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917章

幻之盛唐-第917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代国王阿悉烂达汗助唐平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册封奉化王令其统一其界,又于天宝三载唐改其国号宁远,嫁义和公主于此,生下当代国主阿斯冷。

    可惜这片富饶之土,被糟蹋的是在不成样子,只有王都的光景稍好,因为墙高城大,虽受多次围攻而没什么损害。

    据说危急时受到数家大藩臣的进逼,王太后和王后两位女性,亲自披甲带兵上城,慰劳将士,鼓舞士气,仅靠城中八百名拱卫兵和新募军,硬是守住了这座都城。

    阿斯冷还都之后,就大张旗鼓的颁布一系列相当激烈和激进的国政新策,

    其中包括宣布该宗唐姓,以入朝时的赐名薛裕,为新国姓之始,用唐人的典章制度,改新国家制度和官阶,以国委代官为各地城主、郡官,而各地领地封臣必须入为朝官,又令诸王公贵姓皆效法王族逐步移风易俗,以宗国唐风为崇尚。

    因此,现今改名后的当代奉义王薛裕,正在召集残余下来的王公贵姓的代表,在狮子宫内召开御前大会,宣布和商讨国家战后对策及之多该封易制事宜。

    据说这场会议开的十分压抑,充满了火药味和纷争不断而一波三折,因此正整数日城中的守军,都奉命枕戈待旦,以备万一。

    而已都城为中心的四周交通要道上,都派驻了唐军的骑兵队,准备消灭一些意外出现的因素,各地军屯庄的军民也武装动员起来,准备配合附近城邑里的安西军继续平叛。

    作为这场变革的间接见证者和推动者,我也带着扈从和护卫驻扎在城外的行宫里,随时可以强势入城,铁腕消灭那些不和谐因素。

    所幸这些布置最后都没能派上用场,但还是十几具尸体被抬出来,他们则代表了旧时代的落幕,无论其中多少人情愿或者不情愿,在绝对的力量威慑下,大多数异议的声音是轻率而毫无意义的。

    大量的利益交换和妥协后,大量旧日拔那汗贵族的家嗣断绝,又有大量的新贵姓家族诞生,稍大一些的贵姓藩臣都被要求分家,按照不同的需要分戍各地。

    通过一系列土地置换,分族远戍的繁琐编派,这样一个相对集权的王国制度,算是初步建立起来。然后是他们交出年轻的子嗣和家族护卫,就地编成一只随行国王军队,向西去接受新的家族和王室领地,以尽封臣之责。

    。。。。。。。。。。。。

    河中境内,

    一只堪舆队,正跋涉在高低起伏的山间,正好一个半什的编制,六名护卫的将兵,五名挽马负载口粮器材的民夫兼向导,三名分工不同的专业人员和一名见习生,每人都有一匹代步的马,以便迅速脱离危险环境。

    作为军属的直属技术部队,他们平时既担负有地理测绘、天文观察、物候和水文分析,为大军行战宿营提供专业意见外,还勘探新征服地区的矿质物产,从中搜寻具有经济价值的发现,一边为后续占领的可持续性经营,提供参考。

    突然向导的坐骑不安的原地打转起来,发出低低的嘶鸣声。无论怎么叫骂鞭笞就赖在当地不肯进退。

    “地龙翻身了。。”

    高耸的山崖,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力从内部推了把一般,山石裹挟连根卷起的巨大树木,像是咆哮的巨兽一般匠地势较低的大片林木给吞噬殆尽,只剩下暗褐色的新鲜土石和整根翻到凸露在外的惨白粗硕断根。

    惊魂未定的众人,顾不上惊慌乱跳的牲口和被打翻的器材物资了,连忙奔逃到一个稍高的矮坡上。尘埃逐渐散尽后,豁口的山体中崩裂裸露出来的奇景,顿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全能全知的主啊。。”

    “佛祖啊。。”

    “太上普华天尊啊”

    “伟大的阿胡拉。。”

    他们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条件反射一般的用各自信仰的神祗祈祷道

第二卷 第七百零九章尽洗甲兵长不用4

    第七百零九章尽洗甲兵长不用4

    随着道路的通畅和沿途治安环境的好转(交通要道上充斥着赛里斯人的军事据点和巡逻队),往来东西方的贸易成本无形间被大大降低了,商旅中的骆驼队和马帮也愿意用更少的人手和护卫,运送更多的商品,于是他们的货物种类变的大为丰富,不再局限与往过香料、宝石、药材、瓷器等价值不菲附加值高的奢侈品,而转向更多具有地区差额互补需求的大众商品,

    比如铁器、酒类、食盐、糖制品和茶叶等,总是最受欢迎的选择之一,木材和粮食、牲畜也是不错的选择,流通和充斥在道路上的商人和旅店行栈无疑是这种繁荣额最好写照。

    而东方商路起源的塞里斯帝国,作为大多数东方特产的输出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他们庞大的版图和人口的社会各个阶层,对各种舶来商品的渴求与吸纳能力,简直是无穷无尽的。

    从那些官方垄断的贸易者手里露出一星半点的残羹剩饭也足以让他们从此富裕无虞了。如果能够获得一个塞里斯公民的身份,无疑会在多如牛毛的商业竞争中,取得相应的优势和利润。

    事实上这个国家是如何的富有而繁华,以至于中亚那些栗末人的同胞,去了东方就很少再有回来的,如果他们不是劳累病死在半路的话,往往会选择在当地寻找一个大城市落户,用几代人的通婚,奖助金变成一个地道的赛里斯人,偶尔寄回来的书信,也多数夸耀式的宣称自己令人羡慕的所见所闻,然后从家乡和亲族里招募更多人,抱着所谓的“大唐梦”,前往东土去奋斗自己的未来。

    事实上,很多栗末人后代在赛里斯帝国获得了成功,他们拥有了难以置信的财富,或是在宫廷和军队中获得不低的职位,甚至成为一方大军区的统帅。

    但那个帝国距离实在太远了,再加上复杂的周边形势,远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成功到达。

    因此当大唐的统治和征服的触角,重新伸入中亚地区后,这些热衷于贸易往来商业活动的本地人,几乎找不到多少对赛里斯人的抗拒心理。对他们来说,赛里斯人既是特有商品的提供者,也是潜力巨大的消费者。

    因而这些中亚地区各民族的商人,总是众多的归化人群体中,最热衷与归化为赛里斯国籍的群体,为了获得塞里斯国人的身份,他们不吝啬所付出的金钱,乃至亲自上阵为塞利斯军队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而成为一名塞里斯人的最快捷径,无疑是配合征服者的军队和提供各种服务了,但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为军队和官府,跨地区输送大额物资的运送业务,

    有实力的当地商人,会按照同乡和亲族的关系结成一个个大小商业团体,进行激烈的竞投获取某区域内两到三年大宗物资承运的专营权,缴纳了巨额的保证金或是溢价的抵押品后,将会有士兵和他们同行,对那些靠近边缘蛮荒的地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和通行证明。

    因此他们可以将运价和期限压制到无利可图,甚至是亏损的底限,而回程因为空置,而就地采买的商品,则是他们真正的利润来源,为军队服务的资深商人身份,也会让他们的信用和贸易额度,得到一个很好的上限。

    当这种服务和信用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以诚实可靠商人的身份,提出成为归化人的申请而水到渠成,这样他们就可以让自己的后代,在赛里斯人的统治秩序内,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比如在借贷、典当、汇兑等金融服务业的准入标准之一,就是作为塞利斯户籍的“清白人家”。赛里斯人的统治下,对当地大多数社会职业阶层的现状,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但是想要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资本规模的方向发展,就必须遵守顺从某些规则和变化。

    他们甚至扮演了一个合格的带路党,引着塞拉斯的士兵和他们的附庸军队,到自己家乡去剿灭那些暗藏在乡里的残余抵抗分子,一些投机者甚至会告发自己乡里平时著有声望的富裕者,然后分走藏匿者的家产,作为前往他乡发展新事业的本钱。

    《中亚通史:栗末人的前世今生》

    。。。。。。。。。。。

    随着夕阳不甘心带着最后一点余辉,沉入地平线的昏暗中,渴塞城中欢宴才刚刚开始,被称为甘露宫的,宁远国都内,王城大殿中,已经坐满了参加饮宴的宾朋宴客。

    这座甘露宫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魏晋时代,因为营造王宫过程中,掘地而涌甘泉而得名,涌出来的泉水,被通过类似坎儿井的室内水道和室外的暗渠而流淌于宫室间,让这座方正扁平的石构大殿,哪怕在最炎热的酷暑,也保持足够的清凉气息。并在室外浇灌出繁茂异常的花草果木。

    在夏末逐渐消散的暑热中,白日被晒的奄奄无力的虫鸟,也慢慢恢复了精神,随着夜幕的降临而大鸣大唱起来。

    华灯初上的阑珊中,王城里的各色侍女、仆役、奴婢们奔走了好几天准备的食材和器物,终于派上了用场,从黎明天刚发鱼肚白,就开始忙碌到现在,才完成了会宴所需的一切。

    这场充满异域风情的会宴,

    既是平定宁远之乱的庆功宴,也是安抚臣蕃的大型招待会,因此除了作为主场的大殿,连廷下的庭院空地里,摆上了大量自助性质的长条餐桌,任凭众多来宾自取自酌,那是没有资格进入王宫内宴的小贵族、豪商,以及城中等各个阶层的代表,再加上数百名平乱唐军因为表现卓异,而得到特别邀请的中下级士官。乱哄哄的参杂在一起,

    铜质大盆和彩陶的器皿里,盛满了充裕的食物和酒水,诸如精心烹制的熏全羊、烤沙鸡、烧骆驼腿、炭炙野驴等特色大菜,被慷慨的刷上蜂蜜和糖稀,淋上多味调制的香料浓汤,用切的细碎干果、蜜饯、脯类盖的满满的,时令的果蔬被码成了一座座小山一般。

    而内殿摆满金银杯盏瓷具的筵席上,则换成了大量我随行带来蒸馏烈酒、果子酒、甘蔗酿、甘薯烧等国中特色产品,菜色也以精致和珍贵出奇了,来自北方冷水大湖的鱼类和南方山地雨林的珍惜野味,按照宫廷大宴的规格,被煎炸烹煮蒸焗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冷热盘菜,佐味的小菜是海米、紫菜等遥远东方的海货,甜品是各式糖果糕点和蛋奶羹汤,让这些世代生活在内陆的君王们,不由大开眼界。

    按照身份尊卑远近的序列,

    拔汗那王薛裕,穿着代表武卫将军紫色官袍鱼袋,坐在我的左首,在他下首一列的是穿假紫袍,官拜右骁卫翊府左郎将的护密国摄政破罗那,以此类推之下东安(喝汗国)、东曹(俱战提国)、小石(柘折国)、那色波、揭职、俱兰、自国等,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及葱岭周边十几位唐属藩国诸侯的当权者,也按照实力和亲疏远近做成两排。

    这些地方王侯邦君,最小者不过据有绿洲上一城一地,因为历史上地缘相近而早早就通贡天朝臣事必敬,是以得了封赠和庇护,多沿袭至今。

    在我的右首,则坐着南八为首的扈卫军将,安西都护府所属官员及平乱诸军的将领,循州都督府下三大军州所属的派遣官属,大都是生面孔居多。

    至于拔汗那本地仅存的臣属和贵族,那些邦君同来的近臣,则只能在远远的座次上遥望自己的主君,随呼应声频频举杯,恭祝大唐天子万寿永康,天朝上国享柞富强;大唐安西都护府武功昌盛,诸军将士长胜无匹;之类的官样话。

    由于这种会宴没有太多实质的政治内容,我出席的象征性意义更大一些,我得以端着杯子的掩护,可以观察到左近不少潜藏在强作欢颜之下,消沉低抑,食不知味的表情。

    这也是形势比人强,除非想自己的领下土地,变成人烟稀薄小猫两三只鬼蜮的话,否则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仰仗安西都护府的鼻息,只有大都护府作为边镇军事集团和大军区,才能拿得出足够的物资来提供给拔汗那人,当然评判和援助都不是无偿的,拔汗那人要付出的东西也不会少的。

    而对安西都护府来说,这种地方势力逐渐做大冒头,谋求更大权利和语话权的弊病,从天宝末年的安西军主力内戍,就已经开始显现,再加上朝廷中枢的忽视和上层主官的长期缺失,变得有些边远莫及而放任自流上很长一段时间。

    郭析到任后在严峻的形势下,只是为了确保安西的稳定和边防的巩固,而对这些已成气候的地方势力,一直采取有所包容的态度,并尽量通过对外征战所获得利益进行调和和制约,结果随着安西形势的好转,和岭西行台设立随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分歧,最终酿成自下而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