募兵制度并行的家丁制度。宁夏镇当然也不能免俗。明初仅宁夏一镇,原额马步守城及东操夏种舍余并备余官军,总数应为七万一千六百九十三人,可是现在宁夏镇实额只有两万多人。

    据宁夏情报站传来的消息,目前宁夏镇可堪一战的精锐边军不足五千,这还包括各级官员、军头的家丁。而且洪承畴南下进剿流贼。还从宁夏镇调走一部分精锐可战之兵。可以这么说,目前宁夏镇,包括陕西三边从上到下都已经烂透了。宁夏、甘肃本为土地肥沃之地,至万历年间在册耕地一万八千多顷。但皆被文武官员、镇守官和各卫的豪强霸占,屯田兵卒只能耕种一些贫瘠之地,以致屯田亏欠,军士饥困。”

    大家听了他的话,全都有些不可思议。宋涛摇头苦笑道:“怪不得大明军队碰上后金总是屡战屡败,连大明最强的边军都变成了这个熊样。那还谈什么战斗力啊。”

    李明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大明王朝在九边军镇的防务体制中奉行一套分权制衡、以文制武的思想,在这套思想指导下,武臣的权力被瓜分,“统军不专一人,练军不专一人,行军不专一人。”

    以文制武,虽然解决了武臣拥兵自重的问题。却产生了严重的弊端。“以将用兵,而以文臣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挥,以武备边,而日增文官于幕,以边任经一府,而日问战于朝。”文臣往往缺乏应有的军事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纸上谈兵者多,卓有成效者少。以文统武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周比利又接着说道:“除了宁夏镇各级官员、军头贪墨成风,还有宁夏镇城内庆王府的存在,也是宁夏镇逐年衰败的主要原因。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梅首封庆王。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末代庆王朱倬纮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共享封250多年。

    庆王一脉生齿繁衍,盘根错节,在宁夏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室统治集团。这个集团每年享受大量爵米,以致本地产粮根本不足以支付,只能从中原和江南数省大量调入,给宁夏军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宁夏镇军屯的良田,有相当一部分被庆王府极其身后的宗室集团所霸占。”

    宋涛听了周比利的话,突然急道:“老周,照你这么说,如今的宁夏镇已经穷得叮当响了,那我们还打个屁啊。别打下了宁夏镇,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

    周比利摇了摇头,嘿嘿一笑道:“宁夏镇的情况和你想的正好相反,据宁夏站情报站传回来的情报,虽然宁夏镇的军备弛废,各级官员、军头贪墨成风,使得宁夏镇连年入不敷出,连官军的饷银都发不出来,兵器、城防更是破烂不堪。

    可是宁夏镇的那些官员、军头各个捞得脑满肠肥,一个个都是家资巨万。他们除了霸占宁夏镇各地最肥沃的军屯良田,边军皆沦为他们的农奴佃户。但最大的财源却是走私,以铁器盐茶等物与草原各部交易,赚取其中的滚滚暴利。甚至还为草原各部的蒙古鞑子提供大明的制式兵器和铠甲以资敌寇。”

    大家听到这里都是义愤填膺,这个时代的大明九边,说白了都特么是走私犯。八大汉奸晋商若是没有各地军镇的文官军头们配合,怎么可能把战备物资运到辽东。甚至很多朝中的重臣、阁老的家族,都会参上一腿,只因其中的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

    就像大明的江南地区,王公贵族、士绅高官、豪商大户、地主豪强,哪一家不是靠海吃饭。大明连年禁海,可是越禁走私就越猖獗。哪一个豪强海商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支持,这股势力其实就是那些王侯贵胄和士绅大户,甚至是朝中的那些高官阁老。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一旦要解除海禁,必遭来满朝文武的群情激昂,声色俱厉者有之,引经论典者有之,嚎啕大哭、满地打滚、以头撞墙的更是比比皆是。还不是因为解除了海禁,走私的利润会大幅缩水,他们的利益势必会受到侵害。

    大明北方没有靠海之利,只能打边关的主意。大明九边边墙延绵万余里,屯堡林立,密密麻麻的遍布于大明的北方边境,可是早就像个筛子似的四处漏风了,北方边关私通草原的走私生意已经做了二百余年。

    ps:  感谢rainbowyking的打赏。

正文 第八百五十七章 宁夏镇(三)

    虽然大家知道明末的九边军镇已经荒废多年,可是听了周比利的介绍,还是有些吃惊。原本在他们眼里的宁夏镇,怎么也应该是地势险要,雄关林立的军事重镇,可是谁曾想却是一个纸糊的样子货。

    周比利抬头看了一眼大家的表情,知道大家可能还是无法相信,宁夏镇会是这样不堪。他就笑着道:“我们情报部的一个情报员,在宁夏镇已经呆了几年。现在他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与庆王府的一个说得上话的管事,以及宁夏镇的一帮官员、军头,可以说是相交莫逆。宁夏镇的军备情况他基本都已经摸得门清了。”

    宋涛突然疑惑的问道:“老周,你刚才说宁夏镇用大明的制式兵甲与草原的蒙古诸部交易,这么大的事情,难道陕西三边能毫不知情吗?铁器、盐茶等物资还好说,从哪里都能淘弄来,可是那些大明的制式兵甲,他们从哪里弄来的呢。”

    周比利笑了下道:“宁夏镇各地设有大批的手工作坊,大多为官府所有,主要从事军事器械的生产和庆王府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宁夏总镇设“杂造局”,是宁夏镇重要的手工业工厂,专门从事军事装备生产,+∫,诸如弓、盔、刀、枪等冷兵器,工役由各所派遣,匠户二百四十人。

    每岁陕西布政使司关军器铁一万七千六百斤、钢铁一百四十斤、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